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关于“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

点击关注→ 音乐名师大讲堂 2022-05-02

来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学习分享交流。


虽然自1770年以来,为两件及两件以上乐器写作的“协奏式交响曲”盛行一时,但由于乐器制造业和演奏技巧的迅猛发展,单乐器的独奏协奏曲仍然占据协奏曲领域的主位,他们吸收了奏鸣曲与交响曲的某些特点,走出了室内乐的范畴,成为一种显示独奏家高超演奏技艺的大型管弦乐曲。这一时期,小提琴仍然是最常用的独奏乐器。著名的写作小提琴协奏曲的作曲家有意大利的纳尔第尼(Nardini)、普格纳尼(Pugnani)、维奥第(Viotti)、柏林宫廷的格劳恩(Graun)和曼海姆乐派的斯塔米茨(Stamitz)父子,还有写作了大提琴协奏曲的博切利尼(Boccherini)、费尔斯(Fils)和但泽(Danzi),300首长笛协奏曲的作者匡茨(Quantz),写作了双簧管协奏曲的菲舍尔(Fischer)和创作圆号协奏曲的庞托(Punto),都是协奏曲领域的精英。键盘协奏曲的鼎盛期在古典时期到来,1770年以前,羽管键琴是这类协奏曲的主角,但很快就被钢琴替代,莫扎特之前最重要的键盘协奏曲作者是巴赫的儿子们,哈雷的W.F.巴赫,柏林及汉堡的C.P.E.巴赫,以及米兰及伦敦的J.C.巴赫,还有普拉第(Platti)、阿格莱尔(Agrell),维也纳的蒙恩(Monn)、瓦根塞尔(Wagenseil)、斯蒂芬(Steffan)、霍夫曼(Hofmann)、万霍尔(Vanhal)和科策卢(Kozeluch)等,18世纪末期还出现了如杜塞克(Dussek)、施戴贝尔特(Steibelt)、胡梅尔(Hummel)等钢琴巡游演奏家。


利都奈罗形式在古典时期进一步发展了,在维瓦尔迪确立的常用的4个利都奈罗(以“R”指代)加3个独奏部分(以“S”指代)的结构中:R1-S1-R2-S2-R3-S3-R4,S3在主调上开始和结束,且在主题素材上与S1相像,逐渐具有奏鸣曲式再现部的功能,呈现主题的R1和S1逐步倾向于呈示部,而S2则倾向为展开部,在调性上,S1由主调转向属调,S2在属调上持续,R4经莫扎特之手成为华彩段,由此构成奏鸣曲式协奏曲的雏形



莫扎特是古典时期成就最为卓著的协奏曲作曲家,他为小提琴、钢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等各类管弦乐器写作了50多部协奏曲,在承袭了维瓦尔迪和巴赫儿子们在协奏曲结构上的成就同时,通过实践,使近代协奏曲在他的创作中达到成熟阶段,并最终奠定了沿用至今的协奏曲曲式与风格



近代协奏曲采用奏鸣曲式套曲原则,通常为3个乐章,没有交响曲套曲中的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乐章。第一乐章为双呈示部的协奏曲—奏鸣曲式快板乐章,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两个对比主题均建立在主调上,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两个主题形成主属调上的对比,甚至出现新主题;第二乐章为慢板或柔板,类似于莫扎特擅长的歌剧咏叹调,抒情优美;终曲乐章轻快、明朗,富于华丽的技巧,有时带有民歌风或舞蹈性,多采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写成;最突出和与众不同的一点是,第一乐章结束之前,乐队停留在K46和弦的延长音上,开始由独奏乐器尽情展示其高超即兴演奏技巧的“华彩段”,华彩段通常由演奏家即兴发挥,也可由作曲家或演奏家事先写好,供独奏者任意选择使用,如贝多芬曾为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K.V.466)的第一和第三乐章写作华彩段,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克莱斯勒、奥依斯特拉赫等人都曾为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写过华彩段。


19世纪初,许多协奏曲作品出自演奏名家之手,炫技段落扩展,出现类似18世纪意大利正歌剧中过于重视炫技性的华而不实的倾向,1809年,贝多芬在其《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中,最早写作了固定的华彩段,规定演奏者必须按照曲作者写定的华彩段演奏,不得任意即兴炫技,为后世独奏协奏曲树立楷模。贝多芬在第一乐章应该演奏华彩段的地方写道:“不要华彩段,紧接下去演奏。”自此以后,华彩段常常改由作曲家写定。此种作法避免了过去因独奏者自由发挥而产生的风格不一致的问题,使华彩段与作品的总体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贝多芬在加强戏剧性、深化思想性和娴熟运用交响化发展手法等方面,进一步使协奏曲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他的5首钢琴协奏曲和1首小提琴协奏曲达到了古典时期协奏曲的顶峰。

以上文字来源:

《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修订版)》




《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修订版)》

钱亦平 王丹丹 著

作者简介

/// 

NOCITCE




钱亦平

钱亦平: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1995—2001)、艺术管理系主任(2003—2006)。研究领域:作品分析、体裁学、曲式发展史。学习和工作经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58—1965)、本科(1965—1970)、研究生班(1979—1982,导师钱仁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71—1979)、莫斯科音乐学院访问学者(1990—1991,导师瓦 · 尼 · 赫洛波娃)。1993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起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共培养博士22位、硕士47位,其中11人次获上海市研究生学位论文优秀成果奖。出版著述和专业教材10余部,涉及音乐史学、音乐分析学、音乐体裁学、音乐形态学等领域。《音乐作品分析》课程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首批百门“精品课程”,《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钱仁康、钱亦平著)和《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钱亦平著)分别于2003和2011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钱亦平、王丹丹著)2007年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三等奖和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2011年获“第六届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012年学术论文“20世纪下半叶音乐语言特点及结构类型”获得“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二等奖”;获2013年度上海文艺人才基金“文艺人才奖”。

王丹丹,女,1975年出生于上海,汉族,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西方音乐研究-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院学科梯队成员。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成员,中国西方音乐史学会会员。



1993-1998年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师从杨燕迪教授和陶辛教授,1998-2001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就读硕士研究生,导师陶辛教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留校任教,2002-2007年师从沈旋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扫描二维码,购买此书



更多精彩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