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轮复习文化常识100练
2021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答案+评分参考(适用地区为山东、广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福建))
山东省各市2020、2019、2018、2017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
2022一轮复习文化常识100练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虎符,即调兵用的兵符,战国时已存在,《史记》中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古代官员职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C.被兵,指遭受战祸,也指配备兵力;文中指南宋百姓遭受元军征伐南宋的战祸。
D.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朝中央政府进驻地方的管理机构,也是行政区域名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玺书,玺,即“印”,古代尊卑通用。秦汉以后,唯皇帝印称玺,玺书专指皇帝的诏书。
B.社学,元明清时期官府设立的学校。以教化为主要任务,多设于当地的文庙。
C.屯田,汉代以后,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荒种地的制度。
D.传,指驿站或驿站的马车。文中的“传”指码车,与“舍相如广成传”中的“传”相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
A.褉事,褉,一种祭礼。古时以上已节为修褉日。褉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修褉日人们要到水边洗灌嬉游,以祈福消灾。
B.荫补,也称为奏荫、萌补、恩荫等,旧指因自己以前的功勋而补官。
C.洫在文中是指田间的水道,沟渠,泛指河渠。浚井疏洫的意思是清淤疏浚水井和沟渠。
D.榷场,宋、辽、金、元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外,商人需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方能交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府汉代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均可开府,称为三府;三府有招贤纳才的权力。
B.诣阙指奔赴朝廷。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使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C.谤木古代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以写谏言,目的是听取各方意见;今演变成华表。
D.恚望怨恨和希望,文中指杨震谢绝宾客,表达愤怒,希望皇帝省悟而收回成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仓,隋以后地方上为防备荒年而设置的用于紧急军情的粮仓。
B.制科,封建社会为选拔“非常之才”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
C.馆阁,北宋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的机构,通称馆阁。
D.入对,指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接受皇帝的质询。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任命,授职。如《<指南录>后序》中“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和《陈情表》中“除臣洗马”。
B.吏部,三国时魏始置,唐置六部,吏部为首,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科举、学校等事务。
C.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太傅,古代职官名。始于西周,为朝廷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可以用名,表示谦虚;称人可以用字,表示尊敬。
B.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定为每三年一次,中试者称为“贡士”。
C.御史,是中国古代监察性质的官职,主要纠察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不法行为。
D.追赠,也作追封,主要是实物形式的物质追赠或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熙宁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年号可更改。
C.疏,奏章,是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即臣向帝王呈递的意见书。
D.司农,中国古代掌管水利、营建等事的副官,此处指管变法事务的官员。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居郎,古代官职,掌管记录皇帝日常言行与国家大事,这些记录以备后人修史之用。
B.灯夕,中国传统节日,因旧俗于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夜张灯游乐,故元宵节又称为“灯夕”。
C.乘舆,旧指天子或诸侯乘坐的车子,也可泛指皇帝用的器物,文中借指帝王。
D.致仕,官员正常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又称“致政”“乞骸骨”。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业”是古代地名,就是现在的南京“李氏”代指被宋灭掉的南唐政权。
B.“刑不上大夫”是古代贵族、官员可以享有的犯罪不服刑的法外特权。
C.“徒隶”在本文中是指服劳役的犯人,与《过秦论》中“氓隶”意思不同。
D.“算术”在古代包含大量数学知识和计算方法,现代只是数学的分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引,指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运销执照,始于宋代。
B.转运使,官名,宋时掌一路或数路财赋,后又兼理钱粮、巡察等。
C.黥,指在犯人脸上刺字,然后用墨涂在创口上,作为犯人的标志。
D.行在,也称为行在所,后来指皇帝或者地方长官巡行所到之地。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豫,有不高兴、不犹豫、不预先准备等多个意项,文中是不高兴的意思。
B.班师,还师,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
C.转运使,宋代于各路设转运使,除掌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有其他职责。
D.金陵,今南京,又名建康、建业、白下、江宁等,是中国著名古都之一。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经》:该书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B.耆艾:年寿高。古称六十岁为“耆”,十岁为“艾”。文中是说宁宗怜恤朱熹年岁高、功劳大而奖赏他更高职位。
C.藜羹:用藜菜制作的羹汤。泛指粗糙的食物。文中指朱熹家贫,即使学生远道而来,朱
熹也是和他们一起吃豆饭藜羹。
D.“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其中,前两篇是朱熹从《礼记》中抽取的,朱熹对四书做了详细注解。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十二时辰之一。干支计时中十五时到十七时为申时,也称作“黄昏”。
B.羽林,皇帝禁卫军。后改名“羽林骑”,“如羽之疾,如林之多”意。
C.赠,古代皇帝对故去的官员或其父祖的加封。文中指为陈庆之追封官爵
D.鼓吹,即鼓吹乐,古代一种器乐合奏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帝王庙号,创基立业、功劳很大的皇帝才享有,常用来指开国皇帝。
B.尹京,指治理京畿的长官。尹,古代官职名,如府尹、京兆尹。
C.纳款,投降,归顺。文中的纳款请命,意思是投降朝廷并请求归附。
D.晏驾,帝王所乘的车子称“驾”,出行时规模很大的仪仗称为“晏驾”。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有分条陈述之意,文中指臣子呈给皇帝的奏章。古代的奏章还可以称为奏折、折子、奏帖或折奏等。
B.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与“宇内”“六合”意思接近。
C.叩首,也叫“叩头”。古代的叩拜之礼很有讲究。空首多为国君回礼臣下之拜,顿首常用于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
D.叔季,在文中的意思是弟辈。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第四。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坟籍,又称坟典,古代圣贤所作的经史书籍。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四部典籍皆已散佚。
B.沙门,即勤修道业和息诸烦恼的意思,是对出家的佛教徒的通称;也指佛门。例如孙悟空曾言“老孙一向秉教沙门”。,
C.七曜,又称七政、七纬,源于古人对远古星辰的自然崇拜,是对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总称。
D.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以及平辈之间的敬礼。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和后文的“高宗”均是帝王的庙号。开国皇帝常为“太祖”,第二代多为“太宗”,本文指唐太宗。
B.邑司,是唐朝管理公主事务的机构或供职于这一机构的官吏,《旧唐书•职官志》有载:“王公以下置府佐国官,公主置邑司。”由此可知,孙思邈曾事奉鄱阳公主。
C.乡里,周代在天子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为里。后世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本文可指故里乡亲。
D.牲牢,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据祭祀者和受祭者不同,及所用牺牲的搭配不同,分为太牢、少牢。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选,是宋代铨选官员的制度,以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诠、三班院四个官署分掌诠选,故称四选。
B.上元节一般指元宵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既望之夜,“夜”即为“宵”,所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C.“六参”,唐时武官五品以上,宋时百司朝官以上,均五日一朝,一月六次朝参,号“六参”。
D.“缗”,从糸,昏声。本义是钓鱼的绳子,后来用来穿铜钱,一根绳子串一千文,于是就成了古代计量单位,“缗钱万”,就是一万串钱。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部,隋以后官制中的一个司法部门,在不同的朝代职责范围相差甚大。
B.进士,唐宋时期沿袭隋朝设置进士科,通过礼部考试的人均可称为进士。
C.黥面,在脸上刺字、涂墨;本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后用为对犯人的刑 罚。
D.致仕,原意是辞去官职、后用以指退休;古代一般致仕的年龄为六十岁。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漕运,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通过水道运往京师或其他地点的运输方式,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
B.户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是六部中户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土地、水利、赋税、户籍、粮饷、财政收支等。
C.宣课司,官署名。明代设于京师顺天府的税务机构,掌商业税和财产税的征课。
D.孔庙即孔子庙,又称作文庙,是纪念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传统的中国城市基本都有孔庙。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舍,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舍相如广成传”的“传”即同此义。
B.三辅,又称“三秦”,西汉时本指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C.行在,即“行在所”,一是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二是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是第一个意思。
D.北面,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指天子的地位,后来又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舍人”中国古代官名,初设置于秦汉,执掌东宫宿卫,后来也兼管秘书、侍从之职。也指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
B.“坐”本义是指人 止息方式之一,后引申为就坐、留守、座位,因……而定罪、因为等。此处应理解为“因……而定罪”。
C.“拜”本义表示敬意的礼节,引申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此文中指授予一定的官职。
D.“左右”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的“左右”意一致,做“近臣、随从”解释。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分,官职名,路级行政区域的武官,宋、元时亦指该行政区域的范围。
B.署,有部署、签署、办理公务的机关等义,文中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
C.屯田,汉以后历代政府聚集无业者在相关地区种地,或招募农民种地。
D.赃罚,追查并收缴的罪犯的赃款、赃物及处罚的财物,赵宏伟以此赈灾。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古代官职名,是一种属官,一般负责掌管文书、办理具体事务。
B.大篆,汉字字体;秦朝创制小篆后,将此前笔画比较繁复的篆书通称为“大篆”。
C.殿下,本指殿阶之下,后来成为对站在殿阶之下官员的尊称,文中指文惠太子。
D.改容,文中指文惠太子改变神色,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现在还可指改换面容。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汉代开始实行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辟”,官府征召称“征”。
B.宪台,东汉改称汉御史府为宪台,后亦以称御史等官职,文中指后者。
C.紫陌,本意是大路的意思,古代指京师郊野的道路。
D.践祚,亦作“践胙”、“践阼”,指皇帝登基继位。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平,文中指不和睦;现代意义指不公平的事,或因不公平的事而激动、愤怒、不满。
B.诽谤,现代意义指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意义一致。
C.规矩,字面意义是指校正方圆的器具,又常常指准则、法度。
D.自己,现代意义指自身、本身、本人;文中实为“自于己”,指原因始于自身。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称之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后世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
B.祖送,我国古代送行饯别时的一种仪式,一般指临行之前在道路上祭祀祖先。《荆轲刺秦王》中就曾提到这一仪式。
C.辟雍,亦作“璧雍”等,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
D.衮职,古代的一种官职,指帝王的职事,亦借指帝王,或指三公的职位,亦借指三公,本文是后一种意思。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幢主,旗主、旗头之意,南北朝及隋朝的武官,负责宿卫或统兵,始于刘宋末年。
B.夹毂队,南朝诸王亲兵,诸王出则夹车作卫队。毂,车轮中心,借指车轮或车。
C.部曲,古代先锋部队的统称,部队分五部,部有曲;后泛指军队,也指部属等。
D.县子,爵位名,子是古皇帝对贵戚功臣等封赐的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之一。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老,古时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担任,亦尊称老年人。
B.夏,西夏,宋代兴起于今内蒙古一部分及甘肃西北部的国家,后为蒙古所灭。
C.己未,干支纪日法,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与干支纪年法的干支顺序不同。
D.左丞,秦置尚书丞,汉沿置,至东汉时,分置左右丞,主持尚书台,监察百官。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兄,长兄。古有长兄如父之说,父逝,长子需照顾弟妹以尽扶养、教育之责。
B.宫市,唐德宗时派宦官在长安购买民间货物,称“宫市”,付价甚少或不付价。
C.权知,代掌某官职。也就是暂行某官职的职权,实为正式任命拜授之前的试用。
D.宣慰,指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也可用作官职名。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太子舍人,初执掌东宫宿卫,自汉开始,也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此职,以陪伴太子
C.秩,既可指官吏的俸禄,又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指郑庄的官阶被降为詹事。
D.二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后因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绯衣,朝官的红色品服,古代社会常依据官员所穿服装的颜色来区分身份和品级。
B.平籴,指官府按照平籴法在丰年以平价卖出储粮、以备收购新粮的一种经济措施。
C.宾客,原指依托权门的游士、食客,文中指太子属官,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等。
D.禁中,又称作禁内,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为所居之处严禁随意进出而得名。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序:文体名,犹跋,刊于卷首的序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
B.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叫金石学。
C.礼部员外郎:礼部分曹办事官员,职位比赵明诚父亲赵挺之当时所任的吏部侍郎低。
D.起复: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制后应召任职。后也泛指官员被降职或革职后重被起用。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子居东宫,故东宫代指太子,直后为官名;东宫直后即太子侍卫官
B.粟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粟去壳后叫小米,麦是粮食的统称。
C.古代内城外围加筑的城墙称为“郭”;古代内城墙叫“城”,外城墙叫“郭”。
D.甲胄即铠甲和头盔;胄又称盔、首铠、兜鍪,多用来保护将士的头部
36、下司对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季林.指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团体,因其主要首领顾宪成等人 在东林书院讲学而得名。
B.宜室,指汉代未央宫中的宣室殿,此处用汉文帝在宣室召见晁错的典故,借以说明侯方 域具有辅佐君王的才干。
C.南都,指南京,明朝最初建都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 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
D.韩欧,指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他们曾先后倡导并发起以恢复先秦两汉古文传统
宗旨的古文运动。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河内,文中指古代地理名称,在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南。河,古代专指黄河。
B.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道家尊二人为始祖,因以"黄老"代称道家。
C.九卿,古代中央政府所设立的九个高级官职的名称,但历朝的名称不尽相同。
D.五铢钱,汉代钱币名,汉武帝时始铸,重五铢,钱上有"五铢"二字。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柱国,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勋官,引申义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B.高祖,皇帝庙号。庙号是皇帝即位后特起的名号,每个皇帝不一定都有庙号。
C.母忧,又称“丁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官员要在家守孝三年。
D.嗣,本义为(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这里指帝王或诸侯的嫡子继承位子。
39、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嗣圣,古代对新继位的皇帝的尊称。文中是指唐中宗李显的年号。
B.骆宾王,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为"初唐四杰"。
C.金陵,又称建业、建邺、建康,都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别称。
D.妻子,现代是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文中指妻子和儿子。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去世有不同的称谓,天子、诸侯、后、妃死皆曰薨。
B.左道有浓厚的贬义色彩,文中指邪门旁道,多指非正统的巫蛊、方术等。
C.就国指受到君主的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领地后,前往该地久住并管理统治。
D.谥号是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手版,古时官吏上朝或谒见上司时所拿的笏,是用以记事备忘的手持之物。
B.提点,文中指官名,寓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等事;现代指提醒、指点。
C.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后来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D.开发,文中指对人进行开导、启发,现代指对某一资源进行发掘开拓并加以利用。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是称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录取分为三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B.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也是如此。
C.望是每月十五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望”也是如此。
D.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可简称“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相”即为此。
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禅,禅让,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一般指皇帝把帝位让给他人。
B.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的名称,为东吴、西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六代京师之地。
C.壬戌,为我国古代干支纪时序号之一,可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表纪日。
D.改元,指我国历史上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摄,指代理官职,文中指代理常山太守。与“摄”词义相似的词语还有“假”“权”“守”“署”等。实授官职可用“真拜”“真除”等。
C.豪右,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原是西汉时期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东汉后发展成为豪强地主,并成为此后门阀士族的雏形。
D.太保,西周始置,是监护与辅弼国君的官员。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地位最高,有实权。文中的太子太保,是辅导太子的官员。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刺史,是汉代中央朝廷监察地方官员的部门,设于各州,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有积极作用;后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B.字,古人成年时根据名所取的,一般与名有意义关联,寄寓着自己对自己的期许;称呼别人的字时体现随和亲近之意。
C.赤子,本指婴儿,出自《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比喻纯洁无瑕、心无杂念之人;后也指君王治下的子民。
D.食邑,是王侯封赐给官员的田邑,又称为“采邑”“采地”;受封者可在食邑内征敛赋税;食邑可以增减,可以继承。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易》,即《易经》或《周易》的简称,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为“有司”。
C,薨,我国古代常称诸侯或大夫的死叫“薨”。
D.封事,是密封的奏章的意思,古代有臣下上书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漏。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拾遗,谏官,职位与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
B.贡士,是中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因本场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
C.崩,专指中国古代帝王之死。封建时代,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D.封禅,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赴泰山举行。
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幕,“幕府”的简称,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的府署,这里指陆秀夫被李庭芝聘用为幕府僚属。
B.枢密院,古代中央官署。五代至元代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宋设枢密院主掌军政大权。
C.台谏,指台官与谏官。唐宋时期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
D.《大学章句》是朱熹运用理学思想对《大学》加以诠释与补充之作,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术,犹言经学和技术,指以经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和“六艺”。
B.翰林,即翰林院,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长官为翰林学士。
C.屯田员外郎,唐在尚书省工部设屯田郎中一职,掌屯田之政令。
D.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负责递交大臣的密奏等。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府仪同三司,简称开府,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本系三公所享之殊遇,故名。
B.陪葬又称殉葬,是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俑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
C.阙,原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也指陵墓前竖立的石雕。
D. 旌,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羽毛或牦牛尾装饰的旗帜,后泛指旗帜,引申为表扬之意。
5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下:与“太子”一样,是中国古代对储君的一种特有的称谓。
B.受禅:也称作“受嬉”,新王朝的皇帝接受旧王朝皇帝禅让的帝位。
C.顿首: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叩地再举起。
D.印绶:官印和系印的绶带,亦作为官印的统称,古时治事命官须颁有印绶。
5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古代官职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B.不豫,可以表示不犹豫或不高兴,也是天子有病的讳称,文中指的是武则天生病。
C.墨敕,亦作“墨勅”,指 是由皇帝亲笔书写,不经外廷盖印而直接下达的命令。
D.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在国子监任职,职务为教授生徒或协助主管教务训导。
5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事,文中指他人的事情,现代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事工作等。
B甲科,宋朝的甲科、乙科都是指考中进士,且甲科一定优于乙科。
C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
D缗钱,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汉代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郡县,古代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郡县之名,初见于周。
B.霸城子,爵位名,子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四等。
C.孤贫,孤苦贫寒,孤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贫指收入少,生活困难。
D.复起,指官员因有功担任官职,明清后又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出来做官。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部曲,借指军队。文中是指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带有人身依附的性质。
B.质任,指用绝对武力威迫、压制。文中指针对关西诸将军心不稳采取的措施。
C.故事,文中是指先例、旧事,现在是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D.古文,上古文字,泛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金文、籀文等。
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军,冠军将军。本指列于诸军之首。今常指体育运动等竞赛中的第一名。
B.宰相,古代辅佐君王掌管国事的最高长官的通称。通常和丞相的职位相当。
C.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D.逊位,也称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此指王弘的谦让行为。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举孝廉”一样,都是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B.黄门,黄门侍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的近侍之臣。
C.白衣,与“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同样是指古代官府中的低级官吏。
D.豪强,指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人,董宣痛恨这类人,一有机会就大力打击。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隋唐时隶属门下省,成为门下省副官。
B.筮,古人烧灼龟甲的裂纹用以判吉凶,叫做“筮”,用蓍(shi)草占卦,叫做“卜”。文中“筮者”意指以占卦为职业的人。
C.卿,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为“卿”,文中指君主对臣下的称谓。此词还可指对男子的敬称,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D.秘阁,指中国宫廷藏书之处,隋唐时皆设秘阁藏书。太宗时新建昭文馆、集贤院、史馆等三馆贮藏图籍,总名为崇文院。
5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古代男子举行加冠仪式后起字。
B.台官在唐宋时期是尚书台长官的统称,后也泛指朝廷公卿。“台”可指古代中央官署。
C.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也称“休致”。
D.赠这里指追赠,即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分为物质追赠和精神追赠两种形式。
6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是“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B.便宜,指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与现在“方便合适”的意思不同。
C.社学,一种官立的用于启蒙的教育组织形式,有义学的性质,多设于当地文庙。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同“下车”、“乞骸骨”,古代官吏可告老或告病回乡。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号:是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始于秦代,唐代时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也可做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如王安石《上 皇帝万言书》中“而今公卿大夫,莫肯为陛下长虑后顾,为宗庙万世计”中的“宗庙”即指后者。
C.逸豫:这里的“逸豫”是指大臣们胆怯、无所事事,与“逸豫可以亡身”中的意思不同。
D.书:指《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儒家六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6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宫,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后借指储君,也称“东宫”,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春宫”“青宫”。
B.昭陵,唐太宗与皇后的合葬陵墓,共有180余座陪葬墓,如房玄龄、魏征、李靖等陪葬墓都在其中。
C.尚,指管理帝王的事物,文中的“尚食”指管理帝王的饮食之事,类似还有尚衣、尚书、尚方、尚飨等。
D.礼部,官署名,隋唐为六部之一,分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曹,掌管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
6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礼记·曲礼上》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二十岁行冠礼,同时必须取字。
B吏部,三国时魏始置,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二传,号称“天官”。该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刘裕,代晋自立,建立南朝宋,曾“气吞万里如虎”,但后来想“封狼居胥”结果“仓皇北顾”。
D致事,可以指上报施政情况;也可以指辞官,即“致仕”,古代对官员退休没有什么规定。
64、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刺史,最初为监察官名,汉成帝时改称州牧,职权扩大,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B.羌戎,泛指我国古代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羌与戎均是古时分布于西域的少数民族。
C.河西,在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之西,也可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
D.武库,指古代收藏兵器的仓库,旧时也用来称誉一个人学识渊博,干练多能。
6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成语“白手起家”中的“起家”是一样的。
B.当轴,比喻官居要职的当权者。古汉语中当涂、当路、用事都有“当权”之意。
C.免胄,脱下头盔。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古称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叫“胄”。
D.追赠,一般是指给已死的官吏追封官爵,与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的谥号不同。
6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是庙号,庙号是古时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起源于商朝
B.庚辰是“干支纪法”,“干支纪法”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相配,组成60个基本单位以此循环纪年
C.琴阮,我国传统弹拨乐器,形似月琴,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而得名,元代时在民间广泛流传。
D.《元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清代钦定为“正史”
6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子,是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太子由法定程序确认,是保证皇权长久承袭的重要举措之一 。
B.刍灵,指用茅草扎成的人马,为古人送葬之物。《礼记》有“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之说。
C.凌烟阁,是唐玄宗为表彰功臣勋绩所建的楼阁。李贺有“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候”的诗句。
D.少牢,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牺牲”,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
6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下吏:低级官吏,属吏;交付司法官吏审问。本文指交付司法官吏审问。
B.释服:脱去朝服:《仪礼﹒乡饮酒礼》“主人释服”,除去丧服谓除丧。这里指脱去朝服。
C.通关梁:文帝十二年废除禁止人们自由出入关隘的法令,开放关卡桥梁,使处处畅通无阻。
D.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叫“封”,在泰山南面的梁父山辟场祭地叫“禅”。
6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经,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唐朝设置明经、进士等科目,以经义取者为明经。
B.鸾台,宫殿高台的美称,也是唐时门下省的别名,后来借指朝廷高级政务机构。
C.九鼎,相传由夏禹铸造,象征九州,后来沦没不见,武则天重铸九鼎彰显权威。
D.长史,官名,后汉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文中指地方行政主官。
7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员外郎是中国古代的官职,是在郎官的定员之外设置的职位。
B.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为进士。
C.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D.瘐死,古代指犯人在监狱中因饥寒而死,后来也泛指在监狱中病死。
7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又称为东宫,是皇位继承人,我国古代都是嫡长子即皇后所生长子继承皇位。
B.太傅在文中是辅导太子 官,据载始设于西周,也是朝廷辅佐大臣,明清时多为虚职。
C.己卯为天干地支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十二地支顺序相配以纪年、日,六十为一周期。
D.舍人是贵族身边的亲信或门客等寄食之人的通称。如蔺相如就是赵宦者令缪贤的舍人。
7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祖,初为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本文指宋太祖赵匡胤。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官职升迁,有时也表示降职,如“左迁”。
C.致仕,也称“休致”,指官员到了年龄正常退休,与“乞骸骨”意思相同。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封爵位或官职。
7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年后,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中的”元嘉“一样。
B.“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C.”幸“是指皇帝亲临某地,如文中的”后车驾幸南山“和《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
D.古时说“死”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江智渊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7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书判拔萃,唐宋时对资格未至者加试的铨选考试,合格者特予放选授官或超资授官。
B.学士,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文中指对在国学里读书的士子授予的学位的名称。
C.乘舆,旧指皇帝或诸侯所用的车舆,也泛指皇帝用的器物;文中以“乘舆”代指皇帝。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父祖加封的官爵或荣誉称号,有赠谥、赠官等。
7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行在,也称"行在所",一般指古代天子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巡幸临时驻留的地方。
B.清尘,车后扬起的尘土。"清"有对人尊敬之意,故"清尘"亦可用作对尊贵者的敬称。
C.左仆射,官名。秦代始置仆射,汉代沿袭并置左右仆射,唐宋时左仆射的实权大于宰相。
D.赠,文中意为追赠,也称追封、追晋,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加封官职、爵位。
76、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华,邵晔的字。古人名与字在意义上形成关联,“晔”意思是光明灿烂,与日华相符。
B.岭表,岭,特指大庾岭等五岭;表,“外”的意思,指方位上的“北”,岭表就是岭北的意思。
C.三司,古代的官署制度,历代有所不同。宋代的“三司”是指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
D.封禅,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典礼;“封”“禅”分别为祭天、祭地。
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伯兄:长兄。古有长兄如父之说。父逝,长子需照顾弟妹以尽扶养、教育之责。
B.推官:古代官名。唐朝始置,掌勘问刑狱,为观察使属官。主官可向朝廷举荐。
C.权知:代掌某官职。也就是暂行某官职职权,当然一般很快便会正式任命拜授。
D.宣慰:是指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传达相关旨意,宣扬政令,安抚百姓。
7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床:《释名》云:“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云:“栖,谓之床。”顾名思义,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来的一种睡具。
B.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主一郡之政事。秦废封建设郡县,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宋以后郡改府,知府亦称郡守。汉景帝中元二年,改称太守。
C.孤露:本指孤单无所荫庇,后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古代类似的常见词语还有“见背”“弃养”等。
D.搢绅:插笏于绅。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也称之为缙绅,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7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御史,在明代是执掌监察的官员,奉命外出巡视关防的御史称为巡关御史。
B.幸,古代一般指封建帝王到某地去,或者得到封建帝王的宠爱,文中指前者。
C.敕印,指敕符、印信,是古时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等的凭证。
D.微服,古代专指封建帝王为避人注目和隐匿身份,改换服装出行或私访。
80、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人,但体还未壮。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年纪。
B.官秩:指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秦汉时期,官的等级称秩,以“石”数区分。
C.开元: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奢僭:僭,古代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尤指用皇家专用的。奢僭指奢侈逾礼。
8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举,推举、举荐之意。《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中"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科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B.右拾遗,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分左、右拾遗,是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
C.三司,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自永徽以后,武则天当政,以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杂接,谓之"三司"。
D.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出自《汉书·李寻传》:“汉兴至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汉国再获受命之符。”
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讳,不言、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用以表达尊重和敬仰。古代人经常“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B.县君,中国古代给予女性的封号。晋朝时已经使用这种封号,唐朝封五品官的母亲、妻子为县君,宋元沿置。
C.适,本义是往、至,女子到夫家意即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适”与“嫁”有等级区别。
D.铭,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文体,“志”用韵文概括全篇,“铭”用散文撰写。
8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对皇帝的尊称,《史记》以“上”称武帝,以谥号称景帝,暗含臧否之意。
B.苑囿,在汉代是皇帝和诸侯的专属领地,具有生产、游猎、赏玩、宴请等功能。
C.转漕,是指转运粮饷,古时陆路上的运输称为“转”,通过水道运输则称为“漕”。
D.节,即符节,古时象征皇帝亲临,司马相如出使时,朝廷授予其节作为凭证信物。
8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垣,即墙、矮墙,一般来说,“垣”突出大,而“墙”突出高。
B.郎中,本是官名,始为帝王侍从官,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宋代成为医生的代称。
C.丁艰,即遭遇丧事。子遭母丧,为丁外艰;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为丁内艰。
D.同年,指同一年、年岁相同等,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彼此称为同年。
8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除籍,从官府文书上除去名字,官员违反法律被取消做官资格也叫除籍。
B.召试,政府部门组织面试,如果是重要官职也可以由皇帝下诏亲自面试。
C.郎中,六部内分掌各司的官员,孙道夫任职吏部,因此被称为吏部郎中。
D.致仕,把官职交还给皇帝,即退休,古代官员退休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
8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拔萃,唐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期限未满,试判三条,合格授官的叫“拔萃”。
B.县男,唐朝设立的一种爵位的名称,从五品。后文的中“县侯”也是爵位名称。
C.从祖弟,从,堂房亲属。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人之间互称为从祖兄弟。
D.声律,既指诗赋的声韵格律,也是五声六律音乐的总称。本文中指后者。
8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通称古代典籍。三坟,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
B.栋梁,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重要的部分,承托着建筑物屋面的全部重量,比喻堪当大任的人。
C.登封,登山封禅,相传始于秦始皇。古代帝王登基时必要登泰山祭天地,这种大型祭祀活动带有“君权神授”的意味。
D.丘园,家园、乡村,也指隐逸之地或坟墓,文中指家乡。古人指代家乡的词还有桑梓、乡井、梓里、乡国、乡关等。
8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九州"之一,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
B.登极,意思是登上高处,后借指新皇帝即位,文中指史可法请福王即皇帝位。
C.檄,本指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重要文书,后专指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D.袍笏,指古代官员上朝觐见天子或者官员间相互拜访时穿的官服和手拿的笏板。
8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宏辞,制科名目之一,始于唐,宋、金等朝亦相沿。制科,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
B.金紫,金印紫。指高官显爵。唐宋时指金鱼袋及紫衣官服,后代指贵官。
C.士族,又称门第、世族、势族门阀等。士族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D.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也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9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都赋》,西晋左思所写《三都赋》中的一篇,另外两篇是《吴都赋》 《魏都赋》。据传《三都赋》名满天下,一时洛阳纸贵。
B.栋梁,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重要的部分,承托着建筑物屋面的全部重量,比喻堪当大任的人。
C.登封,登山封禅,相传始于秦始皇。古代帝王登泰山祭祀天地,这种大型祭祀活动带有“君权神授”的意味。
D.丘园,家园、乡村,也指隐逸之地或坟墓,文中指坟墓。古人指代坟墓的词还有丘墟、坟茔、茔墓、荒冢等。
9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掖庭,既指皇官中的旁舍,嫔妃居住的地方,也泛指皇宫、文中此处非泛指。
B.诏狱,奉皇帝命令关押犯人的牢狱,即关押死刑犯等特大罪犯的监狱。
C.箠楚,同“锤楚”,古代刑罚所用的器具,又称杖刑,此处是施以杖刑。
D.谏疏,直言规劝为谏,分条陈述为疏,谏疏就是直言规劝、条陈得失的奏章。
9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判,以他官兼代某职,一般中央官员保留原职,出去兼任地方官员。另“领、行、知、兼、守”等也表示“兼代”。
B.矫诏,伪造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书,现代可理解为“故意曲解或有意歪曲事实”,文中指“假传皇帝的遗诏”。
C.监国,常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多为太子)留守宫廷代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赞曰,是源于《汉书》论赞的主要形式,和司马迁《史记》“太史公曰”类似,后代史书多把《汉书》“赞曰”作为规范。
9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承荫,指恩荫授官,亦指子弟承荫。(明史·选举志》曰:“文官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
B.经略,经营治理,谋划,也指官名。南北朝时设置经略之职,宋置经略安抚 使,掌管民政,明时因需设置经略之职。
C.班师,还师,调回军队,也指军队凯旋。如明代无名氏的《破天阵》曰:“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D.赞,即论赞,史书用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褒奖和赞扬,名称不一。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书)中的“赞”。
9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礼记·曲礼上》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二十岁行冠礼,同时必须取字。
B.吏部,三国时魏始置,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号称“天官”。该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刘裕,代晋自立,建立南朝宋,曾“气吞万里如虎”,但后来想“封狼居胥”结果“仓皇北顾”。
D.致事,可以指上报施政情况;也可以指辞官,即“致仕”,古代对官员退休没有什么规定。
95、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即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其余三位分别是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
B.有事,此指军事,即用兵。其意思跟“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相同,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含蓄委婉的说法。
C.刘兖州,称谓的一种,即称官地。此处指兖州刺史刘藩。同样的称谓还有贾长沙、柳柳州、韩昌黎等。
D.潼关,古关隘名。在杜甫的古体诗“三吏三别”和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等作品中均有提及。
9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其中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
B.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文中指前者,意被地方举荐。
D.谥或谥号,是古代皇帝、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依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褒扬97、9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布衣,指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黔首、庶民、黎庶、黎元、氓等也是百姓的称谓。
B.社稷,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同昆仲,指兄和弟。从弟则是堂弟的意思。
D.顿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称为“叩头”。其形式如同稽首。后来引申为书信语的开头或结尾,其意思如同现代书信语的“向您问好”、“致敬”等等。
义的称号。
9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军,古时一般指前军、中军、后军,通常以后军为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中的“三军”与此意思相同。
B.京口,江苏镇江的古称。王安石《泊船瓜洲》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京口”,也都是指的这个地方。
C.太尉,古代官职名,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一度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后世 有时也成为虚职。
D.薨,古代用于指称诸侯之死,也可用于指皇后、贵妃之死,有时也指有爵位的官员之死, 文中属于最后一种情况。
9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食邑,指依靠封邑的租税生活,在当时食邑状况与个人的功劳、政治身份等密切相关。
B.左将军是武官官职,古代官制多以左右显尊卑高低。《三国演义》中刘备就曾担任此职。
C.尊号是古代表示对帝、后崇敬褒美之意的称号,与谥号死后所加不同,是生前所上。
D.公车是汉代官署名,设公车令,汉制吏民可上书言事,由其接待,称“至公车上书”。
10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衣冠,本指古代士以上的衣服和礼帽,后来代称缙绅、士大夫,文中即此意。
B.辟公府,文中指被皇帝征召到公府为官,汉朝选官制度有征辟制与察举制等。
C.部曲,指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分五部,部下有曲,故其代称军队、部下。
D.上封事,文中指秘密言事。古代臣子上书为防泄密,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
图片
参考答案
图片
1、D【解析】“行省”即中央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设的全权机关,不是中央政府进驻地方的管理机构。
2、D【解析】“与“舍相如广成传'中的“传”相同”错,文中的“传”是马车,“舍相如广成传”的“传”是传舍。
3、B【解析】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4、D【解析】.恚望怨恨和希望错,恚”:恼恨;发怒 “望”:怨恨;责怪,意思是恼怒怨恨 。
5、A【解析】用于紧急军情”错。义仓,旧时地方上为防备荒年而设置的公益粮仓。可见应是“用于公益的粮仓”
6、B【解析】掌管“科举、学校等事务”错,“科举、学校等事务”应为礼部掌管。另外,“掌管官吏任免”概括绝对,武官的选用是由兵部负责,应为“掌管除武官外的官吏任免”。
7、B【.解析】“中试者称为‘贡士’”错,乡试,中试者称为“举人”。
8、D【解析】D项,“中国古代掌管水利、营建等事的副官”错,司农是中国上古时期负责教民稼穑的农官。
9、D【解析】“乞骸骨”错误。“致仕”指古代官员的正常退休,皇帝一般会同意,而“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皇帝有可能不同意。
10、B【解析】在古代,“刑不上大夫”是指不对士大夫施以有损肉体的刑罚,并非犯罪不接受任何法律惩处。文中的张仲宣虽然免于杖黥之刑,但最后还是要接受流放的处罚。
11、D【解析】“行在”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不包括地方长官。
12、A【解析】不豫,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13、B【解析】“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
14、A【解析】“也称作黄昏”解说错误,申时又称作哺时、日哺,“黄昏”对应的是戌时,指十九时至二十一时。
15、D【解析】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
16、D【解析】文中“叔季”的意思是“没落,末世”。季指排行最后的,不一定就是第四。
17、D【解析】“稽首”是指头碰在地上并停留一会,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一般用于君臣、父子。
18、B【解析】“邑司”此处指公主封地的官舍别墅,孙思邈曾以邑司的名义住在这里,而不是事奉鄱阳公主。
19、B【解析】“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既望之夜”错。“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十六,元宵节应当是一年中第一个“望”夜。
20、D【解析】”致仕的年龄为六十岁”错,”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
21、B【解析】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货币、官员俸禄、财政收支等事务,不负责土地、水利等事务。
22、D【解析】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
23、A【解析】”指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错,”“太子舍人”字面易视作太子屋下之人,始为宿卫之用。自汉开始,也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太子舍人”之职,目的是让其陪伴在太子身边,以其人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 。
24、C【解析】“聚集无业者在相关地区种地”错,应是“调集兵士在驻扎的地区种地或者招募农民种地”。
25、C【解析】“对站在殿阶之下官员的尊称”不当,殿下是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
26、A【解析】皇帝征召称“辟”,官府征召称“征”错,应该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27、B【解析】”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意义一致错,”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即现代的提意见,并不是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
28、B【解析】”一般指临行之前在道路上祭祀祖先”错,“祖送”指饯行。
29、C【解析】”古代先锋部队的统称”错,部曲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30、C【解析】“己未,干支纪日法”错,己未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56年,称“己未年”。
31、C【解析】不是“正式任命拜授之前的试用”。
32、A【解析】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33、B【解析】平籴是官府在丰年按平价购粮储存,以备荒年出售。
34、A【解析】“刊于卷首”错,应是“刊于卷末”。
35、B【解析】“麦”不是粮食的统称,“粟”是粮食的统称。
36、B【解析】“此处用汉文帝在宣室召见晁错的典故”错,召见的是贾谊。
37、A【解析】"在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南"错误。河内指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38、B【解析】“庙号是皇帝即位后特起的名号”错误,应为“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39、D【解析】应指“妻子和儿女”。
40、A【解析】《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41、C【解析】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
42、C【解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是指7月16日。
43、B【解析】西晋的都城在洛阳,东晋的都城在建康。
44、D【解析】“太保”位次太傅,且无实权。隋唐时期多用作赠官。
45、B【解析】字可以自取,可以由长辈取,不仅仅寄寓自己对自己的期许;称呼别人的字时体现着尊敬之意。
46、A【解析】应为“五经”之一。
47、C【解析】一般来讲,古代帝王或王后死都可以称“崩”。
48、B【解析】“主掌军政大权”错,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49、A【解析】对“经术”解释错误,“经术”只指“以经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
50、B【解析】“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俑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错误,陪葬除指殉葬外,还可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的灵柩或坟墓的近旁。
51、A【解析】“对储君的一种特有的称谓”错误,殿下是对亲王或太子等的尊称。
52、D【解析】“职务为教授生徒或协助主管教务训导”错,国子监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大学校长。
53、A【解析】“文中指他人的事情”错。这里的“人事”应该指人情事理。
54、D【解析】复起,一般指开缺或革职官员重被起用。
55、B【解析】质任是指被扣押的人质,一般是古代君主为防止将领或臣子叛变采取的一种控制手段。
56、C【解析】本文的“封事”是指帝王封赐土地或爵位的事情。
57、C【解析】C项文中的“白衣”指平民。
58、B【解析】“筮”是古代用蓍(shī)草占卜的一种迷信活动,“卜”是古人烧灼龟甲的裂纹用以判吉凶的活动。,
59、B【解析】“台官在唐宋时期是尚书台长官的统称”错误,唐宋时是御史台长官的统称。
60、D【解析】“下车”是指新官到任。
61、C【解析】两句“逸豫”意思一样,都是指图享安逸,无所事事,必定祸害终身。
62、C【解析】“尚飨”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的意思,多用作祭文的结语。
63、C【解析】想“封狼居胥”结果“仓皇北顾”是刘裕的儿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利之事。
64、B【解析】“泛指我国古代西南部的少数民族”错,应为“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65、A【解析】不一样,“白手起家”中的“起家”是发家。
66、B【解析】“干支纪法”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相配”错误。应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67、C【解析】魏征是唐太宗时的名臣,在本文中已经有了该建筑,简单推理,凌烟阁的建造时间不会是数十年后的玄宗皇帝。
68、B【解析】这里指除去丧服。
69、D【解析】“文中指地方行政主官”错误,长史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不能做主要官员。
70、B【解析】“及格者称为进士”有误。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
71、A【解析】“我国古代都是嫡长子即皇后所生长子继承皇位。”错误,有的不是嫡长子继承皇位。
72、C【解析】“乞骸骨”一般指官员因某种原因主动请求辞去官职。
73、B【解析】“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74、B【解析】不是指学位的名称,在文中是官名,指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75、C【解析】唐宋时左仆射的实权大于宰相”错误,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意即他们的职权等同于宰相,而非大于宰相。
76、B【解析】表,指的是方位“南”,岭表是岭南的意思。
77、C【解析】一般很快便会正式任命拜授”错。
78、A【解析】胡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而非睡具。
79、D【解析】古代专指封建帝王”是错误的。也可指有权势或有身份者。
80、C【解析】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81、A【解析】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82、D【解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83、A【解析】“暗含臧否之意”错。《史记》以“上”称武帝是因为武帝是当朝皇帝,还没有谥号;以谥号称景帝也是褒扬之意,因此“臧否”的说法错误。
84、C【解析】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
85、B【解析】“政府部门组织面试”错误,是皇帝召来面试。
86、D【解析】“本文中指后者”错误。文中的声律指的是诗赋的声韵格律。
87、C【解析】古代帝王登基时不是一定要登泰山祭天祭地。
88、D【解析】"官员间相互拜访时"说法有误。袍笏只在官员数见天子时才可以用。
89、D【解析】“也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说法错误。户部的主要职能为负责全国土地、户籍、货币、财政、赋税、官员俸禄等诸多事务。礼部的主要职能为掌管礼仪制度、祭祀、科举考试、风俗教化,宗教接待外事等。所以,学校、科举之事是礼部的职责,不是户部的职责。
90、D【解析】“文中指坟墓”错,原文是“待陛下登封告成,一观盛礼,然后收拙丘园,死且不恨”,意思是“等陛下登封告成之时,好让我一观那时的盛况,然后回我故土,死而无憾”,可见这里的“丘园”指的是“家乡”。
91、B【解析】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不是监狱。
92、A【解析】“领、行、知、兼、守”等也表示“兼代”有误,“知”是主管,不是兼职。
93、D【解析】“用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褒奖和赞扬经略”错,赞,应为“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
94、B【解析】A不是必须取字;C“封狼居胥”“仓皇北顾”的是刘义隆;D古代一般规定官员70退休。
95、C【解析】韩昌黎是称郡望,不是称官地。
96、D【解析】谥号有褒也有贬。
97、B【解析】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98、A【解析】“以后军为尊"错误,应是“以中军为尊”。
99、D【解析】“称‘至公车上书’”错误,没有“至公车上书”这个称谓。
100、B【解析】错在“被皇帝征召到公府为官”,文中应该是被三公官府征召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