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2021学年江苏省百校高一(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理科)及答案解析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文科)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江苏卷高分作文选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及答案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初唐四杰生平与不甘人后的古诗气象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考场中的诗歌之宋代诗词的豪放与婉约

考场中的诗歌之明朝的传承与抄袭

考场中的诗歌之咏史怀古送别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边塞诗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田园诗篇

3考场中的诗人之王维、李白、杜甫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一轮复习文言文之文史、政论类讲义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2020届江苏省普通高考对口单招文化统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0年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智贤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

2020届江苏省宿迁市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如皋市、丹阳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年南通市四校12月第二次联考语文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徐州一中、兴化中学高三(上)第二次适应性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二(上)调研语文试卷

江苏省泰州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

江苏省泰州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江苏徐州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江苏南京一中2021届高三12月质量调研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如皋市、丹阳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江苏南菁中学、泰兴中学联考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21江苏沭阳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高一语文试题

2020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江苏省百校高一(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有数据显示,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2012年以来,“光盘行动”广泛开展,“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减少然而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些场景中还存在明显的浪费现象,如单位食堂,人们排队倒掉餐盘中余下的很多饭菜;宴席散去,酒桌上留下了不少“未光之盘”;餐厅消费中也时常可见超量点餐……

       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夏粮生产数据显示,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减少餐饮浪费,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观念的必然要求。有研究显示,如果人类减少粮食浪费和提高粮食生产链的效率,将对保护地球自然资源和改善人类生活,做出巨大的贡献。节约粮食,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证粮食安全,同时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可谓一举多得。

       培养节约习惯,需要善于发挥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崇尚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政府层面还需加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培养理性、健康的饮食观和消费观,鼓励和表彰节约行为,倡导餐桌上的文明新风。同时也要重视教育层面的作用,如学校加强相关知识与政策的科普。还可通过新媒介新平台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大众,真正做到让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也不再困难。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还需餐饮行业共同努力,优化服务与经营模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后,湖北武汉餐饮业协会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发布包括“N﹣1点餐模式”在内的6条倡议。北京、江苏、陕西等地行业协会的倡议书也包括多项节约措施。这些举措,从服务侧为通制“舌尖上的浪费”提供了动力,值得重视与借鉴,从而启发社会各环节探索更有效的节约措施

       遏制铺张浪费之风,更需从上到下形成全维度的社会风尚。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只有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更具有感召力与说服力,才能助推全社会自上而下形成节约风尚。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过“紧日子”,节约粮食,杜绝公款浪费,为人民群众做好榜样。“舌尖上的浪费”不仅是个人行为层面的问题,还美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与国计民生。只要人人都行动起来,做好实践者与监督者,形杜绝浪费的良好氛围,文明新风能吹遍神州大地,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将会成为社会新时尚。

(摘编自王欣夷《让“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成为社会新时尚》,有删改)

 

       材料二: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中,约有1/3被丢弃或浪费掉,相当于13亿吨粮食,约合1万亿美元的经济成本、7000亿美元的环境成本以及9000亿美元的社会成本。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全球还有大量极端贫困人口营养供给得不到保障。联合国日前发布的《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球饥饿人数可能将在去年6.9亿的基础上增加0.83亿~1.32亿。

       强烈反差的背后,是全球购买力不均衡的现实。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世界最贫困地区,消费者的食物浪费程度很低,每年人均约10公斤,而在高收入国家,这一数字超过了100公斤。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指出:“粮食是足够的,今年也是如此。问题在于人们购买食物的能力。”食物浪费造成的需求过剩会推高食品价格,这对食品支出占比较高的穷人影响更大,令他们难以负担具有充足营养的食物,生存境遇进一步恶化。

       在市场经济中,买多少食物似乎是消费者的个人自由,有人还拿经济学的“破窗理论”为浪费行为开脱,认为这是为食品餐饮行业的繁荣作贡献,就像打破一扇好端端的窗户玻璃能给玻璃厂和安装工人带来经济收益一样。法国经济学家巴师夏在其著名论文《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反驳,“你的理论停留在看得到的那些东西,没有考虑那些看不到的”更换窗户的财富本可以另作他用。

       食物浪费的机会成本和环境成本都很大。粮食生产是资源密集型产业,除了账单上标明的成本,人们在丢弃食物时还浪费了大量看不见的土地、化肥、水、能源等资源。人们本可以把这些资源节省下来,归还侵占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方面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生产供应受到威胁,一方面食物需求还在不断增长。据预测,2012~2050年的人口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导致全球农产品需求增加35%~50%,这将给全球自然资源造成更大压力。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人类需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制止食物浪费和损失应该是其中最基本和必要的行动。

(摘编自尚凯元《制止食物浪费,不止有本经济账》)

 

       材料三:

       从目前看,我国现行法律中虽有一些关于制止浪费行为的原则规定和要求,但比较分散或笼统,缺乏必要的约束措施和惩戒机制。

       立法遏制餐饮浪费,需明确职能部门、餐饮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的责任,制定出易于操作的监督措施和处罚标准,并着眼于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惩罚并重的制度机制。必须指出的是,餐饮浪费只是粮食浪费中的重要一环有种、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浪费同样不可忽视。立法遏制粮食浪费必须坚持“全面原则”,涵盖从育种到餐桌的所有环节,确保每一粒粮食都不被浪费。

       换言之,千呼万唤的《粮食法》该出台了。遏制粮食浪费任重道远,法治是治本之策。最新消息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决定成立工作专班开展相关工作立法有望提速,令人期待。

(摘编自陈广江《立法制粮食浪费迫在眉睫》,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广泛开展“光盘行动”,2012年以来,“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得到了完全遏制。

B.湖北、江苏、陕西等地餐饮业协会倡议的节约措施从消费侧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C.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球饥饿人数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0.83亿~1.32亿。

D.餐饮浪费,不仅是个人行为层面存在的问题,还关系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与国计民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约三成被丢弃或浪费,造成经济、环境、社会成本巨大浪费。

B.遏制铺张浪费之风,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社会新时尚。

C.粮食供给不足推高了食品价格,会进一步恶化食品支出占比较高的穷人的生存境遇。

D.粮食浪费不仅包括餐饮浪费,还包括育种、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浪费。

(3)下列各项不属于材料二中“拿经济学的‘破窗理论’为浪费行为开脱”这类现象的一项是   

A.“大胃王”主播在镜头后吐掉口中食物,美其名曰:推介美食。

B.发放免费健身消费券,既可惠及群众,也能助力场馆健身消费。

C.制作美食短视频,消耗了大量食材,声称是传播传统美食文化。

D.把还可以正常使用的空调换掉,说是可以以旧换新,拉动内需。

(4)材料一有怎样的行文脉络?请简要梳理。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应该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上图书馆

王佐良

 

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

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

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文华图书馆叫做“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开放,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幽雅。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奥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西蒙•德•波伏瓦的话,表现了作者对图书馆的“钟情”,也引出其在图书馆读书学习成长的经历。

B.本文作者在“公书林”阅读《中学生》杂志时,觉得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内容有趣,便对此人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

C.文中“真实的世界却在黯淡下来”一句,意为在图书馆阅读让自己进入知识和情感上的新世界的时候,当时社会却形成了不追求学问的坏风气。

D.第段中,作者以“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表达了论文做完、口试通过、北平解放以及在包德林图书馆阅读之后的畅快感受。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清华大学“第三阅览室”比喻成给我的教益极多“一大恩师”,饱含对清华大学图书馆强烈的感激之情。

B.文章将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的苦读情景与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的处境形成对比,为结局很圆满做了铺垫。

C.文章后部通过介绍这里是马克思常去的地方和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赞美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D.作者把对图书馆的深深爱意寄寓在温和缓慢的记叙和描写之中,尤其是细节描写,更增添了文章韵味。

(3)文中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具有哪些共同特征?请简要概括。

(4)本文行文线索丰富多样,请加以简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柳宗元传

宋祁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从曾祖为中书令得罪武后,死高宗时。父镇,天宝末遇乱,奉母隐王屋山,常闲行求养,后徙于吴。肃宗平贼,镇上书言事,擢左卫率府兵曹参军。佐郭子仪朔方府,三迁殿中侍御史。以事触窦参贬夔州司马。还,终侍御史。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侧。雅善萧俛,诒书言情。又治京兆尹许孟容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宗元久汩振其为文思益深尝著书一篇号贞符宗元不得召,内闵悼,悔念往吝,作赋自儆曰《惩咎》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如不往,便为母子永决。”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州。

       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佣,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坐废,遂不振。然其才实高,名盖一时。

       韩愈评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既没,柳人怀之,托言降于州之堂,人有慢者辄死。庙于罗池,愈因碑以实之云。

(节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治京兆尹/许孟容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者/宗元久汩/振其为文/思益深/尝著书一篇/号贞符

B.又治京兆尹/许孟容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者/宗元久/汩振其为文思/益深/尝著书/一篇号贞符

C.又诒京兆尹许孟容/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者/宗元久汩振/其为文思/益深尝著书/一篇号贞符

D.又治京兆尹许孟容/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者/宗元久汩振/其为文/思益深/尝著书一篇/号贞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是古代管理军队、执行军法的官员,也是汉族复姓。文中指前者。

B.第进士,指考取进士科。元明清时,举人经殿试及第皆赐出身,称进士。

C.“内禁”是皇帝居住、视政的地方。宫中禁卫森严,外人一般不得进入。

D.“号”指古人的名和字以外另起的称呼,除供呼叫外,还可用于字画署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出生官宦世家。他的曾祖官至中书令,父亲官至殿中侍御史,他们都因为触犯上级获罪或被贬,所以他的祖母让他的父亲隐居王屋山。

B.柳宗元聪明机警,超群出众,作文卓绝精巧。王叔文、韦执谊常常惊叹他的才能。二人掌权后,把他领到皇宫中,和他商议大事,并提拔他。

C.柳宗元怜恤百姓。任柳州刺史时,革除以男女质钱的敝俗。柳宗元制定多种方案让他们赎买回家。对于那些被没收的男女,他还出钱帮他们的家人赎回。

D.柳宗元才华出众,名盖一时。南方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来向柳宗元请教。经柳宗元指点,写文章都有章法了。韩愈更是把他和司马迁相提并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坐废,遂不振。

(5)柳宗元为什么想与刘禹锡互换被贬之地?这个想法实现了没有?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愁台

王安石

颓垣断渐有平沙,老木荒榛八九家。

河势东南吹地坼,天形西北倚城斜。

倾壶语罢还登眺,岸帻诗成却叹嗟。

万事因循今白发,一年容易即黄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为“愁台”,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处处笼罩着浓浓的愁苦之情。

B.首联写景运用白描的手法,简笔勾勒,构造了一幅苍凉衰败的山居图景。

C.颔联运用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黄河的深广和愁台地势之高峻。

D.“岸帻”是推起头巾,露出前额的意思,形容态度洒脱,衣着简率不拘。

(2)诗的尾联寄托了诗人哪些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展示鸡犬相闻场景的句子是“      ”。

(2)杜甫《登高》中“      ”一句,展现了江水奔腾,秋叶飘零的情景。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      ”显现了不愿曲意逢迎权贵的风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旅游业的复苏,朋友圈打卡的各地山寨版“白宫”作为又一国产“土味现代建筑”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类似的现象早已______。“土味文化”为何如此盛行?究其原因,这是一种审美的缺失,正如木心先生所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当一个民族的美学教育,跟不上物质充盈的步伐,不仅各种喜剧、闹剧频出,悲剧也会________。”美育作为一种_______的教育,并非是______的,而是贯穿在个人成长的始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一显著特点与智育、德育、体育存在着本质区别。然而,“土味文化”的盛行还深刻地提示着当代的美育体系光有“美”的引领是远远不够的,(  )。正如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由于没有“丑”的衬托和对照,使“美”是堆砌的,无趣的,也是令人疲惫的。“土味文化”一定是错误的吗?当然不是。美学家朱光潜曾指出:“‘丑’不完全是消极的,应该有一种积极的意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屡见不鲜

接踵而至

潜移默化

一蹴而就

B.层出不穷

纷至沓来

潜移默化

一挥而就

C.层出不穷

接踵而至

耳濡目染

一蹴而就

D.屡见不鲜

纷至沓来

耳濡目染

一挥而就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必须关照现实,回归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

B.必须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

C.必须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回归现实,关照现实

D.必须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关照现实,回归现实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丑”的衬托和对照,使“美”不是堆砌的,无趣的,也不是令人疲惫的。

B.由于“丑”的衬托和对照,“美”不是堆砌的,无趣的,也不是令人疲惫的。

C.没有“丑”的衬托和对照,使“美”是堆砌的,无趣的,也是令人疲惫的。

D.没有“丑”的衬托和对照,“美”是堆砌的,无趣的,也是令人疲惫的。

7.(5分)下面文段有五处存在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家父一直教育我:做人不能忘本。作为班主任王老师的高足,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我便莅临府上向他报喜。王老师高兴地向他的内人介绍,说我果然不孚众望,将来定成大器。他还特地赠送一本自己写的诗集给我,我表示一定好好惠存。

8.(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从扁鹊、华佗,到孙思邈、李时珍,中国历代都不乏名医,有的还被奉作神医、药圣。他们既被视为行业的师祖,也广受   。相比于现代,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医生本人的经验与判断,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更为决定性的作用,一人染疾,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可能都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当代社会一个人自打在娘胎里孕育时起,就频繁   ,接受医务人员的检视与呵护。越重视生命的价值,就会越珍视医务工作者的付出。他们是医生,也是榜样;他们守护着   ,也涤荡着我们的灵魂。

四、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韧性是一种能使人从逆境、冲突和失败中快速回弹或恢复过来的可开发的能力。

       请你以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深刻认知,来展现或阐释韧性的价值和意义。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山东省百校高一(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A.“得到了完全遏制”错,与原文“一些场景中还存在明显的浪费现象”不符;B.“从消费侧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错,应为“从服务侧”。C.“今年全球饥饿人数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0.83亿~1.32亿”错。原文说的是“可能”,只是预估。故选D。

(2)C.“粮食供给不足推高了食品价格”错误。由原文“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指出:‘粮食是足够的,今年也是如此。问题在于人们购买食物的能力。’”可知,“粮食是足够的”,并非“粮食供给不足”。故选C。

(3)题干要求选出不属于材料二中“拿经济学的‘破窗理论’为浪费行为开脱”这类现象的一项,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经济学的“破窗理论”。由“认为这是为食品餐饮行业的繁荣作贡献,就像打破一扇好端端的窗户玻璃能给玻璃厂和安装工人带来经济收益一样”可知,所谓的“破窗理论”就是通过破坏创造财富。

B.“发放免费健身消费券”不属于破坏行为,故选项不属于经济学的“破窗理论”。故选B。

答案:

(1)D

(2)C

(3)B

(4)首先列举餐饮浪费的现象,提出对粮食安全要有危机意识;其次指出减少餐饮浪费的重要意义;接着交代减少餐饮浪费的具体措施;最后发出行动的号召,要形成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社会新时尚。

(5)帮助贫困人口提高购买力,保障其营养供给;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减少食物浪费和其它环节的损失;加大耕地和环境的保护;采取立法在内的多种应对措施,遏制食物浪费和其它环节的损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C.“当时社会却形成了不追求学问的坏风气”于文无据,由原文“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可知,原文只是说因为战争,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并没有说当时社会却形成了不追求学问的坏风气。

故选C。

(2)B.“文章将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的苦读情景与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的处境形成对比”错误,前者是“苦读”,后者是“亲人音信全无”,二者之间没有比较点,无法构成对比关系。

(3)华美;藏书多且有特色;安静;自由开放。

(4)以上图书馆之乐为线索,展示了作者上图书馆去阅读获得不同层次的快乐;以图书馆的变化为线索,展示了作者不同阶段的求学经历;以阅读书籍变化为线索,反映了作者在图书馆学习收获不断增加(个人成长)的过程;文中也有国家命运形势变化穿插其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1)“京兆尹”修饰“许孟容”,“京兆尹许孟容”共同做“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B;“思”做“深”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译文:又惩办京兆尹许孟容,但是众人都畏惧他的才能很高,惩戒再次进行时,所以没有效力的的人。柳宗元长久的沦落,他写的文章,思想更加深刻,曾经写过一部书,名为《贞符》。

(2)B.“举人经殿试及第皆赐出身,称进士”错误,不是“举人”,应为“贡士”。

(3)A.“他们都因为触犯上级获罪或被贬,所以他的祖母让他的父亲隐居王屋山”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父镇,天宝末遇乱,奉母隐王屋山,常间行求养,后徙于吴”可知,父亲柳镇,天宝末年遇到动乱,就隐居在王屋山侍奉母亲,经常得空就出去寻求养家门路,后来迁徙到吴地。由此可知,父亲柳镇是因为天宝末年遇到动乱,所以他的祖母让他的父亲隐居王屋山,并不是因为触犯上级获罪或被贬。

(4)既:已经,在……之后;窜斥:被贬逐;荒疠:瘴疠;因:于是;堙厄:遭遇困境;一:全部;寓:寄托。译文:柳宗元被贬逐后,又身处南蛮瘴疠的之地,于是自放于山泽间,他因有志难申,遭遇困境,内怀抑郁的情怀,把它全部寄托在文章中。

嗜:热衷;谓:认为;坐:因……获罪;废:罢职;遂:于是。译文:柳宗元年轻时热衷于仕进,认为可以成就功名事业。等到因获罪被罢职后,就一蹶不振了。

(5)由原文“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如不往,便为母子永决”可知,播州是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而刘禹锡有年高老母,我不忍心看他如此困窘,又没有托辞来告诉自己的母亲。如果他的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由此可知,是因为刘禹锡被贬的播州不适合人居,又有年高老母,无法辞别或携带。由原文“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可知,恰巧有大臣也为刘禹锡奏请,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由此可知,没有换成。因为其他大臣为刘禹锡求情,改任连州。

 

答案:

(1)D

(2)B

(3)A

(4)柳宗元被贬逐后,又身处南蛮瘴疠的之地,于是自放于山泽间,他因有志难申,遭遇困境,内怀抑郁的情怀,把它全部寄托在文章中。

柳宗元年轻时热衷于仕进,认为可以成就功名事业。等到因获罪被罢职后,就一蹶不振了。

(5)第一问:因为刘禹锡被贬的播州不适合人居,又有年高老母,无法辞别或携带。第二问:没有换成。因为其他大臣为刘禹锡求情,改任连州。

 

参考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他的先祖大约是河东人。曾祖父担任中书令时得罪了武则天,死于唐高宗在位时。父亲柳镇,天宝末年遇到动乱,就隐居在王屋山侍奉母亲,经常得空就出去寻求养家门路,后来迁徙到吴地。唐肃宗平定了叛贼,柳镇向皇帝上书进言,升任为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在朔方府辅佐郭子仪,三次升迁担任殿中侍御史,因为事情触犯了窦参被贬为司马。回来后,终得侍御史一职。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作文卓绝精巧,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韦执谊关系好,二人常常惊叹柳宗元的才能。等到王叔文、韦执谊掌权后,把他悄悄地领到皇宫中,和他商议大事,并提拔他为尚书礼部员外郎,想重用他。不久,王叔文革新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没到半路,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又身处南蛮瘴疠的之地,于是自放于山泽间,他因有志难申,遭遇困境,内怀抑郁的情怀,全部寄托于文章,仿《离骚》写了十多篇文章,阅览的人都为之哀婉凄恻。 平时和萧俛交好,寄书信表达情感。又惩办京兆尹许孟容,但是众人都畏惧他的才能很高,惩戒再次进行时,所以没有效力的人。柳宗元长久的沦落,他写的文章,思想更加深刻,曾经写过一部书,名为《贞符》。柳宗元没有被召见,内心非常的忧伤,后悔以前的非分贪求,写了一篇名为《惩咎》的赋来警示自己。元和十年,柳宗元被任命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柳宗元说:“播州是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而刘禹锡有年高老母,我不忍心看他如此困窘,又没有托辞来告诉自己的母亲。如果他的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于是起草奏章,想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

       恰巧有大臣也为刘禹锡奏请,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未赎买,人质就被钱主所没收,沦为奴婢。柳宗元制定了各种方案,让他们都赎买归去。特别贫困的,让他们写雇佣的文书,看价值相当,就归还其人质。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帮助家人将他们赎回。南方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写文章都有章法了。柳宗元当时号称“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去世,终年四十七岁。柳宗元年轻时热衷于仕进,认为可以成就功名事业。等到因获罪被罢职后,就一蹶不振了。但是他的才能确实很高,名声一时超过很多人。

       韩愈评价他的文章说:“宏大而高深、典雅而有力像司马子长,崔骃、蔡邕都不值得称赞。”柳宗元去世后,柳氏家族的人怀念他,假称来到州里的厅堂,有怠慢的人立刻就死。在罗池建立庙堂,韩愈凭借碑文来核实这一说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1)C.“颔联运用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错误,颔联没有运用“对比”,“吹地坼”和“倚城斜”运用的是“夸张”。故选C。

(2)悲秋之情;时光匆匆,年华老去的伤感;对因循守旧而导致人生蹉跎的无奈和愤懑。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的时候写的。当时王安石推行变法但是受很多的排挤还被安排到江宁去做知府,远离朝廷,心中无限的惆怅。我们知道王安石呢一生做过很多的想到朝廷做自己的新政想法的诗,这首诗呢也不例外的,一个愁字,既有被贬的无奈,也有空有一腔热忱无法舒展的委屈,也有对短短生命的一丝无奈。 王先生似乎一直在愁,愁的就是变法和朝廷的不被支持,愁的一腔热忱。 金陵这地方一直以来都是诞生王侯将相的风水宝地,很多文人都有写这块地方。王安石却是在这个地方顺着水流往山上走,借以来排解自己的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

(1)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重点字:颠)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滚)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

【解答】(1)第一处,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此处的语境是指类似的现象早已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所以应该用成语“屡见不鲜”。

第二处,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的语境是指悲剧也会接连不断地来,所以应该用成语“接踵而至”。

第三处,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此处的语境是指美育作为一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教育,所以应该用成语“潜移默化”。

第四处,一蹴而就:踏一步就会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很容易成功。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此处语境是指美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并非是轻而易举,很容易成功的,所以应该用成语“一蹴而就”。

故选A。

(2)根据下文“正如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可知,是在讲对“丑”的认识,所以句子“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应该放在后面;应该是先“回归现实”,再“关照现实”。

故选B。

(3)A.不合逻辑,“由于‘丑’的衬托和对照”不合逻辑,应该是“由于没有‘丑’的衬托和对照”;滥用介词“使”,湮没句子主语,删去“使”。

B.不合逻辑,“由于‘丑’的衬托和对照”不合逻辑,应该是“由于没有‘丑’的衬托和对照”。

C.滥用介词“使”,湮没句子主语。

故选D。

 

答案:

(1)A

(2)B

(3)D

7.

“高足”改为:学生;

“莅临”改为:去往;

“内人”改为:妻子;

“不孚众望”改为:不负众望;

“惠存”改为:珍藏或拜读。

8.

百姓景仰;

进出医院;

我们的身体。

四、写作(60分)

9.

1.困厄中愈挫愈勇;

2.不屈不挠,民族本色;

3.矢志不渝的中华魂;

4.复兴之路,坚韧导航;

5.韧性助力成功;

6.思想文化的影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韧性;

7.普通人的坚韧筑起祖国建设的万里长城。

【解答】

文明的韧性

       古印度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巴比伦掩埋在了漫漫黄沙之下,古埃及随着法老一道葬入了金字塔。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华夏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是什么让古老的中国抵住岁月的侵蚀?是什么让悠久的华夏文明传承今日?

       纷繁的战火、更迭的王朝、冲突的异域文明,在中华文明独有的坚韧之下变为孕育华夏的养分。先秦诸子不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烽火之中应运而生的吗?科举取士不正是在隋唐的交替之中成长的吗?科学与人文不也是近代才影响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吗?中华文明将独有的坚韧给了炎黄子孙。因此,我们整个民族安然度过一次次危机,传承至今。

       国人爱竹。薛涛爱它“莠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郑板桥赞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康有为称它“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无数人赞它、爱它,不正是对整个中华文明之坚韧深深眷恋!

       近代的中国,一部饱含血泪的苦难史。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腐朽的满清王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但是,请看看那奋起反抗的农民军吧!看看那为民族奔走的革命者吧!看看那为新中国献身的烈士们吧!是的,坚韧的国人在与飓风拼搏!洋务运动失败了,太平军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公车上书在屠刀下惨遭镇压,但是,坚韧的民族终究冲破了重重阻挠。你听,辛亥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你看,五星红旗已经在天安门前迎风招展。

       茫茫戈壁,坚韧的国人燃放了一个美丽的烟火,从此国人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漫漫海疆,两代军人用青春与热血浇铸边防,结束了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国人,用一生的岁月诠释坚韧;民族,以不屈的意志铸就辉煌。坚韧,中华民族存在之根本!

       可是,如今的我们是否遗忘了中华文明之坚韧?

       君可见寒冬未至而道路上裹成企鹅的众人;君可见餐馆、学校食堂堆积成山的剩菜剩饭。曾记否,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不朽的丰碑?曾记否,贫瘠荒凉的兰考县上倒下的焦裕禄?曾记否,落后封闭的小岗村累倒的张浩书记?而今的我们,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了民族复兴而做出巨大牺牲的先烈?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了祖国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前辈?

       孟子曾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若连些许严寒亦无法忍受,又怎能担起国之重任?若连可口的饭菜亦挑肥拣瘦,又怎可挑起民族复兴的脊梁?梁启超先生曾高呼:“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因此,华夏文明之传承皆系吾辈之肩,中华民族之复兴全在我少年!

       壮哉,我中国少年奋斗不止;伟哉,我中华民族坚忍不屈!

       坚韧,是千年文化之精髓,古而不老,老而不旧!

       坚韧,是对中华文明的诠释,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