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数字教你背下来经验学派:不管拉斯韦尔还是拉扎斯菲尔德
扒到文末有福利!!
为什么经验学派必须背,而且必须马上背?
必须背
——因为考得实在太多了
必须马上背
——因为它是新传学习基础中的基础!
什么是经验学派?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是传播学中的传统学派,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不同,而是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你分不清的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都是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那些你熟记的5w模式、把关人、两极传播理论,都是经验学派的经典理论,当然还有你听过却不知道出自哪里的受众选择或然率公式、媒介规范理论,其实也是出自于经验学派。
▼ 这几道真题你先练练手:
名词解释
❶ 拉斯韦尔(2020复旦大学440)
❷ 霍夫兰(2020湖南大学440)
❸ 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2020复旦大学440)
❹ 把关人(2020北京大学新媒体440)
❺ 群体动力论(2020北京大学汇丰440)
简答
❶简述 5W 模式(2020上海交通大学440)
❷简述两级传播的内容及其评价(2020北京大学新媒体440)
❸ 结合自媒体现状,谈谈对受众即市场的理解(2020上海大学334)
❹简述施拉姆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概括及分类法的意义(2020湖南大学440)
❺ 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贡献(2020中南大学440)
❻传播效果三个层面和大众传媒效果三个层面(2020大连理工大学334)
❼简述传播效果发展阶段(2020中国传媒大学440)
论述
❶ 卡茨曾说,至少六种传播理论已经失效:两级传播、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交叉压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选取其中两个理论说明你的理由。(2020中国人民大学824)
❷ 论述大众媒体的受众和新媒体用户的角色、内涵、主体性及对应的意义(2020安徽大学622)
(最简单的框架能帮助你迅速掌握学习内容,可滑至文末查看“学霸版框架”领取方式)
经验学派的4个数字我总结为“1425”
1
“1”大方法论: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只应关注可观察的实体,即可以通过经验了解实体。人们基于细致的感官观察,可以推断出能够说明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规律。科学家通过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以预测未来的事件将如何进展。社会学的实证主义思路确信,在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证据的基础上,可以生产出关于社会的知识。
经验学派在方法上坚持实验性的实证研究立场,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
“4”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
(背诵提示:4个名人名词解释)
1.哈罗德·拉斯韦尔:
➤头衔: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
➤ 观点:
• 提出传播过程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后人称之为“5W模式”
• 指出传播的三大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播遗产(文化)
• 在研究方法方面,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引进美国,在政治学中首次运用到了精神分析法,将内容分析的实践引入宣传分析
➤ 贡献: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2.库尔特·卢因(勒温):
➤头衔: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
➤ 观点:
• 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人的行为
• 把关人:提出“把关人”概念,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贡献: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在于群体动力论和把关人理论
3.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头衔: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
➤ 观点:
• 在研究方法方面,他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提出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造者”
• 两级传播:1940年,和卡兹在美国伊利县进行了选民投票影响因素的研究,发表的研究成果《人民的选择》提出了“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研究的时代,开创了“有限效果论”
• 与默顿提出了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功能说,即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效果
➤贡献: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和研究方法方面
4.卡尔·霍夫兰:
➤头衔: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耶鲁学派的代表人物
➤观点: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技能等。其中又集中在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如二战期间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
➤ 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对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考查
3
“2”大分支学派:哥伦比亚学派、耶鲁学派
➤哥伦比亚学派
美国早期研究传播学的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有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该学派为传播学科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范式基础。1939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哥大建立“广播研究所”,后更名“应用社会研究局”,成为传播学领域的研究重镇。
➤耶鲁学派
是指由卡尔·霍夫兰领导的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成员主要是以霍夫兰、欧文·贾尼斯和威廉·麦圭尔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者,故其更为关注受众在个体单位上的心理和行为。
4
“5”w分析范式:控制分析、内容分析、渠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1.控制分析
• 微观层面:把关人
❶卢因的把关人研究:见上
❷ 怀特的把关研究:1950年,怀特通过对美国一位地方报纸编辑一周内所收到的电讯稿和所选用的电讯稿数量差异的比较,得出最基本的把关行为模式。用公式表示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
(图片来源:《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
❸ 麦克内利的把关研究:1959年提出,是对怀特单一化把关模式的修正与发展。在信息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和各种各样的把关人,他们对大量信息进行层层筛选,然后分别发出互不相同的信息。
(图片来源:《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
(图片来源:《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
• 中观层面:潜网
布里德经过对美国几十家报社的调查,在1959年《编辑部的社会控制》一文中提出了潜网的概念。认为在编辑部中始终存在着一张无形的潜网,这个网络一方面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播意向得到顺利贯彻,另一方面防止不懂规矩的新来者对媒介组织既定行规的袭扰。(说白了就是潜规则,属于低频考点)
• 宏观层面:媒介规范理论
❶麦奎尔曾归纳了六种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民主参与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❷施拉姆等人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关于人类传播制度的理论,在传播控制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四种理论分别是: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
2.内容分析
• 信息论
美国电信工程师申农与数学家韦弗合作出版了信息论的奠基之作《传播的数学理论》。申农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与消除。通信的目的在于消除信宿的不确定性,信宿收到信息后,不确定性解除得越多,则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
• 相关概念
❶信息熵:在信息论中,熵表示的是不确定性的量度。申农提出,对信息的量度采用熵,即一种情景的不确定性或无组织性,与一个人在组成信息时选择自由度的大小有关。系统有序程度越高,熵越小,所含的信息量越大。信息与熵是互补的,信息即负熵。
❷冗余信息:冗余就是不成为信息的那部分消息,它不是由发送者自己选择的,而是由使用符号控制规则所决定的。如果它被遗漏,消息仍然是完整的,或者可以补充完整的。冗余是一种对确定性或可预测性的测量,冗余越多,所携带的信息量就越少。
❸信息匮乏: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信息匮乏阻碍受众对特定信息的获知。
❹信息过载:指的是社会信息超过个人或系统所能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并导致故障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受众者对信息反应的速度远远低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众媒介中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受众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大量无关的没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
3.渠道分析
• 媒介的功能(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❶拉斯维尔“三功能”说:社会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继承。
❷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❸施拉姆功能说:政治功能(含拉斯韦尔三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❹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三功能”说: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 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梅塞尼在1970年出版的《媒介与社会》中,对有关技术的社会评价进行了全面考察,总结了近现代出现的三种不同的技术观:
❶技术"善"论:
其核心观点是认为技术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技术能够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能够保证把人类带向一个理想的社会;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是决定社会形态和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
❷技术"恶"论:
这是一种从本质上否定技术的观点,认为技术是万恶之源,技术夺走人的职业和饭碗,夺走人的隐私、剥夺人的政治民主权利,导致官僚制国家;助长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降低人的自律、埋没个人和个性,最终夺走人的尊严;甚至,技术将污染自然资源,将人类和地球引向毁灭。
❸技术"中性"论:
认为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无非是中性的工具和手段;技术为人类的选择和行动提供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新的可能性的控制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梅塞尼本人就是"技术"中性"论的代表。
4.受众分析
• 受众选择或然率公式
施拉姆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了受众对大众传播节目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提出选择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公式中“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的需要的程度。而“费力的程度”则指的是这则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状况。
• 受众观的变迁
❶被动的受众:
在20世纪初期大众媒介迅速发展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早期受众研究从大众社会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出发,把受众看作完全被动的“大众”,认为受众是孤立、分散的存在,在大众传播面前毫无抵抗力,并由此产生了“子弹论”效果观。
❷顽固的受众:
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和个人影响研究中发现意见领袖的存在,提出两级传播模式,引入社会群体的概念来分析受众,发现受众并非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具有一定社会背景的群体成员;受众对媒介的接触虽然是个人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群体归属、群体规范和群体利益的制约。
❸主动的受众:
20世纪60年代,使用满足理论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❹能动的受众:
以霍尔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关注传播过程中意义的建立,认为意义是受众与传者之间通过文本进行协商和互动产生的,确定了受众的主体地位。
5.效果分析
•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传播效果依照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心理和态度层面: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行动层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上的效果。
• 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早期“强效果论”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
早期“强效果论”又称为“魔弹论”、“子弹论”、“皮下注射论”、“靶子论”、“刺激—反应论”或“统一效果论”。该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抗衡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如子弹击中躯体,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可以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这个时期的经典研究有:拉斯韦尔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研究、关于电影与儿童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和“火星人入侵”研究等。
➤“有限效果论”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
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中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有限效果论又称“弱效果论”、“最低效果法则”或“选择影响体系”。
➤宏观效果论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
“宏观效果论”认为“有限效果论”贬低了大众传播的效力,只注重大众传播即时、直接的效果,而没有考虑长期、间接的效果;大众传播可能具有相当显著的效力,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和长期效果的角度来衡量。
70年代以来的效果研究,学者们又做了两阶段划分:即前期的“适度效果论”阶段和后期的“强大效果论”阶段。“适度效果论”阶段包括使用与满足研究、创新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和涵化分析;“强大效果论”阶段主要包括沉默的螺旋理论和知识沟假说
➤90年代之后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进入90年代以后,传播效果研究一个突出特点是,探讨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生产的影响,这与媒介技术特别是卫星电视、计算机通信、多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初识传播学[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格里芬,2016
[2]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庆光,2011
[3]传播学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美)E.M.罗杰斯(EverettM.Rogers)著,2002
[4]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刘海龙,2008
(框架图缩略图)
▲ 扫码添加silva或观风微信即可获得“经验学派学霸版框架图”领取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八月线上强化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