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案例 |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六)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前文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一)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二)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三)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四)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五)
正文
会晤布什总统
联合国秘书长及五位常任理事国的外长。从左至右:英国外相赫德、苏联外长潘金、法国外长迪马、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钱其琛外长、美国国务师贝克。
当天晚上,贝克宴请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外长,表面上谈笑风生,底下却通过工作人员通报说,明天去华盛顿,因为布什总统忙于处理海湾危机,不能安排时间会见钱其琛外长。当晚,美国国务院也如此通知了中国驻美使馆。
我方判断,惯于“做交易”的贝克,显然是对这次“交易”心有不甘,想用见布什总统这件事来压中国。
此时,如果中方赌气不去访问,会显得有点儿小家子气了;去了华盛顿,总统不见,也不合适。我方代表团商量的结果是,去还是要去,去了还要见到总统。
为此,我国驻美大使朱启祯星夜驱车从纽约赶回华盛顿,于午夜3时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通了电话。美大司司长张毅君等也连夜联系,通宵未眠。我方在联系过程中发现,斯考克罗夫特和贝克的态度是不同的。斯考克罗夫特并没有说布什总统不想见钱其琛外长,显然这是贝克一个人的主张。最后,斯考克罗夫特于凌晨6时答复称,欢迎钱外长按原定时间访问华盛顿并与布什总统会晤。
11月30日上午9时30分,中国官员由纽约乘飞机抵达华盛顿。11时与贝克举行会谈。贝克告诉钱外长,布什总统将于当日宣布邀请伊拉克外长阿齐兹访美,并准备派贝克本人去伊拉克见萨达姆。钱外长立刻表示,美方的这一步骤是重要的,有积极意义,我方支持。
钱外长在访问巴格达时,伊方也曾非正式地提到希望与美国直接对话。中方在前一天也曾建议美国,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与萨达姆本人谈。贝克称,他把我方的意见当面告诉了布什总统,这也是布什总统作出这些决定的原因之一。
贝克还向钱外长解释了有关会见布什总统的安排。他自我解嘲说。由于中国未投赞成票,他个人觉得,安排布什总统会见似乎不妥,不过,现在这些事都过去了,布什总统已决定会见。
钱外长听后笑了一下,转换了话题,对他说:“美国为争取安理会通过决议,国务卿先后访问了12个国家,和这些国家的外长会晤。美国强调中国作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起着重要作用,却不到中国去访问。中方曾邀请过国务卿到中国去访问,结果只接到一个电话,电话交流是容易发生误解的。中方仍欢迎贝克国务卿到中国去访问。”
11月30日下午1时40分,贝克午宴结束后,钱外长乘车直接去白宫会见布什总统,与布什总统的会见进行了45分钟。布什表示,他重视美中关系,希望两国关系逐步改善,直至恢复高级领导人的互访。对于中国投弃权票,虽感到失望,但也要感谢中国在海湾问题上同美国的合作。弃权也使决议生效了,这才是重要的。
钱其琛说:“中美在海湾问题上进行了很好的合作,中国对安理会十个有关决议都投了赞成票。中国这次作出投弃权票的决定,是很不容易的。中国领导人曾就此进行过反复考虑。”
钱外长又向布什介绍了访问伊拉克的情况。他说:“在敦促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问题上,中美没有分歧。中美今后在国际事务中要进行合作的领域还很多,尽管两国处境不同、对问题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不同,但双方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还是能找到共同点的。”
这次访问结束前,钱其琛外长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会上记者的提问大都集中在中美关系的敏感问题上,并对布什总统会见中国外长的安排感到惊奇,毕竟这是对制裁的重大突破。此次中美围绕海湾危机在安理会的博弈已经超出了海湾危机本身,在“政治风波”后美国制裁中国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海湾危机打破对华制裁,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这对中美两国和未来的世界和平都有着更重要的影响。
四、启 示
1
统揽全局,抓住机遇
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时指出:
对国际形势还要继续观察,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总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
”小平同志这番话的核心是要全面看待国际形势,把握大局。的确,在1989年之后,中国外交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但正如小平同志说的,“世界上的矛盾多得很,大得很”,这正是对世界现状的反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使得当时相对平静的海湾地区顿时变得富有爆炸性。
美F-15E参加1991沙漠风暴
海湾危机成为美国的头号外交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发挥自己作用的机会就出现了。中国抓住了这个机会,不仅在海湾危机中显示了我国独特的作用,而且在打破制裁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本案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当时在外交上的行动,目的是要使读者进一步领会中国的外交智慧,领会小平同志外交思想的实质。
2
坚持原则,把握分寸
把握分寸,掌握好“度”十分重要。文章不做不好,做得太大同样不好。所谓“度”,就是要在对总体形势进行观察后作出适度的决策。在联合国围绕海湾危机进行的斗争中,中国代表团正是从中国的处境、总体国际局势及海湾危机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很显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不对的,而美国热衷于使用武力解决也不好,因此中国代表既没有在安理会大做文章(如提出自己的决议案),也不是无所作为。中国在投弃权票的同时也明确地表示出自己对海湾危机解决方式的见解,照顾了双方的立场。
3
审时度势,敢走险棋
当美国同中国“讨价还价”,威胁说若中方对美国在安理会的决议投弃权票,将对中国外长访美造成灾难性影响时,钱其琛当即指出美方违反协议,并表示,美方如改变立场,他将拒绝赴纽约开会,迫使美方回到了原来的立场。
钱其琛外长果断决策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对美国的立场作了透彻的分析。对美国来说,得到安理会动武的授权是美国外交的头等大事,而对中国的制裁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美国在该问题上不会得罪中国,因为这将损害其自身的利益。美国为配合海湾战争,于1991年未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搞反华提案便是很好的证明。这说明外交工作中知己知彼的重要性,清楚了对方的底线就敢走险棋,在必要时作出大胆、准确的决策。
- 未完待续 -
文字 | 《外交案例》吴建民著(出版于2007年)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推荐阅读 /
序言
1
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上)
2
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中)
3
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下)
4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一)
5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二)
6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三)
7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四)
8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五)
9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一)
10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二)
11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三)
12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四)
13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五)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