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几乎必考!《新媒体蓝皮书》中的疫情传播部分总结

伯昏无人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3-06-25

若评选今年《新媒体蓝皮书》里最能同以往有所区别、最有时代特色的内容,那一定是第二章的“疫情信息”部分。


自2019年年末从武汉爆发以来,新冠肺炎成为了2020年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关键词”。可以说,它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世界的格局。


对于传播学者来说,随着病毒疫情的推进,社交媒体上出现的“信息疫情”更值得关注。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新冠期间的心理问题比SARS期间传播的更快更复杂。


在这一背景下,南京大学赵曙光老师领衔完成了《社交媒体疫情信息接触与公共心理调研》的调查研究。


这篇研究从社交媒体平台入手,分析在疫情期间的信息传播对于公众心理的影响。


接在蓝皮书解读的第二期,我们在这片关于疫情的新鲜文章中 “画画重点”,看一看有哪些内容可能会被考研的命题老师所青睐。


框架如下:




01 社交媒体疫情信息的传播模式


根据作者的文献梳理,“社交媒体”的概念最早出现与2007年安东尼·麦菲尔德所著的电子书《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之中,他认为涉及社交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特征。


而在技术上,社交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程序,它能够交流和共享用户生成的内容,及时了解正在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进展。


在社交媒体的世界里,个人不仅在消费信息,而且在生产信息,信息会通过互联网进行二次传播,而事件被传播的次数越多,越说明同广大民众的紧密关系,同时也有较大的后续影响。


而在疫情中,Cinelli等学者已经对Twitter、Instagram、YouTube、Reddit和Gab五个平台上关于COVID-19的帖子进行了分析,发现各个平台有自己的不同的互动机制和增长时间,而Gab平台最容易扩散错误信息。



02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公众心理状况


疫情期间,公众的心理状况受到广泛的重视,Cuiyan Wang等人通过滚雪球等方式进行了在线调研,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在COVID-19暴发初期的心理受到了中度和重度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在疫情结束后仍然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究其原因,这样的焦虑和隔离期间缺乏社会支持和沟通、适应不良以及缺乏培训有关。



03  社交媒体的疫情信息传播  对公众心理的影响


社交媒体在疫情期间远不是简单的朋友之间交流的功能,而成为了风险沟通中的重要工具,可以及时、准确的把信息传播给全球公民,从而使得其对于特定的危机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但是社交媒体也有局限性,信息的便利性同时也意味着信息的可靠性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生理损伤可能没有心理损伤持续的久远。


但是如何对于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所反映出的公众情绪进行测量,以及如何研究社交媒体使用的数量、质量对创伤的影响是学界所面临的难题。



04  社交媒体的疫情信息  使公众陷入沉浸(Flow)传播


公众在疫情期间并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频繁的接触疫情信息;同时作为主动的信息发送者,不断的进行信息的二次、多次传播。


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便在性使得疫情信息频繁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时段出现,让公众花费大量时间去关注疫情动态变化;另一方面,对于自己关心的家人、朋友,公众会把这样的信息分享给亲友,形成了相互强化的循环,而这也使得公众更倾向于选择“强链接”平台进行疫情政策的讨论。


这样的作为使得公众集中于疫情相关信息,过滤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社交媒体的信息沉浸(Flow)状态



05  社交媒体“沉浸”与心理状况  的倒“U”形分布


“突如其来”的疫情,叠加沉浸(Flow)传播的信息,使得公众在疫情期间出现了群体性抑郁与泛在焦虑。这样的焦虑也与公众对科研团队的期许、敬畏和一时间难以时间的期望有关。


根据统计,公众的心理情绪随沉浸时长呈倒“U”形分布,沉浸1-2时心理状况最好,5-6时心理状况最差,但是随着继续沉浸,产生了部分抵抗力,心理状况逐步向好。


同时,从使用的角度来分析,倾向于在夜间关注信息的公众心理状况相对良好;更关注自我安全的公众心理状况更差;越偏好弱连接传播的公众心理状态越差。



06  “门口的陌生人”:  疫情期间的社会支持模式变化


与常态相比,疫情期间公众来自弱连接的“陌生人”的支持态度增加,从熟人亲友身上得到的支持变化不大。同时,居住条件由于疫情隔离的要求,成为了影响社会支持的重要因素,独居者得到的各项支持明显更低。



07  “加速陀螺”:  社交传播行为与心理恶化相互强化


根据研究发现,公众越是沉浸于社交媒体的疫情信息,二次传播越频繁,公众越可能感觉到压力、焦虑、抑郁。而这样的不良情绪反而会使得人们更加偏好于再传播行为,社交媒体的传播行为和心里状态形成了互相加速的“陀螺”。



—  解读与分析  —


这篇调研报告是跨心理学和传播学两个领域,通过扎实的调查和量化分析,研究了在疫情期间公众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和其心理状况的关系。


➤ 研究者首先分析了用户的使用行为,总结了社交媒体的特性如何使得疫情期间的用户使用进入了“沉浸使用”。


➤ 进一步的,研究者通过数据,厘清了沉浸使用的时间同心理状况的变化关系,同时也从一些用户的使用习惯(如关注时段、链接方式、关注内容)等角度探究了社交媒体使用和公众心理状况的关系。


➤ 最后,研究者得出结论,认为社交媒体在疫情期间和公众的心理恶化存在“互相加速”的关系。


在考研之中,涉及疫情期间的社交媒体的问题,诸如“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媒体报道的特点”,可以直接引用该研究中的观察和总结。


另外,除了对于社交媒体的关注,它也为我们圈出了“沉浸传播”、“疫情信息传播”、“公众心理”等的了解,以应对名词解释的关键词。


最后,对于其整体的方法设计,我们也应有大致的了解,这对于研究方法的理解以及对于考试时的研究设计相关问题的作答大有裨益。


如果对于此份报告或者是关于“疫情信息”有什么自己的看法或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交流~



/END/

小编 | 雕雕
责编 | 北北

   加小助手领取福利 


 推荐阅读 

1. 押题神书《新媒体蓝皮书》又双叒叕更新了你知道吗?
2. 最新版《新媒体蓝皮书》关于5G都说了什么?收藏这篇不用翻原文了
3. 疫情假新闻你中招了没?快来看看如何分析
4. 5G专题速递|让我看看是哪位冲浪选手还不懂5G?
5. 专题整理 |关于“后真相”,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八月线上强化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