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

2021年上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1年上海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各区课外文言文汇编

2021年上海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各区记叙文阅读汇编

2021年上海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各区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年上海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各区现代文阅读汇编

2021年上海上学期期末各区课内文言文阅读汇编

上海七年级课外古文汇编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3)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4)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羁鸟恋旧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艰难苦恨繁霜鬓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词有:“峥嵘”“羁”“鳝”“繁”。

 

二、选择题组

2.按要求选择。

(1)“11.11”购物节小红总是买得停不下来,妈妈想用一句话点醒她,以下句子不合适的一项是(   )

A.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B.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C.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D.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   )。

作为__________,曲艺是_______,更是______的“自律的艺术”,始终_____。

①方言艺术和地方特色艺术           ②有着整套自觉遵循的演观规则    

③乡土中国口传文化的一个枝蔓       ④在雅俗之间游弋

A.①③②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D.③①④②

【答案】

(1)B

(2)B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准确表达的能力。

选项ACD的意思都是强调节约。

B.句意:尽量接触更多,但要吸收精华,这样才能厚积薄发,通常用来比喻读书的方法。用来强调节约,不符合语境。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先看第一处是“作为……”,后文谈的是“曲艺是……的艺术”,与之承接最好的当是③,③是“曲艺”的一个特征,排除BD

而①“方言艺术和地方特色艺术”是艺术的所属类别,应该放在第二处,与后面的“更是……的‘自律的艺术’”照应;

关于“曲艺”是“自律的艺术”,第三处横线要贴近说明它的这一特征,用“有着整套自觉遵循的演观规则”,比“在雅俗之间游弋”更好,应填②;

“在雅俗之间游弋”和“始终”搭配说明其发展状况,放在最后,排除A

故选B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3.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的状况。

4.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5.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6.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

本报讯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答案】

3.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4.C

5.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寻求真相的意愿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6.“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说明此新闻并不是该报记者亲自采访实地考察获得,可靠性不强;从新闻内容看,包含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傍晚6点半左右)、地点(本市西北上空)、人物(目击者)、原因(出现不明飞行物)、经过等要素,内容相对完整;“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可作为证据,但新闻中并未体现出对这些证据的检验或核实;“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表明该新闻报道有植入广告意图。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困境”本义是指困难的处境,放在句中考虑,“这种”,提示考生要到上文寻找答案。

上文说“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可以总结出答案应是,信息本应消除不确定性但也会增加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曲解原文。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指的就是“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所以说“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与“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这是一道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在文章中的位置,还要结合文本特征分析。

从内容上看,第⑥段的关键句是“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由此可以概括出,第⑥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出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第⑥段是文章结尾段,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有,总结上文、深化主旨、照应上文、卒章显志、照应题目等等,本文第③段探讨了“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第④段从原因和表现两个方面探讨了受众缺乏“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第⑤段讨论了真相与常识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从第③段到第⑥段层层递进,所以,第⑥段具有深化主旨的作用。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第③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本题新闻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报道的来源是否确切可靠,“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说明这个新闻并不是该报记者亲自采访,实地考察获得,可靠性不强;

(二)报道的内容是否完整,从所供新闻内容看,包含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傍晚6点半左右)、地点(本市西北上空)、人物(目击者)、原因(出现不明飞行物)、经过等要素,内容相对完整;

(三)报道者是否提供经过检验核实的证据,“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可作为证据,但新闻中并未体现出对这些证据的检验或核实;

(四)这则新闻是否有其他意图,“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表明该则新闻报道有为“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做广告的意图。

考生可依据以上四个方面组织自己的答案,表达要准确、逻辑要严密。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因为我是一个父亲

梅子涵

①明天,女儿就要返回巴黎。今晚,她和同学聚会,到现在还没有回家。

②我睡不着,在二楼坐着等,到一楼门口站着等。透过大门的玻璃看着外面的小路,小路上只有小路,只有深夜,只有一点儿声音也听不见。可是我现在想听见声音,想听见是女儿回来了,哪怕看见走过去的不是女儿,哪怕它也不是这深夜小路上很贵重的脚步声,因为我听见的时候会想,这大概是女儿了,我就会准备了开门。这样地仔细听着,准备开门,可却不是她,脚步声便是我这时最重要、最单调、最丰富的心思。我还可以有什么别的心思呢?如果有别的心思,那么也只有是从这个心思里生出来。这个心思是现在这个时间的母题。

③这时隔壁小毛家刚满月的小女儿啼哭了几声。这样的细嫩声简直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梦神,朝你呼出了一口无限软的气,让窗里窗外、小毛家窗外的树、我家门口的路,都成了恍然飘忽的梦。刚满月的小女孩,你细嫩地一哭,妈妈就喂你吃奶,爸爸就给你换尿布,他们和你都是在一个最无忧的童话里,你正是你的父母的梦神,连安徒生也很难写出它的安详。

④可是门外的路上仍旧只有小路,只有深夜,只有一点儿声音也听不见,没有女儿的脚步声。她不是刚满月,细嫩的声音只在我们耳边、眼前;不是五岁、十岁,玩耍的脚步只在家门口;十八岁那年,中学领着他们去一个水边的小镇,大概是想让他们最后一次松垮地走走,天真地闹闹,说说惆怅和茫然,提前喝一杯告别酒,就要参加生命一世最大的考试了,每一天的路都走得颤抖。她站在路边的电话亭打电话回家,告诉我大家都喝黄酒了,大家都说,马上就要分开了。她电话里的声音满是迷雾般的水汽,我知道她也是颤动着想哭的。可是那时,我完全没有去想到,这一场最大的考试,接着的大学,接着的继续长大,都只是她会和我的分开、和妈妈分开的序幕。而其实,只要会分开,那么之前的每一天都只是序幕,可是那时我哪里能够想得到?

⑤女儿现在的脚步是在巴黎走,在欧洲和别的国家走,偶尔一年或两年,才走到中国上海的家门口。上海的家只是她偶尔回来住几天的地方。而那几天,她还要忙碌地走出去,和人轻松地说这话,和人严肃地说那事。一个人的长大如果还是在他没有长大时的路上,那么是不是就可能不被注视、不被喜欢、不被人夸赞地说:“你真是棒哦!”如果一个人永远还是童年路上的溜达者,那么即使门口的路上昼夜亮着路灯,生命的气质里是不是就不会有溢彩的流光?

⑥我很矛盾地这样想这么问,是因为我只能这样想着问着慰问自己。我已经想了很久,慰问了很久。我没有答案,因为我也早不是走在很小的时候、很年轻时候的家门口了。我的脚步早就踩在了无数地址、五湖四海。我的外祖母,我的父亲母亲,他们也总是在看得见家门口小路上的窗口前等啊等啊,一直等到我走到家门前的路上……抬头看去,窗口已经没有外祖母,也没有父亲,总算母亲还在。而窗口终究都会空的,站在路上,看着窗口,我们只能对自己说:“空了。” 而那时,我们可能也的确很棒了。想过来说过去的矛盾啊!

⑦而我现在站在这儿,女儿走到门口,门里看着门外,门外看着门里,真真实实,什么也不少,虽然是夜里,没有那么亮堂,但那短短的一会儿,眼里是流光的,心里是溢彩的。一个当父母的人,一天的日子,就算拉上红颜色的帷幕了,明天怎么开始,那就随便它怎么开始吧。

⑧我不能不叹息,因为偏偏这时一个计算题从母题里生出来了。我算着,假如我可以再活20年,女儿一年回来一次,每一次我都在她离开的前一个夜晚站在这里等候她,那么我就还可以有 20 次。假如我只可以再活15年,那么我就只有15次。即使还可以有30次,它也是这么少,怎么会这么少啊?

⑨数学的计算啊,你就这么把我这一天快落下的红帷幕算得有些忧伤了。

⑩其实每一次,去巴黎,离开的时候,在机场告别,我拥抱着她,心里也是这样想,又减少了一次。安徒生在他的童话里很喜欢写类似伤感的句子:减少了、减少了,故事结束了。

我想,还是打个电话吧,问问她是不是快到家了。可是这时又有脚步声了。这时的路上终于不是只有路了,女儿走到了门口。我开了门。我把红幕拉上。我对她说:“早点睡,明天夜里在飞机上又睡不好。”明天夜里她睡不好的时候会想起今晚我站在这里等她吗?而明夜的这时我照旧会想,她在已经飞行很远的飞机上睡得好吗?上海到巴黎很远!她从小到大,我总是在一个单调的心思里打滚,滚得疲劳,又乐此不疲。

因为我是父亲。父亲和母亲都会这样单调,其实,他们都非常丰富。

7.赏析第②段语言运用的特点。

8.本文由“脚步声”写到“脚步”,结合内容分析其行文思路。

9.第⑦与第段都写了女儿走到门口的情景,辨析其作用。

10.联系全文,赏析结尾段。

 

【答案】

7.先用排比句强化“我”急盼脚步声的心情,再用“想听见”“哪怕”“准备”等语意连贯且具口语化的词语,情境化地展现了“我”等女儿时 专注、细密的心思。

8.文章由期待女儿“脚步声”起笔,引发女儿成长及“我”的人生“脚步”、实现生命价值与离家的矛盾等联想,由实而虚的行文贴合夜等“女 儿”所思所想的情境,写出了父亲的“丰富”。

9.第⑦段揣想女儿与我隔门对视,与上文窗口看不到亲人形成对比,展现父母子女安好带给人质朴的幸福感;第(11)段“开”“拉”两句实写女 儿到家,表现“我”内心的踏实与喜悦。

10.结尾段扣题,揭示了为人父母的本性:为了儿女安好这一“单调”的心愿,甘愿承受辛劳与分离的煎熬,以及与儿女成长相伴而来的细腻 而丰富的思虑和甘苦享受,言简意丰且意味深长。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作,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寒柳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释]①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②相关:关心。③湔(jiān)裙:溅湿了衣裙。这里用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姑娘向男友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溅裙来相会。

11.上面横线上应该填写的词牌是(   )。

A.沁园春B.江城子C.临江仙D.如梦令

1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花飞絮飘泊零落,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两人无缘相会,而“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13.鉴赏上阕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案】

11.C

12.D

13.“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从这首词的标题“临江仙·寒柳”可知,“临江仙”是词牌,即词的格式的名称。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以及“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错误,“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意思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可知“眉弯”并不是柳叶,而是作者紧锁的眉头,也没有用到“拟人”手法。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迭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付诸于柳树身上,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的色彩。“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递进一层,似在说明月无私,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照耀,一般关怀。貌似在写明月,实则是作者自况:柳树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减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爱;伊人就算永诀,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用词方面,用“疏疏”“憔悴”刻画寒柳萧条、稀疏、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艺术手法方面,用“五更寒”“明月”,侧面描写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爱”“相关”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借寒柳寄寓的对爱人的挚爱之情。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 苌弘、 师襄、 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14.解释下列加点词。

(1)官盛则近(_______)                (2)士大夫之(_____)

(3)六艺经皆通习之(__________)       (4)余其能行古道(_____)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师焉

C.吾见相如,必D.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6.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组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17.下列各句“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A.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明也。

D.孰能讥之乎?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答案】

14.    谄媚        解释经书的著作    称赞    

15.C

16.B

17.C

18.(1)在我前面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随他拜他为师。

(2)巫医、乐师、各种手工业者这类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官盛则近谀”翻译为: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谀”,谄媚。

(2)“士大夫之族”翻译为:士大夫这一类人。“族”,类。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翻译为: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传”, 解释经书的著作。

(4)“余嘉其能行古道”翻译为: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风尚。“嘉”, 称赞。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翻译为: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耻”,以……为耻,意动用法。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翻译为:即便是普通人尚且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将军和丞相?“羞”,感到羞耻,意动用法。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翻译为: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意动用法。

C.“吾见相如,必辱之”翻译为:我见到蔺相如,一定羞辱他。“辱”,使动用法,使……受辱,羞辱。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翻译为: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师”,以……为师,意动用法。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错误。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只是不是作者所说的“传其道解其惑”的老师。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翻译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其”,代词,他们。

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翻译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其”,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翻译为: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其”,语气副词,表揣测。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翻译为: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其”,代词,他们。

D.“其孰能讥之乎?”翻译为:难道谁还能讥笑他们吗?“其”,语气副词,表反问。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生乎吾前”,介词结构后置句,在我前面出生的人;“固”,本来;“从而”,跟从并且;“师”,以……为师。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耻”,以……为耻辱;“相”,互相;“师”,学习。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寘序

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引:一种乐曲体裁。句意为“学弹了以宫声为主的几支曲子”。②道:通“导”,意为排遣。③尉:县尉。剑浦:地名。

19.“其能郁郁以久□?”一句□中应该填入的虚词是(   )

A.B.C.D.

20.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曾因退职闲居而患抑郁症,后来他常听友人弹琴,久而久之,病不治而愈。

B.弹琴作为一种技艺,微不足道;但等到好琴师来,能弹出多种妙音,表达多种感情。

C.琴声同《论语》、《易》、《诗》等儒家经典一样,有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作用。

D.杨寘身体多病,又遭贬官,心情抑郁,所以作者写本文劝慰他要“平其心以养其疾”。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指临别时赠予的文字,内容多是推重、赞许、勉励等;本文是作者为赠别好友杨寘而作的。

B.杨寘因没中进士,不得不到千里之外去当一个县尉,加之体弱多病,因而心绪郁结,作为好友,作者在文中对杨寘进行了直接的劝慰。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作者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着力写了琴声对陶冶性情的作用。

D.作者作“琴说”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慰藉,在似促膝谈心中给人以劝导和抚慰,深情厚意寓于悠闲平静之中。

22.纵观全文,简述“琴”在行文中的作用。

23.本文较多地运用整句与散句相结合的句式。请以第二段为例,简述其好处。

 

【答案】

19.D

20.C

21.B

22.“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篇首提出琴治愈自己的幽忧之疾,篇中阐述琴可以“道其堙郁,写其幽思”,篇尾说琴可以使杨君“平其心以养其疾”,向杨君赠文进琴。

23.整句句子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散句形式灵活;整散交替错落有致,富有美感。

【分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其能郁郁以久”意思是“哪里能够长久地沉闷下去呢?”表达的是反问的语气。

A.哉:表示感叹的语气;跟疑问词合用,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此句处没有疑问词,排除。

B.矣:用在句末,跟“了”相同;表示感叹。此句不是感叹语气,排除。

C.也: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一般与疑问词何用。排除。

D.乎:表示疑问或反问。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A.“后来他常听友人弹琴,久而久之,病不治而愈”错误。依据原文“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分析可知,作者感到很快乐,浑然不觉自己还有病在身上,但并不意味着“病不治而愈”。

B.“但等到好琴师来”错误。“及其至也”指的是弹琴技艺到了极点,并非是好琴师来。

D.“所以作者写本文劝慰他要‘平其心以养其疾’”错误。依据原文意思“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分析可知,“作者劝杨真以琴治心病来帮助治疗身疾”。

故选C。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作者在文中对杨寘进行了直接的劝慰”错误。作者并没有直接劝慰友人,而是以琴声为喻抚慰杨寘,以弹琴来寄托情怀,排遣忧愁,养神祛病。

故选B。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物象作用的能力。

本文以“琴”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

开篇提出“予尝有幽忧之疾”,然后因为“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指出琴治愈自己的幽忧之疾。

篇中提到琴可以“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即排遣忧郁,散发幽思。

篇尾向杨君赠文进琴,“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作者认为平静心思,疗养疾病,弹琴能够收到一点好处。于是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并且邀请孙道滋喝洒,弹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2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句式角度,对第二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第二段的句子从句式结构上分析,如“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句式整齐,句子整散结合,交替出现,错落有致,整散句的结合使用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充满着抒情和论证的气势,富有美感;同时也写出了琴声的教化功能,与儒家经典一样有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作用,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参考译文:

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几支宫声曲子,时间一久就感到很快乐,浑然不觉自己还有病在身上呢。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发出的声调)大的是(浑厚较浊的)宫声,小的是(圆清急畅激愤或高昂的)羽声;按着琴弦迅急弹奏,曲调也突然随之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象旷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和悠远的思绪,像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像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纯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却跟尧舜三代的语言、孔子的文章、《易经》所表现的忧患、《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没有什么区别。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考中。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是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以他多病的身体,抱着不平的心思,却生活在风俗不同的地方,哪里能够长久地沉闷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并且邀请孙道滋喝洒,弹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七、命题作文

2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 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除诗歌外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②不得抄袭;③书写规范,工整。

 


上海市徐汇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徐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上海中学东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科目考试说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