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高考精品讲义集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上海2021年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上海2021长宁区高三二模试卷

2021届高三二模作文题汇总(16区全)

上海市2021浦东新区语文二模 ( 含答案)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选择题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论述类文本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文学类文本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古诗阅读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人物传记类古文阅读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游记、书序类文言文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作文题目汇编

2021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1年上海卷写作指导与示例


考场中诗词散文里的端午节

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9学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6-2020年上海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21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1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1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按题目要求填空。

(1)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鱼我所欲也》)

(2)“_________,双照泪痕干”出自杜甫的《____》。

(3)《水调歌头》中,苏轼面对眼前景物无端发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踏莎行·郴州旅舍》中也有类似的问句“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小王好强,常常通过批评别人展示自己的高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

C.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古代史书          ,即使是规格庞大的书,也会          。例如,《史记》          ,后世许多纪传体史书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要把每篇记载孤立起来看。

①体现出篇章与篇章之间彼此关联的精神

②对材料如何叙述得更合理花了很多心思

③把同一人的事迹分到不同篇章错综互见

A.①③②B.①②③C.②①③D.②③①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典故词的词义特征

①典故词在汉语词类中自成一家,除构词等有别于汉语普通词外,词义也有明显特征。

②目前出版的典故辞书对典故词的概念认识并不统一。笔者以为典故词大致可分为三类:事典词、语典词、有确切源头可考的典制词。事典词似无争议,关键是语典词和典制词的把握目前分歧较多。笔者以为对典故词的把握需注意两条:第一,典故词和成语一样,属于文化词语,有其特定文化意义。笔者将意义由特定典籍源头所赋予,离开这一文化语境便无法理解的词定为语典词,这是区分语典词与普通词的一条重要指标。如“而立”指代三十岁,词义不是出自字面义,而是由其源头《论语・为政》之“三十而立”所规定的。

③另外一条是典故词有确切源头可考,词义的发端比较清晰。以典制词中的典故词与一般的文化词语的区分为例,“沙堤”出于唐代典章制度,史籍有明确的记载,后世用来写宰相,自然可视为典故词;“左券”(古代称契约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两片,立约双方各执其一,左券常用为索偿的凭证)虽然也是文化词语,甚至可以视作典制词,但我们无法弄清其确切的源头,要考,也只能是“事物纪源”一类,如果说它一定源于《老子》,自然不合事理,只不过从现存典籍看,《老子》使用这一文化词语较早罢了。笔者所参与编写的《典故大词典》基本上是基于以上两点的把握来收录典故词目的。

④对具体词目进行解释时,也需要把握典故词义的特殊性。纵向来看,典故词义的引申一般具有单一性。借助概念与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普通词词义可以纵深发展,意义引申一般层次较多。《汉语词义引申导论》中有大量例证论证了普通词词义引申的这种特点。而典故词的词义一般只有一层,继续引申下去的可能性并不太多。因为典故义与典故词的字面义往往差距较大,很多来源也未必为人们所熟知,在理解上需要有一个转折,如再作更多纵深引申难以让人接受。另外,很多典故词反映的是事件场景画面,不是某一具体的概念,自然也就很难有什么引申。

⑤横向来看,许多典故词在具体语言环境里取义具有多维性。例如,事典一般由人、地、物、事四大要素构成,如其中涉及因素较多,词义往往就比较复杂。另外事典典源亦有简单、复杂之分,事的寓意亦有多寡之别。很多时候人们借用事典词,只是为了唤起读者对典源画面的一种联想,从而感知画面所提供的义域。读者可从画面的不同角度作各种不同的推想,这样的词取义往往是多种多样的。

⑥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于接受语言学界“在一个具体语言环境中词的取义是单一的、确定的”这样一种理论,又未能正确认识典故词义的多维性,很多辞书仍旧采取解释普通词的释义方式,对每一典故词目因例而给一个“相应”的解释,这不是科学地对待典故词词义的做法。例如苏轼《次张甥美述志》诗:“甥能锄我青门瓜,正午时来休老手。”“青门瓜”用秦东陵侯邵平于秦破后种瓜长安青门典,传其瓜五色,甚美。《汉语大词典》对此词未作释。有人释为“指美瓜,名瓜”,实际当亦寓有安贫归隐之意。

⑦既然典故词词义具有以上特点,我们在释义时就必须使用一些能够适应它们的用语,诸如“语出”“表示”“借写”“比喻”之类,帮助人们理解并更好地运用这一词类。

⑧总之,典故词的词义特征是十分值得研究的,把握好它无疑是编好典故辞书的关键。

4.第①段加点词“自成一家”在文中的意思是        

5.对第②③段中概念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6.根据第④段的观点,借助以下资料,以“致”为例分析普通词词义引申的特点。

(甲)工具书

致,送诣也,从夂从至。 (《说文解字》)

(乙) 文言文片段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黄生借书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7.对本文的论述特点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梳理人们对典故词的不同概念界定,再提炼出其词义特征,条理清晰。

B.将词义特征“有明确的文化意义源头”拆分成两点条分缕析,细致透彻。

C.从纵、横两个方面分析典故词和普通词在词义特征上的差异,论据详实。

D.开篇强调语言学研究规范,结尾反思语言学理论运用的误区,结构严谨。

8.依据文意,推断以下哪一条的词目选择和释义方式最符合作者的典故辞书编写理念,并说明理由。

(甲)积储:累积贮存。语出西汉《淮南子·主术训》:“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亦指累积储存的钱或物。

(乙)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也用以表示天下。《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丙)株守:语出《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比喻墨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坐以待成,妄想不通过主观努力而得到意外收获。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捧  角

聂鑫森

①湘楚市是座千年古城,人们最喜欢的娱乐项目是看戏。

②本地的剧团不少,京剧团、昆曲剧团、湘剧团,演出总是座无虚席。各个剧种的大腕名角,又各有痴迷的追捧者,自矜为票友。同尊一个名角的票友,便组合成票社。

③古城的票社有多少?不知道。但此中人数多、声势大的,人们还是耳熟能详的,比如风云票社。

④风云票社追捧的是京剧谭派老生宫商羽。只要有宫商羽的戏码,票友们就会互相吆喝着买票进场,然后是一个“好”接一个“好”地叫得声嘶力竭。因此,有人讥讽风云票社是疯子票社。社长雷宏生听了哈哈大笑,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也是疯子,这才相配。”

⑤雷宏生自小就爱看谭派戏。宫商羽的爹也是谭派名老生,雷宏生觉得宫商羽更胜一筹,比如《四郎探母》“出关”一折,饰杨四郎唱“泪汪汪、哭出了雁门关”,他爹唱时拉一长腔,宫商羽改成急促的短腔。有人问好在哪里,雷宏生说:“此时此刻四郎探母心切,行色匆匆,唱长腔就显得悠闲,不合情理。”“雷爷,你是真懂戏!”

⑥岁月如流,雷宏生年届古稀了。宫商羽从十八岁唱红,已是花甲之人,该退休了,便向剧团领导递交了退休申请报告。雷宏生听说后,立马领着几个人去劝阻。

⑦“宫老板,你功夫扎实,还可以唱个十年八年的,你不能冷了戏迷的心。”

⑧“雷爷,感谢各位多年来的呵护。我自感年岁不饶人,嗓子有时就吃力。《四郎探母》中‘坐宫’一折,唱‘叫小番’的嘎调要翻上去就不容易了,心里犯怯。”

⑨“宫老板,你放心唱,我们在台下观场哩,武捧和文捧都不弱。我想,剧团领导也不会让你退休,那会影响票房收入的!”

⑩宫商羽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⑪初夏时节,古城忽然沸腾起来。

⑫从北京和沈阳,邀请来两个京剧团,加上本地的这个,轮番演出谭派老生戏。请来的两位老生五十岁上下,都很有名。三个老生聚在一块,就有点打擂的味道。而且采用了一个新办法:将谭派名剧的戏码书于小纸条上,摸到什么戏码就演出什么。

⑬宫商羽摸到的纸条上,写的是《四郎探母》,而且是第一场演出。

⑭雷宏生欣喜欲狂。这剧目宫商羽几年不唱了,他们要好好过一回戏瘾!对于捧角,雷宏生胸有成竹。一是动员多买票,分坐几个区域;二是在关键处叫“好”,声音要齐整有韵味,这叫武捧。雷宏生看熟了宫商羽的戏,知道何处会出彩,但他特意交代,“叫小番”嘎调往上翻时,“小”字出口就要齐声喊“好”。至于文捧,票社中有多个笔杆子,宫老板演出结束,马上写观后感发微信群,趁热打铁,让舆论先声夺人。

⑮雷宏生特意打电话给宫商羽:“宫老板,你就铆足劲登台吧,湘楚城的戏迷们会为你摇旗呐喊,尽可放心!”

⑯这一晚的《四郎探母》,果然光彩照人。主角宫商羽如明月当空,光华四射;配角表现不俗,如群星拱月,相映生辉。风云票社的票友们,分坐于各个区域,叫“好”声此起彼伏,如波涛相逐,惊天动地。

⑰当宫商羽在“坐宫”一折中唱道:“扭转头来叫小番……”“小”字刚出口时,坐在正中头排的雷宏生便放开喉咙大喊一声“好——哇唔!”这是他与大家预约的信号,于是剧院各个区域也跟着叫起“好”来。原来“小”字后的“番”字,要笔直地喷射上去升至高位,但在一片叫“好”声中,谁还听得出来?更何况雷宏生的叫“好”,是最正宗的腔儿,“好——哇唔”,提的是一口丹田气,韵味足,懂行的观众又为他的叫“好”而叫“好”,这场面真是八面威风!

⑱第二晚和第三晚的戏码,是北京和沈阳的两位老生,到底是名角,都各有高招,让戏迷们得到了最大的愉悦。

⑲第二轮演出时,宫商羽忽然病了,由他的学生、三十岁的毕敬宫替代出演。雷宏生有些遗憾,但带领风云票社的老少爷们,视同宫商羽登台献艺,武捧和文捧照样做得严丝合缝。毕敬宫到底出自名师门下,唱、念、做、打,颇有乃师风范,是个有出息的角儿。

⑳为期一个月的谭派戏集中展演,在戏迷的狂欢声中落下了帷幕。

㉑宫商羽写了一封致谢信,发在风云票社的微信群里。他说:第一晚演《四郎探母》,“叫小番”的那个“番”字,其实没有唱上去,年纪大了嗓子不争气。你们用叫“好”声为我遮掩过去,旁人不知,我却有自知之明。故向剧团领导力荐小毕代替我出演之后的戏码,他应该做到了不负众望。谢谢诸位多年来对我的抬爱!我已下定决心退休,但仍会去做培养青年演员和普及京剧的工作。我相信今后,你们会满怀爱心地呵护毕敬宫这一辈青年演员!

㉒雷宏生读信后,满眼含泪,禁不住大喊了一声:“好——哇唔!”

9.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⑫段“摸纸条定戏码”这一情节设计的妙处。

10.以第⑯段为例赏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11.第⑰和㉒段三次出现“好——哇唔”,作用有所不同,请加以辨析。

12.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雷宏生,有人说宫商羽也是主人公。请结合全文,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锦堂春·锦堂春慢

[宋]司马光

红日迟迟,虚廊转影,槐阴迤逦西斜。彩笔工夫,难状晚景烟霞。蝶尚不知春去,漫绕幽砌寻花。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

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宦路,荏苒年华。今日笙歌丛里,特地咨嗟。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

(注)此词为宋神宗变法后,司马光退居洛阳时所作。

13.从格式看,这首词的词牌是(   )。

A.苏幕遮B.水龙吟C.雨霖铃D.锦堂春

14.对上片景物描写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刻画庭院中光影变化,体物入微。

B.以工笔细腻描绘烟霭,色彩鲜明。

C.虚写蝴蝶绕阶寻花,衬托春色之美。

D.实写残红风中飘舞,笔调婉约动人。

15.画线部分运用典故深化了情感,请结合上下文加以赏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时王憕、杜恽并有乡里盛名,祖征谓叡曰:“汝自谓何如憕、恽?”叡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然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也。”

②四年,帝诏叡都督众军。叡先攻二城。既而魏援将杨灵胤帅军五万奄至,众惧不敌,请表益兵。叡曰:“吾求师,彼亦征众。‘师在和不在众’,古人之义也。”因战,破之。

③七年,迁左卫将军。会司州刺史马仙琕自北还军,为魏人所,三关扰动。诏叡督众军援焉。叡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叡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是时,元英复追仙琕,将复邵阳之耻,闻叡至乃退

④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稜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叡每坐使稜说书,其所发擿,稜犹弗之逮。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⑤叡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叡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

(节选自《南史•韦叡列传》)

(注)①邵阳之耻:北魏中山王元英曾围攻南梁钟离,韦叡驰援解围,在邵阳之战中大败元英。②景宗:指梁将曹景宗。《南史•曹景宗列传》记载其“为人自恃尚胜”,众将受命齐援钟离时,景宗“欲专其功”而险些孤军独往;后韦叡与其合作,方共解钟离之困。③启之捷:上报获胜的消息。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皆莫汝(_____)          (2)吾求(_____)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在和不在众(   )

A.胜任B.能够C.取胜D.教训

1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为魏人所(   )

A.超越B.效法C.践踏D.追踪

19.把第④段画直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20.第③段画线句对表现韦叡的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上文加以分析。

21.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 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22.综观全文,结合注释,分析第⑤段“世尤以此贤之”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宋)欧阳修

①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②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③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23.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B.C.D.

24.分析第①段以颜回为例说理的作用。

25.对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师长,临别赠言,寄寓对弟子的勉励期待。

B.作为师长,规劝徐生改善文风,不要华而不实。

C.作为学者,表达自己对圣贤何以不朽的看法。

D.作为学者,以此文警醒自己,避免舍本逐末。

26.第②段的论述在第①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七、材料作文

27.按要求写作。

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此之谓失其本心    何时倚虚幌    《月夜》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常见名句名篇默写及识记相关作家作品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幌、郴、潇湘。

2.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准确鲜明的能力。

审题干可知,所选诗句应与“言论”有关,其次要体现正确的提高自己的方法,再次要体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这句话是强调帮助别人的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不合适。

B.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君子不要求别人做他做不到的事情,不勉强别人做他不擅长的事情,不逼迫别人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十分鲜明地诠释了宽厚待人的做人原则。不合适。

C.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其中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只有正确对待失误,才能将它降低到最少。反之,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只要加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不合适。

D.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想战胜别人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议论别人先要检查自己。符合题干中隐含的三点内容。

故选D。

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分析三个句子,“例如,《史记》”说明是在举具体的例子,而符合《史记》叙述特点的是具体特点是③,据此可排除AD。“篇章与篇章之间彼此关联”属于“对材料如何叙述得更合理花了很多心思”的范围,所以第一空应是总说“对材料如何叙述得更合理花了很多心思”,据此排除B

故选C。

 

4.典故词在构词、词义等方面具有自身显著的词类特征

5.C

6.普通词的词义引申一般借助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层次较多。例如“致”本义为“送到”,概念中包含“至”的意思,由此引申为“到达”;再从“使┅至”“使┅到达”的含义,引申为“招引”“招纳”;进而“使……至”的对象又从“人”扩展到更广泛的事物,由此引申为“求取”“获得”。词义间存在线性的联系推进,形成纵深发展。

7.B

8.丙最符合。从词目选择看,“株守”有明确的典籍源头可考,且离开这一文化语境便无法理解词义,符合作者对典故词的界定;从释义方式看,用语适应典故词义的特殊性,例如以“语出”交代典源,以“比喻”解说词义内涵的由来;同时,编者还能考虑到典故词的多义性,给出了“不知变通”“坐以待成”两种解释,使之不局限于单一的取义。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自成一家”字面意义是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结合语境“典故词在汉语词类中自成一家,除构词等有别于汉语普通词外,词义也有明显特征”可知,此处的“自成一家”指的是典故词在构词、词义等方面具有自身显著的词类特征。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典故词和成语一样,属于文化词语”可知,“文化词语”包含“典故词”,排除BD

结合“以典制词中的典故词与一般的文化词语的区分为例”“沙堤”是典故词,而“‘左券’……虽然也是文化词语,甚至可以视作典制词,但我们无法弄清其确切的源头,要考,也只能是‘事物纪源’一类”可知,有些词语既是“典制词”又是“典故词”,二者有交叉,据此排除A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分析第四段内容可知,“致”属于普通词,结合“借助概念与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普通词词义可以纵深发展,意义引申一般层次较多”理解,“致”具有的引申义比较多。

然后分析所给的材料,(甲)“工具书”中所给的“致”的解释“送到”是本义,而“乙”“文言文片段”中所给出的三种语境中的“致”是它的引申义,分别解释为“求取、获得”“到达”“招引、招纳”。

最后结合文本中的内容,按照“致”从本义到引申义进行推解即可。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先梳理人们对典故词的不同概念界定”错,原文“笔者以为典故词大致可分为三类”说的是作者的分类。

C.“分析典故词和普通词在词义特征上的差异”错,原文从纵、横两个方面分析典故词义的特殊性和多维性。

D.“结尾反思语言学理论运用的误区”错,结尾“这不是科学地对待典故词词义的做法”“既然典故词词义具有以上特点,我们在释义时就必须使用一些能够适应它们的用语”也是在强调语言学研究规范,与开头相呼应。

故选B

 

9.增加三方打擂的新鲜感和紧张感,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下文宫商羽因抽签不得不表演自己力不从心的剧目《四郎探母》,“摸纸条定戏码”的设计为这一巧合张本,使情节的发展更真实可信。

10.整散结合,具有节奏感;多用成语、四字短语,增添历史文化气息;运用修辞(比喻拟人、铺陈夸张),文雅凝练,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渲染古典戏剧氛围。

11.第一次“好——哇唔”是捧场叫好、掩盖表演不足的暗号,推动了情节发展;
第二次“好——哇唔”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展现出雷宏声专业票友的懂行和功底;
第三次“好——哇唔!”在小说结尾点睛,表现出对宫商羽艺德与人格的赞美,对其培养青年演员、普及京剧等传承戏剧文化之举的高度肯定,与之前市场炒作式的捧角叫好形成鲜明反差,深化了主旨。

12.雷宏生是主人公。小说的题目是“捧角”,主要情节是雷宏生支持宫商羽登台唱戏,主题是表现以雷宏生为代表的捧角人对京剧的热爱。(如果认为宫商羽是主人公,能够从情节和主题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也可以)

 

 

13.D

14.A

15.上片写院中春暮,引出对年华流逝、它路飘零的感慨;用典后进一步拓展意境,由“叹”到泪“湿透”,情感更加深沉浓厚。《琵琶行》所述故事和场景画面引发多重联想,“算感旧,何止琵琶”暗含由兴盛转向冷落、命运无常的凄凉,“席上青衫湿透”流露出纵退隐欢歌也难消忧愁暗恨的悲叹,还由个体到群体,寄寓了对诸多同道中人怀才不遇、天涯沦落、“多少离愁,散在天涯”的感伤,言简意丰,含蓄蕴藉。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词有词牌和题目,词牌在前,题目在后。词牌规定词的格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题目规定词的内容。本题中“锦堂春”是词牌,“锦堂春慢”是题目。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工笔细腻描绘”错误,“虚廊转影”“槐阴西斜”“彩笔难状”,诗人是简单勾勒烟霞。

C.“虚写……衬托春色之美”错误,“蝴蝶绕阶寻花”是实写,“寻花”是因为花大多已经凋落,所以并非“衬托春色之美”。

D.“实写残红风中飘舞”错误,“纵有残红,飞向谁”中,“纵”的意思是“纵使”,属于虚写。

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青衫湿透”借用的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词的上片写到暮春、残红。词人由“春去”感叹自己“年华流逝”,由“花凋零”感叹自己“它路飘零”,下片用典后进一步拓展意境,由“叹”到泪“湿透”,情感更加深沉浓厚。

“算感旧、何止琵琶”,何止是琵琶让人怀念故旧?再结合“飘零宦路,荏苒年华”暗含了诗人此时的不得志,纵使“今日笙歌丛里”也难消忧愁暗恨的悲叹,流露出了命运无常的凄凉。琵琶女如此,白居易如此,司马光也是如此,通过典故,只言片语里寄予深情,可谓言简义丰,耐人寻味,词人不直抒胸臆,不直言自己,而是由物象到相关故事,由古人到今人,由个体到群体,联想想象,启人深思,寄寓了对诸多同道中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羁旅漂泊,有家难还,亲人离散,故友四处的感伤,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16.        增援    

17.C

18.D

19.(韦叡)上奏章请求辞官,(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先后任官所得的俸禄和奖赏,(他)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当时(他)虽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学习。

20.以元英“乃退”衬托韦叡的赫赫威名、英勇战绩,表明所谓的“怯”实则是一种不恃勇、不逞强的作战谋略,凸显韦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21.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22.从上文和注释来看,景宗尚胜好强,韦叡“独居后”甘于退让,团结景宗,符合其“师克在和”的一贯思想,“不尚胜”是其不慕名利、不与俗俯仰的高尚精神的表现,更是以国事和百姓为重、顾全大局的表现;众将“争先”的普遍风气映衬下,不尚胜所体现的旷世之度,更显得难能可贵。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皆莫汝逮也:他们都比不上你啊。逮,及、比得上。

吾求济师:我请求增兵。济,增加、增援。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师克在和不在众:军队打胜仗在内部团结,而不在人数众多。克,取胜。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为魏人所蹑:被魏国军队追踪。蹑,追踪。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拜表致仕,上奏章请求辞官;优诏,颁发嘉奖诏书;亲故,亲戚朋友;课,督促。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当时元英仍在追击马仙琕,想雪邵阳战败之耻,得知韦睿到来,就退兵了。其中“闻叡至乃退”是以元英“乃退”衬托韦叡的赫赫威名、英勇战绩,回应了前文“众颇讥其示弱”“不然,为将当有怯时”,说明韦叡的“怯”并非胆怯,而是一种不恃勇、不逞强的作战谋略,凸显韦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2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高祖方锐意释氏”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天下”是“咸从风而化”的主语,“叡”是“不欲与俗俯仰”的主语,“所行”是“略如他日”的主语,所以本题可以依据变换的主语分别在“氏”“化”“仰”后断句。

句子的意思是:高祖当时正专心信奉佛教,天下百姓也都从风而化,韦叡不愿意被世俗所左右,其举止跟往日没有两样。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叡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是说韦叡不慕名利;再结合注释“后韦叡与其合作,方共解钟离之困”可知,韦叡“独居后”甘于退让,团结景宗,是因为他懂得“师克在和”;众将“争先”的普遍风气映衬下,“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体现其“旷世之度”。这些都是“世尤以此贤之”的原因。

参考译文:

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当时韦叡的妻兄王憕、姨弟杜恽,一同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叡说:“与憕、恽相比,你认为自己怎么样?”韦叡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当超过他们,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

天监四年,粱武帝下诏让韦叡统领各路军马。韦叡先攻下这两座小城。不久北魏援兵的将领杨灵胤率领五万军队忽然到达,众人害怕不敌魏军,请求上表朝廷增派援兵。韦叡说:“我请求增兵,对方也增兵,‘军队打胜仗在内部团结,而不在人数众多’,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于是跟杨灵胤交战,打败了他。

天监七年,韦睿升任左卫将军,恰逢司州刺史马仙琕北伐,率军返回,被魏国军队跟踪,一时各个边关骚动不已,高祖下诏命令韦叡率领各支军队前往支援。韦叡到达安陆,将城墙加高了二丈多,又挖掘深沟,筑起高楼,许多人讥讽他这是向敌人示弱。韦叡说:“这不是示弱,作为将领应当有畏惧的时候。”当时元英仍在追击马仙琕,想雪邵阳战败之耻,得知韦睿到来,就退兵了。

天监十五年,上表朝廷,请求辞去官职,高祖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先后任官所得的俸禄和奖赏,(他)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当时(他)虽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学习。第三个儿子韦稜,尤其精通经史,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广闻博识。韦叡常常在座中而韦稜请他讲解书经,他所阐发的内容,往往比韦稜更加精辟。高祖当时正专心信奉佛教,天下百姓也都从风而化,韦叡不愿意被世俗所左右,其举止跟往日没有两样。

韦叡向来具有世人无法比拟的器度,管理人民以慈爱仁惠为宗旨,在所任职的地方都留下执政的业绩。曹景宗当时与众将领争先恐后地上报获胜的消息,但只有韦睿甘居后人,他不求胜过别人,大多时候都是如此。当时的人们尤其因为这点推崇他。

 

23.A

24.将颜回与孔门众多能言善政的弟子比较,突出颜回深居陋巷、终日如愚,不施于事、不见于言,却还是以其人格垂范,被众人推尊,并流芳后世,有力地证明圣贤之不朽重在修身,例证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增强了说服力。

25.B

26.第1段论述“修身”“施事”“见言”三者和不朽的关系,指出“施事”“见言”受到客观条件“得不得”“能不能”的限制,只有立德修身完全取决于主观的努力,最能令人不朽,以此表明修身的重要性;第2段在此基础上聚焦“见言”和“不朽”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即使“能”立言,若只关注文字,大多也会与草木鸟兽众人并朽,表明言不可恃/以立言求不朽的愿望难以达成,生发出对今世学者“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而不能如圣贤般不的悲慨,深化了“修身为本”的观点。

【分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虚词含义并能正确使用的能力。

“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是由前文得出的结论,应用“夫”作为发语词,引出自己的观点。“因”表承接,“且”表递进,“然”表转折,均不合适。

故选A。

2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作用的能力。

颜回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这与孔门众多能言善政的弟子形成了对比,可是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回,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从而有利地证明了圣贤之不朽重在修身。作者采用颜回的例子进行论证,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增强了说服力。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该文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理论,勉励徐无党要修身立德、施事立功;另一方面间接批评当时浮奢的文风,指出此类文章永难留存后世。

B.是规劝徐生改善文风,“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C.属于“三不朽理论”;

D.是对自己的警醒,“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故选A。

2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的能力。

第1段写“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论述“修身”“施事”“见言”三者和不朽的关系,指出“施事”“见言”受到客观条件“得不得”“能不能”的限制,从而得出只有立德修身完全取决于主观的努力,最能令人不朽的结论,表明修身的重要性;

第2段在此基础上聚焦“见言”和“不朽”的关系,写“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进一步分析即使“能”立言,若只关注文字,大多也会与草木鸟兽众人并朽,表明“言之不可恃也”,从而深化了“修身为本”的观点,并发出对学者莫“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的勉励。

参考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班固的《汉书》、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 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