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PB:中大李文均组-河口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宏基因组 宏基因组 2023-08-18

为进一步提高《微生物组实验手册》稿件质量,本项目新增大众评审环节。文章在通过同行评审后,采用公众号推送方式分享全文,任何人均可在线提交修改意见。公众号格式显示略有问题,建议电脑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PDF审稿。在线文档(https://kdocs.cn/l/cL8RRqHIL)大众评审页面登记姓名、单位和行号索引的修改建议。修改意见的征集截止时间为推文发布后的72小时,文章将会结合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后获得DOI在线发表,同时根据贡献程度列为审稿人或致谢。感谢广大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河口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icroorganisms in Estuarine Water Column and Sediments

段丽1,2,王攀登1,2,李佳岭1,2,李文均1,2,*

1生命科学学院,中山大学,广州,广东;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珠海,广东

*通讯作者邮箱: liwenjun3@mail.sysu.edu.cn


摘要河口作为淡水和海洋的交汇处,具有复杂多变的生境,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然而,目前纯培养的微生物不足总数的0.1%[1],分离培养技术依旧是研究环境微生物的重点也是难点,而且尤其缺乏对河口环境微生物的针对性研究,十分不利于河口微生物资源的挖掘。本文中阐述的方法适用于分离河口环境中可培养细菌充分发掘河口微生物资源。根据本实验室以往实验经验和研究成果[2],选用了效果较好的两种培养基:1/10 R2A和1/20 MA。这两种培养基的优势在于,在R2A培养基中添加额外的海盐成分,有助于更好地模拟原生环境;而将培养基充分稀释则有利于抑制优势类群的过快生长,从而提高分离菌株的多样性。实验者也可根据样品理化性质调整分离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以达到更好的分离效果。本文中的方法能够帮助在实验室条件下分离培养河口环境中的微生物,初步了解河口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并为后续的新分类单元的鉴定、功能菌株的筛选以及代谢产物的发掘输送优质的微生物资源。

关键词: 河口微生物,分离培养,微生物初步鉴定,纯培养


材料与试剂

1.Marine Broth 2216 (BD, Difco)

2.R2A Broth (Coolaber)

3.海盐 (酷尔生物)

4.琼脂 (Solarbio)

5.制霉菌素 (BBI Life Sciences)

6.Chelex (Bio-Rad, SIGMA)

7.PCR MIX (GenStar)

8.细菌通用引物27F (5-AGAGTTTGATCCTGGCTCAG-3) 和1492R (5-GGTTACCTTGTTACGACTT-3) (Sangon Biotech)

9.二甲基亚砜 (aladin, 优级纯)

10.研钵

11.研磨棒

12.涂布棒

13.接种针

14.无菌培养皿

15.无菌PCR管

16.10 ml注射器

17.15 ml无菌离心管

18.100 ml锥形瓶

19.0.22 μm无菌有机系滤膜

20.各种型号的枪头 (20 μl, 200 μl, 1 ml)


仪器设备

1.超净工作台

2.高温高压灭菌锅

3.恒温震荡箱

4.PCR仪

5.离心机

6.电泳仪


软件和数据库

EzBioCloud (https://www.ezbiocloud.net/)[3]


实验步骤

1.事前准备:

1)样品:水样N1个,沉积物样品N2个,共N个

2)稀释梯度:10-2、10-3 、10-4,共M个

3)培养基:共X个

a)1/10 R2A’(额外添加2%海盐)

b)1/20 MA

4)样品盐度:2-3 %

5)培养温度:28

2.样品预处理:

对于沉积物样品,需要提前进行烘干处理。准备N2个无菌培养皿和取样勺,取适量充分混匀的样品,并铺满培养皿底部,放在通风橱自然风干1-2 d;水样无需提前处理;

3. 材料准备:

需要提前准备并灭菌的材料和试剂有:

1)研钵及配套研磨棒N2个

2)锥形瓶N2个,并加入少许玻璃珠和20 ml纯水

3)10 ml注射器若干

4)纯水1 L

5)无菌培养皿N×M×X个

6)1 ml和200 ml枪头若干

7)涂布棒若干

8)15 ml无菌离心管N×M个

9)50 mg/ml制霉菌素原液

4.分离培养基配制:

根据培养基配方配制适量培养基,调至合适pH,高温灭菌后,待培养基冷却至50 左右,以1 ml/L的浓度加入制霉菌素原液,充分混匀,倒入无菌培养基中,自然风干3-4 d,培养基灭菌后的操作在超净工作台中进行;

5.沉积物样品稀释:

1)待培养基和样品风干完成后,首先将样品研磨至无明显大颗粒物,每个样品称取2 g放入锥形瓶中,放入28 振荡培养箱中振荡1 h左右;

2)准备N2×M个离心管,首先用注射器在所有离心管中加入9 ml纯水备用;

3)将振荡完成样品充分摇匀,吸取1 ml到离心管中,此时稀释梯度为10-2,充分震荡混合,标记样品名和稀释梯度,然后梯度稀释至10-4,每次吸取前注意充分摇匀;

6.水样稀释:

与沉积物样品稀释类似,将样品充分摇匀后梯度稀释至离心管中即可;

7.样品涂布:

样品稀释完成后,每个离心管中吸取100 μl到培养皿,用涂布棒充分涂匀,直至液体完全消失,然后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签,一般需要包含培养基简称、样点名、稀释梯度及时间等信息,封口后放入保藏箱28 培养1-2 wk

8. 纯化培养基配制:

待已涂布的培养皿上有少许单菌落出现时,可以提前准备纯化培养基。一般选用原浓度的R2A。配前需提前预估待纯化的菌株数量,可准备同等数量的培养皿(单板),或者半数(二分板)和四分之一数量(四分板)。与配制分离培养基类似,待培养基灭菌后,加入制霉菌素,自然风干3-4 d备用;

9.菌株纯化:

待分离培养皿上的单菌落长到合适的丰度时,可开始下一步的纯化。先用记号笔在培养皿的底部标记好待纯化的菌株,并将其按顺序编号。挑选的原则是:单菌落必须与周围菌落存在一定的距离以避免接种针在挑取过程中误触杂菌另外,尽量全面挑取不同颜色、大小的菌落以避免重复,但比较小的类似菌落可适当多挑,因为这些菌落可能还未完全分化为成熟的形态。培养皿未开封时可以在超净工作台外进行观察。挑选完成后,在超净工作台中利用接种针挑取单菌落到纯化板上,单板需采用三区划线法,二分板和四分板只需一区即可,但不同菌之间需要保留足够的距离。接种完成后,对每株菌做好标记,一般为分离培养皿编号加上该平板上计数的菌株编号,总编号最好保持在5位数字/字母内

10.菌株初步测序鉴定:

1)纯化培养皿培养2-3 d后,基本会生长出较为明显的菌落,此时可根据菌株的生长状况进行分批测序鉴定;

2)观察并记录每株菌的生长状况、颜色以及特殊形态(如产丝、产色素等);

3)挑取适量菌体到装有50 μl Chelex溶液的PCR管中,溶液变浑浊即可[4]

4)放入PCR仪器中,99 加热30 min;

5)离心至细胞碎片及Chelex沉降到PCR管底部,同时上清液基本澄清,此时细菌遗传物质溶解在上清液中;

6)加入1 μl上清液至配制好的PCR体系中,特异性扩增细菌DNA中的16S rRNA基因,PCR扩增程序如表1所示:


表1:细菌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程序

温度

时长

目的

94

4min

预变性

94

1min

变性

56

30s

退火

72

1min30s

延伸

循环32次

72

10min

延伸

4

保存



7)扩增完成后取5 μl PCR产物进行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若在1500 bp处有一条集中、明亮的条带,则可将产物送至生物公司测序。若无条带,则需重新进行DNA提取及PCR扩增。测序结果在EzBioCloud数据库[3]上进行比对,可得到最相似菌株,并根据此结果展开后续实验;

11.后续实验参考:

1)菌株保藏,扩充微生物资源库;

2)特定功能菌株筛选,如纤维素降解功能等;

3)新分类单元的多相分类实验,当菌株与现有物种的相似性小于98.7 %[5]时,可进一步开展分类学实验[6]

4)特定类群的代谢产物分析,如放线菌产抗生素研究等。

结果与分析

1.分离效果的评估

1)总分离菌株的数量和多样性

2)潜在新分类单元 的数量及多样性

2.不同样点和培养基间分离效果的比较:

1)α多样性指数

2)绘制菌株类群堆积柱形图

3.与同一样品的免培养结果比较。


失败经验

1.所有无菌操作都需在超净工作台中进行并且提前灭菌的物品不宜在外放置过久

2.在分装chelex溶液至PCR管前先将chelex溶液充分摇匀确保每管中都有足量chelex珠;并且挑取菌体时一定要将菌体充分搅拌混匀至chelex溶液中

3.当检测产物无条带时,可能原因是chelex溶液变质,需要重新配置chelex溶液;

4.分离培养皿的编号至少需要包含样点培养基稀释梯度信息建议将每种水平用不同的数字/字母表示,以简化编号。


溶液配方

1.50 mg/ml制霉菌素

50 mg的制霉菌素溶于50 ml二甲基亚砜中,并在超净工作台中用0.22 μm的无菌滤膜过滤除菌,配制完成后4 冰箱中保存备用;

2.10 % Chelex:

将10 g Chelex溶于100ml TAE缓冲液中,121 高压灭菌25 min,放入4 冰箱中保存备用;

3.PCR反应体系:

PCR MIX – 25 μl

ddH2O – 22 μl

PA – 1 μl

PB – 1 μl

模板DNA – 1 μl

4.1/10 R2A’:

R2A Broth – 0.315 g

琼脂粉 – 18 g

海盐 – 20 g

ddH2O – 1000 ml

pH 7.2±0.2

121 高压灭菌30 min

5.1/20 MA

Marine Broth 2216 – 1.87 g

琼脂粉 – 18 g

ddH2O – 1000 ml

pH 7.6±0.2

121 高压灭菌30 min


致谢

感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0M683029;2018M643294)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A1515011139)资助此项工作。


参考文章

[1] Overmann J, Abt B, Sikorski J (2017). Present and future of culturing bacteria. Annu Rev Microbiol, 71(1): 711-730

[2] 段丽, 李佳岭, 王攀登, 尹龄紫, 李鑫, 董雷, 肖敏, 李文均 (2020). 珠江口城市段近岸表层水体浮游细菌分离方法比较. 生物资源, 42(05):522-530.

[3] Yoon, S. H., Ha, S. M., Kwon, S., Lim, J., Kim, Y., Seo, H., and Chun, J. (2017). Introducing EzBioCloud: a taxonomically united database of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and whole-genome assemblie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67(5): 1613-1617.

[4] 沈德新, 封志纯, 杜江 (2004). 细菌DNA提取方法比较. 中原医刊, (10): 20-22.

[5] Chun, J., Oren, A., Ventosa, A., Christensen, H., Arahal, D.R., da Costa, M.S., Rooney, A.P., Yi, H., Xu, X. W., De Meyer, S., and Trujillo, M.E. (2018). Proposed minimal standards for the use of genome data for the taxonomy of prokaryote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68(1): 461-466.

[6] Li, X., Salam, N., Li, J. L., Chen, Y. M., Yang, Z. W., Han, M. X., Mou, X., Xiao, M., and Li, W. J. (2019). Aestuariivirga litoralis gen. nov., sp. nov., a proteobacterium isolated from a water sample, and proposal of Aestuariivirgaceae fam. nov.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69(2): 299-306.

猜你喜欢

10000+:菌群分析 宝宝与猫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发Nature Cell专刊 肠道指挥大脑

系列教程:微生物组入门 Biostar 微生物组  宏基因组

专业技能:学术图表 高分文章 生信宝典 不可或缺的人

一文读懂:宏基因组 寄生虫益处 进化树

必备技能:提问 搜索  Endnote

文献阅读 热心肠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扩增子分析:图表解读 分析流程 统计绘图

16S功能预测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在线工具:16S预测培养基 生信绘图

科研经验:云笔记  云协作 公众号

编程模板: Shell  R Perl

生物科普:  肠道细菌 人体上的生命 生命大跃进  细胞暗战 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50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PI请明示身份,另有海内外微生物相关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未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学习16S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PDF审稿,或浏览器直接访问下载链接:http://210.75.224.110/github/MicrobiomeProtocol/04Review/210510/2003742WenjunLi952641/Protocol2003742revised.pdf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