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观点丨王澍:触碰另一个世界的边缘

UniDesignLab 2022-04-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建筑手记 Author 望歸山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写在前面

此时,已在二战国美。

疲倦了,便想,学建筑为了啥?是糊口? 还是要留住最初的理想?

又翻出《造房子》该作为“圣经”来读。

也悟出一些理 —— 所谓的灵感一旦确定了方向就变成了一种坚持。



针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建筑这个行业,我鼓励年轻人有独立的思想,甚至特立独行。

——王澍



您正在开始阅读原文


老实说,获奖(普利兹克奖)对自己的生活并无太大改变,我是带有一些隐居色彩的人,公开的活动和说话都不是很多,尽管每次的话引起的反响很大。不管有没有获奖,一直都有意把工作室规模控制得很小,我的理想是—“可以随时工作,随时不工作”。要说工作状态的话,我的工作室经常空一个月或者几个礼拜,我觉得这是一种基本的自由吧,我需要这种自由。


有这么一段空白的时间去思考去沉淀,才能基于记忆的传承来寻找灵感,才能在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里寻找灵感,才能将自己身为一个建筑师最纯粹的看法通过作品表达出来。


获奖对于我,无非是每年多接一个项目,一共做两个,多了不做。这是我的坚持,这坚持不会为外界左右。象山校园算是我的得意之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极低的造价完成。它规模很大,让我不仅有机会实现对建筑的看法,也包括了气候条件,作为大学的基本学术精神的实现,蕴含着我对山水画和环境的理解,甚至可以实现一些类似城市规划,也就是对城市发展的实验。从另一方面说,正因为它造价很低,同时也宣传了一种朴素甚至是清贫的文化价值。


由于时间仓促,就整个作品来说可能有缺陷,但也
体现了一种哲学——追求完美的态度,但不追求表面上完美的细节。而另一件作品——宁波博物馆,以相对高的造价实现了细节上的无可挑剔。虽然这两件作品条件不同,但都分别达到了在它的条件内最大限度的表达,算作我最为满意的两件作品。


有评论说我是一位“人文建筑师”,可很少有人知道我平时没事喜欢做做木工,经常也做一些劳作,或指导学生劳作,因为这样可以接触到真实的类似沙和土的介质,我很在意对这个世界真实的感知。我的一大兴趣是练书法,我觉得,书法最重要的是让人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止有一种可能性,我经常自诩“17世纪出生的人”,有人说我年轻,我却觉得已经很老了,我戏言自己已经四百多岁,但也只能说是四百多岁,再往上对我来说一层比一层高,轻易无法做到。


我一直主张以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做事情,现在大家把创造想象成一定是很古怪的、极特别的,其实真实的生活比人想象的更丰富和有趣。我认为如今经常说的所谓的“多元化”具有很大欺骗性,多元化意味着不同的文化有平行存在的权利,而今天所说的多元化只是利用电脑制造出了花哨的不同的假象而已,本质上是“一样化”,真正的多元化是大家基本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


在这一点上我一直身体力行,坚持着让大家看到一种不一样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可以和这个时代并存的。


王澍

碰巧会做建筑


我首先是个文人



我开了一个号称是“业余”的工作室,几乎是断断续续地上班,并不是一直在运作,而且会经常在工作间隙练书法,做一些木作,砌砖酥石,让大家看到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不上社交网络,也不上微博,注重与身边世界的真实感知,这在现代社会可能令人难以置信,但我真真切切花了十年来“忘却”和“拒绝”,忘却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拒绝会做的方法,用这样的方式改变自己,难但坚持着,终于觉得自己触碰到了另一个世界的边缘。


王澍

而是要建造一个世界。


我们不是设计一个房子



“建筑师需要有一种悲悯的心情。”这是我当年博士论文的最后的结语,同样适用于多年后的今天。针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建筑这个行业,我鼓励年轻人有独立的思想,甚至特立独行。


人生一世是很短暂的,我年轻的时候会站在街边看,指着街上行走的人,说这些人已经全部死了。可能很多人觉得我非常极端,算是一种孤独英雄主义吧,但我觉得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这种状态,对存在、对真理、对人性要有一种追求,这样才会有力量支持你在年轻时走过人生很重要的一段旅程,也是自我实现和锤炼的过程。


如果青年的时候没有这个状态,那么生活的拖累会让这些事情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我所认识的凡是成功的人,极年轻的时候就知道他将来一定是了不得的人物。


也许某个人很穷,但如果他身上有一种很高洁的品质,那我就会对这个人刮目相看。年轻的时候是力量最强大的时候,这个时代现在有一个特点,年轻的主张越来越占上风,这时候对年轻人的要求其实更高,可以有很任性的想法,说不定以后这个想法会很轰动。


我年轻的时候看书,如果看了半天也看不出自己的感受,就会再看一遍,记得有一本很薄的书,根据笔记来说我在一年内看了十六遍,最后终于看明白了。年轻人需要有这样的精神。



声明:摘录原文只用于学习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END
此号朋友圈,不定期分享电子版书籍代找各种书籍 PDF版。
提供的书籍仅用于预览使用请购买正版书籍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百家观点丨《五十里桃花坞》,明星的乡村振兴?

百家观点丨室内设计师择业指南

百家观点丨欧美小而精的事务所,做的是中国的地标建筑项目

百家观点丨“提高设计费”——激起设计圈水花的一则倡议

百家观点丨王澍谈尺度:一个人需要多大的房子

家观点丨我们的城市是否只存在一种未来?友谊书展再思辨

百家观点丨中国建筑的基本概念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空旷的虚体。

百家观点丨如何成为加拿大和美国注册景观建筑师?

百家观点丨复盘:从东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去向看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变化

百家观点丨为什么建筑师喜欢“砖”?

百家观点丨比丑更难忍受的媚俗建筑

百家观点丨70后事务所如何撑起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以Studio Velocity为例

百家观点丨在乙方公司之间换赛道是否值得?

百家观点 |不想当网红的建筑师不是好建筑师——论网红建筑和新工匠精神

百家观点 | 为何今年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中,本校生全军覆没?

百家观点 | 画饼的设计公司老板忽悠不了95后

百家观点 | 哈佛GSD大陆招生降低至此的原因是什么?

百家观点 | 建筑+人工智能,未来在何方?

百家观点 | 未来建筑是什么样?

百家观点|44个建筑师才懂的“行话” (基础篇)

百家观点|36个建筑师才懂的“行话” (升级篇)

百家观点|2021年建筑设计行业展望和人才市场情况分析

百家观点|设计公司究竟要不要做大?

百家观点 | 2021在建筑里与大自然来一场亲密约会

百家观点|4大建筑趋势,为你的设计加点料!

百家观点 |  公共空间为谁而生? 民众or暴徒?

百家观点|日本现代建筑家的脉络

百家观点|当建筑邂逅陶瓷,记录一次不走寻常路的设计课体验

百家观点|建筑学博士之路:豪赌还是投资?

百家观点|3D打印建筑已经进入乡村?

百家观点|如何做到连续四年收获竞赛硕果?

百家观点|我们为什么需要总设计师制度?

百家观点|在大学里当一名建筑系老师是什么体验?

百家观点|90后产品设计师诠释乔布斯的“产品皆有灵魂”

百家观点|为什么他们是当下中国建筑事务所的典型成长样本?

百家观点|一个老八校教师的三年级住宅设计课堂笔记

百家观点|分裂的建筑市场,割裂的建筑圈,2021建筑师的出路在哪里?

百家观点 | 大型模(抄)仿(袭)现场!我们真能接受这样的设计吗?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建筑师不画施工图?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建筑师的培养成本越来越高?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都那么小?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 low 的行为?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建筑师王昀和他的作品?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里丑建筑多?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欧洲设计师都特别注重前期分析?

百家观点 | 为什么书店越来越像会所、咖啡厅?

百家观点 | 为什么设计公司创始人要学习“设计经济师”?

百家观点 | 如何用数字化定制未来社区?

百家观点 | 街道店铺设计只能被和谐了吗?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进行星际设计?

百家观点 | 高冷的建筑学,何时能走下神坛?

百家观点 | 乡村书店是怎样助力乡村振兴的?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如何丢失了中国建筑的“黄金十年”?

百家观点 | 国外的建筑师们,在项目里都干了些什么?

百家观点 | 土博与海归,何时能平权?

百家观点 | 城市设计竞赛的未来在哪?

百家观点 | 还有什么小众博物馆适合我们打卡?

百家观点 | 让时尚巨头们欲罢不能的建筑长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国产INS风的廉价潮流何时死去?

百家观点 | MAD设计的24万一年的四合院幼儿园是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后疫情时代国内外建筑圈的我们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保护自己的著作权?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值不值得被尊重?什么才是后浪建筑师真正关心的问题?

百家观点 | 当我们讨论乡建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百家观点 | 丑陋的建筑,为什么总是层出不穷?

百家观点 | 设计使人破产,高危职业建筑师为何深陷法律纠纷?

百家观点 | 学金融的人眼里,学建筑的是怎样的存在?

百家观点 | 我们该如何行使“观看”的权利?

百家观点 | 纵观建筑史,西方的公共空间都发生了什么?

百家观点 | 那些明星建筑师的失败作品都有什么问题?

百家观点 | 建筑学的基本功是什么?

百家观点 |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百家观点 | 关注同理心的建筑学,能带来空间正义吗?

百家观点 | 笨与不笨的界限,浅谈中国建筑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百家观点 | ABBS大佬关于建筑改行杂谈

百家观点 | 质疑王澍的建筑学教育

百家观点 | 贝聿铭这一片命太好的花瓣

百家观点 | 张雷:主人、文人、匠人、家人、大人——五个人的城乡

百家观点 | 王澍在同济谈乡村振兴:“中国的城市已经异化,仅存一大片光鲜的垃圾....”

百家观点 | 王澍:50年后,人们都会住在村子里

百家观点 | 设计院的现状(一)

百家观点 | 建筑师一定要读建筑系,可能是个伪命题!!!

百家观点 | 叹“伪现代主义”,金融危机影响导致怀旧与超高层

百家观点 | 那些想和地产小白分享的事......

百家观点 | 聊聊设计公司潜规则

百家观点 | 《人民日报》批评中国建筑缺乏文化自信,评论里的建筑师们坐不住了......

百家观点 | 当代建筑设计忽悠话速成指南

百家观点 | 为政治服务的建筑

百家观点 | 参与性景观,张唐景观实践手记

百家观点 | 江一燕获大奖那天,有家设计公司的方案被方丈“化缘”了

百家观点 | 建筑的空间形式已不只有人类才能说得算啦!

百家观点 | SOM的城市设计做的确实很牛,但我也看到了套路

百家观点 | 就算顶级艺术家,也不可能跨界搞建筑

百家观点 | 巴黎圣母院“重建竞赛”:一场中国媒体自娱自乐的狂欢

百家观点 | 在圣诞节建造一棵圣诞树才是正经事

百家观点 | 建筑与时装屋

百家观点 | 今天就想聊聊《丹行道》

百家观点 | 别人跑去京都买房子 他从京都搬到贵州造村子

百家观点 | 在Mantova我和三个陌生人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