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n负极的相变机制和应力演化

Energist 能源学人 2021-12-23


第一作者:Hyeon Gyun Nam

通讯作者:Seung Min Han

通讯单位:韩国先进科学技术研究院


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发展增加了对高容量储能设备的需求。锂离子电池(LIB)因其高能量密度而成为有前途的候选者。然而,传统上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石墨具有较低的比容量(372 mAh/g)。因此,具有高比容量的新型替代负极材料已被广泛研究,以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Si、Ge和Sn与Li发生合金化反应,形成LixM相(M=Si、Ge、Sn),从而提供高比容量。然而,在这些负极材料中,锂化过程中会发生严重的体积膨胀(~300%),从而导致过大的应力。因此,会发生开裂或粉化,从而降低循环容量。


在高容量负极材料中,Sn因其高比容量(993.5 mAh/g)和可缓解扩散应力的机械性能而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候选材料。Sn的延展性可以通过体积膨胀有效地缓和所产生的应力。同时,Sn在室温下的蠕变松弛可以防止机械退化,从而显著减轻施加的应力。此外,锂化过程中Sn负极的各向同性体积膨胀使其成为有吸引力的负极材料。尽管Sn具有这些吸引人的机械性能,但研究表明Sn的相变机制受负极长度尺度和循环条件的影响。然而,这些因素与Sn相变机制之间的关系还有待阐明。因此,精确分析各种循环条件下应力的产生,包括各种尺寸和倍率,对有效提高Sn的循环性能非常重要。


【成果简介】

鉴于此,韩国汉阳大学的Seung Min Han教授等人进行了原位X射线衍射研究,以揭示Sn负极的相变机理。在以C/9放电的500 nm厚的Sn薄膜或以0.1C放电的100 nm厚的Sn薄膜中,Sn相依次转变为Li2Sn5,然后分逐步转变为β-LiSn和a-Li7Sn3,其中每一步都涉及反应控制的锂化。然而,在2C下放电的500 nm厚的Sn薄膜或在0.1C下放电的2 μm厚的Sn薄膜中,a-Li7Sn3相是由一步反应控制的锂化直接形成。从三步过渡到一步会导致失配应变,出现陡峭的梯度,从而导致早期失效。与一步反应相比,有限元模拟显示三个步骤的J积分较低,从而证实了先前报告的实验观察结果。因此,当在涉及三步反应控制锂化的相变机制下锂化时,以及使用小于200 nm的Sn负极时,Sn负极的机械可靠性可以显著提高。相关研究成果以“Phas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ress Evolution in Sn Anode”为题发表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


【核心内容】

1. Sn薄膜负极的制备及形貌

使用沉积在铜箔上的Sn薄膜分析Sn负极的相变。由于高粗糙度(图1b),沉积的Sn薄膜的厚度有变化,因此沉积的Sn被多次辊压以实现致密且均匀的形貌。此外,对辊压的Sn薄膜进行退火,以消除辊压过程中对Sn薄膜造成的任何损坏(图1a)。所制造的Sn薄膜的横截面图像显示约500 nm的均匀厚度,这是了解Sn负极转变机制的目标厚度(图1c)。

图1. Sn负极的制备和形貌。(a)Sn薄膜负极的制备和原位XRD实验的示意图。(b)溅射的Sn和(c)Sn薄膜在辊压和退火后的横截面图像。


2.根据倍率的Sn薄膜负极相变

使用放电过程中第一个循环的电压曲线作为放电倍率的函数来分析500 nm厚的Sn薄膜负极的相变(图2a)。在低于0.1C的放电倍率下,观察到三个电压平台,每个平台表明反应控制的锂化形成Li2Sn5(~0.7 V)、β-LiSn(~0.57 V)和a-Li7Sn3相(~0.45 V)。在三个反应控制的锂化之后,受a-Li7Sn3基体的影响,电池电压逐渐降低。相比之下,在超过2 C的高放电倍率下,没有出现第一和第二个电压平台,而仅观察到0.27 V的第三个电压平台,这对应于a-Li7Sn3相的形成。因此,以超过2 C的高放电倍率,Sn通过一步反应控制锂化直接非晶化,而没有形成中间平衡晶相。


在不同放电倍率下使用原位XRD测量来分析500 nm厚的Sn薄膜负极的相演变,并将获得的XRD图案与Sn薄膜负极的电压分布进行比较。在C/9放电倍率下(图2b),Sn和Li2Sn5相的峰同时出现,表明Sn和Li2Sn5之间发生了反应控制的锂化。同样,在第二个平台上,观察到反应控制的锂化发生在Li2Sn5和β-LiSn相的峰共存的区域。在0.45 V的第三个平台之后,即使锂化继续进行,只有a-Li7Sn3相的峰仍然存在,表明在非晶a-Li7Sn3基体中发生了扩散控制的锂化。然而,在2 C的高放电倍率下(图2c),没有观察到对应于Li2Sn5和β-LiSn相的XRD图案,并且出现了a-Li7Sn3相的峰。因此,揭示了Sn的晶相为非晶,通过Sn和a-Li7Sn3之间的一步反应控制锂化,而没有先形成Li2Sn5和β-LiSn相。

图2. 基于放电倍率的500 nm厚Sn薄膜负极的相变机制。(a)基于放电倍率的Sn负极的电压曲线。(b)C/9和(c)2 C下Sn负极的原位XRD结果。


通过放电过程中的阻抗测量分析了Sn薄膜负极相变机制的变化。在0.1 C的低放电倍率下,在放电的早期阶段测量到超过200 Ω的电荷转移电阻(Rct),并在锂化结束时增加到约600 Ω(图3a)。基于在0.9 V(锂化前的电池电位)下Sn表面的背散射SEM图像,发现放电早期的Rct超过200 Ω是由于Sn薄膜负极表面的SEI形成(图3b)。相比之下,在2 C的高放电倍率下,锂化早期具有相对较低的Rct(约150 Ω),直到锂化终止才增加(图3c)。高放电倍率下的这种低Rct是由于在第一个循环中使用高电流密度形成的SEI不足,也进一步说明Sn薄膜的表面不够稳定。

图3. 基于放电倍率的SEI形成对500 nm厚Sn薄膜负极电荷转移动力学的影响。(a)阻抗图谱和(b)在0.1 C下放电的Sn薄膜负极的背散射SEM图像。(c)阻抗图谱和(d)在2 C下放电的Sn薄膜负极的背散射SEM图像。


3. Sn薄膜负极相变的厚度依赖性

由于放电过程中锂的扩散距离不同,预计Sn薄膜负极的厚度会影响相变机制。因此,作者制备了厚度为100 nm和2 µm的Sn薄膜负极,并使用上述相同的技术研究了0.1 C下的相变。尽管所有Sn薄膜负极都在0.1 C下放电,但与500 nm厚的Sn薄膜相比,100 nm厚的Sn薄膜显示出更清晰的电压平台(图4a)。然而,在2 µm厚的Sn薄膜的情况下,仅观察到一个0.4 V的电压平台,这是由于Sn负极表面SEI形成不足导致表面不稳定。为了直接研究基于Sn薄膜厚度的相变,在0.1 C的放电倍率下对厚度为100 nm和2 µm的Sn薄膜负极进行了原位XRD测量。对于100 nm厚的Sn薄膜,对应于每个电压平台的逐步三反应控制锂化,发生在两个金属间相的峰共存的位置(图4b)。同时,当Sn薄膜的厚度增加到2 μm时,衍射图案与在2 C下放电的500 nm厚的Sn薄膜的衍射图案不同。该衍射图包含许多峰,包括a-Li7Sn3的峰(图4c)。

图4. 基于厚度的Sn薄膜负极在0.1C下放电的相变机制。(a)基于厚度的Sn负极的电压分布。Sn负极的原位XRD结果,厚度为(b)100 nm,(c)2 µm。


4、Sn薄膜负极的机械可靠性

基于实验证实的Sn薄膜负极的相变机制,考虑到由于相变引起的Sn负极材料特性的变化,进行有限元模拟研究Sn负极中的扩散应力的演化。1 µm厚的Sn负极在2 C放电的情况下,在Sn和a-Li7Sn3之间观察到反应控制的锂化,然后是扩散控制的锂化(图5a)。在弹性变形中,由于Sn形成a-Li7Sn3时体积膨胀达138%,在锂化早期,中心和表面分别产生超过2 GPa的严重拉伸和压缩环向应力(图5c)。同时,当在0.1C下放电时,在扩散控制锂化之前发生了逐步的三反应控制锂化(图5b)。当β-LiSn和a-Li7Sn3之间发生反应控制的锂化时,由于浓度梯度导致的大错配应变,在表面产生最高的压缩环向应力(图5d)。

图5. 基于放电倍率的1 µm厚Sn负极的有限元模拟结果。在(a)2 C和(b)0.1 C下放电的Sn的浓度分布。在(c)2 C和(d)0.1 C放电的Sn负极弹性变形中的环向应力演变。图中的2D颜色图表示柱水平面上Li的浓度分布。


进行弹塑性断裂力学(EPFM)模拟以研究锂化过程中Sn负极的机械行为对机械降解的影响。对于在0.1 C下放电的1 µm厚Sn负极,在β-LiSn和a-Li7Sn3相之间的反应控制锂化中,J积分被评估为最高(图6a)。在2 C放电的情况下,与0.1 C条件相比,最大J积分值高达两倍以上(图6b、c)。然而,在两种情况下,在扩散控制锂化开始后,J积分变得极低,这表明反应控制锂化主要与Sn的机械降解有关。对于厚度为200 nm的Sn负极,评估的J积分比在0.1 C下放电的1 µm Sn负极的J积分低约28%(图6c)。由于反应控制锂化过程中的应力状态由相变机制决定,而与C倍率无关,因此根据相变机制总结了最大J积分。基于这些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当通过逐步三反应控制锂化发生Sn相变时,可以有效缓解Sn负极的机械退化。此外,随着其厚度的减小,预计Sn负极将进一步免受机械降解。

图6. Sn负极的EPFM模拟。在锂化过程中以(a)0.1 C和(b)2 C放电的1 µm的Sn负极的评估J积分。(c)基于放电条件的Sn负极最大J积分的比较和(d)根据相变机制,不同Sn负极锂化过程中最大J积分的汇总。


【总结】

在这项研究中,基于放电倍率和厚度尺度研究了用于LIB的Sn负极的相变机制。在原位XRD测量中,以C/9放电的500 nm厚Sn薄膜的相变以逐步三反应控制的锂化进行,依次形成Li2Sn5、β-LiSn和a-Li7Sn3相。然而,在2 C的高放电倍率下,a-Li7Sn3相是通过一步反应控制的Sn锂化直接形成的。这种从Sn到a-Li7Sn3的直接相变的发生是由于Sn负极的表面不稳定,导致Sn负极表面的扩散极化。此外,在0.1 C时,Sn负极的相变机制根据Sn负极的厚度而变化。在2 µm厚的Sn薄膜负极中观察到Sn和a-Li7Sn3之间的一步反应控制的锂化,而在100 nm厚的Sn薄膜中发生了逐步三反应控制的锂化。基于有限元模拟分析,发现反应控制的锂化过程中的环向应力演变是由Sn的弹塑性变形中的相变机制决定的。因此,当逐步三反应控制的锂化发生时,可以缓解Sn负极的机械退化。此外,随着厚度的减小,Sn负极在机械上更加可靠。


Hyeon Gyun Nam, Jae Yeol Park, Jong Min Yuk, Seung Min Han, Phas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ress Evolution in Sn Anode,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1, https://doi.org/10.1016/j.ensm.2021.11.034

效率28.2%!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

2021-12-06

全固态正极中LLZTO与NCM523结构/化学相容性的研究

2021-12-06

日本AIST:基于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Li2S-Si电池

2021-12-06

中科大章根强钠电层状正极重要突破: 不寻常的位点选择性掺杂,10C 2000次循环寿命!

2021-12-05

山东大学冯金奎教授课题组:PE隔膜改性实现5V锂金属电池

2021-12-05

复旦/微系统所Adv.Mater:共价作用提升阴离子氧化还原正极可逆性

2021-12-05

王芳、王震坡、崔光磊、郭向欣、李泓、陈浩森、向勇、姜久春、宁德时代、中航锂电、星恒、海钠、贝特瑞等大牛云集,共襄盛会!

2021-12-04

Jeff Dahn:搭配NMC811,石墨选人造的好还是天然的好?

2021-12-04

Nature Sustainability:层状锰基正极中拓扑保护的氧氧化还原

2021-12-04

EnSM:亲锌超分子诱导锌离子的均匀分布以实现长循环寿命稳定的锌金属负极

2021-12-04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