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去看个演唱会,你却拿offer砸我?:郭泊远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InnoYouth Author 点击关注☞
郭泊远- 普高国际课程班
TOEFL:108 SAT:1490
OFFER(截止发稿前):
卡耐基梅隆大学CMU B.Architecture(建筑学)
卡耐基梅隆大学CMU B.BXA(BCSA)(人机交互)
雪城大学Syracuse B.Arch
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 B.arch
自我 ▎LIFE
Q:自己身上最重要的特质
A:敢于尝鲜,“肝”于尝鲜。
Q:喜欢的建筑师
A: 我是个建筑学届的小学生,目前还没有特别钟爱的风格也没有讨厌的建筑师。有幸欣赏过几位大师的书籍和作品后,我最敬佩Peter Eisenman和Frank Gehry。他们俩一位将architecture视作interlectural pursuit,另一位将其视为experimental tests,且二位都将自己的理解发展到了极致,这种对比我觉得非常有趣。
Q:喜欢的电影
A:《Forrest Gump》,最近比较喜欢《Bohemian Rhapsody》。我一直都是人物传记类影片的影迷,对影片中富有传奇色彩的角色们面对种种限制与制约,追求自我实现的情节感到着迷。这和学习建筑给我的感觉很像。
Q:最近在干什么
A:最近我在读一些大师传记以及他们的学术作品。由于大学选择了跨学科专业,这几个月会在钻研建筑的同时好好学习计算机科学。此外,最近我也在研究咖啡学,绘画以及做手工。我是个sneakerhead(球鞋迷),最近尝试做了一些sneaker head(球鞋面具)。
▲ photo credit to Guo Boyuan
难忘瞬间:我就是去看个演唱会,你却拿offer砸我?
3月30日Higher Brothers上海演唱会现场
伴着现场bgm的巨响和声浪
解锁手机点开邮箱
经历昨日全聚德的我
看见Update不感觉惆怅只觉得手痒
点进Portal看见Cong,是哪个女朋友这么好心肠
脸红心跳,将信将疑
原来是卡耐基和梅隆俩大爷对我伸出双臂
嘿嘿,失去抵抗力,忘记更高兄弟,去做打工皇帝
▲ photo credit to Guo Boyuan
活动
从学术类的Physics Bowl、USAD、HIMCM,到设计/挑战类的CTB、ISSDC,我在高中阶段参加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活动或多或少与我的专业选择联系在了一起。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Pioneer Academics组织的academic writing项目,在与哥大教授Irina T. Oryshkevich讨论Skyscraper的起源与发展的4个月里,我们从历史谈起,逐步拨开这种现代宏伟建筑背后的小秘密。此外,与RAC本科申请部的小伙伴们一起合办的“建筑初体验”作品展也令我记忆深刻。从布展,到向群众介绍自己的作品,都是一次又一次猎奇与突破。展览的新奇收获最终也成为了我主文书的素材。
▲ photo credit to Guo Boyuan
▲ photo credit to Guo Boyuan
▲ photo credit to Guo Boyuan
作品 ▎PROJECT
▲ photo credit to Guo Boyuan
在制作作品集时,我试图通过一些小尺度/conceptual的作品,来体现我对建筑学粗浅的理解——建筑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技术,但同时,它也应该是一门提出问题的艺术。在讨论这个矛盾的观点的同时,我愈发觉得建筑学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它夺目的studio work与design theory部分,而冰山下则由anthropolog y, sociology, history等等庞大扎实的的学术基石构成。
▲ photo credit to Guo Boyuan
▍项目简介
我觉得对我申请BCSA项目最有帮助的是多多老师指导的human figure项目以及Maggie老师指导的参数设计项目。在human figure项目中我制作排版人生中第一个diagram。在设计过程中,我也对尺度这个建筑学中的重要元素有了一点认识。而在parametric design项目中我第一次尝试了grasshopper,试图通过多个参数的介入增加设计的复杂性与可玩性。
▲ photo credit to Guo Boyuan
张口就来的梦想VS笔墨浸染的理想
▍关于文书
美国本科申请与研究生申请有着截然不同的申请环境与评判标准。在专业能力与作品集篇幅的有限的情况下,本科申请者更加需要在文书中展现自己的申请人格和竞争力。
申请季前,我处于DIY的状态,所有的活动、竞赛、选校等工作,都是我自己准备的。很多时候,由于阅历与经验不足,不得不靠直觉做出的选择。换句话说,是自己内心最最真实却又隐晦的想法帮我做出了决定。
步入申请季,我不得不在这个“催熟”的过程中成为自己的心理医师,逐渐剖析出自己每一个直觉背后潜在的人格与想法。在写文书时,我的思路是:不要过度考虑写什么内容才能让学校录取我,应该绞尽脑汁,开膛破腹,找寻一个让自己心安理得、心满意足的答案。(我曾经跟好友开玩笑说,真正的好文书,应该要让作者读后感叹:“老子真的有一种不言而喻的优秀。”)这可能并非最佳的申请文书写作策略,但通过这种写作方式,我学会了自省,意识到了脱口而出的梦想终归是空想,经历了思想打磨与笔墨浸染后的梦想,才成为了可能实现的理想。
▲ photo credit to Guo Boyuan
关于文书的选材与文字风格,我认为首先要保证内容真实且符合个人色彩,倘若平日里的你儒雅随和,就不要在文书里装作放荡不羁;倘若你措辞严谨且学术,那么就大胆的通过稍许nerdy的文字展现你抑制不住的学术热情。通过你在文书中展现的人设,AO们才能预估你是否fit这所学校,这是一种双赢。但是千万要切记不要使用过于informal的文字/句式。其次,要注意让文章节奏保持生动有趣,最好能通过巧妙且符合逻辑的安排提高文书内容的不可预见性。
想要感谢的人: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用他们的话说,养育我就像发射火箭,花费十几年心血确保每个环节和数据的正确。最后一朝发送成功,考上大学,然后火箭就消失在茫茫的外太空,不定期的发回微弱的信号。感谢两位“科学家”陪我在“装配间”度过的日日夜夜,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之间的讯号会保持稳定且强烈的。
其次要感谢的是那些为我指路的“卫星”们——多多老师、米老师、季老师以及所有助教老师。是你们的指引,让我有勇气探索一处又一处未知领域。此外,我还要感谢那些与我平行发射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你们让我在热爱建筑的理由清单上又添上了一笔。
最后,我想偷偷感谢一下那个在申请时选择ED追求梦校的自己。没有这段曲折的失败经历,我也许永远无法体会自己是多么的热爱建筑学。
感谢各位,以后还请多多指教呀!
文章作者:郭泊远
图文编辑:鱼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