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传播 | 明押考点,这一波“数字鸿沟、健康码、信息可视化”的知识等着你收藏!

Hannah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3-06-25

先说一句

扒到文末有福利❗️你可别错过了哦❗️


【第一期 疫情与健康传播】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花了十几分钟粗略地浏览了一下各大院校的历年真题,不得不说,相比其他新传考研主题,比如公共传播、新媒体传播、国际传播等等,健康传播在真题中,存在感实在不太强。


除了北大等学校的健康传播专业,其他院校可能在没有出现相关热点的时候,都会倾向于其他考查方向。毕竟,健康传播的相关理论或者知识“专业针对性”的确比较高。什么KAP(知信行模型)啊、HBM(健康信念模型)啊,与其考这些,我干嘛不考其他覆盖面更广的题呢?



但是今年影响国内乃至全球每一个人的新冠肺炎的爆发,让疫情自2003年SARS之后又一次成为了热门考点,也让健康传播走进了大众(特别是出题老师)的视野。我相信,2020年,将成为健康传播这个“小众”学科发展的重要转折



由于今年很有可能会通过主题(如疫情与社交媒体)角度切入,或者通过疫情案例分析进行考察,所以胡师姐团队新推出了“疫·传播”系列,为各位考生梳理各大专题的重要考点!今天这篇是第一期:“疫情与健康传播”(刘海龙老师在结尾等你!)


没有那么Professional的健康传播


其实通俗地来说,凡是人类传播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罗杰斯,1996)。更为学理性的定义是,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罗杰斯,1994)


但不仅仅是医学,也不仅仅是科普,健康这个词所覆盖的外延和辐射的面积,远远大于这二者所覆盖的领域。它处在学科交叉的路口,社会学、市场营销学、政治学等等都与健康传播有着深度的融合,也因此,它具有跨学科、紧贴实际、关注社会等多样的特征


既然我们知道无论是每个个体的一生还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我们都要与疾病共存亡,都要长期处于生物和社会文化之间,那么健康传播就终究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领域,更有无数议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


“疫·传播”第一期,我们将从技术与媒介变革的视角切入,为你分析数字媒体时代疫情与健康传播的重要热点。


【考点解读使用指南】


一、健康码(1)大数据时代:创新扩散与数字隐私(2)数字边缘人:与健康之间的那道鸿沟
二、“全国/全球新型肺炎疫情实时动态”(1)数据可视化在健康传播中的应用(2)媒介融合下的健康叙事
三、Infodemic 信息流行病(1)伴随新技术,健康谣言会消亡吗?(2)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



1、健康码


背景速览:

基于公民个人身份、健康状况及出行历史等信息,适用于复工复产复学、日常生活及出入公共场所的电子凭证,根据查询结果进行管控通行和分类处置,实现分区分级的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和精准防控。

实施“绿、黄、红”三色码动态管理,“一人一码”。


考点解读:

大数据时代的创新扩散与数字隐私

“您好,请出示您的健康码。”



与以往设置关卡、人工登记健康信息相比,基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这一“创新的扩散”在疫情期间发挥了流动人员风险识别的新作用,实现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平台联通,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各部门防疫信息采集表单不统一、系统不统一的问题,节约了大量治理成本,提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分类化、动态化、精准化风险治理能力。


依托于微信和支付宝的“第二张居民身份证”背后所涉及的千亿规模的数字健康与政务市场,也让其成为了继“物流”“人口流动”“商业流”等高度发达的“信息流”之后,另一个拥有巨大数据价值的“健康信息流”


但是在新技术优势之外,5月底公布的杭州市健康码新计划,着实让大家出了一身冷汗。正如创新扩散理论所遭受的批评那样,因为新兴新事物带来的好处,可能就忽视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对部分群体的关照与考察


在杭州市卫健委所公布的《集众力,汇众智,市卫健委全力深化杭州健康码常态化应用》中,全新的健康码拥有以下特点:通过“集成电子病历、健康体检、生活方式管理的相关数据”,从而“建立个人健康指数排行榜”,同时还能基于这些数据“对楼道、社区、企业等健康群体进行评价”。


区别于红黄绿三色,新健康码还拥有渐变色评分色轴,通过对每日运动、饮酒、吸烟、睡眠等情况的统计进行打分,评估个人健康指数(居民甚至还能看到自己在所有杭州人当中的排名)


图源:健康杭州网


“谁是公民隐私信息的传播者”,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这是确认侵权主体的主要依据。但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码是一个海量的存储器,所有公民在其中的相关健康内容和轨迹都会被记录。因为疫情及防控,我们让渡了健康隐私权成为“透明人”,“谁是公民隐私信息的传播者?” 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尽管烦不胜烦的垃圾信息、诈骗电话、精准推广每天都在提醒我们,个人信息早已经漏成了筛子,但把所有健康数据汇总成码,这一步还是迈得实在太大,超出大多数人的接受范围。不由会想,黑镜第三季《急转直下》(Nosedive)以评分构建的世界是否会成真:我们向所有人暴露了自己的综合隐私,成为了被数字技术定义异化的个体。


图源:《黑镜》(Black Mirror)


数字边缘人:与健康之间的那道鸿沟

大家可能还记得,“无健康码大爷徒步千里到浙江打工”这个新闻。


图源:《北京日报》


据视频描述,这位老人“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无法提供健康码,多次想乘车被拒,只好徒步千里,耗时十余天”。虽然后续官方核实,老人是坐火车到浙江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深刻的智能化转向下,作为数字及健康“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却被动面临着系统性的“社会排斥”


图源:微博


对于老年人来说,数字融入的征途上至少需要跨越三道坎,而且一道比一道难:缺少数字接入的设备、无法掌握智能手机的使用技能、数字思维的匮乏……《人物》公众号曾推送过一篇关于老人与智能手机的文章,年轻人们在其中诉说着,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面对智能手机和数字社会的种种不便、失落与无所适从。


图源:《人物》


有学者已经指出,真正意义的数字融入,不仅包括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使用,还应“确保受到社会排斥的人能够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去拓展其功能,提高其赋权能力和获取更好生活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能否会用健康码,只是老年人实现数字融入漫漫征程的第一步。


⚠️其他可能考点:具身化传播;智能主体


2、 “全国/全球新型肺炎疫情实时动态”


背景速览:

1月21日,丁香园率先推出了“全国新型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包括疫情地图、实时播报、辟谣与防护、疾病知识四部分。在实时播报页面,丁香医生会定时更新汇总各地最新疫情通报进展,以及各地应对肺炎采取的重要措施、手段。


而“疫情地图”页面则会实时呈现中国大陆各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治愈病例的汇总情况与地域分布,疫情全球爆发后,也增加了重点国家疫情数据及国外疫情趋势图示。截至7月6日15时,该页面累计浏览人次已经超过41亿。



考点解读:

数据可视化在健康叙事中的应用

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将抽象概念简单化、专业知识形象化、庞大数据可视化,复杂事件全景化展现的方法和技术。


在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除了内容体现及时性、专业性,“数据+融合可视化+动态交互”呈现了健康传播的发展新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整合分析、基于地理位置的定位系统(LBS)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智能化、贴近性的健康信息支持。


丁香园推出的“全国/全球新型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基于中国地图板块,通过颜色深浅来反映地区疫情严重程度,点击省级区划,即可查看实时疫情数据;除地图之外,疫情数据的走势还会通过折线图进行展现。



此外,还有自媒体“回形针PaperClip”的泛科普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采用3D技术简化模拟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并图示呈现肉眼不可见的飞沫传播轨迹说明原理,将大量的专业数据通过图表的形式实现了可理解化。


而且,视频将病毒感染传播路径、口罩种类、防护措施、传染死亡率等信息串联成完整的“叙事”,具有高度清晰的逻辑结构,也正是因此,这一健康科普作品被网友评价为“关于新冠肺炎最详细的解读”、“这才是健康传播应该有的样子”,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多次转发。



同样地,B站UP“Ele实验室”的科普视频《计算机仿真程序告诉你为什么现在还没到出门的时候》、《第一财经》推出的《离开武汉的500多万人都去了哪里?大数据告诉你》、《澎湃新闻》 的报道《763例确诊患者的故事,还原新冠病毒向全国扩散的路径》等等都是数字媒介时代健康传播的新兴叙事方式。


此次疫情中的可视化应用包括平面信息图、动态交互地图、3D动画、虚拟仿真实验等,大大提升了健康传播的“阐释”性,实现了高效精准的“接触”、“理解”和“记忆”,为数字媒体时代的健康传播开辟了重要路径


媒介融合下的健康传播

媒介融合要讨论的就是融合——不同媒介在功能上如何互补,以及内容生产如何分配和多方交融等等,而不仅仅是“媒介”或媒介机构本身。可视化其实就是媒介融合的一种形式,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互补,实现了不同形态的内容融合。


主体、渠道平台、技术等等都是媒介融合的不同层面,喻国明老师曾提出,互联网所创造的媒体领域的新常态,实际上是指当个人作为社会传播的基本单位被激活之后,所呈现出来的传播领域的新格局、新态势以及新规则



此次疫情中,“去中心化”的融合传播贯彻了互动对话的新原则,每一个个体都是新的“传播基站”,如B站UP“林晨同学和央视新闻合作推出的“武汉日记”,从个体视角着手,通过实拍与访谈等内容为大家提供武汉成为“围城”后的第一手“揭秘类”视频;微博联动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开通肺炎患者求助超话专区,接受武汉地区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的求助信息,并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让患者得到及时妥善的安排和救治,超话累计阅读量超过50亿。



原本分散、微弱、边缘化的“个体话语”在融合中延伸、聚合、放大,产生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构建了新的健康传播关系格局。相应地,未来的健康传播也必须摆脱传统的“KAP模式”等精英主义为导向的框架、缔结“主体—主体”关系,基于媒介融合和“平等对话”的健康传播将成为新常态、新趋势。


3、 Infodemic 信息流行病


背景速览:

Infodemic,即“信息(information)”与“流行病(epidemic)”的组合,由戴维·罗特科普夫在2003年 SARS 爆发期间首次提出,他认为:“一些事实,加上恐惧、猜测和谣言,被现代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放大和传递,以与根本现实完全不相称的方式影响了国家和国际的经济、政治甚至安全的现象。”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的全球爆发,世界卫生组织全球传染病防范主任Sylvie Briand博士再次提及这一概念,指“过多的信息(有的正确,有的错误)反而导致人们难以发现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和可以依靠的指导,甚至可能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世卫组织2月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创新性研究会议就这一优先议题进行了讨论。


考点解读:

伴随新技术,健康谣言会消亡吗?

在新冠疫情中,假新闻和伪科学混杂于真实新闻和科学之中,“白岩松连线钟南山”、“双黄连可抑制病毒”……海量信息同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极易引发负面效果。虽然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等等都使得全球恐慌产生,但社交媒体尤其加剧了人们对冠状病毒的担忧,使虚假信息以空前的速度传播和繁荣,创造了不确定性加剧的环境,激发了个人和群体在线上线下的焦虑和种族主义。


由于这些情形,《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刊文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是历史上第一场社交媒体信息流行病,“朋友圈微博谣言”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回顾历史,事实上伴随着每一次传染病的爆发,“信息疫情“都会同时爆发,例如在黄热病(yellow fever)爆发时,一个流传的谣言是接种黄热病疫苗的人在疫苗接种后一周内不能喝啤酒。世界卫生组织发现这一谣言的散布和接种疫苗人数明显下降之间有很强的关联。


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谣言”是不可能伴随着新的技术产生而消亡的,面对不确定的事件,如果权威的信息无法及时跟进或不足以消除大众疑虑,谣言就会填补这个空白,帮助人们建构事件的意义,同时,"得益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信息疫情“会迅速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

在国内的语境中,谣言几乎一边倒地被认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惑众言论,听信谣言的人是“易受蒙蔽”、“较缺乏媒介素养”的群氓。在“双黄连事件”中,民众将药店中的双黄连口服液抢购一空,后官方又迅速澄清称“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提醒民众不要抢购。“代征智商税”引发一波群嘲,民众又一次成为了勒庞笔下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的“乌合之众”。


但是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给我们造成了巨大威胁,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疫情,同时没有权威有效的信息发布,“抢购双黄连”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得不到宣泄的民意诉求,是一种对信息不够充分全面的社会“抗议”。

也因此,胡泳老师在讲座《大规模信息恐慌与纾解》中指出,Infodemic(“信疫”)其实是一个中性词,因为它并不象征着“恐怖”的疾病,相反有时恰恰代表着对真实、对理性的追求。谣言具有的“反抗性”是我们一直以来在这一议题中所忽略的一个重要特性

福利

时间


心动!

接下来我们还会有“疫情与国际传播”、“疫情与危机传播”、“疫情与社交媒体”等专题,欢迎大家持续关注“疫·传播”系列!


我们为同学们准备了2本刘海龙老师推荐的《瘟疫与人在公众号后台回复“疫情与健康传播”,即可参与抽奖!


 
参考文献:
[1].周裕琼.数字弱势群体的崛起:老年人微信采纳与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07):66-86+127-128.
[2].顾理平.无感伤害:大数据时代隐私侵权的新特点[J].新闻大学,2019(02):24-32+118.
[3].曾祥敏,周杉.全媒体语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路径探析——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研究[J].当代电视,2020(04):4-10.
[4].胡泳.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09):67-94.
[5].白净,吴莉.健康传播中的可视化应用——以新冠肺炎报道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04):31-36.
[6].喻国明,马慧.互联网时代的新权力范式:“关系赋权”——“连接一切”场景下的社会关系的重组与权力格局的变迁[J].国际新闻界,2016,38(10):6-27.

[7]澎湃新闻.MIT科技评论谈社交媒体“信息疫情”:加剧焦虑与种族主义[EB/OL]. 2020-02-16.https://www.sohu.com/a/373395846_260616

[8].Vista看天下.在这样的新款健康码下,你我都在“裸奔”[EB/OL]. 2020-06-06.https://mp.weixin.qq.com/s/K84HqyYMrPnB9sjUhg3V8w

[9]苇草智库.刘伟:健康码与社会智能治理[EB/OL].2020-04-14.https://mp.weixin.qq.com/s/vbUIgnSsuVlzGlbB1eQCqQ


/END/


小编 | 芋圆

责编 | 北北

封面图 | epmmagazine

声明 | 文中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此处仅为配图表达。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通知我们,万分感谢。

   加小助手领取福利 

 推荐阅读 
1.  疫情论文专题:每一篇都是考点,绝对不能错过(文末送论文合集)2.  你已选中了添加链接的内容3.  5G专题速递|让我看看是哪位冲浪选手还不懂5G?4.  最新版《新媒体蓝皮书》关于5G都说了什么?收藏这篇不用翻原文了5.  押题神书《新媒体蓝皮书》又双叒叕更新了你知道吗?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八月线上强化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