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101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101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先民们还把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同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鸣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唢呐等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关于中国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圆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施肩吾《夜笛词》)不管是在 ① ,还是在 ② ,或是在 ③ ,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 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尊礼”“求和”的追求。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箎、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
A. 击鼓出征
B. 击筑悲歌
C. 鸣锣开道
D. 打更报时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B. 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
B. 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
C. 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
D. 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源自中国本土
B. 优于西方长笛
C. 曾经没有膜孔
D. 音色清脆亮丽
5. 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清冷的江水边 ②名楼揽胜处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 ①名楼揽胜处 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③清冷的江水边
C. 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名楼揽胜处
D. ①名楼揽胜处 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6. 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说京师翠微山
龚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①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②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迉③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释:①盩(zhōu):山的幽深处。②甃(zhòu):用砖砌。③迉(qī):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的意思。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构其半,胪其趾 胪:罗列
B. 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 怼:骄傲
C. 其甃之也中矩 中:合于,符合
D. 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 野:粗俗
8.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B. 隐者之所居也 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C. 僧寺八九架其上 澄澄然渟其间
D. 隐者之所居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
9.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B.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C.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D.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它和西山既分离又相互连接,不想成为主峰,又以依附西山为耻。
B. 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
有高大的松柏,杂草丛生,随风倒伏,芳香华美。
C. 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
寺外有一块石碑,碑文语言清丽平和,是康熙时期的文人撰写的。
D. 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
邓尉山的松树古朴得超脱,翠微山的松树古朴得率直。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把目光对准翠微山,说它在朝廷上有记载,有声誉,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隐士居住的佳境。
B. 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夫的形象特点。
C. 邓尉山因汉时邓尉隐居于此而得名,山上四棵古松也似乎具有了古代隐士的风范,放逸不羁,神气飞扬。
D. 作者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是一篇独特的游记散文。
12. 文章表面处处说山,实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结合全文内容,阐述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人情”?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枪挑紫金冠
⑴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⑵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⑶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⑷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⑸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⑹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⑺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⑻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⑼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⑽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⑾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⑿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⒀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⒁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⒂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13.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粉墨登场:指化妆登台演戏。
B. 不可理喻:指不通情理。
C. 如火如荼:形容情感热烈。
D. 如坐针毡:形容愤怒难以遏制。
1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
B. 文章中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能引人入戏,这样的表演令作者十分欣赏。
C. 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这个寻常的戏班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 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
15. 第四段中问:“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如此讲究戒律”的原因。
16. 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
(1)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
(2)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17. 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赏析。
18. 作者借“挑紫金冠”的“枪”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对下列经典作品中的“事物”与作者创作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写史湘云有金麒麟、薛宝钗有金锁,是为了说明她们有显赫的家世,从而反衬出林黛玉出身的贫寒。
B. 《药》中夏瑜坟上的“花环”,是鲁迅认为需“听将令”,为了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而特意添加的。
C. 《边城》中的傩送曾面临“碾坊”与“渡船”的选择;前者意味着物质的丰足,后者则代表了自己想要的爱情。
D. 《雷雨》中侍萍和周朴园三十年后重逢,侍萍提起旧衬衫上绣的“梅花”,这个刺绣使周朴园认出了侍萍的身份,也体现了侍萍曾为周朴园真心付出过。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9.微写作
《红楼梦》“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一回,曹雪芹用一个“毒”字把对王熙凤的评价和情感充分表达了出来。请你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王熙凤除外),在其名字前加上一个字,对其进行评价,如“毒”熙凤、“俏”平儿……并写一段文字谈谈你这样评价的原因。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150—200字。
20.作文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欧洲谚语中说:“慢些,我们就会更快。”
阿尔卑斯山口的木牌上写道:“慢慢走,欣赏啊!”
我国古诗词中也有以《声声慢》《扬州慢》为代表的调长拍缓的慢词……
你对“慢”有怎样的体会或见解?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2019北京101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答案】1. B 2. C 3. D 4. B 5. A
6. ①早期,乐器已开始为舞蹈表演伴奏(乐器演奏同舞蹈表演相辅相成);②乐器种类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得到丰富(乐器种类的丰富反映了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③竹笛等成为诗歌创作的常用素材(诗歌创作反映出竹笛等乐器已深入人们的文化生活);④器形、功能设计及音乐理念都充分体现了“尊礼”“求和”的文化追求(“尊礼”“求和”文化贯穿于乐器的外形、功能设计和音乐理念中)。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重要内容的要点。抓住题干中“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要求,结合文意,选择答案。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如鸣金收阵、击鼓升堂等”,也就是说乐器可以用来传递一种特定的信息,使相关人员一听就明白,A、C、D三个选项都有特定的信息“出征”“开道”“报时”。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重要内容的要点。抓住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结合文意,比对选项,找到答案。C项,本选项对应的信息为原文的第三段,根据其内容,应该是“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乐器的发展”。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推断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阅读材料二,找到有效答题区间,比对文意和选项内容之间的差别,从中找到正确答案。D项,偷换概念,原文第三段说的是“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并不是说的“横吹”。故选D。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二,围绕对“中国竹笛的理解”,找到有效答题区间,比对文意和选项内容之间的差别,从中找到正确答案。B项,“优于西方长笛”错误,文中第三段只有“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这样的表述,并没有说优于西方。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语言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的能力。阅读材料二,注意空缺处的上下文语句的意思,比对备选选项的内容,抓住语境的特点,选择本题答案。“清冷的江水边”与“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一致,写出江边冷月的寂寥;“名楼揽胜处”与“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对应,突出江城黄鹤楼的清冷;“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与“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对应,表明夜晚人家的清幽。故选A。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6分。
【答案】7. B 8. C 9. B 10. B 11. A
12. ①谦和:不是最高,不敢最高,不敢疏远,不为主峰,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②善解人意:寺庙分别建在山脚、山腰和山顶,有休息之所,近人情。③有独立意识:耻附西山。④随俗:名字亦俗亦雅, 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⑤包容,不争: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的句意为:不因为名不列于享有盛誉的“三山”而心怀怨恨。其中“怼”:怨恨。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A项,“以”:连词,因为;介词,凭借。B项,“者”:代词,……的人;助词,表判断。C项,“其”:代词,它。D项,“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的。故选C。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比如本句中,“也”句末助词,其后断句,排除A、D项;“白昼”也就是白天的意思,中间不可断,排除C项。断句后B句译为:我绝对忘不了龙泉寺。忘不了龙泉寺,尤其忘不了那四棵松。过去我曾经游览苏州的邓尉山,山上有四棵古松,松树形态下卧,而神态却是飞扬的,白昼之中四棵松神情极富生气,如风雨雷霆;四松之荫可遮蔽千亩。一生所见的松树最独特最难忘的就是这八棵松。故选B。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的现象。B项,错在“杂草丛生,随风倒伏”。“杂华靡靡”应译为“各种鲜花随风摇曳”。“华”的意思是“花”,不是“草”。“靡靡”是“随风摇曳”的意思。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错,“忽然慕小,感慨慕高”的意思是:人们很容易发现它小而喜欢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故选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案要全面,用词要准确。。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找出关键句子,抓住题干中“文章表面处处说山,实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的提示,然后概括提取出翠微山的“人情”。“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寺庙分别建在山脚、山腰和山顶,有休息之所,近人情。表明了翠微山善解人意的特点。“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翠微山不是最高,不敢最高,不敢疏远,不为主峰,这体现了它谦和的态度。“耻附西山”;“亦俗亦雅,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表明它随俗的性情。“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显示它的包容,不争的品行。把以上分析分店答出即可。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翠微山,在朝廷上有记载,有声誉,人们很容易发现它小而喜欢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它是隐士居住的地方。
山高大约六、七里,在靠近京城的山中,翠微山算是高的,不是最高,不敢最高,因为俯临京城。它不在京城的正北面,在西北面,像是京城的一把伞、一顶车盖,不像枕头和屏障,那么重要。距离阜成门三十五里,不敢远离京师。
有八九座寺庙分别建筑在翠微山山顶、山腰和山脚,使人们攀登时有台阶可走,有休息的地方喘口气。它并非独立高险,难于攀登,是那样的近人情。
翠微山与香山静宜园,既相互连络,又不很紧密,既不碰触,又不背离。不因为名不列于享有盛誉的“三山”而心怀怨恨。翠微山与西山似乎分离,又似乎连为一体,它不愿意成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
翠微山上的草木有长江以东的玉兰,有苹婆,有高大的松柏,各种鲜花随风摇曳,芳香华美。山上的石头都黝黑光润,并有花纹。命名为翠微,既典雅又合乎世俗口味,不凭借偏僻俭朴而名一生志向。
山的最高处是宝珠洞,山脚下有三山庵。三山庵有什么?有三块巨石并排耸立。山的幽深处有泉,叫“龙泉”,清亮透明的山泉停滞于人们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水池中。泉上有四棵松,松皮呈白色,都有百尺高。松下泉上有一座寺庙,名为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面的寺庙相同,它并不回避这样的相同。
龙泉寺藏经,礼拜藏经,以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属于粗俗了。寺外有刻石,言辞清雅中和,是康熙朝文人歌功颂德的褒语。翠微山八九座寺,为何要特别说龙泉?龙泉所处曲折隐秘。其余的寺庙都是地位显露,无所隐避,倘若没有龙泉,就不能成为隐士的隐居胜地。
我绝对忘不了龙泉寺。忘不了龙泉寺,尤其忘不了那四棵松。过去我曾经游览苏州的邓尉山,山上有四棵古松,松树形态下卧,而神态却是飞扬的,白昼之中四棵松神情极富生气,如风雨雷霆;四松之荫可遮蔽千亩。一生所见的松树最独特最难忘的就是这八棵松。邓尉山的松树舒展,翠微山的松树庄重;邓尉山的松树是古时的隐逸高蹈之士,翠微山的松树犹如古代守正不阿之士;邓尉山的松树,性格狂放不羁,天地都敢藐视;翠微山的松树,性格正直坚定,天地赖以支柱,缺少不得。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答案】13. D 14. B
15. 千百年来伶人地位卑微、命运悲惨,只能自己拯救自己。那些繁多的戒律是前人根据错误总结出来的,遵守戒律才可以避免错误,才能得到饭碗和些许尊严。
16. (1)认识:①《罗成带箭》:戏剧艺术要遵守戒律。②《白蛇传》:戏剧与人生一样漫长真实、内涵丰富。(借小青与法海的戏表达了“戏如人生”的道理;借白素贞与许仙的戏说明优秀的表演能引人入胜,让观众觉得戏剧与生活似乎没有分别。)③《单刀会》:戏剧应记录复杂真实的人性。(2)匠心:作者以这三出戏与新编戏剧的胆大妄为与匮乏形成对比,表达了戏剧要遵守戒律、内涵丰富的观点,从而表达了对那些胡编乱造的新编戏的批判。
17. 作者想象真实的花云一路赶来,用挑落紫金冠的方式教训这些对戏剧艺术不知畏惧的人。想象的内容生动、形象、细致,能使读者感受到花云的果敢英武、威风凛凛、怒气冲冲,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同时也使作者对缺乏敬畏、胡乱改编者的愤怒之情表达得更加酣畅淋漓。 18. A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D项,“如坐针毡”: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语境中《战太平》的“要命的新编”让“我”坐立不安。所以此处“如坐针毡”的意思应是坐立不安。故选D。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A项,“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原因分析错误,作者“羞愧地离席”,是为缺乏敬畏、胡乱改编新编戏的行为感到羞愧。C项,原文说“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这是强调戏班子寻常,但是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表达作者的赞叹之情。D项,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不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而是对胡乱编造的新编戏的讽刺与批判。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整合文章内容要点。做这题,首先到文本里找到有关写讲究戒律的文字,从第五段可以看出历史上伶人地位卑微,第六段“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那些繁多的戒律是前人根据错误总结出来的,遵守戒律才可以避免错误,才能得到饭碗和些许尊严。如此整合可以得出答案。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第一问是考查理解文意,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二问考查分析材料安排的能力。“分别概括”是逐条分析三出戏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罗成带箭》写老武生惩戒犯错的小武生是表达戏剧艺术要遵守戒律;《白蛇传》借小青与法海的戏表达了“戏如人生”的道理;《白蛇传》,借白素贞与许仙的戏说明优秀的表演能引人入胜,让观众觉得戏剧与生活似乎没有分别,是表达戏剧与人生一样漫长真实、内涵丰富。《单刀会》看完作者感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官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常年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表达戏剧应记录复杂真实的人性这一认识。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匠心,可以和文章所要批判的主体内容新编喜剧相联系,指出所运用的手法,分析这种对比手法的效果。即把这些尊重喜剧艺术规律和原则的戏与胆大妄为与匮乏编戏形成对比,目的是更突出地表达戏剧要遵守戒律、内涵丰富的观点,从而表达了对那些胡编乱造的新编戏的批判。本题时两个问题,要分开回答。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首先分析用“想象”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需要概括描写的文段,可以得出“作者想象真实的花云一路赶来,用挑落紫金冠的方式教训这些对戏剧艺术不知畏惧的人”,其次分析写这内容的用意,“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刻画生动、形象、细致,能使读者感受到花云的果敢英武、威风凛凛、怒气冲冲,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从主旨意图上分析这样写的效果是:使作者对缺乏敬畏、胡乱改编者的愤怒之情表达得更加酣畅淋漓。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作用。A项,“写史湘云有金麒麟、薛宝钗有金锁,是为了说明她们有显赫的家世,从而反衬出林黛玉出身的贫寒”错误,“写史湘云有金麒麟、薛宝钗有金锁”,是为了表明两者的共同点是“金”,还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时时牵动着宿命式的“金玉良缘”一说。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②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④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