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景观学系2020硕士毕业展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2020年12月30日下午1:30,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硕士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开放式终期评图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顺利举行。活动由清华大学景观学系常湘琦博士主持。有约60位来自清华大学校内各学院的师生现场参与评图与打分,线上有约300位嘉宾通过腾讯会议参与。线上的嘉宾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學、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0余所国内外高校的师生,以及来自各大事务所、地产、园林管理部门等单位的一线从业人员。
本次课程的负责人朱育帆老师首先介绍了到场及线上的评图嘉宾:清华大学基建规划处盖世杰老师、清华大学修缮校园管理中心园林环卫科潘江琼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傅娅老师、周斯翔老师、林代章老师、钱丽源老师。朱老师对各位嘉宾的参与表示欢迎,同时对参与本学期课程组织的各位任课教师、助教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随后,任课教师清华大学景观学系许愿老师对本学期studio课程做了简要回顾。
下午2:30,6组同学正式开始汇报,每组同学在方案介绍、视频展示和嘉宾问答环节,均呈现了出色的表现。
下午6时左右,各组汇报结束。本次课程的任课教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朱育帆老师对本次汇报成果进行总结。线上嘉宾积极参与投票,选出了3组“最佳人气小组”和2名“最佳汇报个人”;任课教师和助教评选出6组“特别奖”。评图结束后,由朱育帆老师和许愿老师为同学们隆重颁奖。
成果展示
设计场地
本学期设计场地为清华大学校园。
成果要求
成果要求对校园进行3个不同尺度的规划和设计:
校园尺度(规划)——工作范围为清华大学校园,约350公顷,要求小组在实地调研与基础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校园景观整体规划策划方案,选取一种疫情管控期间的空间特征进行重点专题分析,阐述它对于整体校园景观的影响及规划设计对应的可能方式。
片区尺度(规划)——在清华校园内自选片区,面积约20公顷,要求小组在自选的片区中对校园尺度提出的专题策略进行细化,需综合考虑教学、科研、生活等基础性功能需求与短期、长期管理措施的协同关系,统筹并创新转化为相应的方案成果,要求在此阶段明确片区内的空间形式。
节点尺度(设计)——在片区范围内选定节点,面积约1-3公顷,要求以前两个阶段的规划成果为指导,对具体空间进行设计,小组4位同学之间应相互协调,注意各节点的衔接与设计语言的统一。
第一组
《刚柔并济,以景战疫》
组员
1
方案策略
2
空间设计
向上滑动阅览
▲节点1
节点1位于清华路南侧,二校门西侧的万泉河带。设计对现状空间特征,场地与“大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判读,确定了要改造的核心点。建立了三个弹性管控卡口辅助校方疫情防控,同时结合空间模式、景观小品等要素使场地能“平疫结合”。结合场地现存资源和区块,将场地划分成三段,以“新旧合冶”“西山惜影”“拙朴自然”为主体进行规划设计。
▲节点2
节点2位于熙春园旧址,设计对现状交通结构、景观空间进行梳理调整。沿路构建界面空间,建立集中管控卡口和弹性步行管控卡口,形成辅助疫情管控的景观空间结构。将露天游泳池改造为景观水系,恢复熙春园山水格局。挖掘熙春园历史和景观特点,打造德胜轩、花韵轩、藻德轩、柳堤花径、柳堂泛舟、白露汀花、芙蓉小桥、月台锦趣等体现清华校园深厚历史文化的特色景观。
▲节点3
节点3位于校河末端,被清华路划分为南北两段。南段靠近家属区。疫情严重时期居民无法进入校园,因此南侧场地中为人们提供空间方便眺望对岸的二校门、银杏树,让居民不会完全与校园隔绝,缓解心理隔阂。场地南侧照澜院的部分建筑曾是名人故居。设计整合这个片区,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同时为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植入新的功能让它们重新充满活力。北段的现状是非常封闭的线性空间,里面没有活动功能。因此设计通过植入空间打破现有凝固的节奏氛围,同时为北侧师生提供活动机会。
▲节点4
节点4位于校河北侧问讯处至二校门之间。场地存在管理控制区域不足、甲所丙所之间过于开敞、边界过于生硬缺乏合理的功能布置以及历史文脉丢失等一系列问题。设计中利用现状的地形轴形成天然的管理边界;在相对平坦的区域增加管理集中卡口以及弹性卡口;在边界缓冲区加入了合适的功能服务和历史文脉;在甲所和丙所北侧增加了种植的标识性以及围合性,延长西北侧的校河构造弹性边界,构建甲所丙所内部的静谧空间。
模型视频
第二组
《距离——“拒”离》
组员
1
方案策略
2
空间设计
向上滑动阅览
▲节点1
节点1位于学生服务中心C楼附近,这里是宿舍区中的综合服务楼,但因其前广场较为封闭,背后绿化密集,造成户外空间不友好,活动全部限制于室内的情况。因此,此次改造希望将C楼正面打开,形成广场空间,为大型活动及开学时的拥挤状况做好疫情防控准备。并且结合现有内部空间功能,丰富西面绿地活动空间,让使用者有更多的防疫空间选择。
▲节点2
节点2位于学堂路北部近丁香食堂附近。学堂路北段为学生生活区,丁香园食堂现状停车分区不合理,交通拥堵、人员密集,在疫情的大背景下极具安全隐患,宿舍区域绿地大多可观而不可留,缺少活动空间。因此以交通梳理、增加户外活动空间为重点改造方向,铺装与种植的结合设置“景观一米线”,帮助大家保持安全距离,增加户外活动空间,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降低病毒传染风险。
▲节点3
节点3位于 学堂路中部近清芬食堂 。临近清芬食堂处的十字路口在高峰期常出现拥堵情况,根据总体规划中的策略,将部分路段拓宽,并重新规划自行车停车位置;清芬食堂南面绿地使用率低,根据分区规划中对该绿地的定位,添加了校园信息展示空间,户外表演空间及较私密的学习讨论空间。并利用清芬食堂与学堂路间的高差设计可停留台地式空间,引导学生望向西面的西南联大纪念碑。设计目的提高场地可进入性及活动多样性,鼓励学生将主动式交往在室外进行。
▲节点4
节点4位于第四教学楼至学堂路与清华路交叉的十字路口附近区域。设计针对四教与文南楼之间停车高聚集性问题对停车位进行重新分配,另外利用场地高差激活绿地活力的同时连通东西景观风貌。在一二三级管控前提下,场地可因时作为排队检疫,安放临建等功能置换的留白场地。
模型视频
第三组
《拓展空间 EXPANDING SPACE》
组员
1
方案策略
2
空间设计
向上滑动阅览
▲节点1
节点1场地位于清华大学紫荆宿舍学生公共服务楼(C楼)。场地存在绿地开放度不足、建筑以及户外场地整体服务能力欠佳等问题。设计以“涟漪”为概念优化了C楼建筑及道路原有结构,重新定义场地空间属性。并且场地落实总规的三大策略,综合配备了一级物流中心、覆土停车装置以及集临时防疫、学习、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户外空间。设计希望激活场地活力,为宿舍区提供弹性的临时防疫管控功能以及提升校园日常生活的品质。
▲节点2
节点2位于丁香园附近男生宿舍群。场地内部存在空间利用率低、绿地结构破碎等问题。设计遵循场地原有肌理,以“弧线”为构图元素重新梳理场地,并且结合本次总体规划三大策略实现了多级物流系统、自动立体停车装置以及户外读书、研讨空间。为场地提供了一套疫情前后更为合理的户外空间优化方案。
▲节点3
节点3位于新斋、观畴圆、学生宿舍1-3号楼之间,设计希望结合疫情与三大策略,打造一个满足师生和家属户外活动和学习功能、同时亦能够自觉保持安全距离的空间。方形回廊贯穿场地围合成中心下沉广场,形成适宜DIY场景的活动中心,回廊节点设置了阳光自习室、展示、户外教学等功能,从北向南的商业动线与景观紧密结合。通过设计丰富的户外空间,在疫情常态化下为在校师生保持距离以及应急管控提供弹性支持。
▲节点4
节点4位于学堂路与至善路交叉口东南侧的学生宿舍区,该场地商业餐饮集中、人流密集,疫情期间存在人员接触过密的风险,同时还存在场地自行车停放杂乱,交通混乱无序的问题。设计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规划了两条贯通西东和南北的步道,同时结合疫情总体规划三大策略,增设了交通管理、物流运输、户外学习空间以及防疫临时关卡设施,以满足师生在不同疫情防控等级及日常生活中的需求。
模型视频
第四组
《疫情常态化下的“清华微城市”》
组员
1
方案策略
2、利用附属、游憩、运动、流线等景观空间进行“微城市”功能补充。以校园街市补充城市商业中心功能;以校园剧场补充城市艺术中心、纪念馆等功能;以校园微型疗愈绿地补充城市康养公园功能;以散布式拓展校内医务空间补充城市公共医院功能等。
3、通过景观设计达到场地在不同级别管理模式下的弹性化利用。
2
空间设计
小组选择深化设计的片区位于主校区西北部,该场地属于早期校园景观风貌区,使用人群以学生为主同时包含教职工及家属区等复杂人群;南部东部以学堂路为界,中部经过至善路,西部含西区体育馆,北部含学生宿舍14-18宿舍;整体功能含学生公寓、系馆、图书馆、食堂、休憩绿地及运动场,功能构成较为多元化。
节点区位图
向上滑动阅览
▲节点1
节点1位于清华大学西北端,观畴园周边。设计定位是生活集群。地块包括宿舍住宅、食堂、系馆等功能建筑,通过景观结构的梳理,补充综合餐饮、咖啡书吧、便利商超、阳光平台等功能,构建活力小广场和下沉庭院,重整住宅与商业的动静关系,组织人行、自行车与机动车流线。在重新梳理整合场地关系、提升环境品质的同时,结合疫情管理措施,满足居民更多的“微城市”生活需求。
▲节点2
节点2位于听涛园西侧、情人坡北侧,是由道路与校河围合的一处三角地。设计将原青桐林广场,优化改造为集艺术剧场、集会广场、宣传展廊、抗疫纪念、学习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微城市”剧场,增加多尺度户外空间,增设折桥衔接校河两侧滨水空间引导人流,建立场地与东侧听涛园的景观视廊,以达到激活校河两岸的效果。
▲节点3
节点3位于原北院遗址情人坡,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公共绿地。本地块重构校内“微城市社区景观”价值观,融入校园与社区的公众参与,将场地升级成具书院精神的疗愈康养绿地。保留北院遗址情人坡原有地形骨架与植被肌理,在其边界打造“空间镶嵌”式复合化弹性防疫界面;全域交通无障碍化处理,增设多个离散式户外活动空间,结合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打造普惠大众的轻运营化参与式景观。
▲节点4
节点4位于西操场和校图书馆南侧,校河北侧滨河空间。设计地块分西侧运动休闲和东侧户外阅读两部分,分别对应北侧的西操场和校图书馆,两者功能一动一静,通过对滨河绿地空间改造,处理矛盾关系。对大礼堂与图书馆轴线偏移进行缓和处理,优化场地空间。通过增加亲水平台、滨水步行道、防疫方舱等功能,营造小而精的“微城市”滨河廊道。
模型视频
第五组
《校园健康空间微更新计划》
组员
1
方案策略
1、微心理空间系统——分别设置单人体验,多人体验,专业团体体验三种微心理空间。在不同响应级别下,分别为师生提供宣泄、减压、沉思、冥想、注意力恢复及专业团体辅导空间,为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提前预防、适时引导、及时治疗等作用,发挥风景园林在心理疏导中景观的巨大效应。
3、微情感空间系统——围绕校史与历史景观遗存,营造文化景观节点,放大历史记忆,激发校园人的归属感。通过提升现有场地品质、增加户外场地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根据管控一、二、三级别的规定,引入设计的手段,提高在疫情下校园单人、3—5人小团体的使用频率。具体设计以校园记忆场地为主导,设置历史故事线串联小广场、道路、纪念碑、植物区等,使教职工与学生在游览在特定情境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想法、偏好、情感、价值观在此环境得到抒发,调节校园人的身心健康情况。
2
空间设计
向上滑动阅览
▲节点1
节点1位于C楼附近。设计整合C楼使用功能,重塑中庭空间和一层建筑空间,将完全内聚型使用率低的空间,改造成为尺度宜人、空气流通更为高效的户外街区式空间,减弱空气中有害微粒的滞留。同时植入心理、运动和情感三种微空间,从多个维度给与师生更细致入微的关怀,增强师生心理、身体、情感的自我修复力和抵抗力。
▲节点2
节点2位于情人坡以北的三角地块。设计梳理、细分现状林下空间,置入流线型廊架串联各微运动场地。以开敞草坪提供内聚的自由运动空间,形成极具氛围的活力核心;北侧组团式布置训练空间,西侧运用折板形成单人竞技空间,满足疫情下的特殊运动需求。廊架以 “圆拱”为语言并进行现代化转译,延续清华传统建筑符号,“虚实结合”满足具体功能、丰富立面韵律,拱形交错产生光影效果。
▲节点3
节点3位于西南联大纪念碑周边的绿地。按照时间线在空间中讲述三校联合创建西南国立联合大学团结合作,弦歌不辍的故事、闻一多先生临危不惧的故事、朱自清先生为闻一多先生作诗的故事,以及抗战结束,三校回归的事迹。1、入口广场通过铺装变化与校徽演变的小品表达西南联合大学在连绵烽火中艰难的发展过程。2、场地中的记忆环讲述了闻一多与朱自清等人物的历史故事。3、纪念碑区表达了西南国立联合大学的卓越以及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
▲节点4
节点4位于节点4位于四教北侧的地质之角到南北校河交汇处。问题:1.校河西侧的自行车道使用率低2.滨河两岸通达性差。3.核心区缺少活力。设计沿袭地质之角岩石记忆记录疯狂生长的石头,以石为材点亮场地。1.保留岩石园,将南侧岩石延伸到北侧滨河空间。2.以自行车道串联西侧绿地空间3.建筑结合水闸设计与拱桥对望的拱廊帘洞体验空间。
模型视频
第六组
《“核”计划 CASE PLAN 》
组员
1
方案策略
2
空间设计
向上滑动阅览
▲节点1
节点1位于学堂路西侧,文南楼南侧以清华路为界的南北两个区域。该节点北部以文南新楼的扩建为主,南部保留原场地树木组织历史轴线,对胶印厂建筑进行功能置换成为校园的生活服务区域。其中“复始广场”为核心节点,在纪念1946年国立清华大学大学按原校复员的同时与新清华学堂形成较好的对望关系,也是生活服务建筑的前广场。广场保留原场地校友捐赠的松树,可满足不同的校园活动需求。在防疫期间,可临时改造为建筑前置检疫空间。
▲节点2
节点2位于新清华学堂南侧,新经管楼北侧。此片区作为东轴的转折点,用一条与建筑语言平行的步道完成轴线的偏移。其次场地设计保留了现场的大树,东侧也种植了一块树林,使得整个东轴的场地形成了一条900m长的景观林带。并其中布置了“百年踌躇”的景观节点。在疫情下,此地块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配合linecase与minicase的运作实现东南片区的核心功能,缓解校园高聚集压力。
▲节点3
节点3位于主楼南侧。地方有自己的记忆。场地位于清华主楼南侧绿地,通过“case”的设置满足功能疏解需求,为疫情防控提供足够空间。清华主楼和东侧轴线布局始于1960年代,学校的建设过程是新中国成立后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的缩影。清华人数十年以来在各行各业里发光发热,并逐渐成为中流砥柱。东西向横轴正是想讲述这些奋斗故事,通过设计语言塑造记忆锚点,让人听到燃情岁月中的回音。
▲节点4
节点4位于艺术学院北侧,艺术博物南侧。东门是东西轴线的末端,以艺术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作为结束。该节点作为校园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是防疫的关键节点,因此在节点设计中采用特殊的竖向空间设计来分离人流,将校内人员和游客的主要路径进行分离,利于分开管控。作为单独的管控区域,有设置了餐饮、休闲、游客服务中心等功能在内部满足游客所需,减少了跨区需求。
模型视频
■ 课程简介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个人生活、工作等均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处于常态化的疫情管控之下,同时疫情也引发了人们关于交往与空间的深层次思考。面向实践的前沿选题是本课程的重要特色,本学年“疫情常态化下的校园管理与景观应对”,以清华大学校园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管控措施下校园空间在管理组织、使用等方面的变化与特征,据此提出适用的景观应对方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研究生核心课程“风景园林设计”由秋季学期“城市景观设计”课程和春季学期“区域景观规划”课程组成,均以“设计坊(studio)”结合"工作营(workshop)"的形式组织。内容涵盖调研,讲授,评图,讲座,汇报,展览等。具体训练内容包括:设计场地的调研与分析;不同尺度场地设计的方法与逻辑思维;空间形体的驾驭能力和相关技巧;方案沟通与协作、设计表达的逻辑与基本方法等。选课学生跟随教师针对设计选题进行一个学期“实战化”设计训练,通过设计实践过程学习掌握风景园林设计思维方法和技术能力。
供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分会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2020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20优秀毕业作品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2020毕业展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20毕业展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20毕业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2020毕业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2020毕业展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20本科毕业展
浙江大学建筑系2020毕业展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2020本科毕业展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2020毕业展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0环境设计毕业展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20毕业展
景德镇陶瓷大学环境设计2020线上毕业展
南京林业大学2020艺术设计本科毕业展
西部民族地区2020联合云毕业展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2020本科毕业展 (城乡规划)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建筑学)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2020风景园林本科毕业展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2020毕业展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景观设计系2020毕业展
中国美术学院城市设计系2020毕业展
宾夕法尼亚大学2020线上毕设作品展
哥伦比亚大学2020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
哈佛大学GSD设计学院2020年云毕业展
莱斯大学建筑学院2020Thesis Project毕业展
普林斯顿大学2020建筑硕士毕业展
耶鲁大学、莱斯大学2020毕业展
AA建筑联盟学院2020毕业展(Diploma部分)
RCA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2020毕业展
多伦多大学建筑、景观、城设2020毕业展
卡尔加里大学2020毕业展
曼尼托巴大学建筑学2020毕业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建筑系2020年毕业展
2019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9本科毕业展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2019毕业展
东海大学景观系2019毕业展
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2019本科生毕业展
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本科2019年毕业展
上海交大建筑设计系2019年毕业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2019毕业展
香港大学HKU建筑系2019毕业展
四川美术学院景观艺术2019毕业展
中国美院2019建筑艺术,城市设计,景观设计毕业展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19研究生毕业展
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建筑系研究生2019毕业展
哥伦比亚大学GSAPP建筑系2019毕业展
库伯联盟建筑学院2019毕业展
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春季2019毕业展
AA建筑联盟学院2019毕业展
爱丁堡大学ECA建筑系2019毕业展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室内设计2019毕业展
剑桥大学建筑学院2019毕业展
利物浦大学建筑系2019毕业展
诺丁汉大学DABE建筑学院2019毕业展
TUD代尔夫特理工大学2019Archiprix毕业作品展
UAL伦敦艺术大学2019毕业展UCL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2019毕业展
谢菲尔德大学SSoA建筑学院2019毕业展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2019上半年建筑展
墨尔本大学MSD建筑学院2019上半年展
UNSW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学院2019毕业展
USYD悉尼大学建筑学院2019毕业展
UTS悉尼科技大学2019建筑毕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