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上海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文本汇编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高考精品讲义集

考场中的边塞诗之盛唐高适诗歌赏析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上海市奉城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届上海浦东区高三一模作文《界限与阻挡》范文6篇

2021届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年黄浦区初三语文一模及答案

【议论文】2021年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题议论文汇编

2020上海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及答案解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古诗默写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基础诗句理解选择题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基础词语运用与句子排序题选择题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古诗汇编含答案解析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上海高三一模论述类文本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文言文人物传记类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文本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寒露的雨

刘丽丽

①人在雨雾中行走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既感到无限安全又无限危险。尤其在薄暮时分,天色逐渐昏暗下来,除非必须,很少有人愿意从舒适的家里走进湿漉漉的雨雾中,做这样一种刺激的尝试。

②穿过积水的马路,路边千根草的叶子越发紧贴了地面,随着秋天的日益加深,它们茎叶的颜色会更深沉,变成深沉的赫石色。

③雨后的蛙声类似于低音号,把号声拉长,加上雨雾带来的湿气,声音越发变得沉闷。它们在做一种最基本的音阶练习。当你脚步朝着灌木丛中的它们靠近,这种演奏慢慢停下,当你走远了,练习继续进行。这样的演奏方式让人听出许多漫不经心,似乎一个早就功成名就的演奏家,已经过上了舒适生活,但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依然时常把乐器拿到太阳光下检视一番。演奏者除了蛙类,还有一种秋虫,在雨雾里毫不怯场地歌唱,它们的调子比较嘹亮。一低一高,双声部的演奏给灌木丛增加了立体感。

在这样的演奏里,脑海中回闪着刚读过的《梵高家书》。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里,提到了画家塞雷的故事。他这样评价:这样的人真是奇才。他一生历尽艰辛,最终创作出了哀婉动人的伟大作品,他就像一株黑山楂树,或者更像一株枝干扭曲的老苹果树,饱受摧残,终于开出了最娇美、最纯洁的花朵。一个处于社会下层的天才,最终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就像一株鲜花盛开的老树,的确令人感动。在此之前他饱受了严冬的巨大的痛苦,痛苦的程度并不是后来的那些仰慕他、对他表示同情的人所能够想象和体验得到的。

⑤梵高评价塞雷的句子非常贴切,而后世在他对别人的评价中,自然联想到了他的遭际。三十七岁之前的日子,梵高颠沛漂泊,他的饥寒冻馁,他坚持过程中的绝望和失落,分明就是一株青年的苹果树。经历了抽枝展叶的新奇,也接受了风雨的捶打。尽管青春的气息已经在体内聚集,在寻找突破口,但是失败的天空总是那么令人绝望。

⑥在纳南,梵高曾经跟他的一个做皮革工作的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绘画早晚会得到世人的承认。在我离开人世以后,一定会有许多文章来评论我的绘画。如果时间还来得及的话,我打算为此做好准备……读这样的句子,在惆怅的阴霾中,总算透进了一丝阳光。这是一种绝对自信,带着穿透时间遮蔽的勇气和悲壮。稀有的植物往往生活在更加隐秘的地方,这一定是大自然更为精心的创造;而一个卓越的画家,在画出传世的作品之前,却深受生活的磨难,裹挟进深秋的雨雾之中,没有人告诉他还有多少日子才能迎来温暖。

⑦有一张画他感觉很满意,画的是在淡紫色并且略带金黄色的夜空下,农舍黑乎乎的轮廓。黑黑的白杨树耸立在农舍之上。注意这儿个词:淡紫色、金黄色、黑色、黑乎乎,色彩的丰富,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多彩。大自然对于众多物种,自有其合理的安排,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所遭遇的一些不公正而停滞不前,并不明智。所幸,梵高有弟弟提奥的支持,当时还算健康的身体扛住了所有现实的窘迫,积极的精神抵挡了厄运带来的打击,那是一段穷困但是幸福的时光。

⑧黄河滩蒙蒙的雨不断飘落下来,林地在远处成了黑黝黝的一片。近旁的白色水洼中倒映出最后的天光,无形中阔大了想象,让这片土地有了汪洋大海般的气势。

⑨林地四周,雨点落进灌木丛,发出轻微的击打声。由于击打的介质不同,声音也有了不同的特色。雨点从树叶上滑过,飞快坠落到地上,落进泥土的声音,略显沉闷。滴落在柏油马路上的声音就变得清脆了许多。如果雨滴落进道路附近的排水管道,许多的水珠汇聚成溪流,有了集体行进的脚步声,让人听出来一种进行曲一般的昂扬和青春的豪迈。更多的雨滴在下水管道中奔流,流水击打着水泥地面,透过缝隙传到地上变成泠泠的脆响。我站在林地旁边倾听了好一会儿,心情无端激动,感觉内心某种沉寂的东西被这种声音所唤醒——它们互相召唤,向前向前,永不止步,一颗颗欢快的心,明亮着。一个人如果没有功利之心,他的奔流本身就是目的,美,就在这样没有预设目的的自足中完成。

⑩夜晚的第一盏灯在雨雾中亮起来,我撑着伞,回转身,朝着光亮走去。

1.第③段运用多种手法描写蛙声和虫声,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3.第⑨段集中写雨声和流水声,分析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

4.本文标题“寒露的雨”,主要写梵高的命运,这种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对此加以赏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脚穿鞋

莫言

①据说,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人就开始给马蹄挂掌(钉蹄铁),这事当时还有个很有趣的说法,叫作马穿凉鞋。中国史书中关于给马挂掌的最早的记载是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我坦率地承认上面这些知识,都是百度来的,是不是可靠,我也不知道。但下面的故事,却是我亲身的经历,绝对可靠。

②我估计像我这个年纪的在农村出生的人,都看到过给马或者给骡子挂掌的场面。那场面很精彩,很刺激,看一次就能记一辈子。挂马掌的人,基本上都是健壮、精干的男人,因为这活儿,既需要技术,又需要胆量。因为并不是每匹骡马都是好脾气,它一旦不高兴,一尥蹶子,就够人受的。马掌匠大多数都是铁匠,需要根据骡马的蹄子,随时修改蹄铁的大小。大多数的马掌匠都是在铁匠铺子里等活儿。他们的铺子前,用五根粗大的圆木,交叉竖起个木架子。他们将骡子或者马弄到架子下,用两根结实的帆布带子,兜在骡子或马的前后腿之间,然后将它们吊起来,这样,无论多么暴烈的累马,也就失去了尥蹶子的能力。

③我要说的是一个犹如凤毛麟角一样稀罕的下乡找活儿干的马蹄匠。下乡找活儿干,就意味着没有了器械的保护,马蹄匠要跟骡马亲密接触,风险很大。单纯因为这,还不值当我使用凤毛麟角这样的高级形容词,我之所以使用这个形容词,因为这个马蹄匠是个女的,而且是我的表姐。这个表姐不是那种八竿子拨拉不着的瓜蔓子亲戚,她是我母亲的堂哥的独生女儿。

④我这个表姐身材并不粗壮,甚至还可以说她有几分苗条。她也不丑,甚至还可以说她比较漂亮。就是这样一个人儿,学了这样的手艺。我堂舅是个铁所,也是马蹄匠。我堂舅并不愿意让自己的独生女儿继承自己的手艺,生产大队安排了一个小伙子给他当学徒他又不要。我表姐很喜欢这活儿,因为喜欢,所以上心,我堂舅没怎么教,她自己就看会了。

⑤我表姐在我们村子里大显身手赢得了高度赞誉的那次,是给我们第二生产队里那匹性情极为暴烈的骡子上蹄子那个中午。那时我堂舅已经很老了,只能给我表姐当助手。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个女马蹄匠给第二生产队的疯骡子上蹄铁,全都跑来看热闹。

⑥我们第二生产队那匹疯骡子,是真疯。它能同时飞起两条后腿踢人,又能十分灵巧地飞起一条后腿踢狗。它还能站立起来,用两只前蹄,像拳击手一样擂人,当然,用嘴咬人,它也十分擅长。我们队长和会计贪便宜把这家伙买回来,简直是买回了头猛兽。每次要将它套进车辕,都需要动员全队的壮劳力。一旦把它套进车,它就拉着车狂奔,速度之快,我说出来大家也不会相信。也就是说,这头疯骡子,身上有不可思议的神奇的力量,它使我们队里马车的速度大大提高。有一次它从县城给公社供销社拉了一车煤,蛟河农场的一辆捷克产的胶轮拖拉机趾高气扬地超越了它。它野性发作,嗷嗷地叫着,拉着车就追,车上的煤被颠得纷纷落地。拖拉机司机刚开始不以为然,呼喊了一些嘲笑骡子的口号,骡子大怒,狂追不止,车越跑越轻,速度越来越快。拖拉机驾驶员一时慌乱,竟然把车开到了路沟里,差点出了人命。这件事流传甚广,使我们村子里的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无比地骄做。骄傲归骄傲,但供销社的煤是要赔的。我们全队的人拿着笤帚去沿路扫煤,但还是缺了一半分量。

⑦话说我堂舅把疯骡子拴在街边一棵柳树上,稍一懈怠,就被骡子一口咬住了胳膊。我表姐一个箭步冲上去,对着骡子的耳朵眼儿一声尖叫,那骡子像当头挨了一棍似的,两条前腿一弯就跪下了。我表姐迅速地用细麻绳将它的上唇拴起了一个疙瘩,然后将连接着细麻绳的粗绳子扔到树杈上,往下一拉,那骡子就乖乖地把头仰了起来。表姐将绳子交给我堂舅,我堂舅把绳子死劲往下一抽,那骡子痛苦得浑身颤抖,再也没有心思飞起蹄子尥人了。

⑧我表姐从容不迫地给疯骡子剔除了旧蹄铁,用扁铲给它修平了趾甲,然后给它钉上了合适的新蹄铁。四个蹄子全部弄好,花费了大概半个小时,真是又快又好,观者无不称赞。一切收拾妥当后,我表姐将骡子上唇的麻绳松开,还轻松地拍了拍它的脑门。我堂舅将缰绳递给生产队的饲养员。众人飞快地散开,等待着疯骡子的疯狂。但奇怪的是,我们队里的疯骡子竟然没有折腾,它跟在饲养员身后,乖乖地走着,仿佛一个刚穿上新鞋的小媳妇,个头也高了两寸。

⑨过了几年,在添油加醋的传说中,我表姐成了武功高强的女侠,那疯骡子,成了她仗义行侠时的坐骑。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⑩我表姐后来被推荐上了农学院畜牧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兽医站工作。她嫁给了一个部队的军官,后来随军去了贵州。现在,她应该有七十多岁了,自从那个她征服了疯骡子的中午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

⑪二〇一五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到高雄渔港,见秋刀鱼丰产,心中喜悦,遂出一上联:秋刀出鞘渔民笑。在此之前,为保障渔民出海安全,曾护航,这个上联,包含了这层意思。我想了好久,也没对出贴切的下联。忽然想起挂马掌的事,于是勉强对出一个下联:马脚穿鞋骑士高。”“在这里当动词用。

选自《上海文学·一斗阁笔记(三)》2021年第1期

5.第⑥段画线句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风趣幽默效果,请简要分析。

6.本文中“马脚穿鞋”这一核心情节后半部分才出现,分析这样组材的作用。

7.综观全文,简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8.依据张定浩在《小说与事件》中的观点:“那些美妙的小说,许诺给读者的不过是一个个开端。读者会把自己放进这个开端,去迎接一些即将为自己而发生的事。” 结合本篇小说结尾三段的写法,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021·上海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聚会

①“米黄色的裤子,咖啡色的条绒夹克,戴着手套的双手就像插在口袋里。戴着棒球帽,脚下是永远不沾地的皮鞋。”这是史铁生延续多年的招牌打扮。

②这一次,史铁生仍穿着这一身,平躺在朝阳医院的临时手推板床上,呼吸渐渐微弱。

③晚上9点多,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赶来,轻轻翻开史铁生的眼皮,发现瞳孔已经渐渐放大。

④史夫人陈希米签了停止治疗的同意书,还要签一沓器官捐献同意书。陈希米问凌锋:“他这脊髓和大脑有研究价值吗?”凌锋说:“太有了。”还有那亮亮的角膜,凌锋问:“能捐吗?”陈希米忙点头:“可以,可以,完全可以。”史铁生讲过,把能用的器官都捐了。

⑤天津红十字会的人赶来,他们负责协调整个华北地区的人体器官捐献。凌锋说,2010年,这么大的华北地区,只有5个人捐过,史铁生是第5个

⑥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史铁生在武警总医院停止了心跳和呼吸。再有4天,他就60岁了。

⑦开始肝脏移植手术,肝脏被飞驰运往天津。9个小时后,史铁生的肝脏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苏醒。

⑧18岁时,史铁生从清华附中毕业,去陕北插队。1971年夏末,在一次放牛时遇到暴雨冰雹,史铁生病倒,高烧,腰腿一天比一天疼。史铁生回到北京,一年多后,他的下肢彻底瘫痪。此时,他21岁。

⑨1974年,没有公费医疗和劳保,他只能摇着轮椅拐进不为人知的小巷,和大爷大妈们一起挣些糊口钱,每月15元,一干就是7年。

⑩2011年1月2日,熙攘的雍和宫大街上,一个小小的院门掩在一排香火店中。紧挨院门的一家小店门口,有人喊着:“姑娘,来算一卦,你一辈子都忘不了。”“小伙子,你别不信。”突然,那人脱下生意人的面孔,凑过来,成了街坊的样子,“你是来找史铁生的吧?看,他原来就住这间房。”

⑪很多年前,轮椅上的史铁生就从这里摇出家门,摇过只容一人通过的大杂院窄道,去不远处的地坛。史铁生的车轮压过地坛的每一块草地。他带着书,读一段,摇一段,有想法了马上停下,摇着走时可能又有更好的想法。他渐渐带上了本子和笔,到园子的角落偷偷地写文章。

⑫ 1979年,史铁生第一次发表小说《爱情的命运》,开始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路。生活刚刚展露一点欢颜,要命的尿毒症又来了。

⑬ 1983年,史铁生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十几家媒体拥到他家,他愁得不知如何躲,最后在门上贴字条:“史铁生一听有人管他叫老师就睡觉;史铁生目前健康状况极糟,谈话时间一长就气短,一气短就发烧、失眠,一发烧、失眠就离死不远;史铁生还想多活几年,看看共产主义的好日子。”但人真的上门来,他又常常不好意思说“不”字了。

⑭在王府井书店的角落里,何东看见一本装帧简陋的白皮小书《我21岁那年》。以硬朗著称的主持人何东在书店里一边看,一边哭。何东一直觉得这世界上没什么事情是应付不了的,最多一死。但当父亲得了癌症,医生宣布一点办法都没有时,他崩溃了。“我一个念书的人,六神无主,很少有书教人救自己,让人内心能面对自己,没有。”直到碰见史铁生的那本小书。何东又找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来看:“它告诉我,除了一个现实的世界,还有一个灵魂的世界。”

⑮1995年,一个香港记者问:“您的专业就是在家写作吧?”史铁生说:“不是,我的专业是在家生病,我业余写作。”生病越来越成专业的了,透析开始占去一星期中的3天时间和越来越多的力气。剩下的4天,每天也就能写两三个小时。即使这样,史铁生还是在4年里写出了十几万字的《病隙碎笔》。

⑯1月4日,史铁生60岁生日。“与铁生最后的聚会”在北京798时态空间画廊举行。此时,陈希米裹着粉色大披巾,戴上红围巾,彩色的水钻花朵型发夹,把头发高高别起。她微笑着讲,最喜欢朋友聚会的史铁生,这次终于不用因身体支持不住先撤了。发给朋友的邀请短信上,陈希米要求大家一不带花圈、挽联,二可带漂亮鲜花,三要穿漂亮衣服。

⑰史铁生最喜欢的外甥小水走上台。“不用悲伤,他已经说过很多次,这是他的节日。”

9.简析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10.本文是怎样塑造史铁生形象的?

11.简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色。

12.史铁生的经历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

 

2021·上海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山坡上的糖

毛云尔

①在冬天的山坡上,迎着呜呜作响的北风跑来跑去,最消耗体力,所以,跑着跑着,我们的肚子开始咕咕叫起来,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停下脚步,寻找可以吃的食物。结果,很让人失望,山坡上空空如也。

②如果是春天,在山坡上跑累了,肚子咕咕叫起来,我们会就地坐下来,一边喘着粗气,使呼吸慢慢平缓,一边伸手摘几朵野花放进嘴里,这样的话,饥饿感很快就消失了。这种野花,红色的花瓣仿佛放在红色染料里染过一样,特别鲜艳醒目。

③到了秋末,天气渐渐变凉,大地上的草木由盛而衰,那些能吃的东西便开始退潮一样,从我们这些孩子的视野里消失了。这时,也正是大雁飞往南方的时候。这些个头很大的鸟儿,从我们头顶上一拨接着一拨地飞过。它们飞得很低,可以看清楚它们张开的喙。是的,它们张开着喙,不停地飞,这个样子,像极了在山坡上奔跑的孩子。我们这些喜欢张开着嘴巴在山坡上奔跑的孩子,在这方面具有深切的体验。我们可以想象风如何从它们张开的喙里灌进去,可以想象因为灌进去太多的风,大雁的肺部产生了隐隐的像游丝一样的疼痛。当这些大雁飞过了前面那些山峰,整个天空骤然沉寂下来。

④大雁迁徙的时候,是村子里的孩子最安静的时候。我们坐在山坡上,仰着头,我们的目光以及小小的身体,随着大雁缓慢地转动。这时候,如果从远处看,这些坐在山坡上的孩子,仿佛一丛丛说不出名字的草木,被风吹拂着,不停地倒伏下去,继而又抬起来,如此反复。或许是这些南飞的大雁吸引了我们太多的注意力,我们不再感到饥饿。偶尔,我们会从屁股底下的草地上,扯几片草叶子放进嘴里咀嚼。记忆里,似乎是在嚼过这种草叶子之后,辽阔的秋天便被冬天取代了。

⑤冬天来了,我们这些喜欢奔跑的孩子,还是像过去那样奔跑,我们从一面山坡跑向另一面山坡,谁也不知道这样的奔跑到底具有什么意义。村子里的大人们将我们打发到山坡上去,他们挥舞着手说,去疯跑吧,跑得越远越好!因为只有我们这些爱吵闹的孩子离开了他们的视线,这些稳重的大人才可以安下心来做一些事情。比如父亲,可以拿起毛笔,在报纸上作画,重温一个画家的梦想。比如母亲,她会利用稍纵即逝的冬日下午的时光,亡羊补牢似的继续做那些越冬的准备工作。不能不说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没有了大人的呵斥,我们的奔跑变得更加放肆,更加无拘无束。现在想来,这样的奔跑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是的,我们这样跑来跑去,是因为我们小小的身体有一种神秘的欲望在蠢蠢欲动,在一刻不停地驱使着我们。我们当时年纪还太小,还说不出这种欲望的名字,还描绘不出它那种毛茸茸的样子。直到这些奔跑的孩子有朝一日长大了,他们才蓦然明白,他们身体中的这种欲望与飞翔有关,他们的奔跑其实就是飞翔之前的助跑……

⑥然而,我们还尚未飞起来,我们的肚子却已经咕咕叫唤起来了。我们必须寻找一点裹腹的食物吃下去,将嚣张的饥饿挫败,不然接下来,我们的奔跑将无以为继。可是,这是草木衰败的冬天啊,那些为我们提供花朵、提供叶子以及果实的草木全都枯萎了。就在我们失望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喊起来,我们可以吃草根啊。于是,我们开始手脚并用,刨开那些松软的沙土,饿极了的我们像牛一样咀嚼着这些宛如铁丝的茅草根。这些宛如铁丝的茅草根,这些白中泛黄俨然动物骨骼一样的茅草根,竟然像一座小小的糖的仓库。无疑,这些糖,是这些茅草用来抵御这个漫长冬天的能量,是这些茅草积攒下来的从冬天慢慢走向春天所需的粮食,可是现在,它们将这些糖无私奉献给了这些奔跑着的孩子。

⑦在我的记忆里,从春天到冬天,我们这些孩子都在山坡上奔跑。我们的身体里,吃下了许多草木的叶子,吃下了许多草木的花朵,吃下了许多草木的根,可是最终,我们都没有飞翔起来。我们不免有些沮丧。渐渐地,我们身体里奔跑的冲动消失了,飞翔的欲望像水土流失一样从身体里消逝了。就在这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竟然长大了。长大了的我们,往往对这些草木视而不见。然而,这些记性很好的草木,还清楚地记得我们这些孩子在山坡上奔跑的情景。它们看见我们从山坡上走过,看见我们匍匐在大地上,会发出一阵阵类似叹息的喧哗声。好像它们在愧疚不已,好像它们在责怪自己没有为我们这些孩子提供足够多的糖,才导致我们最终没有飞翔起来。

(选自《散文》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3.第③④段都写了孩子们观看大雁,但作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视角,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4.赏析第⑥段的画线句。

15.文章以“山坡上的糖”为题,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6.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2021·上海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我是弟弟

梅子涵

①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站在那个位置,看着那蛮高处的名字,再忘记非常难!

②这是一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的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的性格里没有这样的脸皮厚。

③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顿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④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他们就哈哈笑起来。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⑤我对她说,过两天我就要去农场了。她问,是去黑龙江吗?我说,是去郊区农场。她“哦”地出了一口气,说,那很近,小孩子跑得很远会苦的。其实我是想跑得很远的,可是因为出身不好,只能到郊区农场去。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⑥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⑦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

17.第④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具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8.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标题“那时我是弟弟”所蕴含的情感。

19.联系全文,赏析结尾段。

20.本文叙事中多次穿插了《星期三书店》这本书,请对这一构思特点加以评析。

 

2021·上海市嘉定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牧 归

辛茜

①青海湖畔宽广的草原上,每一天,都会有炊烟伴随太阳从帐房里升起又飘散。每一天,晨光下的牧人们都重复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事情,感受着不一样的欢乐和遗憾。

②晨光微露中,拉羊家的女主人和长大了的女儿们先起床,给取暖的炉子和烧饭的炉子生上火。房子很快暖和起来,开水和奶茶飘散着热气和浓香,男人们闻着味起来了。当然,如果愿意,男人们还可以多睡会儿,但,早出晚归的放牧生活,让他们马上打起了精神。

③用过永远以糌粑、奶茶为主的早餐后,女主人和女儿们开始给十几头母牛挤奶。这时候,太阳已经离开地平线,草原从沉睡中清醒过来,空气中满是甜滋滋的味道。挤牛奶之前,先要让小牛吸一阵母牛的奶。小牛贪婪有力的吮吸会使沉积了一夜的乳汁活跃起来,被激活的乳房生动饱满,乳汁也会更加顺畅。挤牛奶是一门艺术,随着女人富有弹性的双手上下舞动,两股洁白的乳汁会交替着流进桶里。

④挤牛奶的工作完成后,拉羊家的女主人停留片刻,目送着丈夫和儿子远去的身影。羊群和男主人离开家后,拉羊家的女主人带着二个女儿,着一件单衣,把袖子挽得高高的,用双手把散落在四处的湿牛粪捡到一起,然后用手抹开,像做煤饼似的一块块摊在草地上。

⑤清晨的青海湖畔气温很低,不超过五六度,抹湿牛粪的双手冰凉,但是她们习以为常,没有丝毫抱怨。相反,她们乐此不疲,一边干活一边说笑嬉闹,使静谧的草原很快有了生气。如果天气好,这些牛粪会在一天之内转化成可燃性能源,假如需要较长时间的储存,她们就得把湿牛粪做成厚厚的圆饼贴到墙上,晒干后堆放。捡牛粪、晒牛粪、储存牛粪,是牧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晒干的牛粪是四季唯一的燃料。在牛羊被赶到深山四处游牧的季节,燃料得不到及时补充,漫长的冬天更需要大量的牛粪取暖,没有足够的储备是不行的。

⑥女人们要做的事很多,打酥油也是一件极重要的事。没有牛奶的日子几乎不像牧民的生活,有相当一个时期内,他们是吃不到牛奶的,那是牛羊群远征深山牧场的两个月,以及严寒的冬春季节。为保证刚下的牛犊能够安全度过冬春的寒冷与饥荒,牛乳首先要满足这些脆弱的小生命。因此,必须靠夏秋季节挤出的牛奶提炼酥油,并尽可能多的储备。

⑦虽然追求快节奏的生活也波及到了草原,摩托代替了骑马,牛奶分离器比传统打酥油的方法方便、省力,但牧民的生活依旧古朴,像古老的歌谣,平静透明。他们享受新鲜空气和食品,享受自然美景。取自自然、回归自然。交流感情的过程,自由、轻松、愉快。

⑧湖光闪耀,白云浮动,鸟雀鸣叫。除了每天必做的工作,牧人们还有一些需要做但又并非马上去做的事情。比如,磨炒面、杀羊宰牛、编织、亲友聚会、准备出嫁女儿,做娶儿媳的准备等等。总之,他们会做出适当的安排,以便使日常生活不致于紧张忙碌,也不致于太过清闲无聊。

⑨冬天的下午无忧无虑,小村庄和茫茫原野增添了独具高原风格的恬静和温馨。定居点的房顶上冒着炊烟,女人们在晾晒羊毛、翻晒牛粪,有的则闲坐在门前的草地上,眯着眼看孩子们玩耍,任太阳沐浴全身。打破村落宁静的是男人们驾着摩托车或手扶拖拉机出入村庄的声音,还有游荡在草原上的牦牛拖着长调的浑厚中音、绵羊啃食嫩草时的阵阵颤音。永远此起彼伏,永远心满意足。

⑩羊毛已经剪过一段时间,新长出来的毛使每一只羊看上去洁白、年轻、漂亮。此时,它们吃饱了肚子,高声歌唱,翻过山岭,涌向山下。草原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壮观,成千上万的牛羊布满翠绿的山坡,大团大团的白云从后山蜂拥而来,像是在为牧归的牛羊送行。斜阳照射,白色的羊、黑色的牛让草原再度辉煌。

暮色中,牛羊成群结队返回各自的家。这时候,女人们又忙碌起来,她们把母牛和牛犊拴在绳栏上,把羊赶进羊圈,把晒干的牛粪收拢起来,然后开始挤最后一次牛奶。作为一家之主,男主人则要做一些佛事活动,让电动的经筒转动起来,让小女儿背着放在佛龛下用黄布包裹的经卷,绕着庭院按顺时针方向转圈。最后,在晚霞将要退尽的时候,点燃煨桑台前的桑烟,祈求佛祖保佑生活平安、人畜兴旺。

晚饭的炊烟,随着袅袅桑烟再度升起,这是一天中,全家人围坐一起的一道正餐。除了必不可少的奶茶,还有一些面食,但不管什么饭,都必须要同时煮一盘羊肉或牛肉,才算真正填饱了肚子。牧人们用来做饭和吃饭的时间,比城里人少,也不费神琢磨该增加什么营养,配什么蔬菜。他们每天饮用的奶茶、糌粑和酥油,并没有让他们缺乏维生素和营养。晚饭结束后,一家人会坐在一起谈谈家常,有电视的人家可以看看电视,但那里面的事情离他们太遥远,不值得他们过于认真。

草原的夜晚沉静甜美。

⑭生活似曾相识,日子循环往复。对牧人来说它是平淡的,并不乏味。它是辛苦的,并不痛苦。每天晚上,他们都能做个好梦,心儿像草原上的花,湖中的鱼,自由呼吸,轻松自在。

21.第⑩段描绘草原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牧归”中“归”的含义。

23.本文出现的人物仅以性别或身份为称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24.画线句呈现本文的叙述顺序,看似平常却体现作者精心的构思,请对此加以赏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湖

蒋冬梅

①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也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②有人看见夏季湖面曾搅起的巨浪,传说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和鱼叉对峙过。

③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④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乌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⑤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事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

⑥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几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⑦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⑧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⑨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⑩师父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

⑪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⑫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

⑬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

⑭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只有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⑮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扶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准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⑯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⑰外面的锣鼓声,人声,歌舞声,一浪盖过一浪。把头知道,那些热闹不是自己的。他寂寞地坐在师傅坐过的位置,咧开嘴,用牙齿又咬开一瓶酒的盖子。

⑱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⑲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⑳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㉑“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㉒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注:查干湖冬捕,即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鱼(或称渔),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习俗),极富民族特色,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5.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小说第⑤段的场面描写。

26.结合文本,分析“鱼把头”这一群像的特征。

27.小说的结尾没有交代是否能捕到大鱼,这样结尾有什么妙处?

28.结合全文,分析第①段、第⑧段画线部分的作用。

 

2021·上海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记

李娟

①小时候的富蕴县,冬天真冷啊。睡到天亮,脚都是冰凉的。我和我妈睡一个被窝,每当我的脚不小心触到她,总会令她惊醒于尖锐的冰意。被子那么厚,那么沉,却是个大冰箱,把我浑身的冰冷牢牢保存。我俩睡在杂货店的货架后面。那时,我还是个八九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失眠了。我总是静静躺在黑暗中,相峙于四面八方的坚固寒意。潜伏于白昼中的许多细碎恍惚的疑惑也在这寒冷中渐渐清晰,膨胀,迸裂,枝繁叶茂。我正在成长。一遇到喧嚣便欢乐,一遇到寂静便恐慌。我睡不着,又不敢翻身,怕惊醒我妈。好在不到十年就已经攒存了许多记忆,便一桩桩一件件细细回想。黑暗无限大。我一面为寒冷而痛苦,一面又为成长而激动。

②就在这时,有一个姑娘远远走来了。我过于清晰地感觉到她浑身披戴月光前来的模样。她独自穿过长长的,铺满冰雪的街道,坚定地越来越近,终于响起了敲门声。我惊醒般翻身坐起。听到我妈大喊:“谁?”她的声音清晰响起:“我要一个宝葫芦。雪青色的。”我妈披衣起身,持手电筒走向柜台。我听见她寻摸了一阵,又向门边走去。我裹着被子,看到手电筒的光芒在黑暗中晃动,看到一张纸币从门缝里递进来,又看到我妈把那个小小的玻璃饰品从门缝塞出去。这时,才真正醒来。

③小时候的富蕴县真远啊。从富蕴县去乌鲁木齐至少得坐两天车。我妈每年去乌鲁木齐进两到三次货。如果突然有一天,县里所有的年轻姑娘都穿着白色“珠丽纹”衬衫、黑色大摆裙;或者突然一天,所有人不停哼唱同一个磁带专辑的歌——那一定是我家的小店刚进了新货。在小而遥远的富蕴县,我家小店是一面可看到外面世界些微繁华的小小窗口。

④又有一天,所有年轻人每人颈间都挂着一枚葫芦形状的玻璃吊坠,花生大小,五颜六色,晶莹可爱。“宝葫芦”是我妈随口取的名字,一旦叫开了,又觉得这是唯一适合它的名字。还有“雪青色”,原本也从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然而一夜之间突然开窍。从此一种颜色美于另一种颜色,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令人记挂。原来世上所有美丽的情感不过源于偏见罢了。偏就喜欢雪青色,偏要迷恋前排左侧那个目光平静的男生。盲目任性,披荆斩棘。

⑤我在路上走着走着,总是不由自主跟上冬夜里前来的那个姑娘的脚步。我千万遍模仿她独自前行的样子,千万遍想象她暗中的美丽。又想象她已回到家中,怀揣宝葫芦推开房间门。想象那房间里一切细节和一切寂静。我非要跟她一样不可,仿佛只有紧随着她才能历经真正的青春。

⑥我总是反复想她只为一枚小小饰品冒夜前来的种种缘由。想啊想啊,最后剩下的那个解释最合我心意:她期待着第二日的约会,将新衣试了又试,难以入睡。这时,突然想起最近年轻人间很流行的一种饰品,觉得自己缺的正是它,便立刻起身,穿上外套,系紧围巾,推开门,心怀巨大热情投入黑暗和寒冷之中。

⑦我见过许多在冬日的白天里现身的年轻姑娘,她们几乎是穿一样的外套,梳一样的辫子,佩戴一样的雪青色宝葫芦。她们拉开门,掀起厚重的门帘走进我家小店,冰冷而尖锐的香气迎面扑来。她们解开围巾,那香气猛然浓郁而滚烫。她们手指绯红,长长的睫毛上凝结白色的冰霜,双眼如蓄满泪水般波光潋滟。她们拍打双肩的积雪,晃晃头发,那香气迅速生根发芽,在狭小而昏暗的杂货铺里开花结果。

⑧我是矮小黯然的女童,站在柜台后的阴影处,是唯一的观众,仰望眼前的青春盛况。晚上睡不着时,再一遍又一遍回想。一时焦灼一时狂喜。这时敲门声响起,雪青色的宝葫芦在无尽暗夜中微微闪光。霎时所有门都开了,所有的路光明万里。心中雪亮,稳稳进入梦乡……

⑨这世上那么多关于青春的比喻:春天般的,火焰般的,江河湖海般的……在我看来都模糊而虚张声势。然而我也说不清何为青春。只知其中的一种,它敏感,孤独,光滑,冰凉。它是雪青色的,晶莹剔透。

⑩白天我缩在深暗的柜台后,永远只是青春的旁观者。

⑪那时,我觉得一切的困境全都出于自己缺了一枚宝葫芦。我困于冰冷的被窝,与富蕴县有关的那么多那么庞大沉重的记忆都温暖不了的一个被窝。躺在那里,缩身薄脆的茧壳中,侧耳倾听。似乎一生都处在即将长大又什么都没能准备好的状态中。突然又为感觉到衰老而惊骇。

(选自《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29.第①段画线句的描写给人新奇之感,分析作者这样开篇的意图。

30.有人认为第②段的内容显得太过突兀,放到第④段后更加合理,说说你的看法。

31.第⑦段连用五个“她们”,简析其表达效果。

32.赏析“宝葫芦”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

 

2021·上海市金山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风车转了起来

袁省梅

⑴老汉跳门槛出去时,扭头说:“今个你生日哩,我给你买个蛋糕去。生日蛋糕嘛,人家城里都兴个这,你也赶个时髦吧。”

⑵穿过南门前的小巷子,过了池泊,就是戏台子。戏台子小,旧,好多年了没有演过戏,台子上就总是冷冷清清的,鸟雀的小脚印和不知道什么虫子的爪子,印在灰黑的浮尘上,一片连一片。台子下,倒是热闹,天天日日的,那几个老汉在台子下闲坐,栽盘,耍扑克。耍到交关热闹时,你一声他一声的,谁也不弱谁。他也爱耍扑克,放羊回来有个空闲了,总要到台子下耍两把。手里抓一把牌,一张张摔下去,压过对手,或者被对手压倒,吵吵嚷嚷一顿,赚个热闹,就开心了。

⑶快到台子时,老牛喊他脚步子焦火点,三缺一。他喊老牛不耍了,今个有事哩。扭身去了台子边的小卖部,买了一包盐两袋子醋,还有三块蛋糕,回去了。老牛在背后骂:“你个老不死的急哩是屋里有七仙女哩。”

⑷院子静静的,柴草上立着一只野雀子,唧唧叫。

⑸把手里的袋子放到门对面的柜桌上,把蛋糕拾到碗里,放在柜桌上,说:“本来想买五个哩,没有了。就剩三个,够你吃了。”柜桌后墙上的一张相片,老婆子笑盈盈地看着他。他也笑盈盈地看着她,说,“你走了,我还记着你的生日还能给你献个蛋糕;等我死了,娃娃女子都忙得,怕是想不起你我了。好了,不说了,我得编些风车子,眼瞅着年跟前了。”

⑹从屋外的柴棚子下抓来几根秫秸秆,扑通扔在地上,拄着柜桌,慢慢地坐在杌子上,拾起一根秫秸秆,扯了枯干的叶子,黑糙的手也不怕扎,攥住秆子,把剩下的碎叶子捋干净。手上忙着,嘴也不停了。

⑺“再过几天就都回来了,屋里就热闹了,腊月二十三,灶锅爷点人头。我得多做几个,不要又跟年个一样,娃娃争的吵的都嫌少。”

⑻“啥?娃娃们不稀罕我这?”

⑼“呵,你才说错了,娃娃可稀罕哩,别说咱那几个捣蛋鬼,就是巷里的娃娃,回来了就要来咱屋里要,这个爷那个伯地喊,像是进来一屋的野雀仔,噪噪噪,噪噪噪,给上个风车子,可高兴。”

⑽“回来的娃娃是越发少了,跟着爸妈在外头,远嘛,路上不要花钱啊,人挣俩钱不容易。我想今年会回来得多,听说今年村里要闹故事。闹故事,光几个婆婆老汉哪能行,得叫人家年轻人闹,才有个看头。”

⑾“怕叫不回来?不怕,大全说给打电话,一个一个挨着打。我想请大全打电话,他们不敢不回来。大全是羊凹岭的皇上哩。”

⑿抓了剪刀从骨节处裁成一截一截,又劈皮。捡起一截,眯了眼,小心地捏住头上的一点皮,噌地劈下一根,又劈下一根,跟先前的那根一比,宽了一点,叹息着眼睛不行了,捏起来,嘴抿得紧紧的,也不唠叨了,好像是一说话,条子就劈不细溜了。把宽的那缕劈掉,比比,差不多宽窄,眉眼间才松展开来,又叨叨开了。说来说去,也无非就是大孙子小孙女,哪个打电话了,哪个十来天了没有打过—个电话。

⒀一会儿,小桌上堆了一堆黄亮的皮子和米白的瓤段。捏一根条子,捏一截瓤,串上,又捏一截瓤,串上。数数,一跟条子上串了五个瓤段,又捏了一个瓤段,把皮子的一头插在瓤段上,弯成个圈,另一头插在瓤段的另一边。做好风车身子,还要做芯子,还要安装把手,还要糊红纸绿纸。眼睛不好了,手也没有以前灵泛了,做起来就慢,一天能做一个两个,就不错了。

⒁大年三十时,小屋里插满了风车。

⒂正在和馅包饺子,听见外头有娃娃声,嚷了声,回来了。摔下手里的面团,举了个风车出去。门口却是空空的,巷子里也静静的,没有一个人。他把手里的风车插到门上,回去,把屋里的风车都拿了出来,插到门上。柳条编的门上插满了,又给门边的土墙上插。

⒃有一点风,风车就呼噜噜转开了。糊了红纸绿纸的风车一转开,就划开了红圈绿圈。一圈红一圈绿,又一圈红又一圈绿。而且呢,一个风车子转,所有的风车子都跟着转,好像一群娃娃,一个干啥,都跟着干啥,很可爱,很热闹。

⒄他站在门口看看风车,看看巷头,大孙子小孙女回来,就是从这条巷子回来。他想,他们回来了,要是能远远地就看见风车,肯定会跑得飞快。

(选自2019年第3期《金山》)

33.分析第⑵段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4.第⑺-⑾段的对话非常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35.第⑿⒀两段细致描写了老汉用秫秸秆制作风车的过程,其用意是什么?请分析。

36.评价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

2021·上海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腥草

刘群华

①故乡的古拙在一簇茂盛的鱼腥草面前显得那么疲惫和空阔。阳光打望了村头的古柏就径直晒在吊脚楼的瓦檐上。土坪边的桃花早谢了,梨花也慵懒地落得没了踪影,仅葱翠的鱼腥草的阔大叶片上滚圆的露珠反射着据说年代久远的太阳表面的光。

②一个差不多人去楼空的村子,作为一簇鱼腥草的繁荣,连森林里喧嚣的鸟都不敢透露一丝半点的荒芜。老人们在土坪边安详地乜斜着眼,似乎被遗忘在命田村萧条的时光里。

③鱼腥草在命田村的东山最为常见。东山在命田村狭长的东面,纵横的沟壑较深,一条条像包子上的褶皱,森林树木,杂草丛生,过去是野猪、麂子、兔子和野狼的家园。东山的山坡和缓,一梯一梯地往上叠。山脚较山腰及山巅平坦些,三十几度坡的样子。这么斜躺的山脚像个锅底,有条清澈的溪从山顶哗哗放下来,沿山边打了几个圈圈,滋润了好大一片潮湿的荒地。荒地上的乱石嵯峨,一堆一堆的,鱼腥草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

④与鱼腥草相亲相邻的杂草很多,有钩藤,有络石藤,这些植物都长得绿油油的,比乱石堆里的泥土还黑褐还肥硕。鱼腥草不似钩藤那么张扬,昂着头攀着树枝探上了树梢,还雄赳赳地生着一节一节的双钩,企图把那轮泅染了夜的月色勾引下来。它也不似络石藤那么低调,在裸露的石头上像撒渔网一样捕得一片青翠,最后不见石头的嶙峋。鱼腥草居它们二者之间,高不过两尺,像一蔸青菜一样抽芽展叶地拔节。它的叶呈椭圆形,但大小不一。

⑤鱼腥草是一年生的植物,在它沧桑的目光里,见过春天万物的复苏,也见过夏天万物的繁华,更见过秋天万物的衰败。一生的遗憾唯没见过冬天白雪皑皑中万物的养精蓄锐。在冬天美妙的世界里,冰雪的晶莹捧着鱼腥草的枯茎,在寒风中摇曳。一簇鱼腥草就这么固执、不屈、英雄地刷着存在感,大自然对它的存在也是卑微的注视,似乎在万物生存的沟壑里,鱼腥草只是可有可无地存在罢了。

⑥鱼腥草默默地生长着。在东山,鱼腥草听着蚯蚓和蝴蝶的声响慢慢地长。当它身边的树绿浓了,花开了,接着就谢了,鱼腥草被小孩的手捏着,用锄头挖进竹蓝里,通过黄昏时祖父或祖母悠长的呼唤,就会成为桌子上一盘鲜嫩鲜嫩的凉拌菜。这时,鱼腥草的叶茎被摘了,留下白嫩的细根,它的根像后山掘地行走的竹鞭,像稻田里一摊夏天里开花的藕节,像一团交错开着茅草花的茅根,像沼泽之地依偎着野鸭的芦根。它们躺在木砧板上被切成寸许长的一节一节后,放适当的盐和红辣椒即可食用了。

⑦鱼腥草在命田村除了东山有,西山也有。西山的坡陡,六十度以上的坡像人翘起的手掌,人倘若要爬上去,必须像狗刨地一样累得气喘吁吁,而碎石也沿着人的脚步向下狂奔。西山的地理环境比东山更严峻,崖头乱生,张牙舞爪。这里的鱼腥草长得瘦小,大概是缺乏滋润鱼腥草的肥沃厚土和被一条溪清澈环绕的缘故。但是杂树更多更苍虬,大凡村里要些木质坚硬的木头来做锄头柄或杵棒,便到西山来找。他们认为土地贫瘠的西山,草长得细和矮,树长得慢而枯黄,但木质纹理紧,坚硬且耐磨。所以当东山的鱼腥草被小孩们挖完了,大伙很快就抢占西山的山头。

⑧鱼腥草与西山的左邻右舍十分和谐。左邻的草多是败酱草、茅草、鬼针刺,都是一尺两尺多高,再高也高不过鱼腥草的头。鱼腥草拥抱在这些草的周围,像一团青春的面孔,仰着头眺望春天和夏天从左边滑过。右邻是木槿树、松树、小栗树,像村庄里乌漆的吊脚楼,还住着一窝小鸟儿。有时有几条蛇来串串门,有时会是一队远行的蚂蚁,威风凛凛地爬过。在西山的鱼腥草的世界里,与东山的鱼腥草看的想的都截然不同。一方水土养什么人,一方水土也养什么植物,甚至连思想也无法雷同。

⑨西山的阳光在早上比东山染得浅,有一段红,有一段不红。这时的西山不再寂寥、空虚、无趣,鱼腥草也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像一个个奋发的握紧了拳头的人,除了偷闲听些鸟儿啁啾的鸣叫,还会听到小锄头一锄一锄叩在石头上的砰砰响,及三五个一伙的嬉闹或吆喝。西山的季节在鱼腥草收购的季节最繁忙,最快乐,它有荒莽之山的广阔和雄伟,它有树木的荫凉和温暖,呵护着这些父母远在天边打工的小孩。

⑩我也曾经是挖鱼腥草的一员。那些年在东山和西山挖到的鱼腥草,一直维持着我一到三年级的学费和夏天的凉鞋钱冬天的棉胶鞋钱。或者还可扯一身新布料。那些年能够自食其力地给父母减轻一些负担,一直是我们命田村小孩的全体愿望。

有时我想,故乡也是奇怪的故乡,为什么在富裕的他乡总忘不了贫瘠的故乡?或许在人成长的过程中,那些草木的灵魂早与人的灵魂缠绕在一起,根本切割不开了,像如今有了这些小孩,鱼腥草才会在故乡踏踏实实地繁衍、繁茂,而故乡有了这些鱼腥草,小孩才会有童年的无邪和快乐。

命田村的东山和西山,都是故乡的山。这两座对峙的大山既是我的故乡,也是鱼腥草生长的故乡。在嶙峋的山脚捧着一条甜蜜的河,由南向北穿过,其间的底蕴,让鱼腥草有拼命去看外面的动力和豁然宽阔的梦想。

(有删改)

37.本文以“鱼腥草”为题,却着力写“东山”“西山”,分析其在构思上的作用。

38.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似乎”别具匠心,请分析其妙处。

39.文章多采用拟人化手法描写鱼腥草,请加以赏析。

40.有人认为删去第⑫段主题表达更集中,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021·上海普陀区·高三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海水荡漾

赖赛飞

①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②休渔期,网衣摊晒在南田岛上的各个网场,搁不下的摊在公路边。这些下过深水的网一旦重回陆地,从此便不一样了。

③它的部分网眼被鱼——更多的是其他东西勾勒切割,撕开了口子,伤痕累累。原本青萃的蓝绿两色一下子变得黯淡苍老,上面粘附了鱼鳞、虾皮等海洋生物碎屑,犹如皱纹与斑点。它的体味也出来了,是海腥味。这很另类,与陆上世界完全不相匹配,呈现真实的异域风情。

④当一张网以涉险而归坦然于天下的气概宣示了存在,海的内里就这样被顺带翻开直接曝光。以至于每次,渔网静静地委身于地面,看在我眼里却像一片阳光照耀下正在往外翻腾的海,附着在每一只网眼每一根纤维中间的气息扑鼻而来。

⑤海岛上的每一个日子海水荡漾。岛仿佛是一块被放逐的土地,由造物随手扔进大海里面,住在上面的人随身打上了放逐的烙印。世世代代,人们不仅要从海水中打捞出一片片土地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要用堤坝像延长自己的胳膊一样将之圈在怀里保护起来,更多时候,还要动手打造出一片片能漂浮的陆地船。

⑥面朝大海,另一种广大世界在眼前无限展开。每天从海岸线上经过,看着潮水对着人一层层地卷过来,退下去又卷着舌头过来。那种无休无止,同样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这跟单纯的太阳照着或雨雪落地总有不同,仿佛是来自那个世界的莫名诉求,宏大而顽强。即使走远了,潮声还会伴随很长一段路。更远了,海风依然跟过来耳提面命,迫使脉动跟着潮水起伏。

⑦终需回应,才能首先平息心海中被引发的潮涌,然而终究未能平息的是一滴海水千重味的想象和事实。

⑧从来不会直接品尝海水,但就是深谙它的味道,清而鲜而咸。将刚捞上来的海草塞进嘴里,这种味道特别的刚劲,几乎带来形体之感,完全触碰到了柔软的口腔内壁,清晰得能辨认出质地,脆中带有弹性,爽滑掩饰着粗糙。恍惚之中,已经将海一口含进,正向着身体深处滚滚而下。

⑨沿岛行,看着紫菜、苔皮、浒苔之类就这样将自己一端固定在岩礁、滩涂以及船板、绳索随便什么,其余悠扬地活在海水里,通过自己的吐纳,将海水带给收割走它的人品尝。鱼类、贝壳类、软体类也活在海水里,同样通过吐纳,由捕鱼人将隐身于它身体的海水味道带上岸。这种携带方式非常细腻周密,除了需要灵敏的嗅觉与味蕾,还需要已经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通道,才能恍然觉察——海水除了基本的咸、鲜、清,另有甘甜,作为一种回味,藏匿在它们的细胞核心,形成海水灵魂(假设它有)深处的味道。

⑩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只要跟踪海边心眼活络的人,便会发现他们很有节制地拿海水来浇灌房前屋后的果树,结出来的果子特别甜,吃过的人都得惦记。此时此地,海水味道的样子就从鱼形、海藻形、贝壳形、软体形改头换面成了果形。复习一下这种秘密入侵,它是以水的形式从渗入土壤开始,伺机进入复杂的植物根须,顺着茎干爬向无数枝头,最后到达每一只果实甜蜜的内部。

然而无论自然的恩赐有多慷慨,咸涩就潜伏在地下并不深远处,等待时机泛起。渔家的人生始终处在下述境界里: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眼前没有阻挡,身后不见岸,只有无限的可能性——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对于出海在船上的人,心中的岛成为唯一明确的航标。相对于留守岛上的人,不明所向的船一再成为不知所措的牵挂。

有时候想,航行中的船若能于海面上留痕,或者是那一道道相望的目光有迹可循,就能发现指定任何一个时刻,这些沉浮于海水之中的岛屿们,周身都有无数的线条延伸向海天苍茫。每一条虚无缥缈的线索端点都维系着实实在在的一条船,整条船上的人又反过来维系着岛上的一个个家。天涯海角与万家灯火,千百年下来,都是这样对应着、牵挂着。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追寻那股海水的味道或受它所驱使,这期间的种种努力,千回百转。也只有这种味道,一直给予他们相同的慰藉,历久弥新。一岛之民,一生之中,反复的重逢与离别,诸般抗拒与迷恋,都笼罩在这里面。

哪怕有一天,离开了岛,深入大陆内部,带着口味这种无法拭去的识别码,这些人的体内依然会海水荡漾。

41.第①段能否改成以下句子?请说明理由。

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42.联系第⑥⑦段,赏析“卷着舌头”这一比拟的妙处。

4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

44.本文是否存在《论散文结构》中所说的“超越具体的叙述顺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说书人

师陀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他说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说李逵从酒楼上跳下去,说十字坡更快活林,大名府与扈家庄。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这无疑是一种贱业。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但是如其有人教我填志愿书,我会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我很难说出所以要如此决定的理由;也许这是唯一的理由,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

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其实只剩下大盗刘唐或莽夫武松——这时候,即使过后回想起来,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一切曾使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跟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

时光于是悄悄的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醒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瘖哑了。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而最重要也是最不幸的,乃是他时常发病,他不能按时开书,有时候他要在中间停好几天。

最后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就在不久以前,我已经好几年不曾听说书人的书。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它的大殿原先在我们心目中是多么雄伟,现在又如何卑陋;先前我们以为神圣的现在又如何可怜了啊!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卖汤的说他正害病——

“他好几天没有来了。”

第二天说书人死了。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杠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他病的很长远吗?”

“不,不长远,七八天前他还说书。”

“他家里人呢?他家里有人吗?”

“他压根儿没有家。”

“那么他也没有儿子吗?”

“谁知道!我们没听说过。”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天气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满了阳光;游丝在空中飞动,有的挂在草上;郊野上,一望几乎看不见行人。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的说。

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的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但是当你还活着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人多少幻想吗?你也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侠义勇敢的天地吗?埋葬的人走了,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凡是回忆中我们以为好的,全是容易过去的,一逝不再来的,这些事先前在我们感觉上全离我们多么近,现在又多么远,多么渺茫,多么空虚!……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45.文中三处写到说书人的长衫,分析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46.画线部分的描写巧妙地表现了说书人说书的魅力,请对此加以赏析。

47.最后一段中,除了“说书人”和“我”之外,还出现了“你”和“我们”,分析这种人称转换的表达效果,

48.有人认为《说书人》作为小说缺少情节张力,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请对此加以评析。

49.《修辞立其诚》提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以《说书人》为例,对这个观点进行分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种包谷的老人(节选)

何世光

①这地方,是太遥远了,也太寂静了,一片窄窄的坝子,四面都有青山屏障。就连那条从小小的乡场上穿过、并且整日里都空荡荡的碎石车路,也远远地落在重重青山的那一边、那一边。至于城市呢,更不知远在何方,在哪一片望不见的天空下面。

②这地方叫落溪坪,有三十来户人家。略略地离开那连在一起的林子和人家,在石板路拐弯的地方,有一间矮小的、显得有些孤单的瓦房。这是刘三老汉的房子。刘三老汉七十多岁,他的老伴,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姑娘,都在二十多年前不幸死去了,剩了一个么女儿,跟着就嫁到了五十多里以外的七星场。

③农历六月开头,炎阳炽烈地在落溪坪的顶上照耀,把田野持久地置于它的光照和灼热之中。山上的树,斜坡上的包谷,平坝上的秧子,还有所有的草丛和灌木丛,都不得不紧迫地用自己的须根向土地吮吸。土地的水分仿佛全被吸到茎和叶片上来了,以至桐树的阔叶展开到最大,包谷的叶片伸延到最长,瓜藤牵连到好远好远,秧子呢,则严严实实地遮没了整整一坝水田。除了静静的石板路依旧蜿蜒而外,整个落溪坪的山野是一片湿润、饱满而凝重的碧绿,浓郁到仿佛透不过一口气来。

④正午过后不久,刘三老汉独自一人,伏身在斜坡上的一片包谷林之中。茂密的叶片完全把他遮没了。他的长衫的前襟撩起来,掖在腰间的布带上,佝偻的脊背深深地躬着,握了一只水瓢,一步步往包谷林的深处拥动。乱纷纷的、油绿到发黑的包谷叶,在他的身边像刀剑一样交错,笼罩着一片静止不动的、叫人心慌意乱的闷热。每移动一步,衣襟都把包谷叶牵擦得窸窸响,同时有更猛烈的溽热扑到人的脸上。那些伸到面颊上来的叶片,是无法撩拨开的,尖梢刺着他的干枝桠一样的手背,叶齿从他的瘦黑的脸上划过,茸毛粘上他的细细的脖颈,汗水跟着就沾湿了那些碎屑,并深深地没到划出来的细小的口子里去,让人的脸和手都火辣辣的。

⑤泥土渴透了。在叶片底下,包谷的藻红色的罩根一株株地露出来,像爪子一样紧紧地抓住土地,和土块牢牢地埋在一起。一只很大的黑蚂蚁,匆匆地钻到裂开的泥缝里去了。一只淡绿色的青蛙,倏地从眼前跳开。后来,刘三老汉终于谨慎地把木瓢贴近一株包谷的罩根,把水灌进筋络一般的细根的空隙里,让水从那儿浸到泥土里去。水刚一粘着泥土,就发出吱吱的声响,又细碎又清晰,一点也不流淌,马上就被吸干了,在细根的周围留下一小圈淡淡的影子。眼看那影子很快地淡下去,一会儿就只剩下一点差不多不能辨认的痕迹。

⑥过后他摸索着从包谷林里退出来,在旁边的草埂上慢慢地坐下。阳光太炽热了,那些车前草和铁线草发烫,热呼呼的湿气一下子传到他的腿上。一只青蛙跳出来,跌落进他的衣襟,背上有一根细细的金线,绿得仿佛透明,喉头急促地起伏,也好像渴得厉害,跟着又跳开。空了的木桶和扁担在他的身旁。那扁担斜倚在草埂上,是红木的,不知用了多少年了,被汗水浸渍,让衣肩搓磨,早已是玉一样圆润,琥珀一样发着深沉的、暗红色的光亮。

⑦他坐着,衣衫从领子那儿敞开。露出来的脖颈、肩膀和胸膛,还有他的一直被阳光照亮的一张脸,仿佛经受过烟熏火燎,渗出一层油,像他身旁的扁担那样,透着隐隐的、暗红色的光泽。他的双臂无力地垂下来,让一双手落在膝盖上。那手从长长的衣袖里伸出来,像露到地面上来的树根,一只抚着膝盖,另一只则用手背触着膝盖。

⑧但他的神情还像平时一样和蔼。阳光眩人眼目,他的眼睛眯得更厉害了,眼角那儿隐着的笑意也更平静、更深沉。他蜷缩着脊背,脖颈略略伸向前面,嘴唇微微张开,一动不动。褐黄的眼仁已经浑浊了,但不知是噙着浆液还是映着阳光,差不多眯成一线的眼缝里,还有隐隐闪动的亮光,好像满意地望着,其实又并没有望,用心地想着,其实又并没有想。

⑨这片包谷林远离着落溪坪的人户,在这斜坡上,望不见那条石板路,也望不见一户人家、一个人影。无边的蓝天之下,无限的阳光之中,只有眼前的包谷林,再就是寂寞地闪烁着光亮的茅草和刺丛,全都在炎暑中深深地凝滞了,久久地没有一点响动……

⑩春天里,世道不同了,乡亲们欢欢喜喜地聚在祠堂取前的空地上,安顿今年的庄稼。去年,落溪坪的庄稼人,托福被允许把庄稼划给一家一户料理,田里和土里的收获都涨了好几成。但大家心里不稳,怕事情不长久,还是惴惴的。后来,不见上面来人追究,还处处听到赞许,于是宽心了。

⑪太阳才刚刚西斜,还能从坡下那一块过水的丘里,舀起来好几挑水。于是,过了不大一会,刘三老汉就用手抚着膝盖,慢慢地站起来,担好那一挑桶,顺着一条隐藏在草丛中的小路,蹒跚地往下走。天是这样高远、博大,山野是这样繁茂、连绵,他呢,这样佝偻,这样迟缓,在这一片斜坡上,几乎现不出一点行踪,小到让人看不见。可是,渐渐地,一簇又一簇的刺丛,还是留在了他的后边……

(注)①包谷是玉米的方言。②本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我国大陆地区开始改革开放,农村地区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0.从词的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的语言特点。

51.第③段写炎阳炽烈和落溪坪的碧绿,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对此加以赏析。。

52.赏析⑤~⑧段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

53.分析①②段和⑨⑩⑪段中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021·上海长宁区·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牧归

刘国星

①夕阳斜坠荒原,草场、牛羊、蒙古包被蓦然涂抹上一层橘黄。爷爷和我走出包外,他拉响了马头琴。牧羊犬趴卧在不远处的勒勒车旁,歪愣着脑袋打量我爷爷,黑漆漆的眼珠子一动不动。我爷爷银须飘飘,抿一口酒,捻弦,运弓。琴声似水,随风荡漾。牧羊犬伸出红红的舌头,舔舔嘴,也学着我双手支下巴的样,把头抻在前爪上,神情悠闲专注。

②草场的牛羊听到琴声,仿佛听到了号令。三三两两停住嘴,抬起头,往营盘聚集。牛走一条线,头牛领队,后面的牛就码新蹄印回来了。羊走一大片,头羊打头,身侧却是前呼后拥,一团一团走过来。那天我问爷爷,咱家有牛羊,咋没马和驼?爷爷说,牛羊恋家,养活它们天天能看到,心就踏实。马和驼就不行了,它们白天黑天都在草场里,你不寻,它是不回营盘的,像是野牲口!听了这话,我心里有点走神。

③除夕那天,阿爸和额吉才急急地赶回家,是坐汽车回来的,“突突”的马达声和尖锐的喇叭声惊得牛羊四散奔逃,牧羊犬也围前绕后地狂吠。阿爸和额吉都没穿蒙古袍子,穿的是短短的棉裤羽绒服。阿爸和额吉热情地来抱我,我怯怯地打量他们,脚却不由自主地往后退。熟悉又陌生啊!我爷爷却打起我的哈哈,你呀,你不是想他们吗?咋还躲呢!我一下子窘迫得脸红起来,流出了泪。

④第二天,阿爸和额吉趁我熟睡时就返回城里了,说是去挣钱,耽误不得的!接下来,又是一年没有露面。

⑤营盘里一阵慌乱,牛羊都争先恐后地奔向长长的水槽子,低头喝水。一排一排的犄角碰得噼啪作响。眼前的牛羊皮毛厚实,被风梳理得熨帖闪亮。可我还是看出来,它们骨子里的那种冷。它们是害怕这冬天的。我感叹地说,爷爷,要是没有冬天多好!牛和羊就不冷了!爷爷说,不行,那样牛羊肉就不好吃了,它们只有经过冬天的掉膘,再上瞟,肉才瓷实,才有嚼头。要不就全是些水肉。还有冬天草干没有水分。牛羊吃一天,口干舌燥,不饮水,会生病的。倒是那骆驼,几天几夜不喝水,也能撑得住,真是个野骨头!

⑥除夕夜,阿爸和爷爷一起饮酒,阿爸喝了两杯就放下了,说是长时间不喝酒,一喝就头疼。爷爷就嗤嗤笑着,自斟自饮,说,你真是退化了,草原汉子不能喝酒?我们年轻那会儿,几个人纵马草原,酒袋子满天飞,哪有个醉啊!我受到爷爷的蛊惑,偷偷抱过酒袋灌一口,却冲得我咳嗽出了眼泪,惹起一包的哄笑。

⑦夕阳坠下去了,牛羊喝完水,在爷爷的琴声里走进围栏。虽挤搡却不喧闹,都寻到自己的位置停下来。大地慢慢被暮色包围,终于黑下来了。牧羊犬却噌一下站起身,一溜小跑,巡视营盘去了。爷爷频举牛皮酒袋,琴声不歇,若断若续。牛羊在栏里传来反刍声,我偎依着爷爷,似睡似醒。阿爸和额吉睡了吗?还有三天就过除夕了,他们又该回来了。这回我要扑进他们的怀里,赖着不出来。想到这里,我涌起一丝忧伤,一丝甜蜜。

③牧羊犬悄没声地返回来了,四周一切都静下来了。爷爷抱起我走回包里,燃起灯烛。爷爷细细地看着我,我微闭着眼,装睡。可爷爷仿佛看出了我的秘密,说,这孩子,是不是又想阿爸和额吉了。我没有作声,但我分明看到,有一串闪亮的水珠子,从爷爷皱纹纵横的脸颊滚落……

54.第⑤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55.标题“牧归”蕴含着丰富的情思,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分析。

56.文中两次描写夕阳,分析这两处环境描写对展开情节的作用。

57.本文的叙述视角比较特殊,请赏析其效果。

 


参考答案

 

1.比喻,将雨中蛙声比作低音号的演奏,新颖别致;拟人、类比(联想),作者听出了蛙声的漫不经心(拟人),联想到功成名就的演奏家在太阳下检视乐器的悠闲随意,这样类比突显了蛙声的不紧不慢;将一种秋虫声与蛙声进行比较,毫不怯场(拟人)写出了秋虫声音的嘹亮,与蛙声的沉闷形成对比。

2.承上启下,由实而虚,承接上文对雾中蛙声虫鸣的描写,开启下文对梵高生平的联想,并将梵高的坎坷命运与眼前深秋雨雾的意象形成某种呼应。

3.集中描绘雨声和流水声,是写当前实景,照应标题“寒露的雨”;更是为了引出本段结尾的议论,起揭示主题的作用:眼前的雨水“互相召唤,向前,不止步”,隐喻了人不管处于什么境遇,只要放弃功利之心,不断向前奔流,生命就能成就美并获得意义。

4.作者以“寒露的雨”为题,先写自己亲历的雨景,再由雨景引入对梵高不幸命运的感慨,结构圆转自如,抒发的感慨也更含蓄、丰富,易于为读者接受。寒露的雨,冷落凄清,梵高的命运,孤独困窘;梵高在困苦生活中坚定自信,矢志追求艺术,与雨滴汇成水流的激昂奔流,具有某种相似性,所以以“寒露的雨”为题,能巧妙勾连二者。

 

 

5.答案示例:用“趾高气扬”“狂追”等词语,借助拟人和夸张手法,显示骡子发怒的样子;用“嗷嗷”拟声叠词描摹骡子的声音和神情,具有漫画感;拖拉机司机前后态度的对比,以及用“煤被颠得纷纷落地”“车越跑越轻”“差点出了人命”,多侧面反复烘托渲染骡子的“大怒”;从而给人风趣幽默的感受。

6.答案示例:先强调我亲身经历的真实感,用健壮、精干的男性职业来陪衬,用“凤毛麟角”形容这类人稀少,以她的苗条和漂亮来衬托手艺之高,用骡子疯狂情形来反衬;通过五次铺垫后,再描绘表姐给马脚穿鞋的神奇过程;不断的设置悬念,烘托出表姐特立独行,层层推进中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7.答案示例:世上稀有的女性马蹄匠;胆大心细,没有器械保护,也敢与骡子亲密接触,风险极大;做事从容不迫,效率极高,给马蹄穿鞋的过程,一气呵成;驯服性子暴躁的骡子方法独特,细绳拴唇,击中要害;身手不凡,机动灵活,技艺高超。

8.答案示例:结尾三段写表姐被传为“女侠”,嫁人远行,不再相见,却在自己的生活中记起;本文以充满传奇色彩的情节收尾;并融入自己的切身感受,让读者产生联想,期待自己的生命中也能遇到这样一位传奇女侠;充满美感,让读者回味不已。


 

9.以“这么大的华北地区”与“只有五个”形成对比,突出遗体捐赠的稀少,凸显史铁生的大爱情怀。

10.通过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作者塑造了一个虽然饱受生活折磨但依然乐观、勤奋、用自己的笔成就自己也解救他人、即便身死依然造福别人的强者形象。

正面描写:如语言描写“不是,我的专业是在家生病,我业余写作”表现了他的乐观、幽默;动作描写如“他带着书,读一段,摇一段,有想法了马上停下,摇着走时可能又有更好的想法。他渐渐带上了本子和笔,到园子的角落偷偷地写文章。”表现了他的勤于笔耕;还有开篇的外貌描写,既表现他残疾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豁达坦然的心态;

侧面描写:如算卦先生说“你是来找史铁生的吧?看,他原来就住这间房。”表明史铁生知名度高,影响力大;何东因为看了史铁生的小说而获得情绪的疏解,侧面表现出其小说的魅力,他写作的价值;陈希米在他死后的装扮、小水朗读的诗句侧面表现出史铁生对生死的达观;陈希米捐赠遗体的表现,侧面写出史铁生的大爱情怀。

11.(1)本文采用倒叙的形式,先交代史铁生的死亡,再追述他的生平,使叙事有波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本文标题“最后的聚会”的内容直到最后才交代,在简洁的聚会时空交代陈米希的装束打扮、微笑着讲的神态和内容以及邀请短信内容及史铁生小外甥的一句话中深刻地揭示聚会的内涵,使读者沉浸其中而恍然大悟;(3)题为“聚会”却没有主人公到场,以轻松欢快的场面、意蕴深刻的吟诵升华主人公形象,产生含泪微笑的艺术效果。

12.启迪一:虽然人生充满坎坷,依然可以让自己发光发热;

启迪二:肉体可能消逝,但包含爱的遗体捐赠可以使生命永生;

启迪三:真正饱含生命体验的文字可以给予更多人生活的阳光;

启迪四:面对死亡,可以心怀面对节日般的豁达;

启迪五:没有绝望的人生,只有在绝望中破茧而出的英雄;

启迪六: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13.第③段采用孩子们的视角描写大雁,体现了孩子们观察的仔细,这样有利于写孩子们移情于雁,借大雁写出自己奔跑的感受和想象中飞翔的感受。第④段通过“从远处看”,采用旁观者的视角写孩子们观察大雁的情形,表现了孩子们的专注、好奇,与山也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山野自然的一部分。多视角的描写,有利于全方位地展现了孩子们观察大雁时的情景,也有利于表达孩子们丰富的内心思想感情。

14.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草根比作铁丝、骨骼和仓库,分别写出茅草根的干枯、瘦小、刚韧而又富含糖分的特点,两种特点形成反差,写出了孩子们吃到草根时的欣喜之情。照应标题,表达了作者对苦难童年的复杂感情。

15.“山坡上的糖”,指山坡上生长的能够给孩子们充饥的花草,也指无私奉献出体内的糖给孩子们的草根,还指那些一直记着孩子、关心孩子们的草木。它是孩子们成长的见证,也是作者对痛苦童年的记忆。

16.本文通过回忆童年的生活,表现了孩子们童年时的童真、梦想和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反思了随着人的成长,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疏离,及由于童年得不到丰富的滋养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欲望及对自由的追求,指出了当时所处环境的恶劣,引发人们进行反思和总结。它警示我们,在生活中要珍惜理想、滋养理想,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17.画线部分语言生动活泼,平易浅显(生活化,朴实,口语化),富有表现力。一连串动词的使用,如“站”“取”“ 掸”“包”“递”等,笃定的动作传递出阿姨为我终于能够买下书而感到的欣喜;间接引述阿姨和男营业员的话,口语化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放老了”,“欢送”等词,把书人格化,生动形象,自然地显示出书店营业员的人文气息(内心的温暖)。

18.“弟弟”是文中阿姨对“我”的称呼,标题表达了对阿姨的怀念和感激之情;“那时”表明本文是回忆少年生活,表达了我对少年时代的怀想感念之情;同时暗含着对温暖人情的赞美之情。

19.结构上与开头的“整整五年”这两套书在书店那个位置没有动,形成照应;“我”的纳闷引起读者猜想,这两套书在特殊年代得以在书店陈列,可能是出自营业员阿姨的善意,可能是因为小店很小不引人注意,反而留存了更多的人文气息;这样的结尾使作品余韵悠长;同时暗含了“我”对于在懵懂之中受到眷顾的感激。

20.示例一:

构思巧妙独特。《星期三书店》中的老人得到了书店营业员的馈赠和关怀,与我得到书店阿姨关怀的经历相类似;将这个故事穿插在“我”的回忆中,两个故事虚实相映;丰富了作品内涵,使得“人文关怀”的主旨表现得更为广阔而深刻;《星期三书店》是“我”现在常给儿童讲的故事,又巧妙地表现出阿姨的温情关怀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得以传承)。

示例二:

构思虽然巧妙,但是穿插较为生硬,有些影响故事的流畅性。《星期三书店》中的老人得到了书店营业员的馈赠和关怀,与我得到书店阿姨关怀的经历相类似;将这个故事穿插在“我”的回忆中,两个故事虚实相映,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品内涵。但是两个故事内容上比较雷同,刻意穿插进来,影响了主线的叙事流畅性,也没有扩展更多的内涵,显得比较刻意生硬。

 

 

21.选择富有地域特色的物象,羊、牛、草原、白云等;空间由广景到特写,描写调动感官——色彩、声音、光影等,修辞运用拟人,赋予草原以及草原生命以欢快、和谐、融洽、温暖的韵致;语言形式长短交错,并列短句、短词居多,传达轻松愉快温暖的抒情节奏。

22.“归”第一层含义实指草原牧民放牧劳作晚归团聚的生活情态,第二层含义指回归草原上生活着的生命那种顺应自然、自由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

23.本文以拉羊家的女主人、丈夫和女儿们为人物称谓,以草原一家人的视角(女人观察角度)再现牧民一天的家常劳作与生活;隐去姓名有隐去个体个性的意味;家庭身份称谓、性别称谓将人物作类别归属,突显草原生活赋予家庭不同角色、不同性别以特定的自然分工与责任;拉羊家一家的生活,他们与自然与牛羊的关系成为草原牧民生活的集中缩影,体现了草原生活的共同特征。

24.画线句选择了几个时间点,串起草原上一家人一天的生活场景,重点呈现晨光微露中醒来、挤牛奶、捡牛粪、打酥油等日常劳作,以及下午时间的恬静温馨悠闲无虑,傍晚牧归以后一家人佛事、晚餐、闲聊的淡然和睦;时间节点呈现了叙事材料的典型性,再现草原生活重复常态中的重点;以时间的自然推进为顺序组合全篇,叙事节奏自然稳定平静,与作者呈现的草原生活特点高度吻合,彰显对平淡宁静中归于自然,简单丰富而不乏味的草原生活的赞美,行文组织形式与内容主旨统一和谐。

 

25.①多用比喻,凸显了捕鱼队伍的威风,渲染了捕鱼前的紧张,表达了作者对捕鱼队伍的赞叹、钦佩。

②多感官,视听结合,描绘了深夜出发赶往湖面捕鱼的场景,表现了出发是天气之冷,队伍气势之盛,令读者身临其境的体验到队伍的紧张、兴奋。表达了作者对捕鱼队伍的赞叹、钦佩。

③点面结合,面突出环境的冷和热闹的气氛,点突出人的兴奋和把头的领导能力,描绘了深夜出发赶往湖面捕鱼的场景,表现了出发是天气之冷,队伍气势之盛,令读者身临其境的体验到队伍的紧张、兴奋。表达了作者对捕鱼队伍的赞叹、钦佩。

26.捕鱼技艺高超;坚韧、果敢;责任感;敬畏自然/生命中存在很多未知/心怀期待或希望;传承民族文化。

27.情节开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不管有没有捕到鱼都在湖里,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依靠,同时也表现了人对未知的期待/坚守/信念/决心/人创造生活的愿望是永恒的。

28.第①段写出千百年来鱼把头们都在大湖上捕鱼;第⑧段写出千百年来人们传承着冬捕的习俗/文化。虚实结合(或将现实与历史融合/使得冬捕的场面具有历史的纵深感),深化了主旨:从生活方式到文化传承。

 

 

 

29.画线句用词、比喻手法新奇,如“尖锐的冰意”,将“被子”比作冰箱,夸张地写出在冬夜感到无比寒冷,以及孤独的生命状态和感受,为后文孤独地感受成长,表达对于青春的热烈的渴望作铺垫。

30.并不突兀。第②段的内容发生在夜里,时间上正是第①段作者在夜里醒来之时发生的事;给人感觉如梦似真,不明所以,则更真实准确反映了作者在当时状态下的记忆;更加突出了姑娘寒夜来买的“宝葫芦”的行为的不同寻常,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的构思更巧妙,凸显姑娘对青春的热烈追求以及给作者带来的生命感受。

31.连用五个“她们”作为主语,由点到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了一幅年轻姑娘的群像;她们的穿着打扮和精神面貌,体现了她们对青春和美丽的热烈追求;表现“我”对她们的艳羡之情以及对青春的渴望。

32.文中姑娘寒夜“买宝葫芦”,每个姑娘都戴着“宝葫芦”,作者也特别羡慕“宝葫芦”,“宝葫芦”成为文章线索;“宝葫芦”象征着青春时期的美丽可爱;对“雪青色宝葫芦”的偏爱,表现了青春时期的率真、任性、勇敢、执着;“雪青色”是一种冷色调,也准确传达了作者敏感、孤独、冰冷的生命感受;全文借助对“宝葫芦”的渴望,抒发了作者对青春的渴望。

 

 

33.第2段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戏台的小、旧和冷清,又通过戏台子下的老人们闲坐、栽盘、耍扑克的热闹场景,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娱乐生活单一,写出了他们孤独寂寞,渴望子孙团圆的心理状态,同时为下文写老汉与老婆的遗像对话做铺垫。

34.答案示例1:对话采用虚拟形式、一问一答(或自言自语、内心独白),如老婆认为娃娃不稀罕老汉做的风车,而老汉却认为稀罕,执意要为娃娃多做几个让她们高兴,揭示出老汉内心的孤独、坚信做风车的传统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欢乐(或对娃娃的思念与疼爱,渴望他们回来过年)。对话平实质朴,情感动人。

答案示例2:对话中运用了方言、口语,诸如“人挣俩钱不容易”“闹故事”“有个看头”等,体现了老汉渴望儿孙们和村里年轻人带孩子回来,也对儿孙们和年轻人在外生活挣钱不易的理解,语言充满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感人至深。

35.写出了老汉做风车时的用心、耐心及艰难(或年老力衰),与下文他把风车插到门上的情节相呼应,同时照应文章的题目,揭示(凸显)了老汉对儿孙们的思念与疼爱以及渴望他们回来过年的心理,表达出作者对老汉处境的同情(担忧)。

36.小说叙述了老汉在已逝老婆的生日拒绝牌友邀请,而买了蛋糕回家进行祭奠,并做风车思念渴盼儿孙回来过年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农村老人孤独和寂寞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希望外出打工子女“常回家看看”,给老人以心灵上的抚慰。本文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打工族日益增多、空巢老人和空巢农村现象日益普遍的今天,我们要对空巢老人这个群体进行生活和心理的帮助。

 

 

37.通过对东山、西山不同自然环境的刻画,突出鱼腥草不同的生存状态,更好地表达对鱼腥草适应能力强的赞美。同时,也展示了故乡命田村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厚的底蕴,孕育出独特的鱼腥草与人们,更好地表达故乡对于故乡人生命滋养的主旨。

38.画线句写出表面上看鱼腥草在自然中没有什么存在感。运用“似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这一看法的否定,突出鱼腥草是固执、不屈、英雄的存在。同时,与下文鱼腥草在命田村作为食物等的存在价值的描述呼应。

39.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鱼腥草人格、情感,更好地展现它们的特征、品质,如形象地刻画了鱼腥草生长的不张扬、以沧桑的目光静观岁月、默默成长等。这样的描写更易于作者融入个人有关生命、故乡等相关的体悟,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鱼腥草具有象征意蕴,从而更加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同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读者生动形象感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40.参考示例一:

我不认同这一看法。文章①-段借对故乡鱼腥草的生长过程描述,表达故乡对我们影响深刻,是我们的生命无法割舍的存在。第段进而表达故乡的东山、西山对于鱼腥草,进而对于我的生命的价值意义,是我们生命的底蕴,它不仅是与我们灵魂缠绕一起的所在,更是我们拼命去看外面的动力和豁然宽阔梦想生发的地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让文章意蕴更加集中丰富。

参考示例二:

我认同这一看法。文章①-段借对故乡鱼腥草的生长过程描述,比较集中地表达了故乡对我们影响深刻,是我们的生命无法割舍的存在。第段尽管有承接上文对故乡东山、西山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意义的阐述,但是,有关让“鱼腥草有拼命去看外面的动力和豁然宽阔的梦想”的论述则与上文主题表达之间契合度不高,影响主题表达的集中。

 

41.不能。修改后的语句较长,语气较为急促,重点落在了“看网”一词上。而原句在“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后有所停顿,节奏变慢,语气更舒缓,增强了抒情意味,更能表现出对海的深沉情感。

42.这一比拟能够引发读者视觉、听觉、味觉三方面的联想,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海潮翻卷着朝人涌来的形态,而且扣合了下一句中的“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生动地表现出无休无止的海潮声仿佛是来自海上世界的诉求、召唤,宏大而顽强,令人心潮澎湃,还呼应下文“一滴海水千重味”,引出对海水味道的想象,表现出对宏大海洋的向往、亲近与热爱。

43.化无形为有形。这段想象海面上航行中的船留痕、虚空中亲人遥遥相望的目光显迹,用航线、目光,将海、岛、船、人四者勾连在一起,以无数线条的延伸和对应展现渔民航行之远和亲人牵挂之深,形成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图景,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彼此的牵挂是生活信念和人生力量的支撑,虚实相生,深化了意境。

44.存在。《论散文结构》中的潜在结构是指不同于表层叙述顺序的内在情思结构。本文从“网场、公路”“海岸线”到海边人家,从“看网”到“观潮听潮”“品尝海味”,到进一步了解渔家生活,展现出沿岛观察感想的具体叙述顺序。而在表层文字之下,还隐含着作者围绕“海水荡漾”,对海上人家认识深化的心理过程,即从感受海上生活的艰辛苦难,到感受海上广大世界的吸引力,体会海水滋味的甘甜,再到出航后亲人彼此之间的牵挂,以及从大海中获得的慰藉,最后领会到岛民一生难以割舍的对大海的依恋;标题“海水荡漾”也因此具有多重意味,表面上指对海洋深广动荡这一特征的观察感受,深层暗示的是对海的依恋已经渗入岛民灵魂深处,化作生命的脉动。

 

45.第一处描写,刻画出说书人的基本形象特征;第二处描写,突显出说书人生活的困顿:第三处描写,写出说书人生命的破败、卑贱。(从蓝布长衫,到灰绿色长衫,到破长衫,)长衫的变化折射出说书人境遇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表现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说书人孤苦无依,被社会遗弃的景况。

46.先写钟声,将抽象的时间付诸听觉,变得具体可感。逐一写与说书人的声音相伴的“定更炮”“大钟”和“云牌”的声音,钟声的变化表现说书时间之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听众久久不肯离去,间接写出说书人说书之精彩绝妙、引人入胜。再进一步渲染听书之后的主观感受。以书中人物给人留下的印象之鲜活与其它切记忆之暗淡相对比,用听书者生动的联想和想象,从侧面表现并强化说书人说书之精彩。

47.这一段是“我”的直接抒情,采用第二人称“你”形成与说书人直接对话的效果,感情色彩更为浓郁,强烈表达出对说书人的赞美,从“我”到“我们”,更是跳出了个人视域,从一起听说书的听众(甚至包括读者在内的所有人)角度,生发感概、反思,隐含着与读者的对话,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生共情、共识。

48.答案示例一:将是否“以生动曲折的情节塑造人物性格”作为评判小说的唯一标准有失偏颇。《说书人》以散文笔法叙事,淡化情节,虽然只写了关于说书人的若干断片,但以细节的变化暗示人物每况愈下的情形,直观而耐人寻味。同时,作者在回忆性的叙述中加入了议论和抒情,由“我”的情绪连贯起作品,充分表达出同情、感叹和反省,增强了故事的悲剧力量。

答案示例二:在有限的篇幅内巧设矛盾冲突,形成情节张力,构成读者的心理期待与落差,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如果小说对说书人曲折的命运有更直接、鲜明的表现,更能增加作品内涵的深度。

49.小说中的说书人以说书为唯一的生存方式,带给人感动与安慰:但其自身却处在社会最底层,他对大多数人的意义,只是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作者借写说书人被轻视、被遗弃的人生境遇,显示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对立,造出一个在旧时代被凉薄、被遗弃的“多余人”形象。

 

50.第④段“伏”“撩”“掖”“躬”“拥动”等表现了劳动的情状、过程,“笼罩”“扑”等表现热力强大,“刺”“划过”“没到”等写出包谷叶片的尖锐;“深深”“步步”“纷纷”“窸窸”“细细”“辣辣”等描摹了劳作和景物的情状。动词、叠词突出了劳动的艰辛,使写人、叙事、状景都细致逼真,极富生活气息。

51.①炎阳炽烈突出干旱严重,烘托人物劳作的勤苦。②落溪坪的碧绿与炎阳炽烈对比,突出了整个落溪坪庄稼长势旺盛。③这是以一位老人写整个村庄、广阔的农村。④表现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给农村面貌带来巨大变化,深化了主题。

52.“神情……和蔼”、“笑意……平静”等通过表情直接揭示人物内心,更多的是通过动作和人物观察感觉的景与物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浇水、走出包谷林、坐下休息等动作细节,观察感觉到的包谷根、黑蚂蚁、青蛙、水浇到地里的变化、草发烫等细节,表现了刘三老汉的坦然平静满足和他劳作时的谨慎小心和劳作后的幸福享受。

53.①这几段交代了人物活动地点和时代背景,刘三老汉的形象反映了改革后农民的精神和生活状况;②壮美交织着荒僻的意境、昂扬奋发交织着淡淡哀愁的情调,使刘三老汉显得崇高又孤独,更使人物形象具有了人与命运、人与自然关系等深广的意蕴。

 

 

54.牛羊皮毛的“厚实”“熨帖闪亮”与“骨子里的那种冷”对比鲜明,其外在表现与内在感受差异明显,这颇有象征意味,与“我”的生活状态有相似处。“冷”“害怕”等词赋予牛羊以人的情态,表现出“我”对牛羊的理解之深、与其关系之亲,有力衬出“我”没有父母相伴时的孤独。画线部分话语蕴藉、耐人寻味,很有表现力。

55.“牧归”勾勒出日暮时牧人归来牛羊回圈的画面,蕴含着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对“我”父母归来的期盼,传递出亲人两地分隔(牧归而亲人未归)的感伤,并传达了对草原传统生活形态的留恋和对其回归的渴望。

56.第一处对夕阳的描写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傍晚,渲染了日暮牧归的气氛,为写“我”怀念和盼望父母回归的情节作了铺垫。第二处对夕阳的描写将小说叙事从回忆再次拉回现实,使情节的展开既有波澜又衔接自然。

57.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叙述者,也是小说中的人物,而且是个儿童。运用这样的限知视角,写“我”这个留守儿童的所见所闻所感,便于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使内容更集中地表现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影响。运用这样的叙述视角,还有助于消释读者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陌生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容易引发读者对小说所描述的社会底层人物的理解、同情和对小说所反映的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农牧民外出务工现象的深入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