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北京语文一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高考精品讲义集

高考议论文形式扣题之开头结尾猪肚点睛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名著阅读《论语》、《红楼梦》相关知识与习题合集

2020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修订版)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丰台区2021年高三年级语文一模及答案解析

2021北京平谷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丰台一模议论文、记叙文标杆文

丰台区2021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语文(原卷版)

2021年北京朝阳区高三年级语文一模试卷

《红楼梦》相关知识与习题合集

石景山区 2021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与答案

2021北京房山高一(上)期末语文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三月考作文例文《高处与低处》《不一样的生命姿态》


2021北京海淀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北京西城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北京东城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北京密云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北京房山高三一模语文

2021北京语文一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1北京语文一模作文题目汇编

2021北京语文一模古诗阅读汇编


2021北京语文一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东城一模

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18分)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为长耆【1】,往来里中察奸民。”又尝郏城,遇尉方出捕盗,遂与俱行。至贼所藏,尉怯,阳为不知过,怿曰:“贼在此,何之乎?”下马独格杀数人,因尽缚之。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授郏城尉。

移渑池尉。恶盗王伯名闻朝廷。为巡检者,皆授名以捕之。既怿至,巡检者伪为宣头【2】以示怿,将谋招出之。怿信之,挺身入贼中招之,与伯同卧起十余日,信之,乃出。巡检者反以兵于山口,怿几不自免。怿曰:“巡检授名,惧无功尔。”即以伯与巡检,使自为功,不复自言。

有恶贼二十三人,不能捕,枢密院使往捕怿谋曰:“盗畏吾名,必已溃,溃难得矣,宜先示之以怯。”至则闭栅,戒军吏无一人得辄出。既而夜与数卒变为盗服出,迹盗所尝行处,入民家,民皆走,独有一媪留,为作饮食,馈如盗。乃稍就媪,与语及群盗辈,尽得之。遂以实告曰:“我,桑怿也,烦媪为察其实而慎勿泄!”后又三日往,媪察其实矣。明旦,部分军士,用甲若干人于某所取某盗,卒若干人于某处取某盗。

复命京师,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匿其阀【3】。会交趾獠【4】叛,往者数辈不能定。因命怿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阁门祗候。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将让其赏归己上者,以奏稿示予。予谓曰:“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怿叹曰:“亦思之然士顾其心何如尔,当自信其心以行,讥何累也?若欲避名,则善皆不可为也已。”余惭其言。卒让之,不听。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止。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

(取材于欧阳修《桑怿传》

注释:【1】耆长:乡村中捕盗的人。【2】宣头:朝廷的文书。【3】阀:功劳。【4】獠:古代少数民族名。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兵于山口邀:邀请

B.尽得之钩:探究

C.媪察其实审:详细

D.有粟二廪:粮仓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又尝郏城如盗

B.阳为不知变为盗服

C.溃难得矣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吾其佐也粟尽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几不自免

差一点连自己都不能逃脱

B.迹盗所尝行处

寻找盗贼曾经走过的地方

C.为君致阁职

为你谋取内阁的官职

D.见民走避溺者

看到老百姓躲避那些溺水者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桑怿主动请求做耆长,与县尉一起捕捉盗贼,因功授郏城尉。

B.虽然被巡检欺骗,桑怿还是把王伯交给他,让他去请功。

C.桑怿虽然贫穷,但是坚守原则,拒绝通过贿赂得到官职。

D.作者认为桑怿能够了解、体会并使用勇武,急人之所困。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

 

11.请简要分析第段桑怿让出赏赐的原因。(3分)

6.A(3分)     7.B(3分)    8.D(3分)    9.A(3分)

10.参考答案:

你让出赏赐,朝廷一定不会答应,你只会因为爱好虚名和行为狡诈而受到嘲笑。

11.答案要点:

“非独吾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怕引起误解。

“受之徒惭吾心”,受之有愧。

12.参考答案:

团结他人;重义轻利;胸怀坦荡;成人之美;与人和睦相处,而不盲目附和。

文言文参考译文:

桑怿是开封雍丘县人。参加进士考试,两次都没有考中,便到汝州、颍州间游历。因年成不好,汝州附近的各县盗贼很多,桑怿对县令说:“我想当者长,在乡间往来巡查奸民。”桑怿也曾经去郏城,遇到县尉刚要出去捕盗贼,就与他一起出行。到了盗贼窝藏的地方,县尉有些害怕,假装没看见就走了过去,桑怿说:“盗贼在这里,去哪里呢?”桑怿下马独自杀了数名盗贼,就把他们都绑了起来。他又听说襄城有十几个盗贼,就独自提剑前往,杀了几个盗贼,把其余的人都绑起来。汝城附近的县因此盗贼绝迹,朝廷就任命桑怿做郏城尉。

桑怿调任渑池尉。恶盗王伯的事情让朝廷知道了,朝廷点名让巡检捕捉。不久,桑怿到了这里,巡检伪造朝廷的宣召文书给桑怿看,准备筹划将王伯招出。桑怿相信了,就挺身深入盗贼巢穴招安,与王伯同睡同起十余天,他使王伯相信了自己,就一起出山来。那个巡检反而用兵在山口阻截,桑怿差一点连自己都不能逃脱。桑怿说:“巡检被点名捕盗,这样做是害怕得不到功劳。”就把王伯给了巡检,使其邀功,不再说自己的事了。

有恶贼二十三人,没有办法抓到,枢密院让他前往捕拿。桑怿思考说:“盗贼害怕我的名字,听到我去一定会逃跑,逃散就不容易抓到了,应当先向他们表现我的怯懦。”桑怿到了那里就关闭军营大门,告诫军吏不许一个人擅自走出军营。过了一阵,在一个晚上桑怿和几个军卒装扮成盗贼出来,寻找盗贼曾经走过的地方,走进老百姓家,老百姓都逃走,唯独有一位老太太留下来,像对待盗贼一样给他们东西吃。他就渐渐接近老妇人,跟她说话,并提到了那群盗贼,桑怿完全探得了盗贼的下落。于是告诉她实情:“我就是桑怿,麻烦老妇人帮助我们了解实情,并且千万不要泄露!”桑怿过了三天又前往,老妇人已经详细地了解了盗贼的实情。第二天天一亮,他分别部署军士,以甲士若干人在某地捕捉某盗贼,以军卒若干人在某处捕捉某盗贼。

桑怿回京复命,枢密院官吏对他说:“送给我银子,我为你谋取内阁的官职。”桑怿说:“我不想通过贿赂得到官职,况且我贫穷没有银子;即使有,也绝对不能这样做。”官吏非常生气,隐瞒了他立功的情况。恰巧碰到交趾地方獠族叛乱,去了几拨人马都不能平定。所以朝廷命令桑怿前往,亲手杀掉了叛贼。回京后,就任命他做阁门祗侯。桑怿说:“这次行动,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有地位在我上面的,我是尽力辅佐他。现在他留在那里而我却回来了。我赏赐很厚而他却很轻,难道不会怀疑我掩盖他们的功劳而表现自己吗?接受了这样的赏赐只会使我内心惭愧。”就要把朝廷的赏赐让给自己的上司,把奏稿给我看。我对他说:“你让出赏赐,朝廷一定不会答应,你只会因为爱好虚名和行为狡诈而受到嘲笑。”桑怿感叹说:“我也想到了这点,然而观察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应当听任他的内心作判断,被人嘲笑有什么呢?如果想躲避名声,那么好事就都别做了。”听后我也感到惭愧。他终于将功勋让给了别人,没有听劝告。桑怿虽然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做的事情都合乎道德伦理,很多都像这件事一样。

当初桑怿住在雍丘,遇到大水,有两仓粮食准备用船运走,看到老百姓奔跑躲避大水落入水中,就丢弃了粮食,用船载运老百姓。看到老百姓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景,就将村里人集中起来,用自家的粮食为他们做饭,直到把自家的粮食吃完为止。庐陵欧阳修说:勇武和力量是人们所具备的,但能够了解体会并使用勇武的人就很少了。像桑怿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义勇之士了,他的学问不深却能有所作为,可以说是一种天性。

 

2021西城一模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天下之患,不患材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知其故也特:只不过

B.惟其遇事而事治:处理得好

C.求其所异者蔑:微小

D.然后骐骥与驽骀别:告别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患材不众有异能于其身

B.不患士之不欲独以天下无材者耳

C.而将无不趋我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D.尽其道求而试之古之人于材有教育成就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荣辱忧戚在我

他们的荣辱忧伤令我挂怀

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

C.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

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

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10.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根据文章及所选材料的大意简述你的理由。(5分)

【材料】

(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3)南越之修簳,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

注释:簳:小竹,可做箭。梃:棍棒。

 

 

6.(3分)D7.(3分)A8.(3分)A

9.(4分)

参考答案:

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

【评分参考】4个分句,每句1分。

10.(5分)

参考答案:

应选择材料三。本段的观点是要恰当地使用人才,不能“用之不得其方”,而要“适其任”;材料三的意思是南越的竹子适合做箭而不适合做敲扑,强调要发挥事物真正的功用,与本段的观点一致。

【评分参考】5分。能指出本段的观点2分,能解释材料三的大意并指出与本段观点一致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天下需要忧虑的事,不是担忧人才不够多,而是担忧位高权重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担忧人才不作为,而是担忧位高权重者不让他们有作为。

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则国家可以安定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而受外辱,然而位高权重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他们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蒙蔽人的原因。其中最蒙蔽人的,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人才的得失对国家治乱的命运没有帮助又有人认为自己的爵位俸禄可以吸引天下的优秀人才,他们的荣辱忧伤都取决于我,我可以在他们面前骄傲,而他们没有不想依附我的;又有人不探求选用人才的方法,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这三个蒙蔽人的原因中还可以讨论失误原因的,只有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不过不知道为何没有人才罢了。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表现靠什么显得与一般人不同呢?只是他们遇到事情能够把事情处理好,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位高权重者如果不深入地考察、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拥有如皋、夔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让自己较一般人突出,何况是才智在他们之下的呢?世上受到蒙蔽的人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有才华却不能被发现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却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东西,它们的区别很小。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一牵引缰绳,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到了。这样之后良驹和劣马才分辨出来。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他们。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能做的工作罢了。

……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优秀杰出的人才但任用他们不得当,也和上述情形一样。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衡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地使用他们,使能力大小不同、长处短处不同的人才没有不做着适合自己的事情的。这样做的话,那么愚昧浅陋的人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的位高权重者没有探究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尝试,就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也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

有人问:“古时候的人通过教育来造就人才,而你只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为什么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依靠他们恢复先王的法度,那么连天下的小事都没有不像先王那个时代的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材料一:张弓时弓体不偏扭,靠的是木材好。判断木材的标准是看它的纹理,纹理应该不经校正就是直的,这是造弓的人应该知道的。

材料二:战国时六国合纵,于是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来了;刘邦、项羽并存于世,于是筹画的谋士、打仗的武将这类人物就出来了;唐太宗希望把国家治理好,于是运筹谋略、敢于直谏的辅臣就出来了。

材料三:南越地区有一种长得很长的竹子,做成箭安放在强劲的弩弓上,能射到千步以外的地方,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决定胜负的宝贵东西。但是如果拿它来做鞭打的刑具,就和一根枯朽的棍棒没有两样了。

 

2021朝阳一模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20分)

唐制,岭南为五府,府部州以十数。其大小之戎,号令之用,则听于节度使。其外大海多蛮夷,由流求、诃陵,西抵大夏、康居,环水而国以百数,则统于押蕃舶使焉。内之幅员万里,以执秩拱稽,时听教命;外之羁属数万里,以译言赠宝,岁帅贡职。合二使之重,以治于广州,故宾军之事,宜无与校大。且宾有牲牢饔饩,嘉乐好礼,以同远合疏;军有犒馈宴飨,劳旋勤归,以群力一心。于是治也,闬闳阶序,不可与他邦类,必厚栋大梁,庭高门,然后可以上充于揖让,下周于步武。

今御史大夫扶风公廉广州,专二使,增德以来远人,申威以修戎政。大飨宴合乐,从其丰盈。先为堂于治城西北陬,其位,公北向,宾众南向,奏部伎于其西,视泉池于其东。隅奥庳侧,庭庑下陋,日未及晡,则赫炎当目,汗眩更起,而礼莫克终。故凡大宴飨、大宾旅,则寓于外垒,仪形不称。公乃始斥其制,为堂南面,横八楹,纵十楹,飨宴之位,化为东序,西又如之。其外更衣之次,膳食之宇,列观游目,偶亭以展声,弥望极顾,莫其往。泉池之旧,增浚益植,以暇息,如在林壑。问工取,则师舆是供;问役焉取,则蛮隶征;问材焉取,则隙宇是迁。或益其阙,伐山浮海,农贾拱手,张目视具。

乃十月甲子克成,公命飨于新堂。幢牙茸纛【1】,金节析羽,咸饰于下。鼓以鼖晋【2】,金以铎铙。公与监军使,上宾,延群僚,将校士吏,咸次于位。卉裳罽衣【3】,胡夷蜑蛮,睢盱【4】就列者,千人以上。燔炮胾炙,羽鳞狸互之物,沉泛醍盎【5】之齐,均饫于卒士。兴王之舞,服夷之伎,击吹鼓之音,飞腾幻怪之容,寰观于远迩。礼成乐遍,以叙而贺,且曰:"是邦临护之大,五人合之,非是堂之制不可以备物,非公之德不可以容众。旷于往初,自今兹,太和有人,以观远方,古之戎政,其曷用加此!"

华元,名大夫也,杀羊而御者不及;霍去病,良将军也,余肉而士有饥色。犹克称能,以垂到今。矧兹具美,其道不废,愿勒于金石,以永示后祀。遂相与来告,乞辞。某让不获,乃刻于兹石云。

                                     (取材于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

注释:【1】幢牙茸纛:将帅大旗。【2】鼖晋:古代军中用的大鼓。【3】卉裳罽衣:草裙和毛毡衣物。【4】睢盱:浑朴的样子。【5】沉泛醍盎:泛指美酒。

6.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庭高门               夷:平坦

B.莫其往               究:追想

C.上宾                 肃:恭请

D.自今兹               肇:引起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听于节度使

问工

B.专二使

乞辞

C.先为堂于治城西北陬

则蛮隶

D.列观游目

以暇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军有犒馈宴飨,劳旋勤归

军队举行犒赏士兵的宴席,军人们辛勤劳作,凯旋而归

B.隅奥庳侧,庭庑下陋

房屋内部低矮逼仄,堂下四周的廊屋粗陋狭小

C.故凡大宴飨、大宾旅,则寓于外垒

因此所有大规模的宴会、大规模地犒赏军队的活动,就只能到外面的军营里举行

D.飞腾幻怪之容,寰观于远迩

飞跃腾空变化万端的杂耍表演,在厅堂的远近都能看到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岭南的情况决定此处治所应有相匹配的建筑规制。

B.宾客在新的飨军堂宴饮时,座位朝向发生了变化。

C.扶风公增建飨军堂楼宇,农夫商贾纷纷前来帮忙。

D.与华元、霍去病相比,扶风公的做法令作者称道。

10.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犹克称能,以垂到今。

11.清代姚平山《古文斫》评本文:“此柳记中大文字也。” 请从地方、庭堂、人物三个方面概述其“大”。(6分)

 

 

 

6 (3分)D

7.(3分)B

8.(3分)A

9.(3分)C

10.(2分)依然能被称费有能力,流传至今,

11.(6分)【评分标准】(C地方1分;庭堂2分;人物3分)答案要点:

地方:岭南幅员辽阔,管辖的海外属国众多,极言岭南土地之广,声势之大。(1分)

庭堂:新修的军堂规模扩大,房屋增多,体制完备,符合礼仪。增加木道与植被,使人澹目纵声,凸显其大气。(2分》

人物: 扶风公兼任岭南两使之职,权责重大(1分):扶风公犒赏军队,旌旗招展,锣鼓喧天,接待中外宾客,珍馐佳肴毫不吝啬的让士卒享用,凸显扶风公的胸襟与气度的阔大。(2分)



 

 

2021海淀一模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取材于苏轼《宋襄公论》

【注释】出自《春秋》。泓水之战,子鱼向宋襄公建议,在楚军没有全部渡河、没有列阵成行做好准备时发起进攻,宋襄公未听,结果大败。膰:送祭肉。文王之战:指符合礼信仁义的战争。

觳觫:恐惧的样子。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衄:损伤,伤害。二毛:指老年人。紾:弯转,扭曲。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者之称微:卑贱

夷狄之微者当:抵挡

牛何之:去,往

若无罪而死地就:趋向

而孟子之以王与:和,跟

天下有不忍者耶孰:什么

欲以不重伤乃:竟然

不能襄公之虐损:损坏

A.①④B.②⑥C.③⑦D.⑤⑧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

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

B.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宋襄公的过错不只是施行仁义而没有坚持到最后

C.天下知其不情也

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

D.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

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凭借名声取得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

B.作者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作者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D.鉴于后世对宋楚战争看法不同,宋襄公的行为极具欺骗性,作者撰写此文以澄清。

9.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

10.第段中,作者认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请具体说明段至段是如何对此展开论证的。(6分)

 

 

 

 

6.(3分)D       7.(3分)B       8.(3分)B

9.(3分)参考答案:

图谋成就王业没有成功的,最坏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

【评分说明】词语“王”“弊”各1分,句意1分。 

10.(6分)答案示例:

段把齐宣王不忍杀一牛与宋襄公残忍杀害一国国君进行对比,揭示了宋襄公不仁的本质。第段通过类比,说明宋襄公忍心杀一国之君,而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如同一个人能扭伤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不忍心对着饭食忍饥挨饿一样地不合情理。第段使用类比,指出宋襄公如王莽一样伪善,欺世盗名。

【评分说明】对每段进行分析,2分。



 

 

2021丰台一模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18分〕

风俗之变,圣人为之也。圣人因风俗之变而用其权。圣人之权用于当世,而风俗之变益甚,以至于不可复反。幸而又有圣人,承其后而维之,则天下可以复治;不幸其后无圣人,其变穷而无所复入,则已矣。昔,吾尝欲观古之变而不可得也,于《诗》见商周焉而不详。及观《书》[1],然后见尧舜之时与三代之相变,如此之亟也。自尧而至于商,其变也皆得圣人而承之,故无忧。至于周,而天下之变穷矣。忠之变而入于质,质之变而入于文,其势便也,及夫文之变而又欲反之于忠也,是犹欲移江河而行之山也。人之喜文而恶质与忠也,犹水之不肯避下而就高也。彼其始未尝文焉,故忠质而不辞。今吾日食之以太牢,而欲使之复其菽哉?呜呼!其后无圣人,其变穷而无所复入,则已矣。周之后而无王,固也。其始之制其风俗也,固不容为其后者计也,而又适不乎圣人,固也,后之无王也。

当尧之时,举天下而授之舜,舜得尧之天下,而又授之禹。方尧之未授天下于舜也,天下未尝闻有如此之事也。其当时之民,莫不以为大怪也。然而舜与禹也,受而居之,安然若天下固其所有,而其祖宗既已为之累数十世者,未尝其民道其所以当得天下之故也,又未尝悦之以利,而开之以丹朱、商均[2]之不肖也。其意以为天下之民以我为当在此位也,则亦不俟援天以神之,誉己以固之也。

汤之伐桀也,嚣嚣然教其罪而以告人,如曰:彼有罪,我伐之也。既又惧天下之民不已悦也,则又嚣嚣然以柔之,曰:万方有罪,在于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如曰:我如是而为尔之君,尔可以许我焉耳。吁!亦既薄矣。至于武王,而又自言兵先祖父偕有显功,既已受命而死,其大业不克终。今我奉承其志,举兵而东伐。而东国之士女,束帛以迎我。纣之兵,倒戈以纳我。呼!又甚矣。如曰:吾家之当为天子久矣,如此乎民之欲我速入商也,伊尹之在商也,如周公之在周也,伊尹摄位三年,而无一言以自解。周公为之,纷纷急于自疏其非篡也。

夫固由风俗之变,而后用其权,权用而风俗成,吾安坐而镇之,夫孰知夫风俗之变而不复反也?

(取材于苏洵《嘉祐集·书论》)

 

注释:[1]《书3,指《尚书》本文专论《尚书》【2】丹朱,相传为尧之子,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丹米;商均,相传为舜之子,禹封之丁商,故号商均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欲使之复其菽哉       茹:食用

B,而又适不乎圣人        值:遇到

C.其当时之民             度:衡量

D.我伐之也               宜:应该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幸而又有圣人焉周之后而无王

B.昔,吾尝欲观古之变而不可得也后之无王

C.于《诗》见商周焉而不详未尝其民道其所以当得天下之故也

D.则亦不俟援天以神之纷纷急于自疏其非篡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变穷而无所复入

风俗改变到了尽头就再也无法返回了

B.人之喜文而恶质与忠也

喜欢文华的人就像厌恶质朴忠诚一样

C.而其祖宗既已为之累数十世者

那些人的祖宗已为他们积累几十代了

D.既又惧天下之民不己悦也

接着又害怕天下的百姓不喜欢自己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认为《尚书》详尽地呈现了夏、商、周的更迭,这对研究风俗与圣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B.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禹,这种举天下而授之的方式,在最初的时候被人们看成一件怪事。

C.苏洵列举尧、舜、禹和汤、武工的事例,说明风俗的改变是由圣人实现的、也与权力密不可分。

D.此文表达苏洵阅读《尚书》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苏淘崇尚圣人、顺应民意、反对天命的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则又嚣嚣然以言柔之

 

11.明代学者茅坤评本文时说:“此篇识见好,而行文法度亦胜.”

(1)“识见”意即见解。找出最能表现作者“识见”的语句。(1分)

(2)“行文法度”意即章法。请你从文章结构角度谈谈文的章法。(3分)

 

6.(3分)C7.(3分)A8.(3分)B9.(3分)D

10.(2分)就又大声地用好话来安抚他们。

【评分标准】共2分。“嚣嚣然”,1分,“柔”,1分。

11.(4分)

(1)(1分)风俗之变,圣人为之也。

求书斋

(2)(3分)答案示例: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观点“风俗之变,圣人为之也”,总领全文(1分);主体通过尧、舜、禹和商汤、周武王的例子,正反对比证明风俗之变是圣人所为的观点(1分);最后又以“风俗之变”作结,照应开头(1分)。

【评分标准】共3分。结构分三部分,每部分1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风俗的变化,是圣人造成的。圣人趁改变风俗而使用他的权力。圣人的权力用在适应的时代,那么风俗改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到了不能够恢复的地步。幸运地是(在这个时候)又有圣人,接着在他的后面来维护风俗,天下就能够靠它恢复安定;如果不幸他后面没有圣人,风俗改变到了尽头就再也无法返回了,那么天下就停止(不能恢复安定)。过去,我曾经想一要观察古代(风俗)的变化却不能够找到,在《诗经》中看到商朝和周朝却不详细。等到看到《尚书》,这以后才看到尧舜时代和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交互变化,像这样的变化达到极点。

从尧直到商朝,那些变化都得到圣人并且继承下来,所以没有忧患。到了周朝,天下风俗的变化到了尽头了。忠诚风俗的变化进入到质朴风俗,质朴风俗的变化进入到文华风俗,它的情势是有利的。等到文华风俗的变化又想回到忠诚风俗,这就像想改变江河中的水而向山上流一样(难)。人们喜欢文华而厌恶质朴和忠诚(风俗),就像水不愿躲避向下流而趋向高处一样。他们在当初不曾是文华,所以(他们)不推辞忠诚和质朴。现在(却是)我每天拿太牢给神吃,却想让神再(回到)吃豆类食物吗?唉!它的后面没有了圣人,风俗改变到了尽头就再也无法返回了,那么天下就停止(不能恢复安定)。周代以后没有统治天下的人,确实啊。在他开始制定他的风俗的时候,本来就不允许替他的后代考虑,而又恰好没有遇到圣人,的确啊,周代以后没有统治天下的人。

在尧的时代,把全天下交给舜,舜得到尧的天下,就又交给禹。在尧没有把天下交给舜的时候,天下不曾听说有像这样的事情。推测那些恰好在那时的人们,没有人不认为这事极其奇怪。但是,舜和禹,接受天下并且居于王位,心情安定地像天下本来就是他们所拥有的,而那些已经为他们积累了几十代的祖宗们,不曾和他们的百姓们讲用来应该得到天下的缘故,又不曾因为(获得)益处而高兴,因为丹朱、商均没有才能而免去他们的王位。那意思认为天下的百姓把我看作应当在这个位置上,那么也就不用等待援引天命来神化它,称赞自己来巩固它。

在商汤讨伐夏桀的时候,大声地控诉夏桀的罪状来把它们告诉别人,比如说:他有罪,我讨伐他是应该的。接着又害怕天下的百姓不喜欢自己,就又大声地用好话来安抚他们,说:多方面有罪过,罪责只在我一个人。我一个人有罪,与你们各方面的人没有关系。比如说:我像这样做你们的君王,你们能够允许我吧。唉!(风俗)也已不淳厚了。到了周武王,就又自己说他的先祖先父们都有显著的功劳,既然已经受天命而死,他的伟大事业不能够终止。现在我恭敬地继承他们的遗志,带领军队向东讨伐敌人。而东方国家(商纣王)的百姓,准备礼物来迎接我。纣王的军队,放下武器来迎接我。唉!(风俗)就又更不淳厚了。比如说:我们家应该作天子已好久了,像这样,百姓希望我尽快进入商朝。当伊尹在商朝的时候,就像周公在周朝的时候一样。伊尹代替君王行使权力三年,就没有一句话来为自己解释。周公摄位,一次接一次地焦急地自己解释他不是篡夺君位。

本来根据风俗的变化,然后运用他的权力,因权力使用而风俗形成,我安心地坐在君位而镇守国家,谁知道那风俗的变化不能恢复反转呢?

 

 

2021石景山一模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共19分)

巢谷传【宋】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结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土大夫皆违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褐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有删改)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畜弓箭积聚

B.予愍其老且病 伶悯

C.阅其橐中无数千钱 翻阅

D.恨其不用吾言 遗憾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人知者止我

B.予乡闾故予是先之

C.予在朝予闻哭失声

D.昔赵襄子厄晋阳朋友之义

8.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所至友其秀杰 每到一地,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

B.二人相与为金石交两个人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

C.缓急可托者也(巢谷是)在情势危急之时可以托付的人

D.尚何以发之 又怎么才能发现他的贤才品德呢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巢谷幼承父学,知识渊博,后来发现兴趣所在,故弃文学武,改应武举。

B.韩存宝号称"熙河名将",颇受朝廷重视,这与巢谷对他的指导不无关系。

C.苏辙在朝为官时,巢谷与他很少来往,到晚年才与苏氏兄弟在梅州相见。

D.巢谷有古人之风,但未得赏识,苏辙以此文表达对他的崇敬、惋惜之情。

10.请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绍 圣 初 予 以 罪 谪 居 筠 州 自 筠 徙 雷 自 雷 徙 循 予 兄 子 瞻 亦 自惠 再 徙 昌 化 士 大 夫 皆 讳 与 予 兄 弟 游 平 生 亲 友 无 复 相 闻 者

11.文中说"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请从文中举两例印证。(4 分)

 

6.C(3分) 7.B(3分)8.D(3分) 9.C(3 分)

10.【答案及评分标准】绍 圣 初/予 以 罪 谪 居 筠 州/自 筠 徙 雷/自 雷 徙 循/矛兄 子 瞻 亦 自 惠 再 徙 昌 化/士 大夫 皆 讳 与 予 兄 弟 游/平 生 亲友 无 复 相 闻 者(断句 6 处,每断对2 处得1分,共 3分)

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

11.【答案示例及评分标准】例一于危急时刻接受好友临终嘱托,甘冒风险,送银于其家人,践行承诺。例二 年逾古稀,体弱多病,却不辞辛劳,徒步万里,看望被贬谪的苏轼兄弟。(每例2分,共 4分)

【文言文阅读文本参考译文】

巢谷字元修。父亲名叫中世,出身于眉山县的一个农民之家,年轻时跟着当地有地位、有声望的人读书,老了之后就在乡里做老师。巢谷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尽管朴实无华,但知识却很渊博。后来到京城应举考进士,看见有参加武举的,从心底里喜欢。

巢谷向来有力气,于是就把以前学的东西丢开,积聚弓箭,学习骑马射箭。经过好长时

间,终于武艺有所成就了,但武举却没有考中。

巢谷听说西部边境一带多有勇猛矫健的人,就离开家乡 ,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每到一个地方,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有一个叫韩存宝的人,尤其和他友好。巢谷教他兵法,两个人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宋神宗熙宁年间,存宝任河州的将官,有功劳,号称黑河一带的名将,朝廷也很重视他。正好遇上"泸州蛮'的酋长乞弟侵扰边境,附近各州郡的官兵都束手无措征服不了,朝廷就命令韩存宝领兵去讨伐。韩存宝不熟悉"泸州蛮"的情况,就把巢谷邀请到队伍里来,向他了解有关情况。后来韩存宝受到朝廷怪罪,被捕之前,韩存宝估计自己肯定会被处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一带的一个武夫,死了没什么值得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儿女无人依靠,不免受饥寒之苦。我的袋子里装有好几百两银子,除了委托你,再没有别人 能去送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存宝的请求,就改换姓名,揣上银子,步行上路,一直走到存宝家,把银子交给他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被处死以后,巢谷逃到长江、淮河一带躲藏起来,直到朝廷发出赦免令,才又露面。我因为与他是同乡的缘故,所以从小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操,深知巢谷是在情势危急之时可以托付的人。

我在朝廷里做官的时候,巢谷正在乡里过活,彼此不曾有见面的机会。绍圣初年,我因罪贬谪在筠州,又从筠州迁徙到雷州,从雷州迁徒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迁徙到昌化。这期间,以前结识的为官的人们都避讳同我们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亲朋好友也不再与我们联系。而巢谷却在眉山老家愤激地表示,要徒步来慰问我们兄弟二人。听到他的话的人,都讥笑他有点儿发疯了。元符二年春,巢谷从梅州给我送来书信说"我不远万里,步行来看望您,自己也不曾奢望可以保全性命。如今我已到了梅州,要不了几天就肯定能见面了。这样,我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我又惊又喜,心里说"这个人不像现在的势利小人,倒像是古代有气节的人。"等到见面之后,我们二人紧握着手,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接着就 互相诉说阔别 以来的情况,相处 一个 多月,还觉得不满足。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体弱多病,再不是从前健壮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到海南岛去看望子瞻,我哀怜他既年老又病弱,就阻止他说"您的心意是太好了,但是从这里去儋州有好几千里路程,还得坐船过海,这可不是年老的人能够办到的事情。"巢谷说"我估计自己不会很快就死的,您不要劝阻我。""我无法劝留住他,看他袋子里没有多少钱,尽管当时我也正贫困,匮缺资财,也勉强筹集钱款送他出发。他乘船走到新会,被当差役的边民偷了钱袋行装逃走,后来盗贼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到新州,就生病死了。我听到消息后失声痛哭,遗憾他不听我的劝告。不过,也感叹他没有听我的话,而践行自己的志向。

当年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决开汾河围城。在这种情况下,赵裹子的臣下对他都有点怠慢,只有高恭一个始终对他保持着臣子应有的礼节。等到襄子运用张孟谈的计策,摆脱智伯、韩、魏的包围,冲破困境,对部下论功行赏时,就给高恭记了头功。张孟谈说"晋阳危难的时候,只有高恭没有功劳,为什么却要给他记头功呢?"襄子说"晋阳被困时,群臣都对我有点儿怠慢,只有高恭一人始终保持着臣子应有的礼节,我因此给他记头功。"巢谷在对朋友讲义气方面,实在不比高恭差。只可惜他没有遇上赵襄子(受到器重),而先是遇见了韩存宝,后来又碰上了我们兄弟两人。如今,我正同南方的边民杂处在一起,和他们一样地生活着,大概将要老死在这里,虽然深知巢谷的贤德,又怎么才能把他的贤才品德展现出来给世人看呢?听说巢谷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一带的军队里,所以为他写了这篇传记,等以后有机会交给他。

 

2021房山一模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18分)

范文正公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之田千亩,号曰义田,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者二十年。既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注释:负郭:靠近外城。沛然:充足的样子。三公:泛指居高位的官员。孥(nú):儿女。廪稍:指官府发给的粮食。沟中瘠:饿死在沟渠里。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置负郭常之田千亩        稔:熟悉

B.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屏:退隐

C.而力未者二十年          逮:达到

D.而言有也                次:次序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择其亲贫,疏而贤者      既为西帅

B.养济群族之人            其所入,给其所聚

C.公未贵显也              其邸第

D.贤平仲                  况施贤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只把布施穷人、养活族人的道义,传给了他的儿子

B.昔晏平仲敝车羸马

从前,晏子坐着破车子,由瘦马拉着(去上朝)

C.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齐国的士人,等我资助生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

D.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对义田规模之大和影响之久远的怀疑超过了他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文正公购置义田救济群族之人,而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高尚的品质令人敬仰。

B.范文正公后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遗志,如同范文正公本人在世的时候一样救济族人。

C.作者用孟子“亲亲而仁民”的话凸显晏子的克己好仁,认为范仲淹的义举与之相接近。

D.作者所记范文正公置义田一事,可以认为是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一种具体表现。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11.文章最后一段中的“高其义”意为“推崇他的义举”,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层层推进地表现其对范仲淹义举的推崇之意的。(4分)

 

6.(3分)A(稔:成熟,在句中可理解为“有好收成”。)

7.(3分)C(A项,连词,表并列;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或表已然态的词后面,可不译。B项,连词,来;介词,用。C项,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介词,表比较;助词,可不译。)

8.(3分)D(应译为:义田的规模之大和影响之久远,恐怕要胜过晏子了。)

9.(3分)C(“认为范仲淹的义举与之相接近”错,应是超过了晏子。)

10.【参考答案】在这种情况下,齐侯便拿晏子的酒杯,罚陈桓子喝酒。

【评阅建议】2分。译出句子的整体大意,得1分;“于是”和第二个“”字翻译准确,各得0.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1.【答案要点与赋分建议】文章是通过多层面的对比表现对范仲淹义举的推崇之意的,(1分)文章先后将范仲淹对人的施与与对己的“贫终其身”做对比,(1分)用晏子的好仁与范仲淹的尚义做对比,(1分)拿同世高官只顾一己享乐、挥霍与范仲淹施贤、施人之举作对比,来表现对范仲淹义举的推崇之意。(1分)

【评阅建议】意思对即可得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是苏州府人,他平生乐善好施,挑选那些关系亲近且贫穷、关系疏远且贤明的人,都去周济他们。

当初他做高官的时候,购置了靠近外城常年有好收成的土地一千亩,称为“义田”,用来赡养接济同族的人。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儿、娶媳妇、遇灾祸、葬逝者等,都给予钱财。他遴选同族里年龄大而又有德行的人主持此事,按时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绢,嫁女儿的,给五十贯钱,再嫁的给三十贯钱,娶媳妇的,给三十贯钱,再娶的给十五贯钱,办丧事的,给的钱和再嫁的数目一样,葬小孩的,给十贯钱。聚居在一起的族人有九十口,每年收入八百斛用于供给的稻谷。用这笔收入,供给这些聚居的族人,(使得)他们生活充足富余,而没有困乏的时候。那些退隐在家等候任职的人,就给他们接济,外出做官而有职位的,就停止供给。这是义田的大概情况。

当初,文正公还没有显达的时候,就曾立下要兴办义田这个志向,然而二十年来,他的经济力量一直没有达到。等后来他出任西帅,以及参知政事,到这时才开始有俸禄和赏赐方面的收入,而实现了他的愿望。文正公去世后,其后代子孙管理着他的产业,继承了他的遗志,就像他在世时一样。文正公虽然官位很高,俸禄很优厚,但是他一生清贫。死的那一天,他家里没有钱装殓他,他的儿子没有钱办丧事,(他)只把布施穷人,养活亲人的道义,传给了他的子孙。

从前,晏子坐着破车子,由瘦马拉着(去上朝),陈桓子对他说:“你这是隐瞒君主给你的赏赐啊。”晏子说:“自从我做了高官以后,父亲的族人,没有不坐车子的;母亲的族人,没有衣食不足的;妻子的族人,没有受冻挨饿的;齐国的士人,等我资助生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我要隐瞒君主的赏赐不让人知道呢,还是我在显扬君主的赏赐呢?”在这种情况下,齐侯便拿晏子的酒杯,罚陈桓子喝酒。我曾经很敬佩晏子爱好仁德,齐侯赏识贤者,而桓子能够信服大义。我又佩服晏子好仁而能分清等级,讲话有次序,先说父族,再说母族,第三说妻族,之后说到那些关系疏远却又贤能的人。孟子说:“能够亲近父母双亲,才能施仁爱给老百姓,能施仁爱给老百姓,才能爱惜万物。”晏子的行为接近了这个标准。从文正公兴办义田的义举来看,他比晏子还要贤明,义田的规模之大和影响之久远,恐怕要胜过晏子了。

唉!世上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享受万钟俸禄,宅第雄伟,车马华饰,歌伎舞女成群,妻妾儿女豪奢,但这一切只供他一家享用;而亲族不能踏进他的家门,这样的人难道还少吗?何况是接济那些贤能的人呢!三公以下那些做卿、做大夫、做士的人,官俸充足,待遇优厚,却只供他个人享用;而其亲族中手拿饭瓢到处乞讨、穷苦得饿死在沟渠之中的人,难道还少吗?何况是去接济他人呢!这些人都是文正公的罪人啊!

文正公的忠义事迹传遍朝廷,事业遍布于边陲地区,功劳名声响彻天下,后世一定会有史官把这些记录下来,我对这些可以不再写什么。而只推崇他(创办义田)的义举,将这个事迹留给后代。

 

 

2021平谷一模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1题。(共 17分)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远释褐江夏王国侍郎,转奉朝请。高祖见远,谓张弘策曰:“何远美丈夫,而能破家报旧德,未易及也。”板辅国将军,随军东下。高祖践阼,迁建武将军、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甚密。顷之,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运水还之。其它事率多如此。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焉。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多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细事受鞭罚者,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数十条。当时士大夫法,皆不受立,远度己无赃,就立三七日不款,犹以私藏禁仗除名。

后起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彬去,远送至境,进斗酒双鹅别。彬戏曰:“卿礼有过陆纳,将不为古人所笑乎?”高祖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渊朗为桂州刺史,道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然听讼犹人,不能过绝,而性果断,民不敢非,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治状,高祖每优诏答焉。天监十六年,诏曰:“何远前在武康,已著廉平;复莅二邦,弥尽清白。政先治道,惠留民爱,虽古之良二千石,无以过也。宜升内荣,以显外绩。可给事黄门侍郎。”远即还,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

远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以此多为俗士所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之。轻财好义,周人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

(节选自《梁书》卷五三,有删改)

【注】释褐:脱下粗布衣服,指入朝为官;奉朝请:有参加朝会的资格。高祖:梁武帝。板:皇帝册封委任下属官员。践阼:即位。立:测立,一种刑讯制度。款:服罪。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与恢素             善:交好

B.当时士大夫法         坐:犯

C.道剽掠               缘:沿着

D.士类益以此之         多:怪罪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每钱买民井寒水          吏民多细事受鞭罚者

B.进斗酒双鹅别            特豪右所畏惮

C.近代未有也              周人

D.然听讼犹人              轻财好义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馈遗秋毫无所受

对亲朋的馈赠,丝毫不受

B.其它事率多如此

其他事情也多是如此

C.所过若营家焉

(何远)所到之处就象商家对待自己的产业一样加以经营

D.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何远)给别人写信,无论贵贱,所用的称谓礼节都一样

9.根据文意,下列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远任武昌太守时,杜绝交游,尽职为官。

B.何远多次被免官,均是当地豪强诬告所致。

C.何远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如同贫穷人。

D.何远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建生祠表示尊敬。

10.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以此多为俗士所恶。

11.第二段中说何远“视贫细如子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语句。(2分)

 

 

 

6.(3分)D

7.(3分)D

8.(3分)C

9.(3分)B

10.(3分)在与人交往时,从不低声下气,因此多受到俗士的忌恨。

11.(2分)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18分)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郭塞。秦灭燕,属辽东 外辱。汉兴,戶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淇水为界,属燕。燕王卢培反,入匈奴,满亡命,聚 党千馀人,館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溟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郭,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 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 天子,勿得禁止。以闻,上许之,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密,方数千里。

 

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阕不通。 元封二年,汉使涉何卒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上,临淇水,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 长,即渡,驰入塞,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 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 讨右渠。右渠发兵半险。左将军卒正多率辽东兵先纵,败散,多还走,坐法斩。楼船将军将齐 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将军杨仆失其 众,遁山中十馀日,稍求收散卒,复聚。左将军击朝鲜淇水西军,未能破自前。

天子为两将未有利,爻肉也丞蛭魂吏蚤右渠见使者顿首谢:“原降,恐两将诈杀 臣;今见信节,请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馀,持兵,方渡淇水,使者 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淇 水,复引归。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

元封三年夏,尼谿相参乃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王险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巳又反, 复攻吏。左将军使右渠子长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谕其民,诛成巳,以故遂定朝鲜,或四郡。

(取材于《史记•朝鲜列传》)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属辽东外寧                              徼:边界

B.真番、临屯皆来服凰

属:归属

C.汉使涉何竦谕右渠

谯:使……知晓

D.右渠发兵竈险

距:依仗

7.下列对句中“为”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其远难守

为:介词,因为

B.为其名美

为:动词,认为

C.使言及左将军疑其为变

为:动词,作、兴起

D.以故遂定朝鲜,为四郡

为:动词,成为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

自燕国全盛之时开始,真番、朝鲜就曾全部隶属于它。

B. 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

因此,卫满得到了军队之威、财物之利,侵占、降服了邻近的小国。

C. 稍求收散卒,复聚。

(将军杨仆)随即寻求并收回了散兵游勇,再次集结起来。

D. 左将军使右渠子长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谕其民。

左将军令卫右渠的儿子长降、丞相路人的儿子路最晓谕朝鲜民众。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卫满的孙子卫右渠并未履行作为汉朝外臣的职责,招致周边小国的不满。

B. 王险之战中,作为领兵将官的左将军卒正多首先带领辽东军队出兵作战。

C. 来降的卫右渠的军队人数众多且携带兵器,引起了使者和左将军卒正多的怀疑。

D. 虽然卫右渠被杀,但王险城并未被攻破,朝鲜半岛内部又发生了一场叛乱。

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

11. 本文对汉武帝的好大喜功、残忍暴戾有所揭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4分)

 

 

6.C(3分)谯:通“诮”,进备。

7.D(3分)为:动词,设置、建立。

8.A(3分)“略”意为“攻夺”。正确翻译为:自全盛之时开始,燕国曾攻夺真番、朝鲜,使之隶属于自己。

9.C(3分)当时卒正多已死,应为“引起了使者和左将军的怀疑”。

10.(汉武帝)于是派卫山依仗实力雄厚的军队前去晓谕卫右渠。(2分。译出“乃”,1分;译出“谕”,1分)

11.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

(4分。共2个语句,每个语句2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