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东城高二(上)期末语文
2021北京东城高二(上)期末语文
2021. 1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1- 4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体现在思想感情上,也体现在艺术形象上,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李白是盛唐时代
最典型的诗人,他的“斗酒诗百篇”的那些豪迈的乐府篇章正是出现在盛唐时代的创作高潮中。整个盛唐气象歌唱的是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人民所喜爱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在性格上更为平易开朗。这样一个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李白的《横江词》:“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在风浪的险恶中,却写出了如此壮观的局面,这与《蜀道难》的惊心动魄,乃同为时代雄伟的歌声。而王昌龄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暮,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其深厚、朗爽、典型、形象,也正是最饱满有力的歌声。至如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
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然”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植根于饱满的生活热情,是伴随时代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成长的。
材料二
唐计的题材非常广泛,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甲]zhǔ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乙]jué响。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相对平静的时期,边塞诗因此主要的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歌唱一种相对和平环境下的豪迈精神。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的形势基本上稳定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边防上的威望也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着盛唐时代的结束而衰落了。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里乃是说明着边防上雄厚的实力,没有边防上的实力是谈不上边塞上的和平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暮,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这又说明战争是残酷的,尽管“咸言意气高”,却是“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的历史性悲剧。这就进一步解释了边防的性质乃是为了保证和平,而不是为了战争,这几乎是唐代边塞诗中一种普遍的认识,又岂止是专对洮河一带而已。所以李白在《战城南》中说:“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杜甫在《前出塞)中说:“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正是基于这种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普遍认识,因此战争最为稀少、和平最相对稳定的开元时代,反而成为边塞诗的摇篮。
王昌龄这两首诗写的实际上又都是历史性的概括。吐谷浑到了开元时代早已亡于吐蕃,这自然不是当时的战役;“昔日长城战”当然也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乃是一个历史性的高度概括。唐代的边塞诗因此往往不拘于哪个具体战役,哪个时间、地点,而是在广泛的时间、空间上把边塞作为一个整体来歌唱。这样边塞诗的引人入胜之处就不在于哪个战场,哪个战役,而主要的是一种悲壮的豪情,异域的情调,辽阔的视野,边防的信心。
(取材于林庚《唐诗综论》)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李白豪迈的乐府诗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作品。
B. 盛唐诗歌的思想性指的是新鲜而朝气蓬勃。
C.社会繁荣使盛唐诗歌形成平易开朗的性格。
D.感情越是沉重的诗歌越是能体现盛唐气象。
2.在材料二 [甲][乙]处填入准确的汉字。(2分)
3.下列对两则材料所引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中引用《横江词》,说明了盛唐诗歌中,即使是险恶之景也可能呈现雄壮之气。
B.材料二中引用《从军行》,说明唐代边防雄厚的实力是盛唐边塞诗繁荣的根本原因。
C.材料二中引用《前出塞》,说明了唐代诗人普遍认识到边防的性质应该是保障和平.
D.兩则材料中引用的诗句体现出盛唐诗歌在思想性与艺术性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结合两则材料赏析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中体现出的“盛唐气象”。要求:思路清晰,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不少于200字。(10 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共12分)
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圣人可学而至与? 曰:然。学之道如何? 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故曰性其情。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故曰情其性。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
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
也。视听言动皆礼矣,所异于圣人者,盖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顺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故曰:颜子之与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
或曰:“圣人,生而知之者也。今谓可学而至,其有稽乎?” 曰:“然。孟子曰:‘尧、舜,性之
也,汤、武,反之也。’性之者,生而知之者也。反之者,学而知之者也。”又曰:“孔子则生而知
也,孟子则学而知也。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己而求
诸外,以博文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也。”
(取材于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性凿矣 凿:被更改,被破坏
B.出处语默必于是 出处:来源,根据
C.不勉而中 勉:尽力,努力
D.其有稽乎 稽:查考,考证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 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而为学之道遂失
B .圣人可学而至与
其本也真而静
C . 愚者则不知制之
所异于圣人者
D .非礼勿视
非化之也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圣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的,而为学之道的核心是正心养性。
B.作者认为有觉悟的人能用情感来引导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生邪解之心。
C.作者认为颜子没有达到圣人境界的原因是他只能谨守,还不能达到化境,
D.作者认为不修本性而追求博文强记,巧文丽辞,是无法学得圣人之道的。
8.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颜渊是如何修习仁道的。(3分)
颜渊问仁。子日:“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子日:“贤战,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9.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6分)
(1)舍瑟而作,对曰:“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2)吾尝终日而思矣, 。 (《劝学》)
(3) ,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阿房宫赋》)
5)_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6)_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0-13题。
漂来的城,融情的声
①当年,电视系列节目《话说运河》说的是一段关于水的历史,运河实现了地域间最大限度地沟通,顺水“漂”来的一根根神木、一块块金砖,筑起了一座全碧辉煌的城关。这个节目本身,已经有了一段不长不短的历史了。那是在上个世纪80 年代晴日里摄下的历史镜头,也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都城的一页历史的闪现。30 多年后再看此景,再入此境,蓦然感到:“水”这个有灵魂的精灵,它溅起的银色的波花,不就是音乐的圣洁音符吗?
②于是,思想便接上了无际的音乐遐想。一会儿是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开篇弦乐涌出的水波荡漾般的音符滚动,一会儿是舒伯特《鲜鱼》那绝美的歌唱中进溅出来的水花嬉戏的叮咚声响。历数关于“水”的音乐,从巴洛克的严谨乐音到浪漫乐派的放选浩歌,几乎比比皆是。
③巴赫那个后来演化为《圣母颂》的C大调前奏曲,虽无“水”的标题,却处处涌出“水”的乐音,那是因为圣洁的音符,让人们不由得联想到了“水”的圣洁。而与其同庚的亨德尔,更是在泰晤士河的英国“舳舻”之上,为皇帝乔治创作并演奏了使君颜大悦的《水上音乐》。《元史》中曾记载,忽必烈驾临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退下令京畿运河名为“通惠”。这“舶舻”,就是大船毗连:这“大悦”,就是大喜过望。这个乔治皇帝也在“轴舻”与“大悦”中,遂宽宥了宫廷作曲家亨德尔的逾假不归。“水”的音乐之美好,竟能够如此轻快地抚平了人的心境,化世界一片升平。
④历来,"水”的音乐有着不同凡响的感染力量,记得在我少年时代学习钢琴的日子里,多少度春秋过去而终不能忘的一曲,是门德尔松的那首《威尼斯船歌》。当年,我反复练琴,深深迷醉于这首升F小调的摇曳着八六节拍的绝美音乐之中,我又朝出了1963年的学习笔记,上面写下了我演奏这首乐曲时身临其境一般所想象到的诗意情景:
⑤“威尼斯水城之夜。天上的星,清晰投到地面的水波间,天地皆 为深青色,间而银光灿灿,波声潺潺。静,静……远处桨声传来,是那么微弱而有节奏。渐渐地,一声悦耳的不知名的乐器奏出了简短的单音,给夜又增加了一种色彩,桨声中似乎也融进了优美的曲调。歌声开始了,悠然委婉,抑扬顿挫并不明显,但却起伏着,亲切动人,真如发自心腑之声。歌唱像一个青年强烈的爱情冲动,虽只是独唱,但却不孤独。别人也受到了感动,一同加入了这个令人神往的歌唱,二重唱开始了,内心的波澜,被歌声不住地拨起,越来越热烈地涌动,最后,放开了歌喉,忘记一切地纵情高歌,那么激昂动人,此刻,周围迷人的景色愈发清晰了,水波、银光、星花、雪白的建筑物,远方愈来愈响的夜鹭叫声,以及回旋着的歌声的余波,聚汇着,均匀地交织在了一起,绘成一幅动人的威尼斯水城夜景。最后,船远了,在夜色中消失了.....“
⑥这段描写,几乎涵盖了门德尔松这首“无词歌”的全部细节以及由此清晰演绎出的情境。当年,我是在学习中演奏,现在我是在回味中抚琴。虽有了对于乐曲理解上和技法上的诸多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是不变的,那就是这首乐曲所构筑的音乐意境——一个 由“水”融成的音符,由“水”的音符编织成的“水”的世界。此时与彼时的感受,几乎与笔记本上的文字描画一模一样。于此,我又想到,“水”是千古不变的神圣液体,它以一种晶净,透穿了灵魂和情感;它以微弱的慢慢浸染,缓缓聚起一种冲击彼岸世界和改变人心的力量。于是,“水”才可漂来了一座城池,才可以击打不断成熟的、更加坚强的、可以改变世界的人的心灵与情感。
⑦这是什么?这就是“水滴石穿”。那种感觉不到的形体,那种看不到的力量,就是“水”的深沉的蕴涵。唯此,“水”才可以孕育文化文明,推动人类在历史的大道上前行。难怪世界文明的主体,从来都是流动着的大江大河。在大江大河的身边,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地吸吮着如乳汁一般的水液,才壮大了,才站立了起来。恒河如此,密西西比如此,伏尔加如此,我们的黄河长江也是如此。
⑧当“水”成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母亲”的时候,“水”的神圣和高洁便被升华到了一个只有用音符才能讴歌出全部情态与内涵的境界。在音乐的历史与现实中,一个民族总是以“水”的音乐作为最响亮的一个符号。
⑨约翰.施特劳斯只不过读到一位诗人的一句诗行“在那蓝色的多用河……",于是灵感突发,只以一个大三和弦的三个音,便如水一般泛滥着演化着,汇成一派洪流浩波,《“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在1866年奏响,自此响彻全世界,穿越了150多年的浩大时空,并还将无限蔓延下去。这音乐,不仅仅讴歌了一个水脉的伟大,更是赞颂了这个民族的自豪。奥地利人说过,无论你走到哪里,《蓝色多瑙河》就是我们第二个“国歌”。
⑩无论是门德尔松轻轻摇曳的《威尼斯船歌》,还是深沉厚重的《伏尔加纤夫曲》;无论是黄河气贯长天的壮歌,还是运河那个也是犹若船歌一般的八六节拍的浅唱轻吟,这些浸透在“水”中融化在“水”中的音符,以“水”一样无形的声响,构筑出一片精神的高地。那里,有每一个人的情感,也有集合起来的一个民族的魂魄。“水”能塑造出一个有魂魄的顶天立地的“人”,“水”能有内在的力量去载舟,去运来一座城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看到“水”的生生不息和强旺的生命力,无论是大自然之“水”,还是融化在“水”中的音乐,背后总是站立着一个“人”和一个民族。
⑪ “水",何止漂来了一个北京城。
(取材于李近朱的同名文章)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遂宽宥了宫廷作曲家亨德尔的逾假不归。 宽宥意为宽容,饶恕。有读作yòu。
B.便如水一般泛滥着演化着 泛滥:这里形容四处流淌。
C并还将无限蔓延下去 蔓延:这里指向广阔的时空扩展.
D. 无论是门德尔松轻轻摇曳的《威尼斯船歌》 摇曳:形容声音悠远。曳读作: yè.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引述《元史》忽必烈命名通惠河的事,说明了水与音乐的融合之美。
B.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虽然无词,却能给人带来优美丰满的想象和感动。
C.文章第⑤自然段的描写具体生动地演绎了乐曲表达的内容和创造的意境。
D作者认为大江大河是世界各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原泉,是文明的载体。
12作者认为“水“的音乐有哪些功用?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6分)
13.请解释结尾画线句的含义。(6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46分。
14.语言基础运用。(6分)
彩田小区焕新颜
深圳福田区彩田村被称为垃圾分类的样板,10月28日,①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在垃圾投放点,
②塑料桶被放进了不同颜色的金属箱,③箱体上印着电池、厨余等各种字样,滚动播放的屏幕和纸质宣传册供居民随时了解垃圾分类知识,角落还有洗手池和烘干机方便居民洗手,整洁、无异味的垃圾投放点很好地融入了小区景观当中。④小区还专门开辟出一块地,让居民丢放废旧家具、电器等大件垃圾。⑤小区更干净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可度更高了。⑥此外,小区内还有一座专业的厨余垃圾处理站,每天晚上,小区当天收集的厨余垃圾会在这里进行集中处理,这样可以产出小区绿化用的肥料。
(1)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3分)
A.①句中加点的“一探究竟”可换作“一探虚实”。
B.如果删去②句中加点的“被”字,不影响句意。
C.③④两句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 样。
D.将⑥句放在④句之前,可以使语意更加连贯。
(2)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把这则新闻的标题补充完整。(3 分)
要求:填写的句子与后一句字数相同、结构一致。
15.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院士团队传出喜讯:双季水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得知这一测产结果,袁隆平院士高兴得像个孩子,他说:“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 手中”,这句话一时引起人们热议, 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报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1北京东城高二(上)期末语文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3分)A
2.(2分)【甲】瞩 【乙】绝
3.(3分)B
4.(10分)答案示例:
《塞下曲》意境深远,感情悲壮,体现了雄浑壮美、表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盛唐气象”。(2分)从艺术特点上看,“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作者选择了典型的景物“水”和“风”表现边地特色,渲染旷远苦寒的氛围;“平沙日未暮,黯黯见临洮”,暮色苍茫,沙漠广袤,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2+2分)从思想感情上看,诗歌后两联贯通古今,既表现昔日边防之战中战士的勇猛,又表现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呼唤和平的意愿,感慨深沉,意味深远。(2+2分)
评分标准:盛唐气象2分——艺术性(雄浑壮美、丰满、悲壮等)、思想性(人民意愿、呼唤和平等)各1分。《塞下曲》具体赏析8分——具体诗句解读4分,与“盛唐气象”艺术和思想性的呼应分析4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5.(3分)B(进退) 6.(3分)A 7.(3分)B(觉者用本性来控制引导情感)
8.(3分)要点:
①坚持克制、约束自己的情绪、行为,达到礼的要求。(2分)
②安贫乐道。(1分)
评分标准(关键词):坚持(一贯、始终)(1分),约束(克制)自己(1分),安贫(1分)。
9.(6分)
(1)异乎三子者之撰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万里悲秋常作客
(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酾酒临江 (6)怅寥廓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0.(3分)D 11.(3分)A
12.(6分)要点
①“水”的音乐能抚平人的心境,化世界一片升平。(2分)
②“水”的音乐能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2分)
③“水”的音乐可以表现民族文化的内涵,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2分)
13.(6分)要点:
①运河的开凿,便利了水路运输,助力了北京城的修建。(2分)
②大江大河哺育了人类,孕育了文明。(2分)
③水丰富了人们的感受和感悟,激发音乐家的灵感创作出美好的音乐。(2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46分。
14.(6分)
(1)(3分)C
(2)(3分)答案示例:垃圾分类获认可 (关键词:垃圾分类)
评分标准:句意2分,结构1分。
15.(40分)略
【作文题目解读】
作文素材选自人民日报十一月的相关新闻报道,具有赞美奋斗的价值取向。关于袁隆平院士的事迹追求,学生在高一必修上的学习中有接触,属于学生熟悉了解的内容。袁隆平团队的新成果展现了科技创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袁隆平院士的喜悦表现出老一代科技工作者报国为民的情怀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境界。
这则新闻报道中,“中国人的饭碗”可以解读为“民族的未来”“人民的幸福生活”或“中国梦”等;“自己的手中”可以解读为“中国创造”“自身的努力奋斗”“自己的选择和实践”等;“让”的主语则可以理解为“我们青年”或“全体中华儿女”等。因此,袁隆平院士所说的话,可以理解为“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联想到“我们应通过创造迎接挑战,追求幸福”“中国人要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努力走向美好未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要中国人自己选择和践行”等。学生可以结合选必修上中所学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等相关内容进行论证,也可以联系现实中北斗系统、中国疫苗研发等社会生活展开阐述。
本题鼓励学生关注新闻价值取向,关注时代热点,关注科技创新,关注祖国发展;鼓励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精神动力,汲取榜样人物的精神力量;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同祖国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题目引导学生从合理而有个性的解读概念入手,建立逻辑清晰的论证过程,倡导写眼界开阔、站位较高、论点有时代价值的议论文。
【评分参考】
一类文(35-40):符合题意,观点健康鲜明,具有较开阔的视野,分析阐释较为充分深刻,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得体。
二类文(30-34):符合题意,观点健康明确,分析阐释条理清楚,逻辑自洽,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文(24-29):基本符合题意,有观点,思想健康,分析阐释基本清楚,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文(23分以下):审题有明显偏差或观点不明确,没有分析阐释或论据无法支撑论点,结构不完整,语病较多。
没有题目减2分;字数不够的文章,内容基本完整的,每少50字减1分;残文入四类;书写特别不规范的酌情扣除卷面分1-3分;标点严重不规范的扣除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孔子的门下,有三千弟子,孔子只称赞颜回好学。《诗经》《尚书》六艺等,三千弟子不是没有学习并贯通。如此说来那么颜回所独自喜好的,是什么学问呢?程颐回答说:是通过学习达到圣人境地的学问啊。
有人问:圣人也可以通过学习达到吗?程颐回答说:是的。有人又问:学习圣人之道的方法是什么呢?程颐回答说:天地间储存着精气,汇聚了五行中灵秀之气而生的是人。人的天性是真且静的,人尚未生长时五种善性就具备了,叫做仁义礼智信。当人的形体形成以后,外物刺激人的形体而触动人的内心。人的内心被触动,那么七情也就产生了,叫做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感炽烈以后人心就更加摇荡,人的本性就被破坏了。因此有觉悟的人约束自己的感情使之合于中道,匡正自己的内心,养护自己的本性,所以称作“性其情”(用本性控制引导情感)。愚钝的人却不懂得约束自己的感情,放纵自己的情感以致到了乖戾不正的地步,束缚了本性而使之丧失,所以称作“情其性”(用情感控制引导本性)。君子的学习方法,一定要先使内心明白,知道养护的对象,这样之后努力践行以求达到目标,这就是前人所说的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使自己达到诚的方法,在于坚信圣人之道的笃诚。信道笃诚那么实行时就果决,实行得果决那么守持得就牢固:仁义忠信不离开自己的内心,匆忙仓促中一定这样,颠沛流离中一定这样,出入进退言谈缄默时也一定这样。长久保持而不丢失,就会安稳地置身于仁义忠信之中,举止容仪、交际应酬全都符合礼的要求,那么乖戾不正的想法也就不会自己产生了。
因此颜回所做的,就称作“违背礼的现象不看,违背礼的声音不听,违背礼的言辞不说,违背礼的行为不做。”这就是他爱好圣人之道的笃诚,学习圣人之道的方法。看听说做都合乎礼,与圣人不同的地方是,圣人是无须思考就言语行动得当,不用努力就从容中正,举止舒缓不迫,合乎中庸之道,颜回却一定要经过思考后才能言语行动得当,一定要努力后才能做到中正。因此说:颜子与圣人相比,相距一息之差,他没能达到圣人境界的原因是只能谨守圣人之道,还没有到化境的地步。凭他的好学之心,如果再让他多活几年,不久就会达到化境了。
有人说:“圣人是天生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人。现在说可以通过学习而到达圣人的境界,难道有什么根据吗?”程颐回答说:“是的。孟子说:‘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性之’,就是天生懂得知识和道理的意思。‘反之’,就是通过学习而懂得知识和道理的意思。” 又说:“孔子就是天生懂得知识和道理的,孟子就是通过学习而懂得知识和道理的。后人不能通达事理,认为圣人本是生而知之的,不是通过学习做到的,于是为学之道便丧失了。现在人们的学习不是向自己的本性求得修养,而是向外界寻求知识,把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擅长文辞、对偶词句当作专长,使自己的言辞华丽,这种人少有能学得圣人之道的。那么今人的学习内容,与颜回所喜爱的学问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2021北京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