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斯特大学:镁掺杂高镍正极性能及商业化可行性

Energist 能源学人 2022-06-09

第一作者:Aurora Gomez-Martin
通讯作者:Aurora Gomez-Martin; Richard Schmuch
通讯单位:德国明斯特大学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比能量、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性,是最先进的储能技术之一。然而,其比能量和功率密度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开发高能量密度的高镍LiNi1−x−yMnxCoyO2 (NMC)和LiNi1−x−yCoxAlyO2 (NCA)层状氧化物有望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高镍含量的NMC和NCA正极以减少高价Co的含量同时提高能量密度,用其它金属元素(Al,Mg,Ti,W,Zr,Ta)取代(通常称为doping)NMC和NCA中的过渡金属是一个有效的方案,但在NMC和NCA中嵌入其它元素通常遭受复杂的制备工艺、组分不均匀以及可重复性差等缺点,即便如此,人们仍认为元素取代是提高Ni含量最可行的策略。Mg由于低价以及与Ni具有相同的溶度积常数:Mg(OH)2 (Ksp 5.61×10−12)和Ni (OH)2 (Ksp=5.5×10−15)等优点已吸引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并且Mg2+与Li+具有相近的半径从而可以占据Li层,研究Mg掺杂量与全电池能量密度和功率之间的关系对实际应用富Ni正极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德国明斯特大学的Aurora Gomez-Martin和Richard Schmuch等人利用连续的Couette−Taylor流动反应器共沉淀合成了Mg掺杂量为1-2%而Ni含量为90%的NMC型正极材料,由于快速的反应动力学,这个方法不仅减少了反应时间,而且可以获得致密颗粒,作者同时也研究了所制备材料的颗粒尺寸、形貌、结晶度和比表面积对能量密度的影响,并建立了组装的全电池NMC//石墨的比容量和循环性与Mg掺杂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非原位XRD研究了Mg掺杂的正极材料在去锂化后的物相,证实其在长循环后的结构稳定性。

 

【研究亮点】

1. 采用共沉淀法大规模合成了一系列Mg掺杂的LiNi1−x−yMnxCoyO2 (NMC),使得Ni含量高达90%,制备的电极具有窄的粒径分布和较高的振实密度;


2. 研究了Mg掺杂量对NMC正极的影响,Mg掺杂量与初始容量呈负相关,Mg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全电池循环寿命和热稳定性,当Mg含量为1-1.5 mol%时,可以权衡各个指标以更可能实现商业化应用。


【图文导读】

一. 形貌和结构表征

扫描电镜照片证实所制备的不同Mg掺杂量氢氧化物前驱体及锂化样品的形貌,所有的前驱体均呈现出微米尺寸(~10-13 μm)的球形结构,在其表面有纳米尺寸的盘装晶体聚集组成,锂化样品在煅烧之后,结构得到保持,但由更小的颗粒组成,同时元素均匀分布。另外粒径分布结果表明前驱体和锂化煅烧后的样品粒径分别为11-13 μm和18-22 μm。 

图1. 氢氧化合物前驱体(TM(OH)2)和锂化样品(LiTMO2)的SEM图片。(a,f)NMC900505, b, g) NMCMg 90040501,c, h) NMCMg 9003.50501.5, d, i) NMCMg 90030502, e, j) NMCMg 90050401;(k)NMCMg 90030502的EDS元素mapping和相应的元素分别为(l)Ni,(m)Mn,(n)Co和(o)Mg;(p)前驱体和(q)锂化样品的粒径分布。


采用XRD和Rietveld精修来研究晶体结构随着Mg取代量的变化,XRD图谱表明主要的物相为六方的α-NaFeO2(PDF 04-013-4377),Mg掺杂的影响很小,通过Rietveld精修得到晶格参数a和c与Mg含量的关系,从而可以说明Mg掺杂对晶体结构的影响,为了更精确的描述当Mg取代嵌入TM中的Li的结构,可以采用[Li1−xMgx]3a[NiMnCoLix]3b[O2]6c表示。 

图2. a) Mg取代的富Ni正极材料的XRD谱图和代表性Rietveld精修;b)由Rietveld精修确定的晶格参数a和c。进一步的精修细节可以在SI中找到。点阵参数a用彩色正方形表示,点阵参数c用彩色圆表示;c) Mg取代的具有R3m空间群对称结构的[Li1−xMgx]3a[NiMnCoLix]3b[O2]6c的层状晶体结构示意图。

 

二. 电化学表征

为了评估所合成的Mg掺杂NMC的性能,将其作为正极而石墨为负极组装全电池进行测试(电压范围2.8-4.2 V),首次充放电曲线表明Mg2+的掺杂对电压曲线有明显的变化,差分容量(dQ/dV)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明Li+充放电过程,其中H和M分别代表六方和单斜,四个峰分别对应Li+嵌入/脱嵌到石墨以及发生相转变,由于Mg的掺杂,晶胞体积收缩和结构变化影响Li+的排列,使得H2与H3的相转变在更高的电压下发生,同时峰强变弱。由于Mg2+会钝化两个Li+减少容量,因此第二次循环放电容量随着Mg掺杂量的增加,电容从~200.3 mAh g−1下降到~183 mAh g−1(2 mol% Mg),但是这个容量可以和NMC801010(Ni含量80%)相当,


为了评估全电池的循环性能,在0.33 C的倍率进行测试,直到容量减少到初始容量的80 %,虽然Mg掺杂样品的初始容量更低,但其均具有比未掺杂样品更优异的稳定性,NMC900505仅仅循环230圈,而Mg掺杂样品可以循环350-600圈,同时具有更小的电压差和高的库伦效率,表明更小的阻抗和更少的副反应发生。 

图3.(a)首次循环NMC||石墨电池电压曲线和(b)在0.1C、2.8-4.2 V电压范围内,20℃时相应的差分容量(dQ/dV)-电压曲线;(c)不同富Ni NMC型正极材料的二次放电容量与Mg含量的关系。误差棒代表每个样本三次测试的标准偏差。N/P比:1.15:1.00,电解液:1 M LiPF6溶解到3:7 vol% EC/EMC+2 wt% VC。H和M为六方相和单斜相,不同的相变在相应的转变峰中标记为H1-M、M-H2和H2-H3。 

图4.(a)NMC||石墨全电池在0.33 C (1C = 190 mA g−1)下的长期循环稳定性实验的比容量和标准化容量(根据第5次循环放电容量计算);(c-g)富镍NMC阴极在循环过程中差分容量(dQ/dV)随电压的变化曲线,(h)平均放电电压,(i)充放电电压(ΔV)与石墨的差值。误差条代表每个样本三个测试单元的标准偏差。电池电压范围:2.8-4.2 V, N/ p比:1.15:1.00,电解液:1 m LiPF6在3:7 vol% EC/EMC+2 wt% VC。

 

三. 结构稳定性探究

为了揭示富Ni正极材料的稳定性,对80%初始容量的循环电极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SEM截面图片结果证实所有样品在循环测试前内部均呈致密结构,在循环之后,未掺杂Mg的NMC 900505颗粒之间存在大的裂缝(红色箭头)并扩展至表面,而掺杂Mg的NMC循环后仅仅在颗粒内部存在狭窄的裂纹。


对比于NMC900505和NMC801010样品,Mg掺杂的样品的二次放电容量与循环次数之间呈线性负相关。为了探究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晶格参数的变化,采用非原位XRD表征正极在二次充放电到截至电压4.2 V下的结构,NMC900505在充电至4.2 V后出现H2和H3两个相的峰,与之对比,Mg掺杂的NMC很好的抑制了相转变(需要在更高电压下才能发生),但在放电后不能完全回到初始状态,说明晶胞体积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但由于未发生H2-H3的转变,Mg掺杂的NMC的c轴仍呈拉伸状态,可以很好的抵消Li+脱嵌造成的压缩,从而可以在2.9-4.2 V的电压范围内稳定工作。然而,当所有样品充电至Li+的脱嵌量一致,Mg掺杂的NMC会发生更大的c轴压缩,这是由于Li+半径大于Mg2+导致。 

图5. SEM原始图像和循环后的截面SEM图像(a,d)NMC 900505;(b,e)NMC 90040501;(c,f)NMC 90030502,样品从NMC||石墨全电池循环至80%初始容量获得。(d)和(f)中的红色箭头表示微裂纹的存在。 

图6.(a)在NMC ||石墨全电池中,0.1C倍率下二次放电比容量与达到80%的循环数的关系。电池电压范围:2.8-4.2 V,N/ p比:1.15:1.00,电解液:1 M LiPF6在3:7 vol% EC/EMC+2 wt% VC;(b)Mg掺杂的富镍阴极电极在原始、带电状态(4.2 V和200 mAh g−1(x≈0.72,在Li1−xTMO2中,考虑到NMC的理论比容量为278 mAh g−1和放电状态(2.8 V;充电到4.2 V后)下的非原位XRD谱图。进一步的修正细节可以在SI中找到。H2和H3是指NMC材料在(脱)锂化后的六方相相变。

 

四. Mg掺杂富镍NMC的实用性探讨

首先,除了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电池安全性也是富Ni正极材料的关键指标之一,NMC的热分解过程伴随着相转变以及O2释放过程,差示扫描量热法证实Mg的掺入提高了放热峰出现的温度,即放热反应需要在更高的温度下才能发生,这可能是由于Mg-O(−601 kJmol−1)的焓变比Ni-O(−489.5 kJ mol−1)要高。


理想的正极材料需要具备高的比能量、功率密度、优异的循环和热稳定性能以及低价的原材料,在本文中,作者开发的Mg掺杂的NMC电极虽然更稳定,但是容量更小,虽然提高截至电压可以解决,但又会带来其它挑战,比如电解质的分解。即便如此,当Mg含量为2 mol%时,其比容量已经接近商业化的NMC 801010正极,但是可以将Co含量减少5 mol%,综合来看,Mg掺杂量范围在1-1.5 mol%可以较好的平衡结构稳定、循环寿命和比容量三者的关系,从而更可能的实现商业化。 

图7. 脱锂的富镍正极DSC曲线(NMC 900505,NMCMg 90040501,NMCMg 90030502)充电到210 mAh g−1。与新鲜电解质接触后进行测量(1 m LiPF6在3:7 vol% EC/EMC+2 wt% VC)。 

图8. 制备的层状正极材料的一些关键性能指标对比。

 

【总结】

本文采用CTFR共沉淀法结合高温煅烧过程制备了不同Mg掺杂量的NMC正极,其具有窄的粒径分布、高的振实密度和低的比表面积,实现Ni含量高达90%,相比于未掺杂的NMC 900505,虽然Mg的引入降低了初始容量,但是其表现出更优异的循环寿命和热稳定性,且随着Mg掺杂量的提高,稳定循环次数逐渐增加,当掺入2 mol% Mg时,其比能量和循环寿命与商业化的NMC 801010正极相当,但减少了Co含量,而掺入1-1.5 mol% Mg可以较好的平衡各个指标,从而更可能实现商业化。

 

Aurora Gomez-Martin,* Friederike Reissig, Lars Frankenstein, Marcel Heidbüchel, Martin Winter, Tobias Placke, and Richard Schmuch*, Magnesium Substitution in Ni-Rich NMC Layered Cathodes for High-Energy Lithium Ion Batteries, Adv. Energy Mater. 2022, 2103045.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103045


终于来了!崔屹教授今日Nature:“死锂”未必真“死”

2021-12-23

中南大学Chemical Science:镁钙离子协同稳定钠电层状正极

2021-12-22

上交大梁正/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成会明/周光敏EnSM:废弃钴酸锂的闭环回收和高压循环

2021-12-19

中南大学梁叔全&方国赵教授团队ESM:水系锌离子电池电极/电解液界面电化学行为及优化策略

2021-12-19

通过原位构建的自增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实现安全的锂金属电池

2021-12-18

今日Nature Energy:Ir-Ta-O电催化剂,贵金属负载量低活性高!

2021-12-10

ACS Energy Lett.:使用亲锂和电化学活性离子添加剂原位构建SEI

2021-12-08

-70到100℃工作,超高倍率充放电,10000次超长循环的锂离子电池!

2021-11-24

高镍软包测试跑出3000圈,看怎么做到的

2021-11-23

原位电化学质谱(DEMS)与原位电化学红外光谱(in situ EC-FTIR)在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2021-11-17

华中科技大学李会巧课题组: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空气暴露时的敏感性和降解退化机理

2021-11-14

华中科大孙永明教授、杨辉教授:锂合金负极应力调控设计助力锂离子电池稳定循环

2021-11-13

中南大学郑俊超教授:构建表面修饰助力高镍单晶实现4.6V大倍率超强循环稳定性

2021-11-0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