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略对话 | 中苏关系走向正常化(上)

戴秉国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戴秉国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41年3月生;贵州印江人,土家族;四川大学外语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64年9月参加工作,197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务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外交部副部长等职。


音频

正文

1985年年初,我从安徽回到外交部,任苏欧司副司长,走上司局级领导岗位。当时,中国和苏联的形势都有新变化。

释放改善中苏关系信号

1986年3月6日,在苏共中央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讲话。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在国内搞所谓“公开性”和“民主化”,提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外交上主张缓和苏美关系和苏中关系,并酝酿从阿富汗撤军。戈尔巴乔夫在当选总书记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表示,苏联希望“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能有重大的改善”,并且认为“只要双方都愿意,这是完全可能的”。

小平同志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新动向。同年3月,中方派李鹏副总理赴莫斯科参加契尔年科的葬礼,钱其琛副外长、李则望大使和我作为代表团成员陪同前往。

吊唁期间,中方不再称苏联为“社会帝国主义”。李鹏副总理对戈尔巴乔夫说:“中苏两个伟大邻邦、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关系十分重要,祝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巨大成就。”戈尔巴乔夫则表示,苏中关系改善不能局限在经济领域,要谈政治,要提高对话级别。通过面对面接触,中苏双方都感觉到对方改善关系的愿望。

记得李鹏副总理是从外地赶回北京,乘坐专机去莫斯科的。中方很重视这次同苏方新领导人的接触。回程的专机上,李鹏副总理指示,下飞机前要把总结报告送给他,他要直接向中央汇报。我自己喝了杯浓咖啡,按时完成了任务。但当我下飞机坐上汽车时,肚子里的东西全都吐出来了,因为几夜没睡好觉,太累了。

1985年10月9日,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携夫人访华。


1985年10月9日,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访华。邓小平通过他向戈尔巴乔夫传话:“如果苏联同我们达成谅解,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而且能够办到的话,我愿意同戈尔巴乔夫会见。我出国访问的历史使命虽已完成,但为这个问题,我可以破例。”同齐奥塞斯库谈话后,小平同志对陪见同志说:“今天,我打出了一副大牌。”

邓小平为改善中苏关系释放的试探信号很快获得苏联方面的积极回应。1985年12月13日,戈尔巴乔夫主动提出会见路过莫斯科的李鹏副总理。戈尔巴乔夫对李鹏同志说,他收到了齐奥塞斯库转达的信息,苏方提议举行双边高级会晤和恢复两党关系。

第一次处理重大敏感外交难题

遭劫持被迫的苏联客机


恰在此时,发生了苏联客机遭劫持被迫降落我国的事件。1985年12月19日,苏联雅库茨克航空公司一架安-24民航客机被副机长阿里穆拉多夫劫持,迫降在我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一片庄稼地里。这件事一开始由公安部牵头处理。

被劫飞机降落地点


19日子夜时分,我接到部里电话,要我立即牵头去处理这件事。我马上起床,径直赶往机场,坐上专机出发。那是我第一次坐专机,是一架军用飞机,机舱内连个凳子都没有。跟我一起去的有公安部和民航局的同志。据说,当时中央是一位老同志负责处理这件事。

我们先飞到哈尔滨,又马上坐直升飞机飞到齐齐哈尔,再坐汽车到甘南县的一个农场。劫持飞机的阿里穆拉多夫好像是中亚的一个少数民族,飞到甘南上空没油了,迫降到田地里。时值严冬,奇冷无比。不过,如果是夏天的话,飞机栽进松软的土里,可能就爆炸了。冬天地面封冻,冻得很硬,飞机落下来基本没事。

苏联驻华使馆的领事部主任也去了,我们经常打交道,彼此很熟悉。飞机上的人一开始不愿下来,说没有接到莫斯科的命令不能下飞机。我的首要任务是把这些人请出机舱,否则天黑后他们可能被冻坏。但怎么劝也劝不动。

后来,我们告诉那位领事部主任,说莫斯科有指令,要机上乘客立即下机。他不信,说没接到莫斯科的指令。我把他单独叫到一边,十分严肃地对他讲,天快黑了,你这么多同胞,如果有人冻死,你要负责的。他犹豫半天说:“老戴啊,凭着我们多年的了解和友谊,这次我听你的。”有苏联领事出面说服,机上的人员很快下来了。我们赶紧用汽车把他们拉到齐齐哈尔,安置到宾馆,吃住安排好。当晚,我们一夜没睡。

那时,通信手段相当落后,跟北京联络非常困难。我们到齐齐哈尔后,要求黑龙江省政府立即调直升飞机把苏联人运到哈尔滨,让苏方第二天就把他们接走。黑龙江省一位负责同志说做不到。虽然我只是副司长,级别比他低很多,但我是中央派来的,就很不客气地对他说:“对不起,这是中央的命令,能做到要做,做不到也得想法做。”最后,他们还是做到了,用直升飞机把苏联人全部按时运到了哈尔滨。

被劫持的机组人员

这几十人一到哈尔滨,我们马上给他们开招待会,还给每人发了一套羽绒服和一个中国制造的液压暖水瓶。这些东西现在不起眼了,但在当时还都是很值钱的宝贝,所以苏联人非常高兴。随后,苏方派专机把他们接走。中国司法部门也对劫机犯判了刑,体现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中方在中苏关系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以一种热情友好的方式来妥善处理劫机事件,全体乘客和机组人员平安返回苏联,而且被劫持的飞机也归还了,这对苏方产生了触动。这个事件为缓和中苏关系的紧张气氛提供了契机。

这是我第一次在一线牵头处理重大敏感外交难题,受益不少。这期间48小时没睡觉,同北京的联络也不畅通,这对自身体力和能力都是考验。

戈尔巴乔夫海参崴讲话

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发表讲话,着重谈苏中关系,主要有三条:

1

表示苏联将从阿富汗、蒙古部分撤军;


2

公开宣布同意按照主航道中心线划分阿穆尔河(黑龙江)边界线的走向;


3

对中国国内政策表示尊重和理解。

他还谈到,“首先我们(苏中)是邻国,我们之间有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边界,因此就决定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要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他还表示,“苏联要在各个领域发展同中国的合作”。

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在中苏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苏方第一次在中苏关系三大障碍问题上作出松动,同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领导人发表的历次讲话比较,是调子最为和缓的一次。分析原因大致有四条:

1

苏联新领导人调整了外交政策,重视改善中苏关系;


2

中方在消除中苏关系障碍问题上始终坚持原则,使苏方感到,如果不在消除中苏关系障碍问题上做点事,要想推动改善政治关系行不通;


3

我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受到苏方关注;


4

中方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恰当处理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对苏方调整对华态度发挥了积极影响。




- 未完待续 -


文字 | 《战略对话》戴秉国著(出版于2016年)

图片 | 作者供图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自序

第一章  走出大山

1

我的父亲母亲

2

漫漫求学路(上)

3

漫漫求学路(下)

4

川大岁月

5

进学院下基层

6

甘坐“冷板凳”

7

关系逆转(上)

8

关系逆转(下)

9

坚冰解冻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哔哩哔哩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战略对话 | 中苏关系走向正常化(上)

戴秉国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