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汇编(持续更新)

河北(邯郸)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高考精品讲义集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山东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2020-2016年五年全国1卷作文题目汇编

2020-2016年五年全国1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0-2016年五年全国1卷文言文阅读汇编


山东省菏泽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山东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2021山东一模作文题目汇编

2021山东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2021山东一模默写汇编

山东省枣庄市2020-2021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日照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级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1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各地2021届高三5月语文模拟试题诗歌鉴赏汇编



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Ⅱ(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历史来看,人口是一个缓慢变量。不过,对于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来说,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度专注于人口扩张。直至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警告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破坏经济发展。虽然他因此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但马寅初的意见还是在1973年被采纳——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982年,计划生育还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

自那以后的30年,中国的出生率滑向低谷,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最高值——总生育率接近6——快速回落。到80年代中已接近生育率2.1的所谓更替水平。从90年代开始,出生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并进一步下降至1.2-1.3。直至2016年前,政府并未改变对大国人口过多的压力的看法,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在认识到人口快速下降的长期后果之后,2016年中国终止了一胎政策,改由“二孩”政策替代。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国的生育率分别是1.58、1.495和1.47,虽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趋势并未得到逆转。

不仅如此,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对这一数据提出了疑问。他指出,在2017年1.58的生育率中,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率分别为0.66、0.81、0.11。其中,二孩生育率比一孩生育率还高,这种情形说明新政策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不可持久。如果舍去二孩堆积因素,即使假定生有一孩的父母中有高达60%的母亲会生育二孩,2017年的自然生育率也仅有1.18。

因此,他坚持认为,随着二孩堆积效应的最终消退,中国的自然生育率估计将快速跌落到1.2甚至更低的水平,这一数据远低于欧洲和美国,也显著低于日本,将与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同处于世界最低之列。

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关的变量,可用来解释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持续恶化。成功的经济发展将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带入城市,面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持续升高的生活成本压力,生育意愿的降低在中国同样不可避免。

低迷的生育率快速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推算,过去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平均每年减少约340万人。实际上,现在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大多数都出生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年代。除非大力鼓励生育并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否则,劳动年龄人口的衰减趋势将难以逆转,并将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低生育率还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披露,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 2005 年的10.45%升至2019年的18.1%,这意味着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已超过0-15岁的人口规模。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教训是,生育率下降一开始只是缓慢发生,但后来就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而中国似乎在改变生育政策上一向过于谨慎。虽然中国在生育率急速下降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面前已经有所行动,并会考虑制定鼓励生育和延迟退休的政策,但现实依然是,未来数十年,应对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上的史无前例的压力,将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摘编自张军《面对低生育率的巨大挑战》)

材料二: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引起一些议论。

有人认为生育是私事,政府任其自然就是。其实,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支柱,生育从来都是“家国大事”。在甲骨文里,“帝”字像花蒂之形,蒂落生果,表示有造物之德,可见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发展人口。管仲、孟子都提出“国以人为本”的思想,亚当·斯密也认为,“国家繁荣最关键的因素是其居民数量的增长”。

中国古代在人口上一直都“有所作为”,比如唐太宗将人口增长作为考核官吏升降的标准。而吐蕃、古罗马等文明由于不注重人口发展,人口减少,文明衰微。

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国家的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数)下降,法国下降最快,在一战期间,一度低于1.2。战后法国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影响深远,其后生育率一直高于欧洲其他国家。20世纪70年代欧洲生育率快速下降,而法国由于有“免疫力”,并且又出台有利于生育的福利政策,生育率在1995年止跌回升,1995-2016年平均生育率为1.97,而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分别只有1.38、1.33、1.28。

美国的生育率从1960年的3.65下降到1976年的1.74,卡特总统认识到“美国家庭出了毛病”,五次召开专门会议商讨制定新的家庭政策。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恢复传统生育文化和家庭价值,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经济政策,生育率上升到1989年的2.01,到2007年还稳定在2.12。而欧盟、日本的生育率则从1976年的2.02、1.85 下降到2007年的1.56、1.34。较高的生育率,奠定了美国现在的经济活力高于日本和欧盟的人口学基础。

人口总量过快减少必然导致结构老化和经济活力的下降。中国65+岁老人比例将从2015年的10%提高到2030年的18%、2050年的33%。2015年是1个65+岁老人对应6.9个20-64岁劳动力,一些地区的养老金已开始出现缺口;而2030年、2050年1个老人只对应3.6个、1.7个劳动力。现在的年轻人要到七十多岁才能退休,并且只能领到微薄的养老金,养老还离不开孩子。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需要有“顶层设计”,家庭更要有“底层设计”。人口政策上下精细对合,对经济、政治、社会、卫生、文化、教育、伦理、城市规划等进行改革,让人们愿意生孩子、养得起孩子,最终走向人口可持续的道路。

(摘编自易富贤《人口从来都是家国大事》)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和历史上人口发展是缓慢变量的特点不同。

B.中国终止一胎政策后,2017-2019年数据显示,生育率逐年微增,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的趋势未能逆转。

C.面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持续升高的生活成本压力,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持续恶化同样不可避免。

D.生育率低迷加快了劳动年龄人口衰减趋势,伴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口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口再生产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古今有识之士和所有国家都很重视发展人口,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B.历史事实证明,生育率的走高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活力呈正相关,生育率过低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政府重视。

C.我国即使制定了延迟退休政策,也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总量下降带来的社会问题,当今青年未来养老依然离不开子女。

D.面对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的加速,国家需要进行积极的政策改革。实施鼓励生育的积极政策,就能走人口可持续发展之路。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墨翟)

B.“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地大国富,人众兵强。”(管仲)

C.“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多,役众而兵强。”(叶适)

D.“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商鞅)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低生育率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挑战。(4分) 

5.材料二是如何论证“生育从来都是国家大事”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幽梦影》情结

宗璞

近见报章杂志上常出现这样那样的“情结”字样,所谓“情结”,大约来自“俄狄浦斯情意综”一词,指在潜意识中无法化解的几乎是宿命的一种情感。《幽梦影》这本书对于我可算得是一种“情结”。

抗战时期,为了躲避轰炸,我家在昆明东郊龙头村,一住三载。有一段时期,我和弟弟没有上学,获准到文科研究所去立读,随便翻阅各种书。我们常常在书架中流连徜徉,直到黄昏。翻阅的书不少,它们也算得我的邻居。对十来岁的孩童来说,那些书是太深奥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本书,是清初张潮所著《幽梦影》。

这是一本讲生活艺术的书,颇像有些书上的眉批,三五句十数句,对生活这本大书做出评点。书中一部分讲人生哲理,讲入世应如何,出世应如何;一部分讲对大自然的欣赏态度,讲如何赏花,如何玩月。轻松的言及居室布置,严肃的讲到音韵学。其序跋有云:“一行一句,非名言即韵语,皆从胸次体验而出,故能发人警省。片玉碎金,俱可宝贵。”“三才之理,万物之情,古今人事之变,皆在是矣。”也许这些说法评价太高,但读过后,使人自觉减少了俗气,增添了韵致,便是作用了。

我愿意首先提到如何做人的一则:“立品须发乎宋人之道学,涉世须参以晋代之风流。”宋人道学以诚敬为本,若无这主心骨,不拘小节的风流便是恃才傲物,或竟是轻薄,令人生厌。近年来流行得大红大紫的“潇洒”二字,因为没有主心骨,有时已成为不负责任的代名词。张潮将立品与涉世并提,先有立品,才能涉世。只有心存诚敬,才能潇洒风流,自是高见。

又云:“少年人须有老年之识见,老年人须有少年之襟怀。”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一文喻老年人为字典,少年人为戏文。或可发挥云,少年是演戏的阶段,老年是看戏的阶段。少年应以字典为规范,便有老年之识见;老年应记得自己也是轰轰烈烈演过戏文的,看戏时便有少年之襟怀。若能做到点滴,代沟或可变浅,只是很不容易。

另一则云:“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情到极处自然成痴。现在情近于痴的人恐已如朱鸡、白象一样稀罕。“才兼乎趣”的“趣”字很难界说。是否可以说一方面要对生活有兴趣,生机勃勃如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则要有幽默感。十七世纪我们还没有“幽默”这个词,但当然有这种感,有些禅语机锋便是一种幽默。有了“趣”,“才”才是活的。

又言:“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此乃律己严责人宽之古训以形象出之也。又一则提出了值得钻研的美学问题。“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此未易与浅人道也。”张潮若生在现代,大可就此写一本书。丑而可观必有其特殊的力量,必定更曲折更深刻。不丑而不足观必平庸无奇。一篇文章句句合语法,并不算好文章。鲁迅文章有几篇峭峻难读,但使人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张潮是大自然的知己。他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他说:“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独自和大自然相处,是他最得意的境界。他能看出每一景物最特殊的地方。他说:“天下万物皆可画,唯云不能画。”这实在是把云的千变万化揣摩透了。又一则云:“玩月之法,皎洁则宜仰视,朦胧则宜俯视。”曾在黄山,于晴夜观满月,见清光万里,觉得自己都化在月光之中。朦胧之月,则景物之朦胧更引人遐想。他又说,镜中之影是着色人物,是钩边画;月下多影是写意人物,是没骨画,传神地表达了月下的朦胧景色。

几十年来,我虽记不得《幽梦影》中的文字,其中的精神却拂之不去。再读时渐渐明白,于我心头拂之不去的,是中国文化对人生的智慧的态度和与万物相知相亲的审美心理。我曾言自己多病,病最深者为“烟霞痛疾,泉石膏肓”,这已入膏肓的病疾,便是中国文化赋予我的情结。

(摘编自《新剧本》1995年第4期,有删节)

文本二:

1936年林语堂赴美从事文学创作时英译《幽梦影》,当时美国文学正处于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过渡期,原来的文学亟需注入新的思想和内容,更需要新的形式和技巧。《幽梦影》为明末清初的文人张潮所著,全篇以其格言、哲言、清言、韵语等共 219 则为主体,并附有140多位文人写下的550余则评语。这样的语录体小品文不仅形式上绝无仅有,主题也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现代主义多是从内心感受着手,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而明清小品文题材很少涉及国事、政事、时事,它多是抒发个人情感,大多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和闲情逸致。新颖的文学体裁、充满神韵的中国智慧不仅为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促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而且满足了西方读者想要了解中国智慧的好奇心。《幽梦影》这本书展现了中国人的闲适自足,有一种怡然自得的格调。当时美国正处于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现代化时代,人们内心所渴望的正是这种闲暇与轻松。

(摘编自徐露《<幽梦影)中林语堂的自我东方主义》)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幽梦影》这本书对于作者来说有着一种无法化解的几乎是宿命的情感,这与她抗战时期童年的特殊经历有着渊源。

B.少年应以字典为规范,老年应记得自己也是轰轰烈烈演过戏文的;少年应向老年学习,老年应替少年着想:这样能浅化代沟。

C.“貌有丑而可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重点强调后一句,与“文似看山不喜平”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者认为自己病最深者为“烟霞痛疾,泉石膏肓”,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自然万物

的热爱,这种热爱已成为“独疾”。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才之理”中的“三才”出自于《易传》,即天道、人道、地道,《幽影梦》序跋以此评价《幽影梦》内容丰富、完备。

B.宋人道学以诚敬为本,晋代风流指不拘小节的风流,前者宗属儒家,后者宗属道家,作者借以告诫读者诚敬、潇洒的重要性。

C.“情必近于痴而始真”,作者曾评价《红楼梦》是一部“痴”书,意在表明《红楼梦》写情至真、至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D.钩边画是用钩边笔钩廓,画面清晰;没骨画不钩轮廓,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用没骨画可传神地表现月下景色的朦胧美。

8.《幽梦影》作为“语录体小品文”,其形式和内容上有何新颖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徐露指出《幽梦影》“充满中国智慧”,如果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国智慧”文化沙龙,请根据文本一列出发言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贤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先是,帝尝叹曰:“今大乱之后,其难治乎?”征曰:“大乱之易治,壁饥人之易食也。”帝曰:“古不云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邪?”答曰:“此不为圣哲论也。圣哲之治,其应如响,期年而可,盖不其难。”封德葬曰:“不然。三代之后,浇诡日滋。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治不能,非能治不欲。征书生,好虚论,徒乱国家,不可听。”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以教,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顾所行何如尔。黄帝逐黄尤,七十战而胜其乱,因致无为。九黎害德,颇项征之,已克而治。桀为乱,汤放之;纣无道,武王伐之。汤、武身及太平。若人渐浇诡,不复返朴,今当为鬼为魅,尚安得而化哉!”德彝不能对然心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行旅不贵粮,取给于道。帝谓群臣曰:“此征劝我行仁义,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彝见之!”后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佳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第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离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德彝不能对然/心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

B.德彝不能对然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圖不闭/

C.德彝不能对/然心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

D. 德彝不能对/然心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圖不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帝,我国上古时期的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即黄帝、颛顼、蚩尤、尧、舜。

B.隐太子,指李建成,唐朝开国太子,高祖李渊嫡长子,在“玄武门事变”中被杀,追谥“隐”。

C.批逆鳞,逆鳞指龙喉下倒生的鳞片,批逆鳞指触犯了龙的逆鳞,比喻臣下直言劝谏,触犯君主。

D.尚书省,隋唐时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隋唐对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征不事经营,精通书术。他年少时就成了孤儿,因家中落魄,只好去做道士;但有大志,学问通贯古今。

B.魏征谏行仁政,颇有成效。太宗叹息大乱之后,天下难治,魏征引史据典,劝太宗行仁政,后治国有成。

C.魏征一心为国,主张坚定。封德彝认为魏征是一介书生,喜爱空谈,扰乱国家。魏征据理力争,彝不能对。

D.魏征忠诚坦荡,敢于进谏。他曾侍奉过隐太子、巢刺王,太宗也曾觉得他可恶,但他心底无私,善谏敢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圣哲之治,其应如响,期年而可,盖不其难。(4分)

 

(2)帝谓群臣曰:“此征劝我行仁义,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彝见之。”(4分) 

14.唐太宗说魏征“我但见其妩媚耳”。在唐太宗的眼中,魏征有哪些“妩媚”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冬日送颜延之+明府抚州视叔父

皎然

临川千里别,惆怅上津桥。

日暮人归尽,山空雪未消。

乡云心渺渺,楚水路遥遥。

林下方欢会,山中独寂寥。

天寒惊断雁,江信望回潮。

岁晚流芳歇,思君在此宵。

【注】①颜延之,系皎然好友,中唐人,非与谢灵运同时代的颜延之。②皎然,本姓谢,系谢灵运十世孙,既是唐代诗僧,又是著名的诗论家,著有诗论名著《诗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交待了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朋友的身份,“明府”在唐代指县令一职。

B.一二句诗人以自然朴素的语言道出送别之意,“临川”点明友人离别的地点。

C.三四句动静结合,将人归家的画面与山中空寂充分对比,凸显了自然的寂静。

D.末两句诗人以惆怅情怀感受周围事物,山林“流芳”已歇,诗人思友之心未歇。

16.皎然在《诗式》中提出:“语与兴驱,不由作意,气格自高。”请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人这种美学主张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东皋本是东方的高地,后多指归隐后的耕地,这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的“                ,             ”两句有关。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借助叠词和文言助词“兮”,使诗歌充满独特韵味和音乐美感。

(3)《庄子·渔父》有“真悲无声而哀”之说,宋人就善在词作中描摹男女泪眼相对的细节,如“                ,             ”,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共5小题,20分)

由瓦所构成的排水系统,注重筒瓦与板瓦以及屋面曲线的配合,由一垄垄的覆瓦将水引至一道道的瓦沟屋檐部的滴水处即时排下,并非现代般的“聚而排之”,相反却是一个“疏而引之”的过程,重点在于“疏”。雨水时刻保持着流动,只不过是改变了运动的方向,从而达到排水的目的。这整个过程仿如奔腾的江河被一道道瓦沟分化,最终成为一条条涓涓细流随之落下。从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来看,不乏古人“外师造化”的痕迹,除此之外,更多的则体现出一种顺应天道的中庸态度及有条不紊的秩序感。

瓦在屋面上的排列方式也有不可忽视的美学价值。首先,这种纵向排列的平行线条不仅是中国建筑优美的屋面曲线的一种强化与顺应,更显得挺拔;其次,将其放到群落中去,当几座建筑屋面并排或相连时,水平并排的竖向线条则更加显得丰富、有秩序,而在高低错落的屋面与屋面过渡之处也更加平滑、连续;第三,再将建筑置于整个天地的大环境中,当我们欣赏一栋建筑时,视线顺着并排的纵向瓦垄被其竖向的构图所不自觉的从檐下引向屋面、屋顶真至遥远的天际,仿佛中国画中留白的意境一样,最终给人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是一种天人合一、中庸的核心思想的体现。

18.下列各句中的“分化”,与加点词“分化”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波浪侵蚀冰山边缘,冰山会继续破裂和分化,靠近边缘的冰块会流失。

B.有些字,古代本是一个,由于后来加上了不同的偏旁,就分化成几个。

C.在一定的条件下,普通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多功能的APSC多能细胞。

D.在张仪的鼓舌摇唇下,关东六国联盟没多长时间就被秦国分化瓦解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成为连接人与天空、与建筑的连线

B.成为连接人与建筑、与天空的连线

C.成为连线,连接了人与天空、与建筑

D.成为连线,连接了人与建筑、与天空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21.请分别根据文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将下面一副对联的上下联补充完整。(6分)

上联:师从造化,            ①       ,引涓分流应天道;

下联:     ②      列字成画,合天应地      ③        。

22.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1年春节后,电视剧《觉醒年代》火遍中国。其中,学贯中西的辜鸿铭在北大演讲《中国人的精神》的片段让人印象深刻。他说:“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同情的力量,是因为我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是一种来自于心灵的激情和人类之爱的情感。”

材料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篇》)

材料三:温良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美。因为温良的力量,我们国家创造了历史和奇迹;也因为温良的滋润,我们的生活大美而无言。

请从下列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2021年2月25日,我国向世界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市青年联合会拟举办以“脱贫·历史·未来”为主题的座谈会,邀请你作发言。请以“温良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发言稿,畅想未来。

(2)学校校刊《生活与美》正在征稿,全校同学踊跃投稿。请你以“温良之美”为话题写一篇寄语,发表在校刊上,与同学们共勉。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1. 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共5小题,19分)

1.B(3分。“逐年微增”错)

2.C(3分。A项“所有国家”错;B项“生育率的走高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活力呈正相关”过于绝对;D项“就”,把必要条件表述成了充分条件)

3.D(3分。强调农业劳动的重要性)

4.①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1分),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1分)。

②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 1),让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面临巨大压力(1分)。

(4分。本文1-7段阐述人口形势严峻的事实,8-10段才是谈面临的巨大压力,因此要点主要来自后三段。阅卷时,陈述事实1分,带来的压力1分,如答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下降等事实不给分)

5.①以清晰的论证逻辑开展论证。先由《人民日报》的文章引人,提出“生育从来都是国家大事”的观点;然后纵横举例,论证观点;最后提出人口政策调整建议。(3分。要点1分,分析2分)

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开展论证。运用了引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让论证和说理更有说服力,为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张本。(3 分。要点1分,分析2分,列举论证方法不得少于2个,少1个扣1分)

(二)现代文阅读I(共4小题,19分)

6.C(3分。比兴手法错,也不是强调后一句)

7. B(3分。“宋人之道学”也有道家的影子,“晋代之风流”还受佛教影响,不是完全的宗属关系,另外,作者对“潇洒”持否定态度)

8.①形式:全篇以其格言、哲言清言、韵语等为主,形式绝无仅有。如“律已宜带秋气,处事宜带春气”,文句精炼,句式整齐,富有哲理,有格言、哲言的特点。(2分。特点、分析各1分)

②内容:抒发个.人情感,多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和闲情逸致,充满中国智慧。如“ 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以花鸟等寻常事物表达闲情逸致,表达了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2 分。特点、分析各1分)

9. (1)做人的智慧:①立品涉世要以诚敬为本;②少年人和老年人要要换位思考,可浅化代沟;③做人要情真,才趣兼具;④律已严,责人宽。

(2)审美的智慧:①观人、赏文不流于其表,应从本质入手;②做自然知己,与自然相亲相知。(6分。每个要点1分,其它要点言之成理也可给分;若结合文本某一点生发,最多得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10.D(3分。原文:德彝不能对,然心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

11.A(3分。蚩尤不是五帝之一)

12.A(3分。“只好”错,他做道士不是被迫)

13. (1)圣哲之人治理天下,它的成效就像回声一样,一年便可收效,应该不是那么难吧。

(4分。“响”“期年”“盖”各1分,大意1分)

(2)太宗对群臣说:“这是魏征劝说我实行仁义的结果,已经见效了,可惜没能让封德彝见到这种情景!"(4分。“谓”“效”“之”各1分,包含判断句在内的大意1分)

14.①劝谏的初衷:忠于皇帝,一-心为国。

②劝谏的态度:敢于劝谏,执著温和。

③劝谏的艺术:以典讽谏,自然巧妙。

(3分。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学贯古今。隋末大乱,假托出家做道士。从前,太宗曾感叹道:“大乱之后,国家很难治理啊!”魏征说:“乱后容易治理,就像饥者容易喂食一样。”太宗说:“古人不是说过,善人治国一百年,然后才能過制凶残除去邪恶吗?”魏征回答说:“这不是圣哲的理论。圣哲之人治天下,它的成效就像回声一样,一年便可收效,应该不是那么难吧。”封德彝说:“不是这样。夏、商、周三代之后,轻薄诡诈之风日益滋长。秦代专用刑法,汉代杂用霸道,都是想治好而不能成功,不是能治理好而不愿。魏征是书生,喜爱空谈,只会扰乱国家,不可听从。”魏征说:“五帝、三王并没改换百姓而后教化,实行帝道便为帝,实行王道便为王,关键就在所推行的是什么。黄帝驱逐蚩尤,经七十次战斗才制服其害,达到无为而治。九黎损害道德,颛顼进行征讨.获胜后就治理得很好。桀作乱,汤流放了他;纣无道,武王讨伐他。汤与武王都亲身达到太平。如果人们日渐轻薄诡诈,不再返于淳朴,如今当会成为鬼魅,又怎能教化他们呢!”封德彝不能答复,但内心认为魏征不对。太宗却完全接受而不怀疑。到这时,天下已经大治。蛮夷君长服用衣冠,带刀入京宿卫。东到大海,南过五岭,夜不闭户,行不携粮,路上就能得到供应。太宗对群臣说:“这是魏征劝说我实行仁义的结果,已经见效了,可惜没能让封德彝见到这种情景!”后来,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王跬侍奉隐太子、巢剌王时,的确可恨,我能抛弃旧怨,任用人才,无愧于古人了。但魏征每次进谏,如我不从,我发话时总不马.上回答,这是为什么?”魏征说:“臣认为事情不对头,就进谏;如还没听从进谏而马上回答,恐怕就按照错的去执行了。”太宗说:“只管当即答应,再找机会陈说,难道不行?”魏征说:“从前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顺从,过后又有话说。’如果当面服从答应,再另找机会陈说,这就是‘过后又有话说’,这不是稷、离侍奉尧、舜的做法。”太宗大笑道:“人说魏征举止怠慢,我却觉只得他美好可爱呢!”魏征再次叩头说:“陛下引导臣进言,所以敢如此;不然,臣怎敢屡次触犯陛下呢!”贞观七年(633),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去裁决。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15.C(3分。动静结合错,两句都是静景。人归尽,未写归的过程,是写人尽后的寂寥)

16.①这句评论是说:诗的语言是为诗人的感情所驱遣,无须经过刻意雕琢,诗的格调自然高雅古朴。

②"冬日”冷寂的环境、与好友的离别,使诗人油然而生孤寂惆怅之感,这种感情由景、由事从内心自然而发。

③本诗中语言表达自然蕴藉,并没有刻意为之,不事雕琢,完全由内心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自然驱遣而成。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

17.(1)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 生烟

(3)示例1:执手相看泪眼竞 无语凝噎

示例2: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6分。每句1分,有错、漏、添字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 A(3分。A项和原句“分化"都指统- -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B项“分化”是指性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C项“分化”特指在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在构造和功能上,由一般变为特殊的现象;D项“分化”是意为使关系疏远、破裂)

19. B(3分。综合主语一致、简洁连贯和空间顺序,选择B项)

20.这种纵向排列的平行线条不仅显得挺拔,更是对中国建筑优美的屋面曲线的一-种顺应与强化。(3 分。“……引导的内容递进逻辑颠倒,“中国建筑”前缺介词,“强化”与“顺应”顺序颠倒。若分条作答,正确的也可给分)

21.示例1:(1)覆瓦疏雨(2分) (2)法乎自然(2分) (3) 显中庸(2分)

示例2:(1)青瓦疏水(2分) (2)道法自然(2 分) (3)彰国风(2 分)

示例3:(1)黛瓦疏水(2分) (2)意承乾坤(2 分) (3)现中庸(2 分)

示例4:(1)灰瓦疏雨(2分) (2)美法自然(2 分) (3)似丹青(2 分)

(6分。其它合理答案也可给分。只要主要词语来自原文,如瓦、雨、水、自然、中庸等,大体对仗即可,但第三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音,仄音扣1分)

22.①将纵向瓦垄与屋面、屋顶直至天际的搭配,比作中国画留白的意境,形象地写出了眼前之景的中国气韵。(2分。比喻1分,分析1分)

②纵向瓦垄、竖向构图,屋面、屋顶、遥远的天际,在说明中使用描写,画面感、层次感极强。(2分。描写1分,画面感、层次感1分,意思对即可)

③从建筑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形象地写出了瓦在屋面上的排列方式不可忽视的美学价值。(1 分。答呼应本段中心等合理答案也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