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谈外交 | 初涉多边外交(下)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前文
初涉多边外交(上)
正文
“场外外交”
担任过比利时外交大臣和首相的廷德曼斯曾多次去过联合国,多年后他在跟我聊起当年情景时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很想念联合国代表的休息厅(delegates lounge),在那里我10分钟能见三个外长,多好啊。有什么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在其他时候哪儿去找这种机会啊!”
各国外交官来来往往,是联合国的一大特点。在联合国,每年围绕即时的国际问题要举行多次会议,一般性辩论不计其数,当事国、相关国家的外长就会来参加。这样的会议,我们都要去听会,以整理辩论情况的报告。
我在联合国工作时,全世界的上百个外交部长都见到了。当时不觉得这有什么,许多年后,当我出任大使,在从事双边外交工作时,才真正体会到平常日子里见对方一个外长是多么不容易。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发回的报告,大家争相阅读,因为报回去的全是新东西,中央以及中央各部,乃至外交部的各个司都很有兴趣。联合国代表团的工作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成绩很大,但也有不足。1972年初,传来周恩来对代表团的指示:“不要深居简出,孤陋寡闻。”从此我们改变了开完会就回驻地、与外界接触不多的做法。
1972年,作者与阿根廷代表在联合国的合影。
此后,每逢会议间隙或会议结束,中国代表团成员就到联合国的休息厅、咖啡厅里去坐坐。泡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大家逐渐意识到,虽然是非正式场合,但这两个地方对于外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的休息厅、咖啡厅就像个自由市场,联合国的官员、各国媒体大记者熙来攘往,会上的各种消息很快就会在这里传开,各种预测、分析、评论随即从这里传出。更重要的是,联合国的许多议案、斡旋也是在这里酝酿筹划和进行的,甚至还能窥见外交成品成型出台的真正细节和过程。可以说,联合国的休息厅、咖啡厅,有时其重要性超过了会议厅。
意识到这些后,每当会议结束后、午餐前,我都会有意识地先到休息厅坐坐,有时即便是蜻蜓点水式地转一圈,也可能摸到一些情况。
1971年,作者在联合国参加阿尔巴尼亚代表团举行的国庆招待会。
联合国内各种招待会特别多,每年各国国庆要举行招待会,老大使走、新大使到都要举行招待会。到了每年年底,招待会更多,有的主管官员也要举行招待会,不过简单一点。西方喜欢搞wine and cheeseparty,即奶酪和红葡萄酒的招待会,请的都是负责某些问题、经常接触的各国官员。吃的东西虽然不多,但在那里可以待上两三个小时。这些招待会看起来像应酬,其实不是。我本人是出席此类招待会的积极分子,因为可以见到很多人,交很多朋友,了解很多情况,也可以把我们的政策向别人介绍。参加得多了,我发现,里面其实大有学问。
在联合国,还有一个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那就是餐厅。联合国的餐厅分不同档次,代表们的餐厅比较高级,需要提前订座,可以在那里请客,价格也公道,不是特别贵,相当于纽约的中上等餐馆。这里的餐桌,时不时就变成了谈判桌。
普通工作人员的餐厅价格比较便宜,一般人都可以到这里就餐。各国代表团的中层官员一般也在这里就餐,如各代表团的参赞、一等秘书等。我记得刚到联合国时,中国代表团每个成员的餐费标准是25美元(早餐5美元,中餐、晚餐各10美元),这在当时的美国是相当高的标准了。在联合国普通工作人员餐厅就餐,一般的套餐是一个汤、一道主菜、一份甜品,总共才4美元左右。
很多人,相识在会上,相知则是在用餐的时候。据我观察,心平气和地表述各自国家的立场,比较轻松地交换各自的看法和意见,更多是在共同用餐的非正式场合。
在中国,碰到棘手的问题,约出来一起吃个饭,有些话就好说了。其实在国际上也是如此,在餐桌旁,许多话就容易说一些,也容易听进一些。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交往的技巧。国家的原则固然不能做交易,但融洽气氛便于增进彼此的了解,而更多的了解又有助于建立起私人的友情。
1973年,作者与毛里塔尼亚大使在联合国。
一个人要在外交领域有所作为,私人的友情是个很重要的资源。有些事情事先摸摸底,到会议上发言就会更有针对性,提出建议就可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有些事情提前通通气就能有所准备,在正式应对时就不至于措手不及、陷入尴尬或被动。
大家相处得比较好之后,话题自然也会游离于政治和会议。西方人比较开放,大家也都在年富力强的年纪,因此会谈到一些世界上的新鲜事,新近的电影、音乐、娱乐、流行时尚之类,当然也会谈到女人。
不过中国代表团的纪律比较严明,即使我们在国外,也看不到什么电影和娱乐节目,对西方的流行时尚更是比较有隔膜,因此别人谈论这些话题时,我们总接不上话茬儿。议论女人,在六七十年代正派中国人眼里属于低级趣味,颇为不屑,但你又不好因此鄙夷别人,只好沉默不语。好在打交道的都是聪明人,见中国人总回避这类问题,久而久之在有中国人的场合就不再谈论这些了。
担任中国代表团有关中东问题的主管官员后,工作间隙有不少人请我吃饭,我也很希望维持这个联络沟通的轻松方式。不过靠自己的工资补贴根本请不起人家,而用公款请客要跟领导打报告。我知道领导不会同意过多地请客吃饭的,因此总是在被别人请了好几次后,才向领导请示是否回请人家一次。用外交辞令来说,这种请吃饭有点不对等。
我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总共工作了13年——纽约10年、日内瓦3年。我在13年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联合国教给我跳出本国看世界;联合国使我有机会同全球最好的外交官打交道;联合国教给我如何把握世界的脉搏;联合国让我看到了全球的顶级外交。联合国真是一所外交官的大学堂啊!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8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9
外交生涯的起步
第一次做翻译
10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11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2
当人生低谷来临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13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14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照相不要钱!”
15
一切从头学起
16
外交时机有玄机
当上主管官员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