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册《劝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册《赤壁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促织》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鸿门宴》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谏逐客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六国论》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庖丁解牛》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与妻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皆有不忍之心》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五石之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



《过秦论》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文、武、昭襄故业    蒙:继承

B.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丝带、丝绳

D.天下之豪杰             举:全,整个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外连衡斗诸侯

②履至尊制六合

B.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伦制其兵

②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士也

C.利乘便,宰割天下

河为池

D.①斩木兵,揭竿为旗

②然后践华

3.从文言文句式角度看,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⑥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⑦铸以为金人十二       ⑧蚓无爪牙之利

4.下列句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B.且夫天下非小弱

C.然秦以区区之地D.以为桂林、象郡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皆背晋以归梁。

B.收天下兵  尔其无忘乃父

C.南取百越之地,为桂林、象郡  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民

D.蒙故业,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致天下之士

A.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南取百越之地,为桂林、象郡

C.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民

D.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诸侯  ③约从衡  ④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同列  ⑦立法度  ③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也叫“百粤”。

C.“黔首”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称之为“牢”,“牢”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9.下列对《过秦论》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华丽而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B.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到衰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C.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和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装备和素质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实际上力量不如九国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明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行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二、情景默写

10.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表明秦始皇命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从而起到震慑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写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天下人纷纷响应,蜂拥而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采用愚民政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秦论》中,用排比的手法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过秦论》中,叙述秦始皇遣精兵良将镇守四方重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过秦论》中,叙述秦国“致万乘之势”后确立霸主地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其他

11.给重要字注音

(_____)   膏腴(_____)   合从(_____)   孝公既没(_____)   缔(_____)   轸(_____)   召(_____)滑   翟(_____)景   逡巡(_____)(_____)   镞(_____)   鞭笞(_____)   俯首系颈(_____)(_____)    藩(_____)篱   黔(_____)首   隳名城(_____)   锋镝(_____)   氓(_____)隶   墨翟(_____)   猗(_____)顿   行(_____)伍   阡陌(_____)(_____)   锄櫌(_____)   棘矜(_____)   铦(_____)   铩(_____)   谪(_____)戍   度(_____)长絜(_____)   大  牖(_____)

12.通假释义

棘矜        (_______)

非及时之士也  (_______)

余年矣      (_______)

13.古今异义

然后践华为城,因为池    (_____)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_____)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_____)

流血漂橹                  (_____)

才能不及中人              (_____)

1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

蒙故业,因策        (_________)

秦无亡矢镞之费      (_________)

夜不闭户,路不拾    (_________)

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_________)

1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蒙故业,因遗策                (_______)

振长而御宇内                (_______)

之不以其道                  (_______)

吾于《武成》,取二三而已矣  (_______)

16.一词多义

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                    (_______)

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

③汝心之,固不可彻                  (_______)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以怪之矣  (_______)

17.指出下列句中多义词的含义。

……赵奢之伦其兵                          (_______)

秦有余力而其弊                          (_______)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                    (_______)

终岁不衣则寒                            (_______)

至于《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  (_______)

先王之,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_______)

18.一词多义

内立法                      (_____)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长絜大    (_____)

吾忘持                      (_____)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  (_____)

我至军中,公乃入            (_____)

19.

秦人开关敌      动词,_______________ 

及孝文王、庄襄王    动词,_______________

余人各复至其家   动词,_______________ 

烧尽北船,及岸上营落  动词,_______________

20.一词多义

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耕织                   (_______)

②使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   (_______)

③经纶世者,窥谷忘反       (_______)

④欲富国者,广其地         (_______)

21.一词多义

命下吏                    (_______)

然已解,如土地            (_______)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_______)

司马欲罪于孤邪            (_______)

22.一词多义

皆明智忠信            (_______)

争割地赂秦            (_______)

振长策御宇内          (_______)

吞二周亡诸侯              (_______)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_______)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_______)

23.一词多义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利乘便                (_______)

②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_______)

③蒙故业,遗策          (_______)

人之力而敝之          (_______)

24.词类活用

卷天下,举字内,括四海之意    (_______)

立法度……连衡而斗诸侯            (_______)

取汉中                              (_______)

枢之子                          (_______)

天下应                          (_______)

赢粮而从                            (_______)

八州而朝同列                        (_______)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_______)

25.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及意义。

枢之子      瓮: ____________绳:_______________

②天下应      云:_____________      响:______________

③赢粮而从           景:  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州而朝同列        序: ____________________

26.动词的活用

⑧追,伏尸百万  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外连衡而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匈奴七百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秦族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形容词的活用

①会盟而谋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尊贤而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焚百家之言,以黔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判断句

①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________________”表判断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________________”表判断

29.指出下列被动句的特征。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________________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表被动

30.状语后置句

⑤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

⑥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

31.请补足下列省略句的省略成分

①威振四海                    完整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

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完整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过秦论》,完成下列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诸侯 ③匈奴七百余里 ④非能也 ⑤且夫天下非弱也 ⑥若不秦 ⑦括四海 ⑧陈涉牖绳枢之子

A.①⑦/②③⑥/④⑧/⑤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33.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不拘于时B.青,取之于蓝

C.蚓无爪牙之利D.而今安在哉?

34.关于《过秦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最后一段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几组对比,非常鲜明地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B.本文是《过秦论》上中下三篇中的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东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少年即以赋诗属文闻于世人。散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辞赋以《吊屈原赋》最为有名。

D.本文语言上带有赋的特色,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词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等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

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中)

贾谊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段,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敬。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因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威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选自《秦始皇本纪第六》,有改动)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称帝”中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夫寒者利裋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可指去官或辞官。

C.“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中的“收帑”是指古时一人犯法,妻子没入官府做奴婢。

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3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而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意。

C.兼并天下时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D.秦二世如果能改正秦始皇的过错,与民更始,安定人心,分封功臣之后,秦王朝也就不会迅速覆亡了。

3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2)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节选)

贾谊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遗策         因:沿袭。

C.追亡逐                             北:北方。

D.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41.贾谊在《过秦论》选文中写到“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古时南北朝向为纵,合从(纵)是战国七雄中后期,较弱的国家共同抵抗强国而采取的合作策略,从北往南分别是哪些合纵国?

42.面对同一史实,贾谊的《过秦论》与苏洵的《六国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立意,都是借古讽今,被后人誉为“史论双璧”。

(1)《六国论》中开头说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过秦论》选文中也写到相关证据,请概括这些证据。

(2)《六国论》第四段中作者从六国方面进行假设,“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而在《过秦论》选文中也写到了相关事例,请概括这些事例。

(3)关于六国“尊贤重士”,两文的说法是否有矛盾?

43.结合两文所提供的材料,请比较两文在论证和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嘉祐集》)

材料二:

六国论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六国论》)

材料三:

六国论

苏轼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东坡七集》)

4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B.祸焉                 速:加速

C.未可专以秦也           罪:归罪

D.则民矣                 靖:安定

45.对文中加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源自分封制,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

B.六国,即山东六国,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其余的均在崤山以东。

C.百姓,战国之前是对有一定社会性地位的贵族的统称,之后是对平民的通称,现在沿用此含义,也称“老百姓”。

D.客,特指官僚贵族家中豢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养客之风最盛行是在战国,战国四公子就以养门客而著称。

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B.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

48.三段材料对六国或秦国灭亡的原因分析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项,爱:吝惜。

故选B

2.D

【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意义与用法的辨析能力。

A项,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顺承;

B项,①代词,这些;②结构助词,的;

C项,①介词,趁着;②介词,凭借,依仗。

D项,都是动词,作为,当作。

故选D

3.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以及状语后置。

B项,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为省略句,“咸阳”前面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④“未之有也”为宾语前置句,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应为“未有之也”,句式不相同;

A项,①②句均为状语后置句,标志分别为“于”“以”,正常语序应为“余威于殊俗震”“以孝悌之义申之”;

C项,⑤⑥句均为被动句,“为天下笑者”被动标志是“为”,“有迁谪意”属于动词本身包含被动意味;

D项,⑦⑧句为倒装句,都是定语后置句,“金人十二”应为“十二金人”,“爪牙之利”应为“利之爪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