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理科)及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文科)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江苏卷高分作文选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及答案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考场中的诗歌之宋代诗词的豪放与婉约

考场中的诗歌之明朝的传承与抄袭

考场中的诗歌之咏史怀古送别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边塞诗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田园诗篇

3考场中的诗人之王维、李白、杜甫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一轮复习文言文之文史、政论类讲义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高考记叙文(小说)写作情节篇


江苏省启东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启东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镇江市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江阴二中、要塞中学等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镇江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无锡市普通高中2020年秋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考试卷语文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1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

2020-2021年海安市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南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一中、射阳中学等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盟(洪泽中学、金湖中学等)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江苏省江阴二中、要塞中学等四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

江苏南京一中2021届高三12月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2月联合调研语 文

江苏省盐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与此同时,多姿多彩的汉语方言也与汉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旅居外地的同乡人互相认同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标志,而且是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实的一扇窗口。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被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所幸,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思路,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一些方言会淡出生活,一些新的语言习惯也正在形成。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选自2015年12月《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

(一)民间的声音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 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引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通过方言进行交流,表达思想。

B.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方言和普通话同等重要,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都需要高度重视。

C.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不懂绍兴本地话,是引发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的直接原因。

D.网友们认为绍兴话必将消亡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缺少讲绍兴话的环境,以及绍兴话比较土,外地人不容易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繁花》是用上海方言写成的,创造了一种不同于时代主流的语言方式,其中的吴文化韵味吸引了很多的读者。

B.方言里所蕴含的乡土情、一座城市的特点、文化及其艺术表现力等,是方言价值的集中体现,保护和传承方言,就是让这些价值得以延续。

C.具体到如何保护方言,从全国来看,存在很多现实困难,如国家是否应该出台政策支持,是否应该将方言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等。

D.方言与乡愁有着密切的联系,珍视方言,就是对文化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由此可见,只有保护好方言,才是对乡愁真正的守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方言写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优秀之作,从这方面来看,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努力。

B.方言该不该保护,如今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具体到如何保护的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看法。

C.为更好地保护方言,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明确了先做好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后再做学术性抢救的思路。

D.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沟通交流价值不断提升,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方言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一下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马车夫

阿来

这个人身材瘦小,脸上还布满了天花留下的斑斑印迹,但他却是机村最好的骑手,他骑在马上,就跟长在马背上一样自在稳当。机村人认为,这样的人用马眼看去,会有非常特别的地方。

试驾马车那一天,麻子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他骑着一匹马徘徊在热闹的圈子外边。人们扎成一圈,看村里的男子汉们费尽力气想把青鬃马塞进两根车辕之间,用那些复杂的绊索使它就范。折腾了很长时间,他们也没有能给青鬃马套上那些复杂的绊索。青鬃马又踢又咬。

人们这才把眼光转向了勒马站在圈子之外的麻子。

在众人的注视下,他脸上那些麻坑一个个红了。他抬腿下了马背,慢慢走到青鬃马跟前。他说:“吁——”青鬃马竖起的尾巴就慢慢垂下了。他伸出手,轻拍一下青鬃马的脖子,挠了挠马正呼出滚烫气息的鼻翼,牲口就安静下来了。这个家伙,脸上带着沉溺进了某种奇异梦境的浅浅笑容,开始嘀嘀咕咕地对马说话,马就定了身站在两根结实的车辕中间,任随麻子给它套上肩轭和复杂的绊索。中辕驾好了,两匹边辕也驾好了。

人群安静下来。

麻子牵着青鬃马迈开了最初的两步。这两步,只是把套在马身上那些复杂的绊索绷紧了。麻子又领着三匹马迈出了小小的一步。这回,马车的车轮缓缓地转动了一点。但是,当麻子停下了步子,轮子又转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走啊,麻子!”人们着急了。

麻子笑了,细眼里放出锐利的亮光,他连着走了几步。轮子就转了大半圈。轮箍和轮轴互相摩擦,发出了旋转着的轮子必然会发出的声音。

马也像一只鸟,有点胆怯又有点兴奋地要初试啼声,刚叫出半声就停住了。

马也竖起了耳朵,谛听身后那陌生的声音。

他又引领着马迈开了步子。

三匹马,青鬃马居中,两匹黑马分行两边,牵引着马车继续向前。转动的车轮终于发出了完整的声音:

叽——吭!

前半声小心翼翼,后半声理直气壮。

那声音如此令人振奋,三匹马不再要驭手引领,就伸长脖颈,耸起肩胛,奋力前行了。

麻子从车头前闪开,在车侧紧跑几步,腾身而起,安坐在了驭手座上,取过竖在车辕上的鞭子,凌空一抽,马车就蹿出了广场,向着村外的大道飞驰起来。

从此,一直蜗行于机村的时间也像给装上了飞快旋转的车轮,转眼之间就快得像是射出的箭矢一样了。

这不,马车开动那一天的情景好像还在眼前,那些年里,麻子一脸坑洼里得意的红光还在闪烁,马车又要成为淘汰的事物,因为,拖拉机出现了。拖拉机不但比马车多出了四只轮子,更重要的是,一台机器代替了马匹。拖拉机手得意地拍拍机器,对围观的人说:“四十匹马力。什么意思,就是相当于四十匹马。”

人群里发出一声赞叹。

拖拉机手还说:“你们去问问麻子,他能不能把四十匹马一起套在马车前面?”

其实,拖拉机手早就看见麻子勒在手里的缰绳,骑在他心爱的青鬃马上,呆在人圈外面,那情形,颇像是第一次给马车套马时的情形。但他故意要把这话让麻子听见。麻子也不得不承认,拖拉机手确实够格在自己面前威风。不要说那机器里憋着四十匹马的劲头,光看那红光闪闪的夺目油漆,看那比马车轮大上两三倍的轮子,他心里就有些可怜自己那矮小的马车了。

拖拉机油门一开,机器的确就像憋着很大劲头一样怒吼起来。它高竖在车身前的烟筒里突突地喷射一股股浓烟,就像这些年里麻子坐在行驶的马车上,手摇着鞭子,嘴里叼着烟头喷着一口口青烟时的样子。

麻子转过身细心地套好了他的马车。他要驾着马车让所有想坐他马车的孩子们都坐上来,在路上去跑上一趟。过去,他是太看重、太爱惜他的马车了,可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坐上他的马车。

但村里人却跟在拖拉机后面,发出了阵阵惊叹。只有麻子坐在村中空荡荡的广场上,点燃了他的烟斗。

(选自阿来小说集《红狐》,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试驾马车之始,麻子徘徊在圈子外,旁观一群男子汉们的套马行为,他知道,人们终将要央求他。

B.麻子的“奇异梦境的浅浅笑容”,既是对个人套马技艺的自信,也有对一群男子汉们的笨拙的回应。

C.拖拉机手的威风以及对麻子的奚落,使麻子认识到,马车真难以和拖拉机相比,时代的进步是必然。

D.麻子套上马车准备让所有孩子都坐一次马车,以检讨当年自己的高傲与过失,但结果却没能如愿。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马车夫身材矮小、满脸天花后遗症的麻子,先抑后扬,为了突出后面麻子的高超驾车技术。

B.麻子套马的过程,小说从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鲜明。

C.小说以只有麻子坐在空荡荡的广场上作结,既表现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麻子的失落。

D.多处使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突出特色,如男子汉们笨拙与麻子利落,拖拉机精美与马车的落后等。

8.本文在写马车时代过渡到拖拉机时代时,仅有短短一节几十个字,对此你如何理解?

9.本文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分别抓住两块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其后各小题。

赵师民,字周翰,青州临淄人。九岁能属文,举进士第,孙奭辟兖州说书,领诸城主簿。师民学问精博,奭自以为不及。夏竦尤所奇重,称为“盛德君子”,论其文行,愿回两子恩,授以京秩。除齐州推官、青州教授,更天平军节度推官。

会赵元昊反,罢进讲。师民上书陈十五事,因献《劝讲箴》。明年春,帝遂御迎阳门,召近臣观图画,复命讲读经史。师民见朝廷厌兵屈意以招元昊内不能平乃上言请任方面以图报效迁天章阁侍讲同知贡举。

后讲《论语》,问“修文德”,曰:“文者,经天纬地之总称。君人之道,抚之以仁,制之以义,接之以礼,讲之以信,皆是。”帝曰:“然其所先者,无若信也。”曰:“信者,天下之大本,仁义礼乐,皆必由之,此实至道之要。”他日读《汉记》,问长安城,众莫能知,共推师民。因陈自古都雍年世,旧址所在,若画诸掌。帝悦曰:“何其所记如此!”在经筵十余年,甚见器异。尝盛夏属疾家居,帝飞白书团扇为“和平”字,赐以寄意。

累请补郡,除龙图阁直学士、知耀州。帝自写诗宠行,目以“儒林旧德”。将行,上疏曰:“凡天之示象,由人君有失,不然,则下蔽其上。古人君之失,不过暴虐怠慢,奢侈纵放,不师古始。舍是,何失道之有?今圣心慈仁恭勤,俭约自检,动循典礼,如此自非下蒙上、邪挠正,使主恩不下究,而谁之咎欤?望陛下朝夕咨于丞弼心臂之臣,洎左右近侍耳目之官。其忠而纯者,与之慎柬内外百执事及州县牧宰,使主恩究于下,不为群邪所蔽塞,则亿兆之幸也。”三迁刑部郎中,复领宗正,卒。

师民淳静刚敏,举止凝重。幼丧父,哀感,不畜婢妾,年四十四始婚。志尚清远,专以读书为事。性极慈恕,勤于吏治,政有惠爱。尝奏蠲陕西旱租。又欲论榷酤诸敝,会仁宗不豫而止。常患近世官失其守,作《正官名》,议多不载。有集三十卷。子彦若,试中书舍人。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师民见朝廷/厌兵屈意/以招元昊/内不能平/乃上言/请任方面以图报效/迁天章章阁侍讲/同知贡举/

B.师民见朝廷厌兵/屈意以招元昊/内不能平/乃上言请任方面/以图报效/迁天章章阁侍讲/同知贡举/

C.师民见朝廷厌兵/屈意以招/元昊内不能平/乃上言请任方面/以图报效/迁天章/章阁侍讲同知贡举/

D.师民见朝/廷厌兵屈意/以招元昊/内不能平/乃上言/请任方面/以图报效/迁天章/章阁侍讲/同知贡举/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第,即进士及第,是科举考试中获得的最高级别成绩。殿试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B.《论语》,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朱熹把它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成为儒生学子必读书目。

C.飞白,亦作“飞白书 ”,一种特殊书法,其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中国画中一种枯笔露白的线条画法,亦称“飞白”。

D.郎中,官名,战国已置。汉郎中为皇帝侍卫,管理车、骑、门户。后隋、唐至清末,各部诸司之长均称郎中。另有称中医医生为郎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师民年少时即聪颖卓异,才德兼具,先后受到孙奭、夏竦等器重,官运亨通。

B.赵师民为皇帝讲读经史,解读仁义礼信为君之道及《汉记》,足见其精古通今。

C.赵师民深得皇帝赏识,夏天生病在家,皇帝也亲自写团扇“和平”表问候之意。

D.赵师民为官宽厚仁慈,曾奏请朝廷免除陕西地方赋税,终因仁宗生病而未实施。

1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帝悦曰:“何其所记如此!”在经筵十余年,甚见器异。

(2)如此自非下蒙上、邪挠正,使主恩不下究,而谁之咎欤?

14.皇帝为什么给赵师民写诗送行?赵师民在临行前给皇帝上疏主要想表达什么?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絮二阕

(宋)韩琦

其一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其二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第—句均采用了比喻手法,描写出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的特点。

B.“其一”首句写景,次句点出对景之人。“奈”字,表明愁来无端,无可奈何。

C.“一春情绪空缭乱”一语双关,既指柳絮般缭乱飞舞,也说人的愁情“缭乱”。

D.“其二”诗,诗人以“乱愁萦困”比喻满天风絮,实景虚写,故格外新鲜动人。

16.第二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四、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简要概括了山间四时之景,其中描写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变化。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告诚人们不要忘却了远景期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荀子说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

18.下列在文中方框内所填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  、B.,  ,  ”。  ,

C.,  。  。”  ,D.:  。  ”。  、

19.对偶在形式上和表意上特点鲜明。文中多处使用对偶,试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对偶进行简要分析。

20.有人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诚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从表达上看,修改后的句子比原句更胜一筹,请简要赏析。

 

21.下面文段是对一则公告的转述,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严密、连贯。

市场监管总局25日发布公告,①要求加强口罩、消毒杀菌用品、抗病毒药品及相关医疗器械等防疫用品的市场价格,②保护正常的防疫用品市场价格秩序。③捏造、散布涨价信息,④大量囤积市场供应紧张的防疫用品,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⑥串通涨价以及其他违反价格法律法规的行为,⑦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都要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⑧对典型案例要及时予以曝光。

2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针对东北当时鼠疫的烈性传染,伍连德发明了一种更加有效的针对性的口罩——“伍氏口罩”,它用双层纱布缝制而成,能够相对有效地防止飞沬的传染,达到了隔离病毒的作用。伍氏口罩制造简单,使用方便,经过不断地推广,当时东北疫区的医护人员纷纷使用。最终实践证明,这种口罩能够降低鼠疫扩散过程中的死亡率和传染率。“伍氏口罩”由此一战成名,受到世界各地医界人士好评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樊蒙是个出生于的北京小伙,一直和母亲生活。去年夏天,他有了出去走走的想法。“我开始想徒步去内蒙古草原,跟我妈说了这个想法,她说你带我去吧。她自小的梦想是去西双版纳。”樊蒙说,母亲因患小儿麻痹症瘫痪,坐公交车不方便,从小他就常推着母亲出门,但他们从未一同走出过北京。这次,他决定帮母亲实现儿时的梦想,带她徒步行走西双版纳。

一些亲朋知道樊蒙的想法后,惊呼他是疯了。但樊蒙说走就走,辞去工作,用轮椅推着腿脚残疾的母亲踏上漫漫旅程。历经94天,经历无数苦楚,徒步3000多公里后,他们终于到达梦寐以求的西双版纳。

云南西双版纳州旅游局,此前通过媒体已了解樊蒙母子的事迹,在樊蒙母子到达西双版纳之后,为樊蒙致了一封慰问信。请你为西双版纳旅游局,拟写这封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贴合背景,切合身份;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4.方言是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或同一地域社会成员因社会差异而形成的民族语的变体。

5.①首先提出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同等重要且二者间可相互融合的观点;②其次介绍方言的特点、功能及在表现地域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③最后指出保护方言的思路与方法,强调珍视方言就是呵护文化根脉。

 

6.D项,“检讨当年自己的高傲与过失”错误,这一说法言重,当年麻子也只是“太爱惜他的马车”,谈不上“检讨……高傲与过失”。

7.B项,“麻子套马的过程,小说从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节描写”错误,作者在描写麻子套马过程的时候并没用使用心理描写。

8.①过渡段把时间比作箭矢,比喻兼具夸张,更形象表明时代发展迅猛。②文字简短,过渡迅速,也更易于凸显马车的落伍给人猝不及防之感。

9.①文章以时间为脉络,先后着眼于马车时代和拖拉机时代两个时代,便于表现时代发展的显著特征。②空间上,分别选取麻子套马的场面与细节、拖拉机出场后相关人的表现,便于凸显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及情感变化。

 

 

10.B

11.B

12.D

13.(1)皇帝高兴地说:“记忆力怎么这样厉害啊!”在御前讲席职位十多年,(赵师民)很被器重。

(2)像这样当然不是下属欺骗圣上、邪曲危害正义,假如圣上您宽厚不向下追究,那么又该责怪谁呢?

14.第一问:在赵师民多次请求后,皇帝下派他到地方任职。第二问:多咨询下官臣僚,不要被小人蒙蔽。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赵师民发现朝廷厌战,又委屈心意来招降元昊,内心不能平静,于是上书说请求担任独当一面的职务来谋求报效朝廷,后来升任天章阁侍讲、同知贡举。“朝廷厌兵”共同作“见”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D;“元昊”作“招”的宾语,“内不能平”的主语省略,是“赵师民”,故从“元昊”后断开,排除C

故选B

11.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错,《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为儒生学子必读书目”表述不准确,明代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D项,根据原文“尝奏蠲陕西旱租。又欲论榷酤诸敝,会仁宗不豫而止”可知,“终因仁宗生病而未实施”的是“论榷酤诸敝”,而不是奏请朝廷免除陕西地方赋税之事。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何其,多么;经筵,御前讲席;见,被;器,器重。

2)蒙,欺骗;挠,危害;使,假如;下,名词作状语,向下;谁之咎,宾语前置句,责怪谁。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皇帝给赵师民写诗送行,语境在“累请补郡,除龙图阁直学士、知耀州。帝自写诗宠行,目以‘儒林旧德’”,意思是,赵师民多次请求补任郡官,升任龙图阁直学士、耀州知州。皇帝亲自写诗给他送行,用“儒林旧德”看待他。据此可知赵师民多次请求后,皇帝下派他到地方任职,因而给他送行。

赵师民在临行前给皇帝上疏,分析概括上疏的内容要点,主要是“望陛下朝夕咨于丞弼心臂之臣,洎左右近侍耳目之官。其忠而纯者,与之慎柬内外百执事及州县牧宰,使主恩究于下,不为群邪所蔽塞,则亿兆之幸也”,意思是希望陛下早晨晚上多向那些能辅佐的心腹得力大臣,以及身边侍者耳目之臣咨询。他们忠诚并且纯正,和他们谨慎挑选朝廷内外众多主管官员以及州县的长官,假使圣上宽厚向下追究,不被众多奸邪的小人蒙蔽,那就是亿万百姓的幸事了。据此,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赵师民上疏主要是:希望陛下多咨询下官臣僚,不要被小人蒙蔽。

参考译文:

赵师民,子周翰,是青州临淄人。九岁时就能写文章,后来考中进士,被孙奭征召做兖州说书,兼任诸城主簿。赵师民学问精深广博,孙奭自认为比不上他。夏竦尤其赏识看中他,称他为“盛德君子”,品论他的文才品行,希望送回两子的恩情,授予他京城的官阶。赵师民任齐州推官、青州教授,后改任天平军节度推官。

正赶上赵元昊谋反,终止为帝王讲解诗书文史的制度。赵师民上书朝廷陈述十五件事,趁机献上《劝讲箴》。第二年春天,皇帝亲临迎阳门,召集近臣观赏图画,又命人讲解诗书文史。赵师民发现朝廷厌战,又委屈心意来招降元昊,内心不能平静,于是上书说请求担任独当一面的职务来谋求报效朝廷,后来升任天章阁侍讲、同知贡举。

后来讲解《论语》,皇上问“修文德”一句,赵师民说:“文是经天纬地的总称。统治人的方法就是用仁来安抚他们,用义来控制他们,用礼来接待他们,用信来与他们商量,这些都正确。”皇帝说:“然而这些最重要的是信。”赵师民说:“信是天下的最大的根本,仁义礼乐,都一定从它产生,这实在是最好的道德的宗旨。”又一天皇帝读《汉记》,问长安城,众人没有知道的,共同推举赵师民来回答。于是赵师民从古都雍的年代开始陈述,旧址所在之地,了如指掌。皇帝高兴地说:“记忆力怎么这样厉害啊!”在御前讲席职位十多年,(赵师民)很被器重。曾经在盛夏时节因患病住在家中,皇帝用飞白的手法在团扇上写“和平”二字,赐给他来表达心意。

赵师民多次请求补任郡官,升任龙图阁直学士、耀州知州。皇帝亲自写诗给他送行,用“儒林旧德”看待他。将要出发,上书说:“凡是上天警示异象,是由于国君有了过失,不这样的话,就是臣民欺骗国君。古代国君的过失,不过就是从暴虐怠慢,奢侈纵放,不效法古代开始。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失道的呢?现在圣心仁慈恭顺勤俭,节俭约束自我检查,做事都遵循典章礼法,像这样当然不是下属欺骗圣上、邪曲危害正义,假如圣上您宽厚不向下追究,那么又该责怪谁呢?希望陛下早晨晚上多向那些能辅佐的心腹得力大臣,以及身边侍者耳目之臣咨询。他们忠诚并且纯正,和他们谨慎挑选朝廷内外众多主管官员以及州县的长官,假使圣上宽厚向下追究,不被众多奸邪的小人蒙蔽,那就是亿万百姓的幸事了。”赵师民多次升迁做了刑部郎中,又兼任宗正,后来去世。

赵师民醇厚恬静刚直敏锐,举止端庄。幼年丧父,哀痛感伤,不蓄养奴婢小妾,四十四岁才结婚。志向崇尚清高远大,专门把读书当作事务。性情非常仁慈,在官吏作风上勤勉,治理百姓有仁爱之心。曾经上奏免除陕西大旱时的租税。又想讨论酒业弊端,正赶上仁宗生病而终止。常常担心近代官员丧失他们的操守,写作《正官名》,议论很多没有记载。有文集三十卷。儿子李彦若,考中中书舍人。

 

15.A项,两首诗第—句均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是比喻手法。

16.①用细节描绘柳絮。②柳絮穿过花枝,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引来无数蜂儿排队追逐。③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

17.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注意以下字形:幽、佳、繁阴、驾、叶、扁舟、匏樽、属。

 

18.C

19.形式上:语言整齐,结构一致,琅琅上口。表意上:两句概括凝练,表意相近,突出强调奋进中的艰难。

20.①“这句谚语”指代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故用“这句谚语”承接前文,与前文衔接更紧密。②结合后文可知,侧重于强调“要看得长远”,顺承后文内容。因此,修改后的句子与前后文联系更紧密,表达也更准确。

 

21.①在“价格”后加“监管”(或:把“加强”改为“管控”);②“保护”改为“维护”;③在“捏造”前加“对”(或:对于);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改为“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

【解析】

22.能有效隔离病毒、制造简单、使用方便的伍氏口罩在东北防控鼠疫中一战成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