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松江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

2021年上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上海市嘉定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论述类文本汇编

上海市普陀区同济大学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上海市松江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默写与文常

1.按要求填空。

(1)漫江碧透,______ 。(《沁园春·长沙》)

(2)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_____)(《劝学》)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琵琶不同弦上弹奏所产生的不同的听觉效果。

【答案】百舸争流    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意重点字的写法,“舸”“跂”“荀”“嘈”“弦”。

 

二、选择 简答

2.按要求选择

(1)电视《长安十二时辰》中歌女许鹤子在上元灯节演绎了有关这一节日的词曲,下列诗词最有可能被她演绎的一项是(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B.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C.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D.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2)“这种由生育和婚烟事实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句话应在下文中 (    )处。

社会结构中最重要联系是亲属关系。[A]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B]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当我们用这个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属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C]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连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D]每个网络都有个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同。

【答案】

(1)C

(2)A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选出能在上元灯节演绎的诗词。上元节就是元宵节,主要活动是燃放烟火,欣赏花灯。

A.诗句中说“秋思”,可知是秋季,而元宵节是正月十五,在春季,时间错误;

B.登高饮酒是重阳节习俗;

D.“艾符”“蒲酒”是与端午节相关的物品。

C.“火树银花”“星桥铁锁”是形容元宵灯火之盛。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首先分析题干中所给的句子,把握句子的意思,把握句中的关键词,然后分析这些关键词与语段中哪处内容的前后相衔接。

“这种由生育和婚烟事实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种”是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在前面,“这种由生育和婚烟事实所结成的网络”指的就是A处前面的“亲属关系”;

A处后文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指的是“这种由生育和婚烟事实所结成的网络”,所以题干中这句话应放在A处。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兴起的多维因素

①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我国快速发展,佳作频现,媒体热捧,读者欢迎,掀起了一股浪潮。

②所谓“非虚构写作”指的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文学创作活动,它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虚构性写作基于“想象”的特点不同,非虚构写作是围绕“采访”建构“真实性”。真实事件、真实经历、真实体验是非虚构写作的基本要求。

③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活动要求写作者要有细致扎实的采访过程。为了写作《像我这样的黑人》,霍华德格里芬乔装成黑人进行浸入式体验,甘冒危险乘坐公共汽车穿越密西西比州等种族主义倾向较严重的区域。为了写作《出梁庄记》,梁鸿跟踪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跑遍全国十一个省市,访谈了340余人,把他们在城市的居住地、工作地都一一记录下来。

④非虚构作品与虚构文学有不同的阅读价值,后者偏向超越与审美,前者重在挖掘社会历史真相。从近年来全球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者重视宏大叙事下忽略的一些边缘题材,喜欢写作主流媒体忽视的焦点,例如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物等。非虚构作家何伟认为,中国是非虚构写作的“富矿”,因为“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几乎完成了西方400年的历史,在这一巨大的转变下,中国社会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眩晕与速变。光怪陆离的现实常让人有匪夷所思之感,比虚幻更为不真实,每个人都身处一种被分裂和被分割的生活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几种生活、多元观念同时并存,仅仅是一墙之隔,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和场景。”

⑤面对剧烈变革的中国社会,传统作家来不及发现、洞悉、分析、沉淀、总结和提炼现实生活,由此造成文学在及时、鲜活、生动、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表现乏力。正如美国学者约翰霍洛韦尔所说,当一切事情以比过去高十倍的速度变化时,“日常事件的动人性已走到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了”。即使是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报告文学,近二十年来也因调查技巧单一、表达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当代读者对事实深层次的追求而走向衰落,甚至有一部分报告文学沦为宣传文体,成了“吹捧文学”“推销文学”,失去现实主义批判性,遭到读者的厌弃。

⑥和传统的新闻文本相比,非虚构作品同样具有优势。传统的新闻文本往往擅长粗线条地转述新闻事件的框架,见“事”不见“人”。非虚构作品在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条件下,不遗余力地挖掘人物、事件背后更为丰富的意义,在个人思索和公众历史、社会使命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生活的内核;其中叙事策略和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让读者更深切地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抵达真正的“真实”境界。这也是非虚构作品备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⑦有意思的是,非虚构写作不是专为职业作家与记者而准备的,业余的大众也可以参与到非虚构写作中,记录下自己身边的人事。“有故事的人”“全民故事计划”等非虚构写作平台都是为一般写作者书写自身故事提供的平台。“有故事的人”是由凤凰网推出的非虚构写作平台,对非虚构写作的理念是“每个人都有故事,都可以写出故事”,并且认为非虚构写作者“可以来自名流,来自职业写作者,也完全可以来自贩夫走卒,升斗小民”。与专业文学创作、专业新闻写作相比,非虚构写作打破了写作的壁垒,推翻了写作的围墙,拆除了写作的藩篱,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参与者。

⑧非虚构写作在我国的兴起体现出整个社会文艺需求和理念的变化。1990年代,中国纪录片领域曾发起一场“新纪录运动”,原先被遮蔽的底层社会开始在镜头中向我们敞开。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非虚构作品有了更多的渠道发表与传播,广大普通人的写作活动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故事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写作领域即将展开的可能是一场文字世界的“新纪录运动”

(有删改)

3.能依据第②段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非虚构写作”要求作者诚实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体验和发现。

B.“非虚构写作”时每一句话必须有依据,不能出现主观想象的画面。

C.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社区发展调查报告》属于“非虚构写作”。

D.某位“九零后”写的自传《中国式成长历程》不属于“非虚构写作”。

4.第③段中作者通过霍华德•格里芬和梁鸿的例子来证明观点,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

5.对第⑧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出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受到文艺变革大背景的影响。

B.揭示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对文学题材变革的推动意义。

C.展现对非虚构写作跨媒介发展的广阔前景的信心。

D.揭示非虚构写作在民间文化传播方面的独特价值。

6.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7.“有故事的人”平台请你担任“一日小编”,共同评选非虚构写作一周最佳作品。本周有几篇作品在“内容基于事实”“叙述精彩动人”等方面得分相同,编辑部决定从“非虚构作品的思想意义”的角度评出高下,请你根据文中的相关论述,拟出三条具体的评价细则。

 

【答案】

3.A

4.答案示例一:本段试图证明非虚构写作要有细致扎实的采访过程,以梁鸿写《出梁庄记》时采访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和信息记录之细致来加以论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霍华德•格里芬的例子突出的是其甘冒危险浸入式体验的勇气,采访过程是否细致扎实并不确定,因而说服力较弱。

答案示例二:本段以中外两个事例来论证非虚构写作要有细致扎实的采访过程,两个事例前者侧重采访地点和体验方式的选择,后者侧重采访对象和记录过程的处理,都强调了采访方式需要仔细考量、严谨深入,避免孤例证明或单一类型事例证明的单薄,增强了例证的说服力。

5.B

6.本文首先指出非虚构写作在中国兴起的现象;接着界定了“非虚构写作”的内涵,确定其基本要求;然后从非虚构作品文体的阅读价值、写作追求和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出发,论述非虚构写作的独特优势,由此揭示了非虚构写作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7.体现对身边普通民众的关怀;具有社会现实批判意识;反映时代精神生活内核;展现个人和世界的复杂关系。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时,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结合原文做出正确判断。

A项,由②段“它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真实事件、真实经历、真实体验是非虚构写作的基本要求”可知,“非虚构写作”要求作者诚实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体验和发现。

B项,表意绝对。所谓“非虚构写作”指的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文学创作活动,但不是说“不能出现主观想象的画面”。

C项,推断错误。“非虚构写作”,它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社区发展调查报告》不属于文学创作,不属于“非虚构写作”。

D项,推断错误。某位“九零后”写的自传《中国式成长历程》具有真实事件、真实经历、真实体验的特点,符合非虚构写作的基本要求,也属于“非虚构写作”。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做不做全由自己的便;那作品,像太阳的光一样,从无量的光源中涌出来,不像石火,用铁和石敲出来,这才是真艺术。那作者,也才是真的艺术家。——而我,……这算是什么?……”他想到这里,忽然从床上跳起来了。以先他早已想过,须得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了;投稿的地方,先定为幸福月报社,因为润笔似乎比较的丰。但作品就须有范围,否则,恐怕要不收的。范围就范围,……现在的青年的脑里的大问题是?……大概很不少,或者有许多是恋爱,婚姻,家庭之类罢。……是的,他们确有许多人烦闷着,正在讨论这些事。那么,就来做家庭。然而怎么做做呢?……否则,恐怕要不收的,何必说些背时的话,然而……。他跳下卧床之后,四五步就走到书桌面前,坐下去,抽出一张绿格纸,毫不迟疑,但又自暴自弃似的写下一行题目道:《幸福的家庭》。

(2)他的笔立刻停滞了;他仰了头,两眼瞪着房顶,正在安排那安置这“幸福的家庭”的地方。他想:“北京?不行,死气沉沉,连空气也是死的。假如在这家庭的周围筑一道高墙,难道空气也就隔断了么?简直不行!江苏浙江天天防要开仗;福建更无须说。四川,广东?都正在打。山东河南之类?——阿阿,要绑票的,倘使绑去一个,那就成为不幸的家庭了。上海天津的租界上房租贵;……假如在外国,笑话。云南贵州不知道怎样,但交通也太不便……。”他想来想去,想不出好地方,便要假定为A了,但又想,“现有不少的人是反对用西洋字母来代人地名的,说是要减少读者的兴味。我这回的投稿,似乎也不如不用,安全些。那么,在那里好呢?——湖南也打仗;大连仍然房租贵;察哈尔,吉林,黑龙江罢,——听说有马贼,也不行!……”他又想来想去,又想不出好地方,于是终于决心,假定这“幸福的家庭”所在的地方叫作A

(3)家庭中自然是两夫妇,就是主人和主妇,自由结婚的。他们订有四十多条条约,非常详细,所以非常平等,十分自由。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优美高尚……。东洋留学生已经不通行,——那么,假定为西洋留学生罢。主人始终穿洋服,硬领始终雪白;主妇是前头的头发始终烫得蓬蓬松松像一个麻雀窠,牙齿是始终雪白的露着,但衣服却是中国装,……”

(4)“劈柴,……”

(5)他吃惊的回过头去看,靠左肩,便立着他自己家里的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恰恰钉住他的脸。

(6)“什么?”他以为她来搅扰了他的创作,颇有些愤怒了。

(7)“劈柴,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前一回还是十斤两吊四,今天就要两吊六。我想给他两吊五,好不好?”

(8)“好好,就是两吊五。”

(9)“称得太吃亏了。他一定只肯算二十四斤半;我想就算他二十三斤半,好不好?”

(10)“好好,就算他二十三斤半。”

(11)“那么,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

(12)“唔唔,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他也说不下去了,停了一会,忽而奋然的抓起笔来,就在写着一行“幸福的家庭”的绿格纸上起算草,起了好久,这才仰起头来说道:“五吊八!”

(13)“那是,我这里不够了,还差八九个……。”

(14)他抽开书桌的抽屉,一把抓起所有的铜元,不下二三十,放在她摊开的手掌上,看她出了房,才又回过头来向书桌。他觉得头里面很胀满,似乎桠桠叉叉的全被木柴填满了,五五二十五,脑皮质上还印着许多散乱的亚剌伯数目字。他很深的吸一口气,又用力的呼出,仿佛要借此赶出脑里的劈柴,五五二十五和亚刺伯数字来。果然,吁气之后,心地也就轻松不少了,于是仍复恍恍忽忽的想——

(15)“什么菜?菜倒不妨奇特点。滑溜里脊,虾子海参,实在太凡庸。我偏要说他们吃的是‘龙虎斗’。……“于是一碗‘龙虎斗’摆在桌子中央了,他们两人同时捏起筷子,指着碗沿,笑迷迷的你看我,我看你……。

16“‘My dearplease.’

17“‘Please you eat firstmy dear.’

18“‘Oh noplease yor

(19)“于是他们同时伸下筷子去,同时夹出一块鳝鱼来,一样大小,五五二十五,三五……不管他,同时放进嘴里去,……”他不能自制的只想回过头去看,因为他觉得背后很热闹,有人来来往往的走了两三回。但他还熬着,乱嘈嘈的接着想,……他终于忍耐不住,回过头去了。

(20)就在他背后的书架的旁边,已经出现了一座白菜堆,下层三株,中层两株,顶上一株,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

(21)“唉唉!”他吃惊的叹息,同时觉得脸上骤然发热了,脊梁上还有许多针轻轻的刺着。“吁……。”他很长的嘘一口气,先斥退了脊梁上的针,仍然想,“幸福的家庭的房子要宽绰。有一间堆积房,白菜之类都到那边去。主人的书房另一间,靠壁满排着书架,那旁边自然决没有什么白菜堆;卧室又一间;黄铜床,床底下很干净,……”他当即一瞥自己的床下,劈柴已经用完了,只有一条稻草绳,却还死蛇似的懒懒的躺着。

(22)“二十三斤半,……”他觉得劈柴就要向床下“川流不息”的进来,头里面又有些桠桠叉叉了,便急忙起立,走向门口去想关门。

(23)“……所以主人的书房门永远是关起来的。”他走回来,坐下,想,“有事要商量先敲门,得了许可才能进来,这办法实在对。现在假如主人坐在自己的书房里,主妇来谈文艺了,也就先敲门。——这可以放心,她必不至于捧着白菜的。

(24)“‘Come inpleasemy dear.

(25)啪!

(26)他腰骨笔直了,因为他根据经验,知道这一声“啪”是主妇的手掌打在他们的三岁的女儿的头上的声音。

(27)“幸福的家庭,……”他听到孩子的呜咽了,但还是腰骨笔直的想,“孩子是生得迟的,生得迟。或者不如没有,两个人干干净净……”他听得呜咽声高了起来,也就站了起来,钻过门幕,想着,“马克思在儿女的啼哭声中还会做《资本论》,所以他是伟人,……”走出外间,开了风门,闻得一阵煤油气。孩子就躺倒在门的右边,脸向着地,一见他,便“哇”的哭出来了。

(28)“阿阿,好好,莫哭莫哭,我的好孩子。”他弯下腰去抱她。

(29)他抱了她回转身,看见门左边还站着主妇,也是腰骨笔直,然而两手插腰,怒气冲冲的似乎豫备开始练体操。

(30)“连你也来欺侮我!不会帮忙,只会捣乱,——连油灯也要翻了他。晚上点什么?……”

(31)他使她站在两膝的中间,擎起手来道,“莫哭了呵,好孩子。爹爹做‘猫洗脸’给你看。”他同时伸长颈子,伸出舌头,远远的对着手掌舔了两舔,就用这手掌向了自己的脸上画圆圈。

(32)“呵呵呵,花儿。”她就笑起来了。

(33)“是的是的,花儿。”他又连画上几个圆圈,这才歇了手,只见她还是笑迷迷的挂着眼泪对他看。他忽而觉得,她那可爱的天真的脸,正像五年前的她的母亲,通红的嘴唇尤其像,不过缩小了轮廓。那时也是晴朗的冬天,她听得他说决计反抗一切阻碍,为她牺牲的时候,也就这样笑迷迷的挂着眼泪对他看。他惘然的坐着,仿佛有些醉了。

(34)门幕忽然挂起。劈柴运进来了。

(35)他也忽然惊醒,一定睛,只见孩子还是挂着眼泪,而且张开了通红的嘴唇对他看。“嘴唇……”他向旁边一瞥,劈柴正在进来,“……恐怕将来也就是五五二十五,九九八十一!……而且两只眼睛阴凄凄的……。”他想着,随即粗暴的抓起那写着一行题目和一堆算草的绿格纸来,揉了几揉,又展开来给她拭去了眼泪和鼻涕。“好孩子,自己玩去罢。”他一面推开她,说;一面就将纸团用力的掷在纸篓里。

(36)但他又立刻觉得对于孩子有些抱歉了,重复回头,目送着她独自茕茕的出去;耳朵里听得木片声。他想要定一定神,便又回转头,闭了眼睛,息了杂念,平心静气的坐着。他看见眼前浮出一朵扁圆的乌花,橙黄心,从左眼的左角漂到右,消失了;接着一朵明绿花,墨绿色的心;接着一座六株的白菜堆,屹然的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

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八日(有删改)

8.小说第(5)段和第(33)段两次刻画了妻子的眼神,试对其进行赏析。

9.分析第(20)段划线句的作用。

10.小说中多次写到“劈柴”,在结构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文中三处加点的“劈柴”进行分析。

11.评析小说的主人公形象。

 

【答案】

8.第一处妻子“阴凄凄”的眼神刻画了妻子整日为生活琐事而操劳,此刻正为劈柴的价格斤斤计较,由此产生了一种怨愤之情,第二处写妻子“笑迷迷挂着眼泪”的眼睛,刻画了五年前妻子曾感动于男主人公为了婚恋自由突破一切阻碍和自己结合,并对未来美好的婚姻生活充满了憧憬,前后两处眼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揭示了在生活重压下妻子精神气质的蜕变,这种蜕变引发了男主人公的反感和排斥。

9.以白描手法刻画出白菜堆成A字型的特点,直观形象,以此象征男主人公面对的巨大的生活压力,与上文假定“幸福家庭”在A地形成呼应,且与文末的A型白菜堆相照应,体现作者构思的严密。

10.前两处劈柴意象的出现都打断了主人公正在进行的创作构思,第三处劈柴意象则打断了主人公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三处“劈柴”都将主人公由幻想拉回现实。可见,在小说情节的转换和叙事空间的跳跃之间,“劈柴”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三次反复使用,既有线索的功能,又增强了行文脉络的层次感与节奏感。

11.这是一个身处于乱世,理想无处伸张,却又软弱不敢反抗,最终只能向现实低头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有过高尚的文学梦想,却于生计只能写媚俗的作品。/他曾经突破阻碍争取婚姻自由,却又坠入日常生活的泥潭沉沦颓丧,他耽于幻想,沉迷于编织幸福家庭的美梦,同时又被残酷的现实击醒,最终放弃,/他对妻子曾经爱过却在琐碎的生活中消磨了这份爱。/对女儿,他表现出无限的温情和爱,却又对女儿将来的宿命感到绝望。这样的人既让人同情,又让人感到可悲。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2.出版社编辑了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

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诗余选集》D.《律诗集萃》

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4.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2.B

13.D

14.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这里的“酒”作者又似乎把它当作庆功酒来看待。前后两个“酒”,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表观诗人为国作战的愿望不能实现,只能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抒怀解忧的失意。

【解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本诗颈联“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不对仗,所以是古体诗。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错误,“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展现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不是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酒”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厚重感,这首诗中出现的“酒”代表着诗人的思想情怀。第一个“酒”出现在“酒为旗鼓笔刀槊”,这是写的诗人作书前的具体状态,展现出诗人把酒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把书当作战场,寄托出内心的感慨,自己无法真正上战场,只有在这书卷笔墨之中展现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的表达,酝酿了诗歌的情绪,为下面的具体抒怀蓄势;

第二个“酒”出现在“须臾收卷复把酒”之中,是诗人完成作品后的一种自然状态,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展现了凯旋归来,设宴庆功的场面。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如鸟兽溃散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展现出内心的无限满足,突出自己的壮志豪情。

诗中借醉中作草书的情况,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诗中表明作者为国征战的愿望无法实现,便把豪情寄托于饮酒和写字当中。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赵豫,字定素,安肃人。宣德五年五月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②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益军,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③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后配享周忱祠。

④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⑤始与豫同守郡者,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水陈本深,并皦皦著名绩,豫尤以恺悌称。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松江太守赵豫居官慈惠。每见讼者,非急事,则谕之曰“明日来”。始皆笑之,遂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不知讼者乘一时之忿,经宿气平,或众为劝解,因而获息者甚多。比之钩钜致人而自名英察者,其所存何啻霄壤!

(节选自《坚瓠续集卷之四》)

(注)①灶丁:旧称煮盐工。②恺悌:和乐平易。③钩钜:辗转推问,究得情实。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廷臣九人为知府(_____)(2)专益军(_____)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及姻戚同姓(_____)

A.勾结    B.摄取    C.招引    D.征调

(2)留一履以识遗(_____)

A.爱护    B.喜好    C.恩惠    D.吝惜

17.把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18.用“/”为第①段画直线部分断句。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19.根据第②段文意,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

20.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请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

 

【答案】

15.    选择    从事,致力于    

16.    D    C    

17.当时卫军放纵专横,赵豫逮捕其中特别横暴的人,用棍杖打完后再把他们发配到边关,众军于是安定顺从。他一心一意安抚人民,帮助百姓休养生息。

18.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19.赵豫关注民情,敢于上奏章为民直言,帮助百姓摆脱酷吏的压迫、减少重租,获得休养生息。

20.甲文中赵豫“患民俗多讼”“好言谕之”,以和乐平易的方式改善民风,意在引导人们关注地方治理中施教易俗的重要性;乙文中赵豫居官慈惠,以民为重,作者意在通过对比赞美赵豫的仁爱为民,批判那些为求政绩和英名而不恤民力的酷吏。

【解析】

1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再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现象,理解时,根据语境推断。

(1)句子意思是“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简”选择,选拔;

(2)句子意思是“专门致力于扩充军队”,“务”从事,致力于。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解答时,要依据平时积累结合上下句和句子结构特点来分析。

(1)句子意思是“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联系前面的“专务益军”看,与“牵连”表意有关的是“征调”。故选D。

(2)句子意思是“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练习句子结构看,“爱”应该是名词,选“恩惠”的意思更合适。故选C。

1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难点字多根据字形和语境推断,平时训练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恣横”,放纵专横;“执”,逮捕;“尤者”特别横暴的人;“杖”,名词作动词,用棍杖打;“配”,发配;“遂”,于是;“帖然”安定顺从的样子;“拊循”,安抚;“休息”,休养生息。

18.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以及文体的语言风格。断句完毕,再回读一遍审查。句中“良家子谨厚者”是定语后置句,意思应该是“谨厚的良家子”,该词组是名词性词组,做“择”的宾语,与“为吏”一起构成动词词组,表达完整语意,“为吏”后应停顿;“训以礼法”,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形式,单独表意;“均徭节费”是由动宾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减吏员十之五”是又一动词词组,表明采取的另一措施。要求用“/”为第①段画直线部分断句,故断句应为: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19.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段落大意,找到问题对应的有效信息区间,再结合具体问题做分析。要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从情理上讲,需要找赵豫深得民心的做法。根据第②段文意,原因在“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的表述中,一是赵豫敢于上奏章为民直言,使百姓都获得休养生息,二是减去“十之二三”的重租,他做到了关注民情,帮助百姓摆脱酷吏的压迫。

2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审清题干要求,通过阅读两则材料,把握内容要点,从人物言行和情节结构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写作意图。题干提示“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要求“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分析时主要围绕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来看,在甲文中,赵豫是以和乐平易的方式改善民风:“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患民俗多讼”表现对民风的关注,“好言”表现他的平易,“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意在引导人们关注地方治理中施教易俗的重要性。乙文,“太守赵豫居官慈惠”这是正面交代。“每见讼者,非急事,则谕之曰‘明日来’”这个做法以及“因而获息者甚多”的结果和甲文相近。不同的是,乙文最后一句用反问句形式,把“钩钜致人而自名英察者”拿来与赵豫进行对比,批判那些为求政绩和英名而不恤民力的酷吏的同时,突出了赵豫的仁爱为民。

参考译文: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

等到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致力于扩充军队,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 

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告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当赵豫刚到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等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有的被劝阻,多停止不再来起诉了。

起初与赵豫一同守郡的人,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水陈本深,都光明磊落有良好的政绩,赵豫更是因和乐平易著称。

松江太守赵豫在官任职慈爱仁惠。每每看见诉讼的人,如果不是紧急的事情,就告诉他们说曰“第二天来”。起初大家都笑他,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不知诉讼的人乘着一时的愤怒,经一夜气平,有时众人对他们劝解,因而事情得到平息的非常多。比之辗转推问,究得情实使人来而自名智慧过人明察的,他们的存在何异于天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送虚白上人序

高启

①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②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

③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④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B.C.D.

22.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3.对第④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虚白上人“闭户寂坐”,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是为了等候“余”与之同游。

B.本段由叙到议推进文意,层层深入表现了“余”乐与虚白上人游而不知厌。

C.作者列举“佛者”多种劣行,是为了突出虚白上人有“过只徒”的操守。

D.作者采用对比、反问、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真诚肯定了虚白上人之贤。

24.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答案】

21.D

22.语言工整(整句;三字、四字、五字句交相出现),富有节奏感、音韵美,如“入其室,无一物,弊簧折铛,尘埃萧然”描写居室物品的简陋,“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表现其衣食极其简朴,这和虚白上人的逍遥自得形成对比,凸现出人物安贫乐道的形象特点,表达作者的欣赏和赞许。

23.A

24.(1)文章是高启给友人虚白上人的赠序,表达为虚白东游送行之意。(2)赞颂虚白上人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独立人格。(3)表达自己与虚白上人志同道合,淡泊自洁的人生追求,并表达自省之志,(4)针砭时弊,批判士大夫们追名逐利,僧风败坏,世风日下,希望达到讽劝教化之效。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原句“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这是一个陈述句,强调在那里遇到了虚白上人,需要填一个表示“在那里”的兼词。

A.原句中的“者”并非表判断,而是代词“……的人”,因此末尾不能填“也”;

B.这是表反问、疑问或感叹语气的词,不符合要求;

C.表陈述语气,一般译为“了”,用在此句中不恰当;

D.兼词,相当于“于此”,符合要求。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线句描写虚白上人的居住环境及生活情况。“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描写室内空荡,没有什么东西,且物品很破旧,这是写居室物品的简陋;“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这是写虚白上人穿的单薄破旧,吃的简单,表现其衣食极其简朴;然而居住的简陋和生活的简朴却与他的状态形成对比,“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这就凸现出人物安贫乐道的形象特点,表达作者的欣赏和赞许。

从语言特点上看,这段文字多用短句,如“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三、四字运用颇多,读来节奏鲜明;且“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与“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句式工整,富有音韵美。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是为了等候‘余’与之同游”错。结合原文“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可知,通过寺中住持敲钟集合众僧送往迎来,唯恐招待不周,而虚白正关起门静坐像没听的对比衬托,突出虚白上人对达官贵人不屑一顾。

故选A

24.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写作意图的能力。

作者的写作目的可从文章最后一段探究。结合“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可知,本文是高启给友人虚白上人的赠序,表达为虚白东游送行之意。

文末写“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再结合前文,作者笔下的虚白上人,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他安贫乐道,具有独立的人格,对达官贵人不屑一顾,而对志同道合的友人却是唯恐招待不周,因此作者写作此文赞颂虚白上人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独立人格。

而这一切,又是放在士大夫世风日下,僧风日败的社会环境中来写的,“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作者写作此文还在于针砭时弊,批判士大夫们追名逐利,僧风败坏,世风日下,希望达到讽劝教化之效。结尾说“风乎人”就是此意。

文末还有“省于己”,显然,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不仅是给虚白上人作序,而且也表达自己与虚白上人志同道合,淡泊自洁的人生追求,并表达自省之志。

参考译文:

我当初不想跟佛教徒交往,曾经读苏东坡所写的《勤上人诗序》,看见他称赞惠勤的贤明说:“假如他能够排列在士大夫中而积极追求功名,他一定不会辜负欧阳公。”我于是悲叹士大夫的风气已经败坏很久,对有值得与之交往的佛教徒这件事感到高兴。

去年春天,我寄居在苏州城西,读书之余,就到虎丘山的云岩寺,寻找所说的值得与之交往的僧人,因而在那里遇见了虚白上人。

虚白形体消瘦,心神清朗,在众人之中不苟言笑。我最初在虎丘山的剑池边认识了他,当时在心里就坚定地认为他是位贤人。进入他住的房间,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只有破旧的竹席,断了腿的锅,异常简陋冷清。天冷也不求穿的暖和,只穿一件僧衣,饿了也不求吃饱,只喝一碗稀粥,却优游自得,安闲自在,快乐得很。有时候拿出他写的诗(来看),他的诗写得文辞委婉舒缓,表达出和悦愉快的心情,丝毫没有紧迫的不如意不得志的情感,正好和他这个人相似。

正当春天二三月的时候,云岩寺里游人众多,达官贵人,车马相连。寺中住持敲钟集合众僧送往迎来,唯恐招待不周,而虚白正关起门静坐像没听到一样。等我们到了,就穿着破鞋子起身陪着我们,在长林绝壁之下给我们介绍这儿的景观,一直到太阳下山才结束。我越发认为虚白是位贤士,为他叹息而有所感慨。现在的士大夫们,在路上追逐利益的接连不断,在家里谈论利益兴高采烈,没有不厌恶贫困的,都希望财富充盈,聚在一起,不是轮流夸耀,就是相互诋毁,如果让虚白上人穿戴上冠袍,和士大夫们同列,那么虚白上人肯做那些士大夫所做的事吗?有人也许会认为,虚白是个佛教徒,而佛道是崇尚清静无私的,他这样做是很适宜的。我说,现今的佛教徒,难道就没有唠唠叨叨放纵地说着荒唐话的吗?难道就没有忙忙碌碌登门拜访巴结权贵的吗?难道就没有住着高楼大厦享用着美女丰食的吗?这样看来,虚白的贤能不只是超过我们这些人,而且又能超过那些人了。我所以很乐意跟他交往并且从不感到满足。

今年秋天,虚白将到东边游历,请我为他写些文字作为赠序。我认为虚白不是对世人有所求的人,哪里会想让我去宣扬他的名声呢?所以写下这样的感想,一方面用来讽劝世人,一方面用来反省自己,让自己无愧于虚白上人罢了。

 

七、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如果一定要做出选择,那么就选择做对的事情。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