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Cell: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周俭民受邀综述植物免疫激活及信号传导的最新进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iPlants Author 潜心者
高等植物拥有大量的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免疫受体,可以感知与病原体感染相关的各种免疫原性信号。细胞表面免疫受体由受体样蛋白(RLP)和受体激酶(RKs)组成。植物细胞内免疫受体是结合核苷酸的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受体(NLR)。在植物中,细胞表面免疫受体负责感知微生物或宿主衍生的免疫原性分子模式,并被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RR),而NLR则特异性地感知被传递到植物细胞内并变化程度更大的病原体效应蛋白。
在过去的十年中,尤其是在拟南芥中,在破译受PRR和NLR调控的植物免疫信号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该综述总结了目前对免疫受体激活如何导致主要的下游信号传递事件,例如钙的大量涌入,活性氧(ROS)的爆发以及免疫原性肽和防御激素的产生。此外,该综述还重点介绍了最近取得的突破,这些已经大大提高了我们对如何激活NLR来启动防御信号的理解。此外,还讨论了不同的免疫受体如何形成调控网络以整合不同的免疫信号。最后,该综述还强调了主要防御激素水杨酸(SA)在生物合成和感知方面的最新突破,因为它在增强PRR和NLR介导的信号传导中起关键作用。
1. 免疫原性信号和微生物识别
激活植物防御的免疫原性信号有多种形式。主要为免疫原性微生物模式称为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AMP)和植物来源的分子可用作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以触发免疫反应。MAMPs不仅存在于病原体中,而且还存在于普通微生物和有益微生物中,但是有益的微生物可以主动抑制免疫反应或逃避植物PRR的检测。最近研究报道,植物根部可以整合细胞损伤和MAMP信号,从而专门激活对病原菌而非共生菌的防御。分化的根表达极低的PRR且对MAMP的反应较差,这使得共生细菌能够最佳定殖。但是,病原菌的感染会在这些根部造成细胞损伤,并在邻近细胞中诱导多种PRR的表达,从而使后者在感知MAMP时能激活强大的防御能力。综上所述,在与单个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植物会感知到多个信号,包括MAMP、DAMP、创伤、植物细胞因子和共生信号分子,并且通过不同信号的整合对于植物区分敌友至关重要。
2. 细胞表面免疫受体网络的组织
一般认为PRR对配体的感知需要共受体。例如,FLS2和EFR分别是flg22和elf18的受体,需要BAK1作为共同受体。fls22诱导FLS2与BAK1的相互作用,并受到携带短LRR域的几个辅助LRR-RK的广泛调控。此外,配体诱导的FLS2-BAK1和EFR-BAK1相互作用可能需要CrRLK1L家族的 FER蛋白,该蛋白可能是充当支架蛋白作用。另外,FER还有很多功能,如还可以感知RALF23和RALF17负向或正向调节FLS2和EFR的免疫输出。综上,PRR与FER的耦合可以使植物整合细胞壁的损伤和生长信号,从而获得不同的防御输出(图1)。4. TIR域的生化功能
5. SA在植物免疫中的生物合成
植物产生防御激素乙烯,茉莉酸酯和SA来调节防御,其中SA在对抗生物营养和半生物营养病原体的抵抗中起重要作用。SA在PRR和NLR介导的免疫信号的增强中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对SA生物合成的理解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详细见Science 重大突破!华人科学家等破译植物水杨酸合成的完整途径! 打破之前认知!)与大多数植物激素不同,SA被两种不同类别的受体NPR1和NPR3 / NPR4感知,它们在调节防御基因表达中起相反的作用。受体被多余的转录因子TGA2,TGA5和TGA6募集到SA反应基因的启动子上(图4)。NPR1充当转录激活因子,而NPR3和NPR4充当多余的转录抑制因子。SA结合刺激NPR1的转录激活活性并抑制NPR3 / NPR4的转录抑制活性,从而导致防御相关基因的诱导。
尽管植物免疫信号研究取得了显着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在MAMP感知和免疫激活过程中如何协调不同的PRR、辅助LRR-RK和支架蛋白。上游TNL如何激活RNL和NRC来执行免疫信号传递;NLR和PRR途径如何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如何感知NHP刺激SARD1和CBP60 g表达。解决这些问题将填补我们对植物防御网络理解的空白。此外,对跨不同植物物种的植物防御途径的比较研究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植物免疫力的演变。
猜你喜欢
10000+:菌群分析 宝宝与猫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发Nature Cell专刊 肠道指挥大脑
文献阅读 热心肠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16S功能预测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生物科普: 肠道细菌 人体上的生命 生命大跃进 细胞暗战 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50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PI请明示身份,另有海内外微生物相关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未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学习16S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