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2021学年上海师大附中闵行区分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5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湖月照我影,   。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二、选择题

2.(2分)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同学竞选高一(1)班班长,提及班风班纪不如人意,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

B.某跨国企业招聘高层领导时,引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期盼众多优秀人才加盟的意愿。

C.李阿姨经常回想起她童年时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乡间生活氛围,既安宁又不失生机。

D.刘同学非常珍惜她那支看着很普通的黑色钢笔,知道内情者都说她这是“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3分)下面四个语段,语言表达有歧义的一项是(  )

A.据报道,王某某为知名企业家。作为一名公众人物,他将诈骗之手伸向了幼小的儿童。对这种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公众向来深恶痛绝。

B.据报道,公众人物、知名企业家王某某将诈骗之手伸向了幼小的儿童,他的这种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令公众深恶痛绝。

C.据报道,知名企业家王某某将诈骗之手伸向了幼小的儿童,对于公众人物的这种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公众向来深恶痛绝。

D.据报道,王某某为知名企业家。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却将诈骗之手伸向了幼小的儿童,对这种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公众向来深恶痛绝。

三、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70分)

4.(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民俗古朴原始而又神秘奇异,这与中国人所经历的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道路相关。民间大量传承的古老风习,“万物有灵”论极具市场,鬼魂神怪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诸多的民俗事象被蒙上了神秘色彩。再加上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和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当然,民俗的神秘性长期存在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自然科学的不发达,深受压迫和剥削的民众生存环境没有明显改变,人们在风雨飘摇中生活,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保障自己的安全,又无法应对自然与社会的种种挑战。因此信奉神秘力量、使用神秘法术以缓解自身的精神压力、服务现实生活的民俗必然会大量存在。

神秘性在巫术民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如“作法事”“念咒语”“请神会”“画符”“占卜”等等,都源于某种神秘观念,它的施行也大多依赖某种神秘行为或者语言魔力信仰。《西游记》中唐僧的紧箍咒就是这一类咒术的典型代表。民间巫术中使用咒语的现象十分普遍,捕鱼者有捕鱼的咒语,农耕者有农耕的咒词,医家的咒禁还是古代治病的方术之一。语言的神秘观念又导致另一结果,即谶语的产生。谶语具有兆验性,属于预知巫术,它基于人们相信语言与事件之间有某种神秘联系的心理。谶语在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中曾起过重要的舆论作用,新进者往往利用谶语论证自己的崛起合乎神意,离开了神秘性,谶语也就失去了效用。

神秘性在禁忌民俗中也多有表现,当然,它随禁忌内容的不同有程度的差别。与人性命相关的禁忌其神秘性更强。如上山伐木、下海捕鱼都是危险性作业,所以伐木者、渔民有着特别的语言、行为禁忌,决不能犯禁。而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禁忌,其神秘性相对就比较弱,因此只是作为民俗,习惯性遵循,如小孩不能吃鸡爪,不然的话,字就写不好;乘船时吃鱼忌讳将鱼翻过来食用等。

【甲】当今还存在的如造房子上梁仪式中发糕和披红等等风俗事象,在形成之初,大抵系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一种不自觉地适应和协调,在天长日久的岁月中,逐渐渗进了人们的自觉意识,人们希望利用神秘力量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具有积极自觉状态。【乙】中国的民间信仰没有正统宗教的那种神圣和崇高的情感体验,追求的是世俗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愉悦,因此人们对神灵族属谱系并不看重,他们关心的是神灵能否带来吉祥,能否帮助实现自己的愿望,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所以有学者称中国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度,无论山精水怪、狐仙鬼魅,还是观音大士、玉皇大帝、现世英灵,它们来自何方,又去向何处,人们都不关心,唯一关心的是神灵的“灵气”,只要“显灵”,哪怕是荒郊野外的一棵树、深山老林的一座庙,“有灵则行”。人们在各色神灵前祷告、祈求、供奉,采取各种近乎“媚神”的方式,包括演戏、宰牲、烧钱、上酒等,以求取神佑,消灾祛病。【丙】与此同时,对一些长期不显神灵的偶像,人们不仅不供奉,还采取责问拷打的方式,或者使用一些厌胜法术,来“胁迫”其为民众服务。如祈雨民俗中就有一种在太阳底下曝晒龙王菩萨的做法,让不显灵的菩萨切身体验一下百姓无雨的苦处。所以说在民间信仰中人与神并不总是上下级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平面的相互利用的关系,人们为自己的需要造神,这种在风俗文化的信仰中的直接功利性,将它与一般的宗教信仰区别了开来。【丁】

(1)概括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风俗文化的神秘特性,以及民众对其的信仰并不是当代人简单地归纳为‘封建迷信’所能了事。”这句话插在第4节何处最合适?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如可以凭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将会不再信奉神灵。

B.中国的神来源广泛,成员复杂,无具体固定的族属谱系。

C.中国人认为神既然长期接受了香火,就该为人显灵造福。

D.谶语因在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中具有兆验性而为人所信服。

(4)从选文看,中国民俗的特点是      

(5)作者如何得出中国民俗“有别于一般宗教信仰”这一结论的?请简要分析。

5.(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涉世

安石榴

大学实习阶段,我找了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姑姑把我叫到她家去,晚饭之后,客厅里只留下我们两个人。姑姑清了嗓子,竖起食指,对我说,我来给你上社会的第一课:

十年前,我在乡财政所。我们为一项工作去石砬lá子村,然后,去另一个叫做四里半的村子。

我说的我们是我和一个刚刚经过公务员考试取得这个职务的大学生,青青。

事情办得不顺利,村里很不配合。这种事情我司空见惯,_____,但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很好地、可持续地解决问题。但是青青表现得相当激烈,这个初登社会舞台的姑娘热血贲张,最后我已经不能掌控局面,所以当机立断,决定暂时放置,之后研究协调。双方战局好歹才算进入僵持。

村干部热情,他们一贯这样,非要送我们。从这儿到四里半村要跨越小半个莲花湖,坐自行改装的柴油机动小船要走两个小时。书记、村长、会计送我们到湖边,船是会计家的,此刻不在,说是正往这边赶。旁边是西瓜地,村长摘下两个足有四十斤重的西瓜,说:吃吧,老蔫儿家的西瓜是绿色的。会计就从他的万能兜子里取出折叠刀,一会工夫,三角形的西瓜片就摆了一地。

他们四个人就大吃起来。青青很时尚,也很朴实,并没有嫌恶农村脏什么的,也坐在地上一边叫着甜一边大吃。还抽空鼓动我,王姐,你怎么不吃呢?我告诉她我不吃西瓜。

我告诉她我不吃西瓜的时候,地上已经全是西瓜皮了。他们可真够猛的,一个西瓜二十斤,两只西瓜四十斤,你说他们每个人吃了多少?书记还问青青,还吃吧?管够。青青拍着肚子说,不行了,已经满满一肚子了。那三个人就哈哈大笑了半天。这时候,船也来了。我们就一起上了船。

接下来就出现了状况。

西瓜这个水果非常的利尿,他们又吃了那么多。那三个人也不在乎,有内急时就大叫一声,背转身子往湖里尿。后来干脆也不用发出大叫的警示,背过身子就来。他们是男人,天生就有方便的条件。

青青起初还好,又说又笑还唱了几支歌配合山水的心情,渐渐的,青青沉默起来,一直四处观赏美景的眼睛收了回来,而且黯淡无光。她坐在船舷上,合上眼睛,紧闭嘴唇,佝偻着身体,胳膊抱着双膝,一声不吭。

于是担心起来,小声说,不行你就解吧,让他们背过身去,我挡着你。青青坚决地摇了头,事实上的确那很难,船非常小,人挨着人。我只好转而敦促会计把船开快点,我知道说也是白说,那种船我坐过多少次了。果然,他慢悠悠地说:也得能够啊,这是最大马力了。说完,那三个人又一次大笑了起来。

两个小时之后,我们终于到了四里半村,但是,青青狼狈透顶,她的水磨石浅色牛仔裤湿了一大片。我叫四里半村的妇女主任取来裤子的时候,青青终于大声痛哭起来。换了裤子之后,她坚持回乡里,改乘另一艘船,船开动起来时,她看了我一眼,我看到一种幽怨和敌意。

说实话,我心里很不好受,所以没理睬那三个人就往村里走,远远地听见他们说:还大学生呢,这不傻逼吗?自己是什么鸟不知道!

我回到乡里之后,最先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青青辞职了。她再也没回来过,辞职手续都是她的父亲代为办理的。

姑姑讲到这儿就沉默下来。我问姑姑:

现在她怎么样了?

不知道。没有她的任何消息。姑姑回答。

我又问:你当时知道这种结果,是吗?

姑姑带着明显的悔意说:我没有估计到会这么尴尬,这么严重。

我沉静下来,细细地揣度这个故事。

这可真是很好的一堂课。直到我坐在火车上奔赴我的舞台﹣﹣每个人必须亮相的舞台时,我还这样想。

㉑需要补充的是,我的姑姑的确不吃西瓜,家族的人都知道。

(1)以下填入第段画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A.用规章制度不是不能解决问题

B.用规章制度虽然也能解决问题

C.用规章制度不但不能解决问题

D.用规章制度固然可能解决问题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用“战局”“僵持”这样的战斗词汇,表明青青和村里之间,是坚持规章制度与否的正邪斗争。

B.用“幽怨和敌意”告别不吃瓜的“我”,表明青青未能从这次难堪中吸取到最关键的人生教训。

C.情节不曲折起伏,事情不惊天动地,没有一个坏人,本文表现的是这样一种近乎无事的悲剧。

D.“姑姑”用“我”的口吻向“我”上社会第一课,这既使故事真实自然,也令叙述简约流畅。

(3)本文叙事运用铺垫手法颇为成功,请举两例并作简析。

(4)文末八个段落都独行成段,请分析这样分段的表达效果。

(5)试用从《乡土中国》阅读中获得的认识,剖析男人们在西瓜事件中的表现。

6.(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_____(词牌)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本词词牌为   ;按风格本词可以归入   词。

(2)以下对本词的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牛郎织女传说歌咏七夕和“乞巧”主题。

B.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

C.以乐景写哀,也以哀景写乐,都先哀后乐。

D.“似水”照应“银汉”,即景设喻写闺怨。

(3)本词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请选择两种,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7.(15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文中“七月既望”指农历七月   日。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固一世雄也

B.自其不变者而观

C.且夫天地

D.不知东方既白

(3)下列对“适”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之也”“往也”,如“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

B.“女子出嫁”,如“女三人,长适秘书丞钱衮,余尚幼。”

C.“适宜”“适应”,如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D.“舒适”,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联系全文,分析第一段中“水”意象的作用。

8.(15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姚崇、张说同为宰辅,不相能。姚既病,诫诸子曰:“张丞相少怀奢侈,尤好服玩。吾殁后,汝其盛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于帐前。若不顾,汝速计家事,举族无类矣。目此,吾属无所虞。便当录其玩用,于张公,乃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登时录进,先砻石以待之,至便镌刻。张丞相见事常迟,数日之后,必当有悔。若却征碑文,以刊削为辞,当使视其镌刻,告以闻上可也。”姚既殁,张之,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诸孤悉如教诫不数日文成叙述该详时谓极笔。后数日,果使使取文本,以为词未周密,欲重加删改。姚氏诸子乃引使者示其碑,乃告以奏御。使者复,说叹曰:“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远矣。”

(《初潭集•君臣八》)

(1)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四处)。

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诸孤悉如教诫不数日文成叙述该详时谓极笔。

(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汝其盛吾平生服玩   

录其玩用,于张公   

使视其镌刻   

姚既殁,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目此,吾属无所虞。

(4)文中表明姚崇料人极准的一个字是“   ”。

(5)张说被人算计的原因在于他      (用文中词语回答)。

三、写作(70分)

9.(70分)亲爱的同学,你家乡冬天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哪些气候现象或植物,可以代表当地的冬天?过冬时,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冬天,你一般会有哪些活动?冬天带给你什么感觉?

       请以“           的冬天”为题(空白处请填上地名),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得抄袭、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5分)

1.【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送我至剡溪   渌水荡漾清猿啼  (重点字:剡)

(2)艰难苦恨繁霜鬓(重点字:鬓)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

二、选择题

2.【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解答】A.“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含自然界、民族、国家等,还包含领导权应在谁的手里问题,除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还包含革命领导权在谁手里的问题,表现出作者的高度革命责任感和改天换地的博大雄心壮志。这里这是选班长,用这句话太夸张。

故选:A。

3.【分析】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解答】A.没有语病。

B.没有语病。

C.表意不明,“公众向来深恶痛绝”有歧义,深恶痛绝的是“王某某将诈骗之手伸向了幼小的儿童”还是“公众人物的犯罪行为”表述不清,改“公众”为“人们”。

D.没有语病。

故选:C。

三、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70分)

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归纳能力。归纳段落大意的关键是通读全文,具体到指定段落,采用什么人做什么,什么事怎么样的模式进行归纳。要力求语言简练。

(2)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要把摘取出来的某句话,还原到文本的相应位置,一定要学会瞻前顾后,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先通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去与对应的文本语句进行比对、分析。

(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事物特点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要善于抓住相关语句中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进行归纳,力求语言简洁有力。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作者行文思路,具体还原论证过程的能力。做这种题要了解议论文行文的基本思路,要懂得作者是如何运用事例、引用名人名言,来分析论证中心论点的。

【解答】(1)首先抓住段首句“中国传统民俗古朴原始而又神秘奇异,这与中国人所经历的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道路相关”。从中可以看出话题中心是“中国传统民俗”,探究的具体内容是它之所以神秘而奇异的原因,那就是中国人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道路。后文通过风俗观念、宗教的传播,尤其是最根本的原因是长期的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自然科学的不发达,深受压迫和剥削的民众生存环境没有明显改变,人们在风雨飘摇中生活,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保障自己的安全,又无法应对自然与社会的种种挑战。因此信奉神秘力量、使用神秘法术以缓解自身的精神压力、服务现实生活的民俗必然会大量存在。概而言之,这段话讲的是:中国传统民俗神秘性长期存在的原因。

(2)首先要反复咀嚼第四节的内容,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把握。“风俗文化的神秘特性,以及民众对其的信仰并不是当代人简单地归纳为‘封建迷信’所能了事”这句话最好放在文中【甲】处。因为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呼应第三节的内容“神秘性在禁忌民俗中也多有表现”,有“承前”之功;而后句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封建迷信”,显然要着眼写,为什么不能简单视为“封建迷信”?作者举房屋的修造中“发糕”“披红”为例,说明其原因大抵系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一种不自觉地适应和协调,在天长日久的岁月中,逐渐渗进了人们的自觉意识,人们希望利用神秘力量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具有积极自觉状态。从结构的角度看这就是“启后”。

(3)A.“将会不再信奉神灵”的说法,曲解文意且牵强附会。从原文第二自然段,“谶语在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中曾起过重要的舆论作用,新进者往往利用谶语论证自己的崛起合乎神意”可看出即使是崛起者、得势者,他们都希望通过借助神灵的意志等神异现象或说辞,为自己得来的地位注脚,故排除。

B.“无具体固定的族属谱系”的说法错误,原文第四自然段是中国的民间信仰没有正统宗教的那种神圣和崇高的情感体验,追求的是世俗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愉悦,因此人们对神灵族属谱系并不看重,他们关心的是神灵能否带来吉祥,能否帮助实现自己的愿望,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也就是中国人对“神灵族属谱系并不看重”,但并不等于“无具体固定的族属谱系”。

C.“中国人认为神既然长期接受了香火,就该为人显灵造福”,表述正确。原文第四自然段是:人们在各色神灵前祷告、祈求、供奉,采取各种近乎“媚神”的方式,包括演戏、宰牲、烧钱、上酒等,以求取神佑,消灾祛病。与此同时,对一些长期不显神灵的偶像,人们不仅不供奉,还采取责问拷打的方式,或者使用一些厌胜法术,来“胁迫”其为民众服务。

D.“为人所信服”的说法错误。原文第二自然段是:谶语在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中曾起过重要的舆论作用,新进者往往利用谶语论证自己的崛起合乎神意,离开了神秘性,谶语也就失去了效用。即并不是被民众信服,而是统治者利用谶语使自己的地位显得合理,符合“天意”。

(4)题干要求概述中国民俗的特点。要善于抓高频词,用形容词或四字短语归纳。话题中心是中国民俗,而探讨的是它长期存在的原因,第一个就是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于是借助鬼魂神怪等东西,使之显出“神秘”的色彩。从原文“他们关心的是神灵能否带来吉祥,能否帮助实现自己的愿望,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无论是求取神佑,还是消灾祛病,都带有功利性的。所以可归纳出两个短语:神秘性、功利性。

(5)这个结论是文章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思考的方向就是在全文把握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最后一段。该段首句,作者举造房子的房梁上放发糕和披红的仪式这一现象,指出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在天长日久的岁月中,人们希望利用神秘力量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具有积极自觉状态。然后,从学者的观点中国“泛神论”角度,指出普通民众不看重谱系,而是关注它“是否有灵”,有灵则敬,不灵则责问拷打,说明这与一般的宗教的虔诚不一样,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

 

答案:

(1)中国传统民俗神秘性长期存在的原因。

(2)A

(3)C

(4)神秘、功利(或神秘性,功利性)

(5)作者先是举上梁仪式中发糕和披红等风俗事象,分析其实质已渐变为人们对神秘力量的自觉利用。接着援引学者称中国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度的说法,分析“泛神”实质,得出“功利性”结论。作者还用人们媚神与拷神、胁迫神的行为作对比,说明中国民间信仰具有直接功利性。

5.【分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

(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3)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具体考查铺垫手法的运用。解答此题,首先掌握铺垫这一手法的特点,铺垫是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然后审清要求,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

(5)本题考查探究能力。主要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内涵与主旨。本题要求结合《乡土中国》的阅读认识,剖析男人们在西瓜事件中的表现,解答时,首先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知识,为小说中的男人们找到形象和思想的定位,然后结合作品具体分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注意不要脱离小说的内涵而凭空想象。

【解答】(1)根据语境“但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很好地、可持续地解决问题”可知,所填句子与下句形成转折,表达能够解决问题的意思,排除C、D;

B.“虽然也能解决问题”表意过于肯定,不如A项语气委婉。故选:A。

(2)A.“正邪斗争”错,青青和村里之间只是在工作上产生的矛盾,“正邪斗争”之说夸大其词。

故选:A。

(3)本题要求举例分析铺垫手法的运用,应首先从后文找到相关情节,然后在前文找出引出这一情节的描写。如关于“青青”这一人物形象,小说在后文的情节设置有两处,一是“青青狼狈透顶,她的水磨石浅色牛仔裤湿了一大片。我叫四里半村的妇女主任取来裤子的时候,青青终于大声痛哭起来”,表明青青因吃西瓜最后的尴尬;另一处是“青青辞职了。她再也没回来过,辞职手续都是她的父亲代为办理的”,表现青青最后的结局。而关于这样的尴尬和结局作者在前文有恰当的铺垫,考生只需要从前文找出相关的描写即可,如“他们可真够猛的,一个西瓜二十斤,两只西瓜四十斤”“坐自行改装的柴油机动小船要走两个小时”“我告诉她我不吃西瓜”“青青很时尚,也很朴实”“青青表现得相当激烈,这个初登社会舞台的姑娘热血贲张”。这些都为她后来辞职的尴尬结局作了铺垫。

(4)本题考查独立段的作用,独行成段一般有显示文脉、调整节奏、突出强调、呼应开头等作用。从内容看,位于文末的这八个段落,主要写的是姑姑讲述完西瓜事件之后,“我”与姑姑的对话,从“姑姑带着明显的悔意说:我没有估计到会这么尴尬,这么严重”“我沉静下来,细细地揣度这个故事”“这可真是很好的一堂课。直到我坐在火车上奔赴我的舞台﹣﹣每个人必须亮相的舞台时,我还这样想”可知,主要表现姑姑对这一事件的反思以及这件事对“我”的影响。

从结构和表达效果看,段落独行成段显示了文脉,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易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八个段落都独行成段,调整了文章的节奏,使前文紧张的故事情节舒缓下来,便于表达人物的心情,引导读者的情绪。

(5)从“那三个人也不在乎,有内急时就大叫一声,背转身子往湖里尿。后来干脆也不用发出大叫的警示,背过身子就来。他们是男人,天生就有方便的条件”“我于是担心起来,小声说,不行你就解吧,让他们背过身去,我挡着你。青青坚决地摇了头,事实上的确那很难,船非常小,人挨着人”“青青很时尚,也很朴实,并没有嫌恶农村脏什么的,也坐在地上一边叫着甜一边大吃”“青青狼狈透顶,她的水磨石浅色牛仔裤湿了一大片。我叫四里半村的妇女主任取来裤子的时候,青青终于大声痛哭起来”看,男人与女人在生活中的小解这样的一件事中是有不同认识的,概括出男女有别;

从“事情办得不顺利,村里很不配合”“村干部热情,他们一贯这样,非要送我们”看,乡土社会中的男人们热情的为我们送行,概括出礼俗社会;

从“果然,他慢悠悠地说:也得能够啊,这是最大马力了。说完,那三个人又一次大笑了起来”“我心里很不好受,所以没理睬那三个人就往村里走,远远地听见他们说:还大学生呢,这不傻逼吗?自己是什么鸟不知道!”看,男人们对青青的窘况表现出漠视和嘲笑,概括出差序格局。

 

 

答案:

(1)A

(2)A

(3)两次提西瓜重量、全程所需时长2小时、船在吃瓜后才来、“我”确实不吃瓜,(说出其中一种即可),都为下文青青最终的尴尬作了铺垫。“青青”的名字、大学生身份、着装、处理公务情绪激烈,(说出其中一种即可),都表明她涉世未深,也为她后来辞职的尴尬结局作了铺垫。

(4)末八段,写“我”听完姑姑的“课”后,与姑姑对话,深究姑姑在西瓜事件中的内心世界和责任定位;说明姑姑“这一课”起到了启迪“我”深思的作用。独行成段,起强调突出段落的作用,能使读者阅读时更为关注。分段多则停顿多,停顿多是为了放慢叙述速度,从而突显对话双方的沉重心情。

(5)男女有别(男人可以随时撒,女人不可以。青青虽然是个大学生,也质朴,能跟乡民打成一片,似乎融入其中了,但在性别及由此造成的不便方面,她连冲破这个局限的意识都没有,可见观念之深入人心),礼俗社会(村里对乡财政所的一项工作很不配合,但一码归一码,村干部对待青青和我姑姑仍然非常热情,一定要为她们送行),差序格局(如果青青是这三个男人中任意一个男人的妻女,他们会忍心让她遇上这样的窘迫吗?对自己人一套心肠,对外人又是一副心肠)。

6.【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体裁,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含义分析,准确理解,细致把握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的时候结合诗歌的内容细致分析,准确理解,重点把握即可。

【解答】(1)根据日常的识记以及本首词的特点可知,这首词的词牌为“鹊桥仙”,属于婉约词风。

(2)A.“乞巧”这一主题在词中没有体现;C.这首词传递出的是一种积极的情怀,不存在“哀情”;D.“闺怨”错误,这首词讴歌的是一种美好的爱情,不属于“闺怨”。

(3)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展现出的是一种幸福美满的人生感受,传递出人生的美好情趣,“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凸显出一种独特与美好,传递出相似之感,词中还有更多的独特的感受,可以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细致理解。

 

答案:

(1)鹊桥仙;婉约

(2)B

(3)向往,迫切。银汉迢迢暗度。

幸福,“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相思,愁怨,灵巧的人儿却享受不到幸福爱情的惋惜。例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

留恋、惜别、离愁别恨。例如,“忍顾鹊桥归路”,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快乐,期盼,无奈。例如,“佳期如梦”,既写佳期时的美好感觉如同梦幻般不真实,又写分手后希望再见面而再见面却不知何时,有一种无法掌控命运和未来的无奈无力。

自豪,信任。例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情久长深厚,自能不同流俗,也不在意能否朝夕相处。

 

译文:

       纤薄的云彩变幻着精妙的图案,飞驰的流星传递出精心的恨憾。牛郎和织女悄然无言,各自横越过漫长的银汉。秋风白露中的相会虽然短暂,却胜过人间无数寻常的白天夜晚。

       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鹊桥上怎忍心把归路回看。两颗心只要永远相爱不变,又何必一定要每一天厮陪相伴!

 

赏析: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接着写织女渡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度”,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度“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化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句,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像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总观全词,每片前三句皆为写景抒情,后两句均作议论。这些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一是因为有前三句作精彩的铺垫,令后两句的议论自然流出,尤觉深沉真挚。二是立意高妙,既能收得住前句,又能宕开,融汇情、理,醒明本旨。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7.【分析】(1)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分析文中关键意象的内涵以及作用。先要理解写到“水”的有关句子,再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其作用。可从结构与内容方面探究其作用。

【解答】(1)“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

(2)A.“之”,结构助词,的。

B.“之”,代词,代指客观世界。

C.“之”,结构助词,的。

D.“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选AC。

(3)D.有误,“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适”解释为“享用、享有”。译文: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4)“酾”,斟酒;“临”,面对;“固”,本来;“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应是“在安哉”,在哪里。译文:(他)持酒面对大江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如今在哪里呢?

“盈虚者”指月亮;“彼”,那样;“卒”,最终;“消长”,增减。译文: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

(5)全文第一段中“水”意象而引发了客人对历史的回忆,他在下文中说到“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他回忆了曹操当时灭掉袁绍,统一北方,挥师南下的英雄气概与雄心壮志,是一时的英雄,但“而今安在哉”?现在也没有踪迹了,后来曹操赤壁惨败。将曹操的雄心壮志与惨败现实形成对比。曹操这样的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我们”这样的失意者了,后来客人悲叹道“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引发了对自身现实处境以及命运的悲叹。人生如此短暂,不如及时行乐。同时也引出客人对自己吹奏的箫声如此悲凉的原因的交代。同时启下,引出本文的重点即苏轼对客人的劝慰(说理部分)。

 

答案:

(1)十六

(2)A   C

(3)D

(4)(他)持酒面对大江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如今在哪里呢?

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

(5)引发客对历史的回忆(联想),引发客对自身现实处境、未来无可期盼的悲叹;引发客对因命运虚无、生命短暂而应当及时行乐的感慨;引出客人对箫声悲凄的原因的交代;引出下文苏子劝说客人(实则为苏轼自我心理建设)的哲理议论。

 

参考译文: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8.

 

答案:

(1)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诸孤悉如教诫/不数日文成/叙述该详/时谓极笔。

(2)陈列;送达;拉,邀请;到达、前往

(3)(他)看这些宝物的话,我们这些人(就)没有什么担心的。

(4)果

(5)奢侈、见事常迟

 

参考译文:

       姚崇和张说同在朝中做宰相,不能友好相处。姚崇病了,告诫儿子说:“张丞相从年轻时就奢侈腐化,尤其喜爱服饰珍玩。我死以后,你把我平生置办的服饰珍宝、玉带古玩都排列在帷帐前。如果他不看,你赶快安排家事,整个家族将被杀戮净尽。如果他看,我们就不用担心了。可以选一些珍玩送给张公,顺便请他撰写神道碑。得到他撰写的碑文后,立刻进呈皇上,预先磨好碑石等待,拿回碑文就命令刻在碑上。张丞相对事情反应慢,几天以后一定会反悔。如果他以修改为借口,索回碑文,可领着看刻好的碑,并告诉他已经请皇上看过了。”姚崇死后,张说果然来吊唁。他看中了三四件珍玩,姚氏的儿子们完全按照父亲教诲的去做。不几天,神道碑文写成,叙述详尽完备,一时被推崇为绝笔。过了几天,张果然派人来取文稿,说是文辞不周密,想重新加以删改。姚氏的儿子们就领使者看刻好的碑,并告知已经奏请皇上看过。使者回复后,张说悔恨万分,拍着胸膛说:“死姚崇还能算计活张说,我今天才知道才能远远不及姚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