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孙蔚旻团队: 梯田土壤微生物对不同酸性矿山废水侵蚀作用的响应机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环境人Environmentor Author 孙蔚旻团队
论文DOI: 10.1016/j.envpol.2020.114226
论文DOI: 10.1016/j.envint.2020.105601
图文摘要
AMD侵蚀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代谢途径模式图。
全文速览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孙蔚旻研究团队针对受酸性矿山废水严重侵蚀的土壤环境,采用宏基因组学方法揭示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潜在代谢途径的变化过程,提出了土壤微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
引言
贵州黔南地区由于长期的采矿作业,大量的酸性矿山废水 (Acid minedrainage,AMD)经由尾矿排放到了下游环境。AMD因具有强酸性、重(类)金属含量高等特点,可对周边农用土壤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如导致土壤酸化、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等不利后果。土壤微生物对于调控土壤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部分土壤微生物菌群进化形成了独特的生存策略,从而适应AMD这类极端环境。揭示这类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与代谢特征对于AMD污染的响应机制,有助于理解AMD的微生物修复过程。本项目选取了一块位于AMD核心污染区域的梯田作为研究场地,该梯田沿垂直海拔从下至上遭受了不同程度的AMD污染侵蚀(由重至轻)。研究首先利用扩增子测序、共线性网络分析及随机森林模型揭示了AMD对土壤微生物的菌群多样性、相对丰度及群落互作模式等的影响机制(EP篇)。然后进一步基于宏基因组学分析方法和微宇宙实验,揭示了不同的AMD污染梯度下,土壤微生物编码碳循环、氮循环、重金属抗性等代谢过程中功能基因的差异特征(EI篇)。本研究从多角度、多层次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策略可根据不同的AMD侵蚀作用而发生显著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AMD生境中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模式图。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刊发在最新一期的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5.741)和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IF=7.943)。
研究方法
1.研究场地与样品采集
本研究在贵州省福泉市某矿区附近选取了一块高约80 m的梯田,将其沿垂直海拔从下至上依次划为5等份(Field 1-5)。该梯田底部(Lower fields,Field 1 & 2)因长期遭受严重的AMD侵蚀,进而形成了与污染程度较轻的顶部(Upper fields,Field 3-5)截然不同的土壤理化特征。这样一个渐变的AMD污染条件为研究土壤微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样本。本研究从Field 1到Field 5,每层各采集9个样品(n=45)进行下游分析。
2.理化分析
分析指标包括:(1)常规土壤理化参数:pH、总碳、总氮、硝酸根、硫酸根、亚铁离子、铁离子、重(类)金属等。(2)基于微宇宙培养方法测定乙炔还原速率(Acetylene reduction assay, ARA),以评估土壤微生物的固氮能力。(3)针对固氮基因*nifH*进行qPCR荧光定量。
3.扩增子测序
使用Illumina MiSeq双端测序平台(PE-250)对土壤微生物基因组的V4-V5区进行扩增测序,下机数据主要使用QIIME处理。使用UPARSE方法将序列按97%相似度聚类成OTU后,与Green Gene数据库比对注释。
4.宏基因组测序
使用Illumina Hiseq 4000双端测序平台(PE-150)对土壤微生物的宏基因组进行鸟枪法测序,下机数据经质控、剪切后用metaSPAdes和Bowtie2拼接组装。使用LCA(Last Common Ancestor)注释序列后比对KEGG、COG等功能基因数据库。
5.主要统计方法
(1)使用R包(indicspecies)鉴定各层的指示菌群(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ISA);
(2)使用R包(RandomForest)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用于预测理化因子与因变量(如目标菌群丰度、固氮速率等)的关系。
(3)基于R包(igraph)和Gephi/Cytoscape可视化工具构建理化因子与目标菌群/目标基因的共线性网络。
图文导读
Part I:土壤微生物群落对AMD侵蚀的响应机制
图1 梯田从底部(Field 1)到顶部(Field5)因受AMD侵蚀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渐变的土壤理化性质。越靠近底部pH越低(~2)、营养越贫瘠(低TN、TOC含量),而硫酸根和铁离子浓度则越高。表明AMD的长期侵蚀导致梯田Lower fields形成了极端的土壤环境。
图2 部分菌群(属水平)的相对丰度可随AMD污染梯度发生变化,表明它们对不同的AMD污染具有不同的耐受能力。此外,一些化能自养菌(Stenotrophomonas、 Corynebacterium、Ochrobactrum)可在重污染的Field 1中发生富集,表明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下仍有着较为灵活的生存策略。
图3 基于土壤菌群OTU的共线性网络发现,微生物的互作模式在重污染Lower fields中相较于轻污染的Upper fields更强烈,例如Lower fields的网络links和节点nodes数明显更多。在两个互作网络中存在显著差异的节点微生物主要属于Acidobacteria、Chloroflexi、Actinobacteria、Euryachaeota(Lower网络独有)和Bacteroidetes(Upper网络独有)五个门。
Part II:土壤微生物代谢途径对AMD侵蚀的响应机制
上述菌群结构的差异表明土壤微生物在不同的AMD污染条件下可能存在不同的代谢能力。因此本部分主要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及代谢潜力随AMD侵蚀梯度变化所形成的差异,例如:
图5 参与编码六条主要碳固定途径(Carbon-fixation pathways)的基因丰度,在各层宏基因组样品中没有明显差异。表明AMD侵蚀对土壤微生物的固碳过程影响较小。整体而言,参与编码rTCA循环的基因丰度最高,可能是因为rTCA途径的能量需求(仅2个ATP)低于其他几条固碳途径(至少需要5个ATP,除Wood-Ljungdahl途径外)。因此在贫营养环境下,微生物倾向于使用能量转换效率更高的rTCA固碳途径。
图6 对固碳基因进行物种注释(order水平)后发现,Lower fields中参与固碳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Thermoplasmatales和Xanthomonadales。而在Upper fields中则主要是Rhizobiales。说明AMD污染侵蚀改变了固碳功能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
图7 基于ARA测试发现,Field 1中土壤微生物固氮能力最低。进一步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发现,微生物固氮能力与TOC、硝酸盐、TN及pH呈现正相关,并与(重)类金属含量负相关,表明类似AMD这种极酸、贫瘠环境可显著抑制土壤微生物的固氮过程。
图10 共线性网络分析揭示了土壤理化因子与微生物代谢潜力(包括碳、氮、硫、金属代谢的编码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TOC、TS、Fe(III)、硝酸盐和pH是影响目标基因丰度的主要因素。例如本研究发现TOC不但影响了自养/异养细菌丰度,还与固碳基因rbcL正相关,并且影响了编码DNRA过程的amoABC、napAB、nrfAH等基因丰度。
结语
作者简介
原文链接
[1] Uncovering microbial responses to sharp geochemical gradients in a terrace contaminated by acid mine drainage. Rui Xu, Baoqin Li, Enzong Xiao, Lily Y.Young, Xiaoxu Sun, Tianle Kong, Yiran Dong, Qi Wang, Zhaohui Yang, Lei Chen,Weimin Sun. 2020, Envriomental Pollution, Volume 261: 11422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19368253?via%3Dihub
[2] Bacterial response to sharp geochemical gradients caused by acid mine drainage intrusion in a terrace: Relevance of C, N, and S cycling and metal resistance.Weimin Sun, Xiaoxu Sun, Baoqin Li, Rui Xu, Lily Y. Young, Yiran Dong, Miaomiao Zhang, Tianle Kong, Enzong Xiao, Qi Wang. 2020,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Volume 138: 10560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19338577
猜你喜欢
10000+:菌群分析 宝宝与猫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发Nature Cell专刊 肠道指挥大脑
文献阅读 热心肠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16S功能预测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生物科普: 肠道细菌 人体上的生命 生命大跃进 细胞暗战 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50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PI请明示身份,另有海内外微生物相关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未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学习16S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