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北京各区高二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1—2022学年北京各区高二上学期期末名著阅读《论语》、《红楼梦》汇编
2021—2022学年北京各区高二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__________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2·北京东城·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B.“江天一色无纤尘”八句由人见月、月照人,慨叹明月永恒,生命代代不息。
C.“玉户帘中卷不去”两句写月色撩人,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
D.“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诗人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
2.这首诗主题内涵丰富,下列诗句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的一项是( )
A.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B.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D.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3.“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你对诗意的理解对其进行赏析。
(2022·北京西城·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月
[唐]元稹
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
诚知远近皆三五,但恐阴晴有异同。万一帝乡还洁白,几人潜傍杏园注东。
【注】杏园:泛指都城长安新科进士游宴之处。
采桑子
[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4.下面对《江楼月》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驿楼江水,明月当空,静谧夜色中诗人有淡淡的感伤。
B.颔联写月色弥漫,江涛阵阵,一色一声都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C.颈联写远近各处,阴晴有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安危的担忧。
D.尾联写遥想帝乡,月光洁白,诗人思念友人的情感真挚朴实。
5.两首作品,思想感情有相通处,表现手法则有大不同。围绕“江楼月”,《采桑子》上下两阕分别从“不似”“却似”着笔,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2·北京朝阳·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燕【1】
杜甫
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2】稀。
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
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燕子
刘子翚
燕子营巢得所依,衔泥辛苦傍人飞。
秋风一夜惊桐叶,不恋雕梁万里归。
注释:【1】此诗作于杜甫带妻儿避乱、辗转到秦州时。【2】俦侣:朋友。
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一二句写燕子归去不只为躲避霜雪,也因为朋友越来越少了。
B.杜诗三四句写假如四季不失时序,燕子在八月秋凉时节自知南归。
C.杜诗五六句写尽管春色未浓,雏燕也会觉察细微的迹象按时飞回。
D.杜诗借景抒情,力求言简而意丰;刘诗托物言志,辞句浅白见深意。
7.下列诗句中“惊”字,与“秋风一夜惊桐叶”中“惊”字所包含的意蕴,最接近的一项是
A.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B.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C.古路初惊秋叶堕,荒郊已放候虫鸣。(陆游《郊行》)
D.长缣大楮纵挥扫,高堂六月惊秋声。(王冕《柯博士画竹》)
8.分别概括这两首写“燕子”的诗结尾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2·北京丰台·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1】
(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2】,论功还欲请长缨【3】。
注释:【1】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2】投笔吏:西汉时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终以功封定远侯。【3】请长缨:西汉时终军曾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常被用来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指燕地。“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客”指远道而来的诗人自己。
B.“箫鼓”一句与《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在讽刺将士在营帐中寻欢作乐。
C.“海畔”一句突出了蓟门关独有的地理优势,一个“拥”字形象地写出了蓟门关被大海、高山环绕的情状,极富感染力。
D.全诗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着力勾画边关的山川景象;紧扣一个“惊”字,抒望中所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10.本诗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种手法的是( )
A.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李白《将进酒》)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11.明代桂天祥在《批点唐诗正声》中评价此诗有“壮健之气”,是说此诗气势雄壮,充满豪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上述评价的理解。
(2022·北京顺义·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水口行舟①
朱熹
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其二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鹈鴂②两山相对鸣。
【注释】①南宋宁宗庆元年间,大兴党禁,朱熹被列入“伪学党”并削职,与门生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本诗即此间感时之作。水口,地名。②鹈鴂:即杜鹃,春末夏初而鸣,声如“不如归去”。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绝句”“律诗”都是近体诗。
B.这两首诗,全都属于“七绝”。
C.绝句对联语的对仗不作要求。
D.绝句可以四句,也可以六句。
13.下列对《其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一蓑”,与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同,表现出诗人思绪的浩渺与心胸的旷达。
B.“昨夜”“夜如何”的“夜”意义相同,但所指具体时段不同,后者是指入睡之后。
C.“试卷”,意思是“尝试着卷起”,表明作者内心想看又不敢看的极度矛盾的心态。
D.“依旧”,交代出虽经一夜风雨,而眼前的景色没有丝毫变化,仍然是“青山绿水”。
14.下列对《其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郁”写出了两岸山峦色彩的青翠。
B.“无声”一词隐约透漏出作者的心绪。
C.“一棹”意为单桨行船,喻处境危险。
D.结尾“鹈鴂相对鸣”一语,耐人回味。
15.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其一》时空穿梭回旋,曲尽其致。
B.《其二》全由眼见写起,表现胸臆。
C.两首诗都受到所见景物感发。
D.两首诗都流露出归隐的情绪。
16.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诗以情韵擅长,宋诗以思理见胜。”按照这个标准,朱熹这两首诗哪一首可算“唐诗”,哪一首可归于“宋诗”?试选择其中一首,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
(2022·北京怀柔·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④,我心悬斾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遂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④的的(dí dí):鲜明的样子。
17.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________(古/近)体诗;作者杜牧与________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小李杜”。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君意如鸿”与“我心悬旆”形成对比,突出友人的踌躇满志和诗人自己的怅然若失。
D.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合并,表达与朋友分别之后的寂寞之情。
19.本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2022·北京房山·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1]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2]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释:【1】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此诗。【2】京华: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20.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愤》的首联表达诗人早年有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B.《书愤》的颈联蕴含诗人年岁已老而壮志难酬的悲愤。
C.《病起书怀》的首联描述了诗人形销骨立的病客形象。
D.《病起书怀》的颈联表现南宋的百姓也盼望收复北方。
2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愤》从诗人回忆“早岁”的豪迈气概写到而今“衰鬓已先斑”,时间跨度大。
B.《病起书怀》从诗人衰病远谪写到夜读《出师表》,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
C.《书愤》的颔联用工稳的对仗,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
D.《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流露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与坚定的信念。
22.这两首诗的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2.A
3.“不知江月待何人”,“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错误。这两句中,通过“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
本诗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A.这俩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骚屑不宁。在这样一种凄寒凛冽的境界中,一切生命与生机都受到沉重的压抑与摧残。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6yuan获取
全套45 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