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鸣飞:找到连接艺术与时代的心动信号

UniDesignLab 2022-04-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IM competition Author AIM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
作为一个国际设计竞赛平台,AIM始终肩负着“Architects In Mission”的设计使命,坚持着“用未来做现在”的设计标准,为青年设计师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共创平台。AIMER栏目聚集当代青年关注热点,以对话开启设计探索,助力青年设计师们可以跨越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生长壮大。
-

AIMER栏目
本期采访:孙鸣飞

2018AIM南京溧水无想山公共艺术装置国际设计大赛入围奖
2019AIM三亚大茅远洋生态村自然博物国际竞赛一等奖
2019年AIM长春莲花山公共艺术装置国际设计大赛入围奖
景观建筑师、艺术家


共同体之一:人类与环境
 
孙鸣飞最欣赏的艺术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说过:「建筑是有人居住的雕塑」。关注人的需求和价值,重视个体视角的审美体验,也是孙鸣飞在设计和创作中所想要传达的。在人类社会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面对问题和挑战的当下,如何通过设计重新构建人与实体空间的连接,也是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Bird in Space by Constantin Brancusi
 
孙鸣飞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设计实践工作,并始终用敏感的艺术视角关注着空间和建造。景观设计专业兼顾环境与人、艺术与工程的工作方式,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公共艺术作为人与环境的连接,公众在体验和互动的过程中,会通过与作品建立一种私人化的关联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对公共性的关怀与表达,其形式不仅包括公共空间中以物理形式呈现的艺术品,也涉及具有公共思维的艺术计划和行为。
 
南京溧水无想山全域旅游公共艺术装置设计大赛入围奖作品《无想间365天计划》

在《无想间365天计划》中,孙鸣飞试图打破公共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感,将关注点放在个体的情感诉求上,借助低成本材料和技术手段,把自发创作的权力还给公众,结合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赋予作品时间性,引发人们对于存在的思考。 

《无想间365天计划》

《无想间365天计划》是一个为期一年的大地艺术计划。气球装置象征着每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将信物和一段声音记录在气球上,而它们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解体飘散。因「有想」而终归于「无想」,回应了区域内佛教禅宗文化的影响,人们在环境中的一系列行为均被视作艺术计划的组成部分。

《无想间365天计划》

长春莲花山公共艺术装置国际设计大赛入围奖作品《意识之环》

"

亲密关系提供庇护和慰藉,同时也被渴望与恐惧暗中支配。深处其中往往无法看清,需要安全距离以重新审视,那些热切与疏离,嫉恨与坦然,一切都被照见在日常琐碎中随时间流转,自我的形象亦在一步步地被推向自然空间边缘的过程中变得清晰起来。正如居依·德波所说:「人对自身本性的占有也是他对宇宙展开的把握。」反之亦然。

"
《意识之环》

在作品《意识之环》中,每个人所能够占有和感知的空间被触手可及的彩色纱所裹挟和限定出来。这种材料暧昧模糊的属性,包容无限复杂性在其中产生。虚实之间的相互预示赋予了这一空间容器更大的景深和张力,使得人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空间漫游」来感知周围的存在,参与者即被视作为一种装置元素,但不等同于物化。置身其中,人们用整个身体参与,感受,阅读这个装置,在这个过程中人与材料、与整个环境被彼此灌注了生命能量。此刻身体成为了优雅的符号,被赋予指向自我意识最纯粹的实现,世界顿时幻化作充满意义的舞台。

《意识之环》

在未来,艺术的审美价值将与教育功能、城市与社区文化构建、创造就业、房地产增值、吸引游客、提供相关福利等工具性的价值紧密结合,艺术将成为像呼吸那样自然而然的事情。在人们带着现代文化的反思对事物发展进行深度重构的过程中,艺术是激荡心魄的载体,从深层来讲,艺术是挖掘彰显事物独特魅力的手段。而城市与乡村的公共艺术亦有不同的呈现与表达,受环境、人文、技术、资本等因素影响,城市侧重于艺术形象品牌构建及推广、设施营造与升级;乡村则侧重于艺术视角的乡村生态系统构建、信息交流与传播功能。

《意识之环》概念草图

孙鸣飞希望借助这个探索可以打开一种思路,不管是艺术家、建筑师、景观设计师都可以有更广阔的情景,同时不要忽略人的情感需求和他直接的体验。「我们通过艺术作品,或是教育课程去激活场地,试图以人的活动介入场地,从而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链接。针对不同的场地的干预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气候、经济、文化等要素,并提出具有在地性的操作方法。」


共同体之二:科技与艺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对人类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巨大的。科幻电影中描绘的「高技术,低生活」的未来图景似乎有逐渐变成现实的趋势,需要人们重新思考用何种方式与科技共处。孙鸣飞相信科技和艺术在未来是殊途同归的,艺术作为人类精神遗产的保留地,具有引导科技向善的力量。

Surge - Masdar City Portal

孙鸣飞的团队与中科院纳米能源所合作,为阿布扎比马斯达尔城设计了一个结合能源手机的城市地标。这个名为SURGE的项目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对古典美学精神的追求和对技术革新的认同。受当地独特气候环境和传统阿拉伯美学启发,设计方案试图创造一个具有高度美学与生态价值的绿洲,配合以卓越的工程及能源领域前沿技术以形成场地内良好的小气候,保持生态平衡,并为周边区域提供能源。


设计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找到一种既能利用能源又能对场地造成最小干扰的装置设计方法。因为场地并非环境敏感的生态栖息地,大尺度装置可建于场地的沙质土壤中,并在每个柱子中配备独立基础以保证结构稳定。


单元本体可捕获光线与风,单元间彼此连接形成一个透光通风的遮蔽物,过滤强烈的太阳光线,同时增强空气流动,引导形成令人愉悦的微风通过场地,减少公园灌溉用水的需求,以适应炎热干燥的气候。

能源装置与场地的关系

结构体系

SURGE回应了当地气候与文化,平衡美学、经济与安全。主体结构由相同的能源收集单元彼此连接成链,降低成本与施工难度,并且易于产生空间和光线的变化。单元最大化收集来自各个方向的能源。透明材料使得大尺度投影的装置体量感更轻。超细柱提供了可靠的结构支撑以及通透的视野,使得自然通风和人的自由活动成为可能。

能源收集单元分析图


能源产出分析图
 
 
共同体之三:创作与计划
 
艺术不应是孤立于社会生活的舶来品,而这需要艺术家和设计师具有策划的眼光「讲故事」,以解题为手段的自我表达需要创造力寻求最优解,而在概念性的思考中也能够找到可落地的商业模式。

大茅自然博物课程国际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在三亚大茅自然博物策划项目中,孙鸣飞和团队试图整合当地自然博物优质资源,以自然博物教育为重点,针对多类人群,打造具有当地独特品牌价值的教育产品体系。在对自然博物建立较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自然观之后,在自然环境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与自然深度互动,建立人与自然更密切的联系。

大茅自然博物课程国际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疫情中个体生命的存在感和尊严感被压抑或隐匿,客观上也加深了人与自然的分化和割裂。在未来人类或将与失序与危机状态共存,而只有在自然中,人们方可以疗愈精神,获得滋润和慰藉,在广阔天地中汲取智慧与灵感。通过自然博物课程策划,希望深度融合自然、人和艺术,引导人们以谦逊与敬畏之心与自然共生与共存。

大茅自然博物课程国际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主创和参与建成作品展示

北京西站北广场

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投标(第一名)

秦汉展示区,西安

又见马六甲剧场,马六甲,马来西亚

 「大家」大区,苏州


 AIM. 会谈 

Q: 您对于AIM后续的发展有哪些建议?希望未来的AIM是一个怎样的平台?您认为AIM的独特之处在于什么 / 哪一点最吸引您 / 有哪些印象的事?参加AIM竞赛为您带来了什么?
A:保持初心,关注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希望AIM可以成为未来设计师项目展示与自由协作的舞台。AIM团队的专业精神和执行力让我印象深刻。很幸运可以在工作的日常之外与AIM这样有情怀的团队共同思考和探索,收获观点、视野、友情,以及自我实现的喜悦。
 
Q:有什么建议给到AIM和所有参与过AIM竞赛的选手吗?对正在或即将步入艺术领域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吗?
A:希望AIM可以组织更多高品质的竞赛吸引更多新生代艺术家、设计师参与。作为AIMer最幸运的是通过竞赛去表达观点和态度,在创作上持续精进,并且有机会与众多优秀的同行交流互动。在创作过程中伴随着的自我探寻与重塑,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撰文/橙子
海报/田欣灵
图片/孙鸣飞
版式/橙子

 - END -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建筑师

专访Terrain Studio|做好景观设计的窍门: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太开!

一次豆瓣建筑友邻的线下聚会:探访“正青年建筑师”热气建筑 | 张子岳 袁烨

青年设计师郭骏:艺术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接的媒介

顶级高技派事务所的中国实践 | 专访RSHP合伙人Richard Paul

Occhio Talk丨亚太地区首家精品酒店设计师Jason Briscoe访谈

Exclusive Interview : Jason Briscoe | AIA SH/BJ 2020 President

UniDesignLab专访 | JERDE副总裁Danny Ha:关注用户体验的设计更有价值

泰国明星建筑师为何走入贫民窟,寻找东方“错”意境?

聚焦个体觉醒,向多维探索理想居住模式的“无名”侠侣

杜坚:我眼中的建筑师——从甲方角度看建筑师的价值与局限

京沪青年建筑师:最近黄掉的一些实践

未来可期,对话顶尖明星事务所的中国设计力量

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第一个靠讲故事获奖的中国建筑师

海归独立建筑师单挑大公司,打破传统做商业设计

驻场建筑师谈“一专一村”如何打造农村夯土农宅更新

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Anna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移动空间,时代科技,新锐建筑师谈建筑产品化的探索

把设计做好,代表中国公司手撕各路鬼子

专访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Amir Idiatulin

从蓝天组到gmp,他是如何成为不画图的建筑师的?

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读书工作,做一个稳扎稳打的建筑师

工作快四年,26岁的建筑师又想出国深造了

罗德岛的多元化训练,让他们拿下了evolo一等奖重塑中央公园

一起读书,一起工作,一起做落地项目,留荷建筑师的浪漫爱情

90后产品设计师诠释乔布斯的“产品皆有灵魂”

爱情事业全都要?5对建筑师情侣陪你过情人节!



个人经历

不在意学历,鄙视年终奖,网友:理想事务所该有的样子

法国DPLG建筑及规划双硕士,负责AS北京分公司,创立尺间建筑,设计并创建中法双语幼儿园

从“追星”安藤到探寻生活,建筑学姐爆改房车环球旅行

曾经我们是探险者,如今想做日本留学摆渡人

毕业于ESA,创办法兰西泥瓦匠的人人小站,寸造工设创始人陆侃谈创业历程

国内相恋共赴留学,扎根法国做设计的实久建筑夫妻档

一个不懂交互的programmer不是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师

建筑学在读做自媒体博主是怎样的体验?

保罗·安德鲁前主创,家有两宝,法国独立开业的女建筑师

曼大TUD海归建筑硕士毕业,不做设计做摄影,锐境建筑的2020

留法20年的建筑师,先后在AREP和包赞巴克工作,四十而立回到原点开工作室

就职于BIG和SHL,做建筑,做交互,做策展,设计跨界真的无所不能

东南毕业,法国执业,在保罗·舍梅托夫工作,回上海创业和睿设计

游学与朝圣,亲历OMA和SOM等顶级建筑事务所,一位在旅行中不断成长的建筑师

加拿大青年设计师中最专业的赛车手,赛车手中最会画图的诗人

阿那亚的建筑师们

在UBC唯一本科设计专业毕业后的斜杠青年现在在做什么?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异类马岩松

建筑师不用拘泥于造房子,可以向更多元的天性驶去

本科艺术设计,同济硕士学建筑,留法学城市设计,开事务所做室内设计

在包赞巴克事务所工作,回国成立and studio,扩大建筑师的职业服务范畴

离开知名事务所到宁波诺丁汉大学任教,和学生实话实说

从靳远到多重建筑,十年跨度中的五个断面

生于北方,求学南方,回东北做设计的这些年

建筑和景观专业是怎样在海外找到第一份工作的?

从同济建筑学到北师大心理学,我终于····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离开霍尔事务所后,留在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拿遍各种奖金的MIT联合培养博士谈建筑带给他的热爱与痛苦

哈佛可能是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标签

他从“建筑狗”转行成“金融狗”,走向人生巅峰

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离开新锐建筑工作室,在建筑新媒体开天辟地

坐标二线城市,青年建筑学研究员如何怡然生活?

念完建筑,开始上商学院创业做教育

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我在剑桥的所得,确有许多是其他学校不能给予的

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失业潮后的海漂建筑青年,用镜头寻找生活的转折点

从清华结构到康奈尔建筑,建筑是一个设计逻辑传达者的角色,而不是像工科那样给一个公式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我想要追求的建筑,美国给不了

谈谈设计,聊聊旅行,回顾写作,建筑师的二十五岁?

六年,本硕攻下西班牙最难读的建筑系;成为欧洲注册建筑师后,“每五年退休一年”

乘风破浪的奶奶:建筑规划双冕女王,柯布西耶的缪斯女神,97岁的她再夺加拿大皇家建筑协会金奖


创业故事

没有名校背景,做公益设计,被压榨久了,但依然能逐梦建筑圈

海归建筑博士生回国开咖啡馆创工作室,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千人大院里最年轻的主创,忍不住创业了

创工作室开民宿,听80后建筑学博士谈谈她的设计之道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同济建筑学硕士毕业,如何转行游戏行业?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转行做麻辣烫、美甲,她说:我的差评大部分来自设计师同行

CP档景观设计师离职张唐工作室后一起创业是怎样的体验?

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从米兰到北京,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室友一起开工作室

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东大硕士生从设计院转型市场营销后创办公司,80后的他想跟你谈谈建筑发展

留学之后,我们在西班牙开工作室

MIT毕业之后,做个想家的建筑师

学设计让他从建筑师转型到甜品师

学设计让她从“画图狗”转型到花艺工作室老板


建筑师说

建筑师说 | 帕特里克 · 舒马赫

建筑师说 | 石上纯也

建筑师说 | RSHP事务所华杰明

建筑师说 | 托马斯·赫兹维克

建筑师说 | 手冢贵晴 & 手冢由比

建筑师说 | 托马斯·赫兹维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