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经验谈【19】|边饭绘边做作品集也能喜提哈佛等6所名校Offer的神奇少女:吴淑筠
吴淑筠 - 东南大学 (本科)
托福:103,GRE:322,GPA:3.84
OFFER:
哈佛大学 GSD MAUD
哥伦比亚大学 GSAPP MSAUD
宾夕法尼亚大学 UPENN MSHP
卡内基梅隆大学 CMU MUD
密歇根大学 UMich MUD
佐治亚理工学院 Gatech MSUD/MSGIST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建筑学院 UTSOA MSUD
自我 ▎LIFE
和不同性格、价值观交流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经历。不同的生活故事,也给我带来了生活其实有很多种可能性这种认知,想出国去到不同的环境感受一下也变得顺理成章。
大二的时候加入了日综字幕组做美工,认识了很多不同年龄段不同成长背景的追星girl。
有刚认识的时候才初三现在已经成年的台湾小妹妹,
有永远和我们时差12小时依然聊得火热的物理系学霸,
也有结束拼搏的金融生涯在家安心享受生活的两个小宝贝的妈妈,文理工艺各科聚齐,天南海北各地都有。
追星女孩跨次元审美
喜不喜欢是很微妙的事
可能每个艺术家只会有一两幅作品能打动我。
可能风格只是他们的辨识度,而不是其中动人的元素。
但我很欣赏能找到个人风格的艺术家,因为我本人的画风真的飘忽不定:)
我喜欢的
-宁静恬淡的中国古代山水画
-冲击强烈的数码绘画作品
-构建自己或大或小的独特世界观的作者:马尔克斯、刘慈欣(虽然不是一个概念层)
-对角色们保持清醒而犀利的审视的作者:毛姆
-描绘平常人生的珍藏回忆和无疾而终:《ハチミツとクローバー》、《ONCE》
理性和感性的部分都间或强烈
自己认为是比较适合去从事一些和城市相关的工作的。
城市是一个复杂又综合的系统,同时需要感性的情怀愿景和理性的分析规划。在学习城乡规划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感到性格上的难以磨合,也没有产生选错了专业的后悔感。同时这个专业也反过来加深了我这种性格。
神奇少女关键词:
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
十八线国组画手
lofter北极圈写手
作品集期间的bgm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是我2018 bilibili 年度报告首位:)
画画对我来说是一种缓解焦虑的调节方法,纯粹是个人取向,各种表达都可以很个人化。我也不是属于拥有自己独特画风的那种类型,完全按心情和感觉走
▲ photo credit to Wu Shuyun
▲ photo credit to Wu Shuyun
▲ photo credit to Wu Shuyun
还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爱好是收集并安利各种实用的神奇小软件/插件。从截图屏幕置顶、到相册归类、到批量清除微博、到文件同步、到笔记软件、到日历清单等等等等……(实际上有可能在探索新软件上花费时间超过它们本身帮我节省的时间???)但是保持新鲜感的奇妙是不可言喻的:)
专业 ▎MAJOR
最开始对城市产生兴趣是高中的时候挺喜欢读的陈丹青的《退步集》,其中一些他讨论城市记忆消逝的章节中,写到一些他和规划师、政府官员、开发商的交流。当时很赞同他,后来选择了城乡规划这个专业,过了几年再重读的时候,又有了不一样的心境。
学校的一些课程作业机缘巧合下都和历史街区相关,在其间有很多机会和真实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聊天,从低年级就开始感到规划师的愿景和实际的操作部分、居民的真实需求之间有很大的鸿沟冲击,其间也和老师、同学甚至各行各业的网友就这个问题谈过很多次,虽然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但是至少还是有一个关切的方向,后面作品集和ps主线梳理的时候,也不出意外选择了这个主题。
▍获奖经历
2017 东南大学设计院游学基金
2018 东南大学坚朗奖学金
▍大三—暑期游学
一个月内暴走了三个城市和7个历史街区:厦门、西安和北京。游学主题是历史街区的微更新,分别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更新措施,感受最深刻的还是真正迎合居民需求的有效设计策略的缺失。
(北京的白塔寺街区,每年的设计周都会有竞赛作品在街区内落成,我们当时去的时间节点正好是当年设计周开幕前一个月,很冲击的是去年的一些更新改造作品成为街区内部最无人气或者最格格不入的部分。这是不到现场无法认识到的,设计者所预想的和真实的建成与运营维持之间不是对等的,而我们也许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解答这个问题。)
▍大四—东南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实习
从实地调研开始到最后的文本制作全程经历了三亚的一个城市设计项目投标,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很全面地了解了工作流程和其中的团队合作。感谢项目组的老师、师兄师姐和我的小伙伴们。
作品 ▎PROJECT
▍主题、特质
urban palimpsest
探讨历史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平衡
(palimpsest:a manuscript or piece of writing material on which the original writing has been effaced to make room for later writing but of which traces remain.这和我概念里的城市是很像的,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在有限的空间里不断的填充和重写。)
▲ 图片来自google
封面:基于urban palimpsest这个主题,使用南京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叠加制图,标出了4个基地的位置。
▲ photo credit to Wu Shuyun
▍项目简介
4个项目,从不同的尺度和角度谈论了主题。在目录页围绕主题阐述了3个关注点,并且连线了每个项目相对应的点,展现了对于主题的整体思考。
做了一些不一样的表达,有一页和节点相对应的场景构想是用黑白线条板绘的,还有在表达历史和文化资源集中度的时候用了简单的数据可视。
▲ photo credit to Wu Shuyun
Project 2:REVIVING RAMPART —The Urban Greenbelt Made Up Of Forgotten Rampart
基于整个明外郭做一个概念设计。针对不同的遗存现状和周边环境分成了3段:景观段、住区段和城市次中心段,整体的设计干预强度依次递减:开放公园设计、社区服务设施再到艺术装置的typology研究等,试图在不同条件下对于被遗忘的明外郭的记忆唤回。
▲ photo credit to Wu Shuyun
Project 4:LIVING GRADIENT——Rebuilding Of Residential Mode Free From Mega-Block Model
住区可能是很少被选择放进作品集的项目,但是由于基地的区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及和其他项目的区分度:在主城边缘的重工业转型地区。为了消解这种典型的“超级街区”(Mega-plot)模式带来的封闭和尊重并保持私人住宅的内向性,通过三种住宅类型的过渡来创造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的生活梯度。前期讨论了超级街区存在的优劣点,进行了场地分析,对三种住宅类型进行了typology的研究归纳和设计,保留了工业走廊进行公共空间的组织,最后形成设计。
▲ photo credit to Wu Shuyun
申请 ▎OFFER
在申请的最开始,我首先写了很长的文档来总结我大学四年的收获和困惑,也回顾了每个设计作业当时的心情和想法,在回顾的过程中也逐渐觉得这种梳理的形式不但给自己的本科学习一个清晰的脉络,自然梳理出了最有效组织自己申请材料的主题,也对自己感兴趣的城市问题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文书主题
主题和作品集保持了一致,基本写法就是先列出论点大纲,每段的开头句承上启下,后文用例子或引用扩写。
大概的逻辑线索是:
第一段 简述对urban palimpsest这个概念的理解,引出历史保护和发展的矛盾。
第二段 由《城记》这本书引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通过梁成方案的教训来论述规划应该追求更可操作的两者权衡而不该因为一味的倾斜而加剧矛盾。
第三段 讨论现在的中国社会环境,引用了Aldo Rossi 和Edward L. Glaeser 对于保护和发展相对立的观点,提出对于两者平衡的认识。
第四段 以自己的游学经历为例,表达了在历史和发展平衡之中对于探讨更加有效的设计策略的关注和需求。
第五段 简述了作品集中的4个项目如何在不同的尺度和条件下去展现对这种平衡的一些思考。
第六段 简短结尾。
最后是感谢环节啦~
申请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有人能倾听并分担一些真的很感谢。
保持平等开放的心态和我长谈了无数次、给予了最大的信任和支持的爸爸妈妈
2018年只有4天没聊天、无话不谈但永远和我搞不到同一个圈的徐妤女士
提供了很多很多指导和帮助的黄老师、徐老师和无敌耐心可爱的xinyi小姐姐
我永远的9个朋友和5个朋友(展开是不是太长了hhh自己知道就好)
每天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林歪/阿七/荒林.jpg
已经不在的dxxdqp:努力了鸭~
消失十个月终于出现的始终在鼓励我的油管主 777ちゃん : おかえり!一绪に頑張ろう!
易安音乐社·池忆/孙亦航/林墨:月底最后舞台见
本命樱井翔先生以及门把: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さようなら
文章作者:吴淑筠
图文编辑:午人
留学咨询相关服务,欢迎添加“主页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