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PB:基于BIOLOG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分析

宏基因组 宏基因组 2023-02-15

为进一步提高《微生物组实验手册》稿件质量,本项目新增大众评审环节。文章在通过同行评审后,采用公众号推送方式分享全文,任何人均可在线提交修改意见。公众号格式显示略有问题,建议电脑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PDF审稿。在线文档(https://kdocs.cn/l/cL8RRqHIL)大众评审页面登记姓名、单位和行号索引的修改建议。修改意见的征集截止时间为推文发布后的72小时,文章将会结合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后获得DOI在线发表,同时根据贡献程度列为审稿人或致谢。感谢广大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基于BIOLOG的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分析

Analysi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 Based on BIOLOG

陈瑞蕊,俞冰倩,张建伟,林先贵*,冯有智*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江苏
*通讯作者邮箱: xglin@issas.ac.cn; yzfeng@issas.ac.cn


摘要BIOLOG方法是基于不同底物诱导下的代谢响应模式,测算环境样本中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中,微生物群落可以利用不同种类的碳源进行代谢,以代谢过程产生的酶与四唑类显色物质 (如TTC) 发生颜色反应的吸光度差异为基础,分析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征指纹图谱,反映不同环境条件引起的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变化,也可用于指示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BIOLOG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检测目的选择不同的微平板,如GP板 (革兰氏阳性板)、GN板 (革兰氏阴性板)、ECO板 (生态板)等。微生物群落的整体活性指标采用培养过程中微平板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 来描述;计算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等多样性指数,可表征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丰富度、优势度和均一性;通过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反映出不同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征。BIOLOG法具有灵敏度高、测定简便及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微生物群落原有的代谢特征,是目前用于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一种相对简单快捷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BIOLOG,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AWCD


材料与试剂

1.称量纸

2.枪头

3.V型槽

4.KH2PO4

5.K2HPO4

6.磷酸缓冲液 (pH 7.0) (见溶液配方)



仪器设备

1.移液器

2.灭菌锅

3.BIOLOG自动读板仪 (Emax precision microplate readerMolecular Devices, USA) (图1)


图1. BIOLOG自动读板仪


实验步骤

注:以土壤样品为例[1]

1.称取10 g新鲜土置于100 ml灭菌0.05 M磷酸缓冲液中,在每分钟70次左右的振荡机振荡30分钟。

2.在超净台吸取1 ml稀释液加入有9 ml无菌缓冲液的试管中,成10-2的稀释液,同此法稀释到10-3稀释度 (图2A)。

3.将10-3的稀释液倒入灭菌的V型槽中 (图2B),用8通道加样器向BIOLOG ECO板(生态孔中分别添加150 μl稀释后的悬液 (图2C),每个土壤样品3重复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试验目的选择不同类型的BIOLOG微孔板包括BIOLOG GP(革兰氏阳性细菌板)、BIOLOG GP(革兰氏阴性细菌板)、BIOLOG FF(真菌板)

4.将加入样品的微平板置于25 °C恒温培养,分别在培养24、36、48、60、72、8496、108、120、132、144小时后使用BIOLOG读板仪读取各孔在750 nm和590 nm波长下的光吸收 (图2D)。可以根据样品调整不同的培养时间进行读数

5.将数据导出,计算AWCD,获得AWCD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选取合适的时间点,将数据转入SPSS、SAS等统计软件进行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和主成分分析[2]

图2. BIOLOG法分析流程


平均吸光度AWCD,可以表征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的总的能力

                          (1)

其中Ai为第i孔的相对吸光度,AA1为A1孔的相对吸光度。


Shannon指数H’,用于评估微生物群落功能的丰富度

                         (2)

其中Pi为第i孔的相对吸光值与整个平板相对吸光值总和的比率。


Simpson指数D,用于评估微生物群落功能优势度的指数

其中Pi为第i孔的相对吸光值与整个平板相对吸光值总和的比率。


Mcintosh指数U

基于群落物种多维空间距离的多样性指数。实际上是一致性的量度

)

其中ni是第i孔的相对吸光值,N是相对吸光值总和。


U的均匀度

其中N是相对吸光值总和, S为发生颜色变化的孔的数目。


结果与分析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碳转化功能的影响[3]

我们利用Biolog ECO板,分析了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 (O3-FACE) 4年后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碳转化功能的影响。可以发现,臭氧浓度升高下的AWCD曲线于培养132小时达到平台期,而对照条件下的AWCD曲线平台期出现在168小时。从培养60小时起直到培养180小时,臭氧浓度升高下的AWCD值都高于对照处理,培养96小时时高出对照31.6% (图3)。说明臭氧浓度升高提高了麦田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底物的利用能力,刺激了麦田土壤微生物的碳代谢活性,这可能是因为臭氧浓度升高增加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进而刺激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所致。根据96小时的光吸收值,计算得到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 指数 (表1),可以发现,臭氧浓度升高4年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丰富度和优势度都没有显著变化,但是均匀度显著增加,可能暗示臭氧浓度升高会导致土壤中非优势菌对碳源底物代谢能力的提高。


图3. 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值的变化 (AWCD) 随培养时间的变化

:FACE,臭氧浓度升高条件;Ambient对照条件


表1.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 (O3-FACE)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处理

Shannon 指数

Simpson 指数

McIntosh 指数

O3-FACE

3.27±0.01 a

0.96±0.01 a

5.44±0.09 b

对照

3.24±0.05 a

0.96±0.01 a

4.73±0.33 a


利用96小时的吸光度,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臭氧浓度升高和对照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在主成分1 (Principal component 1, PC1) 和主成分2 (Principal component 2, PC2) 上发生显著分异,说明臭氧浓度升高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功能产生显著的影响。PC1对区别碳源利用类型的贡献率约为45%,PC2的贡献率约为20%,两者之和约为65%。

图4. 麦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FACE,臭氧浓度升高条件;Ambient对照条件


表2. 导致O3-FACE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性发生变化的主要碳源类型


主要碳源

相关系数


主要碳源

相关系数

PC1

糖类物质

PC1

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


D-纤维二糖

0.985


4-羟基苯甲酸

0.829


β-甲基-D-葡萄糖

0.876


葡萄糖-1-磷酸盐

0.726


I-赤藻糖醇

0.846


D-苹果酸

0.621


D-葡萄胺酸

0.828

PC2

糖类物质


N-乙酰-D 葡萄糖氨

0.825


肝糖

0.808


D-甘露醇

0.817


D-木糖

0.745


α-环式糊精

0.795


糖类α-D-乳糖

0.713


D-半乳糖醛酸

0.746


氨基酸底物及其衍生物


D-半乳糖酸-γ-内酯

0.602


甘氨酰-L-谷氨酸

0.609


氨基酸底物及其衍生物


脂肪酸和脂类


L-苏氨酸

0.907


吐温80

0.672


L-天冬酰胺

0.897


丙酮酸甲酯

0.619


L-苯丙氨酸

0.880


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


脂肪酸和脂类


苯乙胺

0.792


吐温40

0.897





衣康酸

0.693





丙酮酸甲酯

0.647





进一步分析了与主成分1和主成分2具有较高相关系数的碳源种类,如表2所示。对PC1贡献较高的18个碳源中有9个属于糖类物质,3个属于氨基酸底物及其衍生物,3个属于脂肪酸和脂类和3个属于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其中贡献最高的是D-纤维二糖,属于糖类物质,是主要的纤维素水解产物。对PC2贡献较高的7个碳源中有3个属于糖类物质,1个属于氨基酸底物及其衍生物,2个属于脂肪酸和脂类,还有1个属于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贡献率最大的是肝糖,也属于糖类物质。肝糖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作为动物和细菌的能量储存物质。因此,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导致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性发生变化的主要是糖类物质。


溶液配方

注:需要提前灭菌的试剂和器物

1.磷酸缓冲液 (pH 7.0)

称取KH2PO4 2.65 g和K2HPO4 6.96 g加蒸馏水至1,000 ml,121 °C高压灭菌20 min后,4 °C保存

其他材料准备:5 ml移液器,称量纸,1 ml枪头,V型槽等。


致谢

感谢于永昌博士提供Biolog技术的分析案例!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1977045) 的资助!


参考文献

1.林先贵. (2012). 土壤微生物研究原理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Chojniak, J., Wasilkowski, D., Paza, G., Mrozik, A., and Brigmon, R. (2015). Application of Biolog Microarrays Techniques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Phenolic-contaminated Wa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9:785-794.

3.于永昌. (2011).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转化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猜你喜欢

10000+:菌群分析 宝宝与猫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发Nature Cell专刊 肠道指挥大脑

系列教程:微生物组入门 Biostar 微生物组  宏基因组

专业技能:学术图表 高分文章 生信宝典 不可或缺的人

一文读懂:宏基因组 寄生虫益处 进化树

必备技能:提问 搜索  Endnote

文献阅读 热心肠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扩增子分析:图表解读 分析流程 统计绘图

16S功能预测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在线工具:16S预测培养基 生信绘图

科研经验:云笔记  云协作 公众号

编程模板: Shell  R Perl

生物科普:  肠道细菌 人体上的生命 生命大跃进  细胞暗战 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50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PI请明示身份,另有海内外微生物相关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未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学习16S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PDF审稿,或浏览器直接访问下载链接:http://210.75.224.110/github/MicrobiomeProtocol/04Review/012BIOLOG/基于BIOLOG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分析.pdf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