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VELUX国际竞赛一等奖之后,她不学建筑了

UniDesignLab 2022-04-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建筑青年说 Author 建筑青年说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文章转自公众号 建筑青年说,作者建筑青年说

2016年VELUX获奖前,Chelsea在华中科技大学读城市规划,能力出众,GPA 3.9。和很多故事一样,竞赛和获奖推动了她职业道路的发展。

不过和许多顺理成章的故事不一样——这种推动,并没有将她继续推向建筑行业。

获奖后,Chelsea有了转专业的想法。


采   访|刘   捷  
编   辑|梁隽瑶  

  本期人物 
















Chelsea2016 VELUX国际竞赛 一等奖哈佛大学 MDes Technology在读

 01 
“伪”建筑设计


“明日之光(Light of Tomorrow)”是2016年VELUX国际竞赛的主题,该竞赛于2004年设立,旨在挑战日光在建筑环境中的未来,鼓励创意探索建筑物日光的主题,以及来自世界领先未来建筑师们的日光调查。

获得本届全球冠军的项目——“Light for the Blind”是Chelsea和队友们共同为盲童设计的互动装置,帮助盲童通过日常活动感受光线。它由成百上千个单元组成,涵盖了学校操场,孩子们可以在那里触摸、跑步和行走。该装置对光线敏感,形状和温度可变。

虽然拔得了建筑竞赛头筹,但这并不完全是一个建筑设计作品。「我们其实有点想去跳出那种比较传统的方式,找一个比较新奇的点,也算是我们一个strategy」,Chelsea说道,「就这次比赛算是一个,就是让我们找了这么一个地方,可以释放我们这些灵感。」

Chelsea找到了许多往届的作品,发现这并非是一个追求建筑复杂程度的竞赛。「VELUX的目标是利用日光和新鲜空气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师、设计师和建筑专业人士聚集在一起,分享对日光的欣赏。这是创造健康的建筑、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鼓舞人心的工作场所的关键」,与VELUX竞赛主席Per Arnold Andersen的描述不谋而合,他们开始尝试寻找设计、人文、市场三者之间的平衡点。

结合在盲校做志愿的经历,几经讨论和调研之后,团队锁定了“盲童”作为设计的服务对象。他们在浙江省盲人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选取了学校中心的圆形操场作为目标场景。利用遍布的阳光和树影,结合盲童对凸出形状的适应和敏感程度,用成千上万个热敏单元构建了一个新的操场,将看不见的光转化为摸得着的变化,帮助孩子们在“自然世界”中学习光。

一天中不同的时间,一年中不同的季节,阳光的变化呈现在热敏材料铺就的地面和墙面,带来凹凸的改变。自此,于盲童而言,照射的阳光不再只意味着温度的升高,影子也不再只是一团漆黑的想象,它们都有了形状。一切尽如竞赛陪审团所言——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项目,它发展了自己的想法; 从理解失明会增加其他感官的敏锐度,到寻找一种材料,通过扩展和缩回来对光作出反应。他们不仅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想法,还表达得很漂亮。

获奖通常意味着一个项目的圆满结束,不过Chelsea并不这样认为,对她而言,这个项目不止是打情怀牌的产物,而是真正地想为特殊群体做些事情。
在联系了很多媒体和展览之后,一个艺术周确定了可以为她提供赞助,落地这个项目。
在制作的过程中,Chelsea将无法实现量产的热敏材料替换成了电子传感装置——红外传感器对光的接收转化为每个单元电磁铁控制下的小型机械手臂伸缩,光线条件的不同体现在了各个单元的反应上。

成功落地展出结束之后,Chelsea将这个装置捐赠给了当地的一个盲校。

 02 

错误从不可怕


从概念到可以接触的实物,这个装置与最开始的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差别,但这个装置的意义却跳脱出了竞赛本身,带给Chelsea更多自我探索的机会。

从做用户调研,到概念生成,再到优化、落地,一个项目从头到尾完整的过程让她对设计有了更多的思考,「因为我们做的这个已经不算是传统的建筑了,它其实算是一个交互的installation。我就觉得这个东西,相对于建筑和规划来说,我更感兴趣。它算是一个转折点。」

Chelsea笑称自己这是在用试错的方式来探索职业道路,事实上,这只是她其中的一次尝试。参加参数化夏令营,试图发掘这个普遍意义上的设计工具更多的价值;选修许多不同的课程,借课程来实现一个又一个小的非常规项目;考虑过social study’s research的研究方向,也研究过纯技术性的信息分析专业的适配性。

对于Chelsea而言,转专业到交互设计并不是灵光一现的想法,而是长期实践和研究后得到的答案。

「我觉得首先就是不要盲目地转。我不是说不要转,就是我觉得要先考虑好。因为我有很多人来问我就转专业,他们都不知道交互是什么,就是觉得可能薪资各方面一些外力的影响,会觉得可能想要转专业。」

成功转专业的经历反而让Chelsea对此报以更加谨慎的态度,「我觉得就你有这么一个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是,还是要先了解这个专业是不是喜欢。因为行业总会有一个上下波动的阶段,就是不能说什么行业好了,马上又去转新的行业,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就是转入一个行业,它要有比如说十年二十年才有发展的前景。但如果什么都不知道就进来的话,很可能就经历一个小波动它又会再转走,对个人的发展也不是很有利。」她始终认为,自我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要在项目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想法,而不是被外界潮流裹挟着作出决定。

2017年,她申请了哈佛大学人机交互专业方向,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交换。

「我们学校里面,就是设计系的大楼,它每一层只有一个洗手间,而且它的构造就让远处的人看不见洗手间里面有没有人。那个门一锁之后,在里面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玩游戏什么的,可能很久都不会出来。」

这一次,Chelsea又发现了建筑中可以发展和改变的问题,「通过打代码连接传感器,判别里面有没有人。然后把这样一个东西可视化,投射在各个墙上,很远的人也可以看到现在有没有人。而且那个图案会变化,就是可以看到那个人在里面待了多久。知道全楼的人都在看着你,你就不会浪费那些时间,给大家造成不便。」

Restroom Calendar项目呈现

即使志向不再是建筑相关的设计,过去的思维仍然对她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交互设计作为手段,解决了建筑设计中人们产生的问题,设计与设计,设计与人在这里得到了交汇和平衡。

对于Chelsea而言,这些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两者。横跨世界不同城市的生活学习经历让她有了不同的灵感和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而城市设计的基础也让她在各种调研阶段看到共通的思路。只是,这其中不同的部分则是她更加想要追求的。「因为我经常会因为新的经历产生很多新的想法,可能原来的那些计划就不存在了,然后我就会有新的计划。」


 03 

做自己,很有趣


生活的变化让Chelsea总是会暂时停下来,对下一步进行更加谨慎的判断。有意识地在心理和地理上区分开工作学习和娱乐的区域;在各大名校官网上寻找更多的项目机会;去学习身边来自不同行业朋友的职业逻辑,而不是模仿着照搬。

在个人规划上,她始终有着自己的节奏,在即使相同的领域内都从未失去自己的判断,「比如说在做城市的过程中,可能我们去做访谈这种居多,观察居多。但是做交互,就有本书叫universal methods of design,可能有几百种方式,可能还要去就是做一些时政方面的研究,才能把它真正地应用起来。」

在Chelsea身上,能够看到一个设计师完整而缜密的逻辑和挖掘资源的能力,这使得她在跨界这件事情上,永远都领先一步。
2018年的时候,她参与进朋友组织的公益活动项目——生命画像。VIVA LA VIDA是由Chelsea的朋友发起的团队,会面向全世界收集人们用绘画图像所表达的对生命的理解,其中还包括很多处于社会边缘的特殊群体。所收集到的绘画都会在网络上进行展出,同时也会开展许多线下的展览,让全世界的故事都能彼此相连。


生命画像官网

https://www.vivalavida.today

「就是我比较喜欢去就尝试一些不同的设计,或者可能都不是设计,就是产生一些不同的东西。」善于思考的本质,让她在各种实践中收获了非常多设计以外的东西,但同时也意识到设计本身的价值。

「设计比较有趣。如果这个问题就是直接抛给我的话,我可能最直观的回答是这样子,但是就仔细去想它为什么有趣,我觉得其实也是学设计的过程,它改变了我的一些观念或者想法」,Chelsea说道,「就像读大学之前,我会觉得设计是就像空中楼阁一样的东西,会觉得它能不能产生实际的价值。但是我现在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就是yes,我觉得它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就是会发现很多人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便,或者就往大说是城市的一些问题,或者更细节的来说,就是未来向的一些展望。怎么样可以让设计对人来说更有价值,可能用设计师的眼光,我会更清晰更容易地发现这样一些点,然后把它做一些改进,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会锻炼到很多思维,就是会让我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东西, 会让我觉得把同样的方法论用在不同的事情上,就总是新的。这个过程就很有趣。」

有趣,这就是设计对于Chelsea的意义。

同样的,也是她一切经历的源头。

Life is short,make it fun. END

UDL欢迎大家进行经历投稿,欢迎联系小编微信yzx1180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罗德岛的多元化训练,让他们拿下了evolo一等奖重塑中央公园
工作快四年,26岁的建筑师又想出国深造了
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第一个靠讲故事获奖的中国建筑师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工作快四年,26岁的建筑师又想出国深造了

离开设计院后,他发誓再也不给别人做嫁衣了

专访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Amir Idiatulin

做一个建立品牌的设计师是怎样的体验?

设计师创业靠谱吗?

海归独立建筑师单挑大公司,打破传统做商业设计

千人大院里最年轻的主创,忍不住创业了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驻场建筑师谈“一专一村”如何打造农村夯土农宅更新

同济建筑学硕士毕业,如何转行游戏行业?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CP档景观设计师离职张唐工作室后一起创业是怎样的体验?

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Anna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离开霍尔事务所后,留在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移动空间,时代科技,新锐建筑师谈建筑产品化的探索

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创工作室开民宿,听80后建筑学博士谈谈她的设计之道

从蓝天组到gmp,他是如何成为不画图的建筑师的?

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从米兰到北京,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室友一起开工作室

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离开新锐建筑工作室,在建筑新媒体开天辟地

海归建筑博士生回国开咖啡馆创工作室,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坐标二线城市,青年建筑学研究员如何怡然生活?

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读书工作,做一个稳扎稳打的建筑师

念完建筑,开始上商学院创业做教育

把设计做好,代表中国公司手撕各路鬼子

留学之后,我们在西班牙开工作室

我想要追求的建筑,美国给不了

我在剑桥的所得,确有许多是其他学校不能给予的

MIT毕业之后,做个想家的建筑师

哈佛可能是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标签

他从“建筑狗”转行成“金融狗”,走向人生巅峰

学设计让他从建筑师转型到甜品师

学设计让她从“画图狗”转型到花艺工作室老板

在乌克兰读建筑学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在UnidesignLab招聘人才和寻找工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