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元素掺杂破局无钴高镍,Mo或许是最佳选择!Yang-Kook Sun教授今日Nature Energy

Energist 能源学人 2022-09-23
第一作者:Geon-Tae Park
通讯作者:Yang-Kook Sun教授,Chong S. Yoon教授
通讯单位:韩国汉阳大学

【研究亮点】
1.研究了钴在典型的无钴、高镍层状NM90正极中的作用,提出了一种将NM90正极的脱锂结构稳定在4.4 V的方法,即在正极中引入第三元素并结合电解液的改性。
2.为了系统地了解掺杂不同氧化数的无钴NM90正极,对一系列掺杂元素(Co3+、Al3+、Ti4+、Nb5+、Ta5+、W6+和Mo6+)进行测试。

【主要内容】
近年来,电动汽车迅猛发展,但作为电动汽车标准电源的锂离子电池(LIBs)的高成本仍然是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其中正极材料选择至关重要。随着基于Li(NixCoyMn1-x-y)O2(NCM)和Li(NixCoyAl1-x-y)O2(NCA)的高能量密度正极的需求量激增,其钴价格在三年内翻了三倍。尽管从正极中消除钴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实现高性能、无钴的层状正极仍是一项严峻的技术挑战,即使是微量的钴,在减少阳离子混排的同时,在保持倍率性能和结构稳定性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消除过渡金属(TM)层中的磁阻效应,Co3+与S(自旋态)=0抑制了高Ni正极中的Li/Ni无序性。因此,研究试图用类似的非磁性离子如Mg2+、Al3+和Ti4+代替Co3+,如LiNi0.95(Al0.05或Mg0.05)O2、LiNi0.96Mg0.02Ti0.02O2和 LiNi0.88Mn0.06Al0.06O2。然而,这些正极的循环稳定性较差,不适合用于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其中Li(Ni0.5Mn0.5)O2是被研究最广泛的无钴层状正极,但其相对较低的容量限制了其在高能量密度应用中的使用。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Co是造成晶间开裂和不稳定氧氧化还原的原因,因此提出 LiNi0.8Mn0.2O2作为替代的高镍、无钴正极材料。为了提供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所需的能量密度,其他研究提出了LiNi0.9Mn0.1O2(NM90)正极,虽然NM90的长期循环稳定性尚可,但在将NM90充电至标准工作电压(4.3V)时,其容量远低于LiNi0.9Co0.05Mn0.05O2(NCM90),因为充电在第二个六方相(H2)到第三个六方相(H3)转变的中间结束。此外,这也降低了Li+的迁移率,导致倍率性能变差。因此,增加NM90的能量密度需要将截止电压提高到 4.4 V,以满足电动汽车对高能量密度正极的需求,此时NM90的循环稳定性迅速恶化,尤其是在长循环过程中。更加关键的是,传统碳酸乙烯酯电解液的稳定性在4.4 V的截止电压下也受到挑战。

在此,韩国汉阳大学Yang-Kook Sun教授和Chong S. Yoon教授等人提出引入1 mol% Mo到Li(Ni0.9Mn0.1)O2中,其能够在4.4 V下提供234 mAh g-1的容量,且制备的Li(Ni0.89Mn0.1Mo0.01)O2(Mo-NM90)正极通过使用改性电解液,其循环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循环1000次循环后具有86%的容量保持率,提供了880 Wh kgcathode-1的容量。

究其原因,作者通过Mo掺杂实现的晶粒细化,实现了断裂增韧和消除局部成分不均匀性,从而最终消除了晶格突然收缩造成的有害应变,且Mo6+的存在引起的增强的阳离子排序也通过柱效应稳定了脱锂结构。在全电池中,EF91电解液通过促进富LiF层的形成和抑制过渡金属溶解来保护正极表面,从而使电池能够在 4.3 V的截止电压(vs.石墨)下长循环,从而证实了Mo-NM90全电池的长循环稳定性,以确保所提出的Mo-NM90适用于电动汽车。因此,该研究提供了对钴在高镍层状正极中的作用的基本见解,并使该领域更接近于实现商业上可行的无钴、高镍层状正极。

相关研究成果“Introducing high-valence elements into cobalt-free layered cathodes for practical lithium-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Nature Energy上。
图1. 具有未掺杂和掺杂NM90正极半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图2. 未掺杂和掺杂NM90正极的一次颗粒形貌的对比。
图3.NM90正极的结构不稳定性。
图4. 无钴Mo-NM90正极的结构稳定性。
图5. 未掺杂和掺杂无钴NM90正极全电池性能及分析。

【文献信息】
Geon-Tae Park, Been Namkoong, Su-Bin Kim, Jun Liu, Chong S. Yoon ✉ Yang-Kook Sun✉,Introducing high-valence elements into cobalt-free layered cathodes for practical lithium-ion batteries,2022, Nature Energy.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2-01106-6

AEnM“高通量筛选”: 将1300种LiCoPO4锂电池高压正极材料“一网打尽”

2022-09-05

Chem. Mater. 特刊:陶瓷固态电解质中的横向与纵向衰减机理

2022-09-05

华科大Funmat课题组胡敬平教授团队在J. Clean. Prod上发表论文利用亚临界反应实现锂离子电池高效浸出

2022-09-05

华中科技大学李会巧教授团队Matter:单晶微电池可视化观测锂各向异性扩散

2022-09-05

Yang-Kook Sun教授AFM: 五元金属氧化物构建P2/O3双相结构用于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2022-09-05

Adv. Energy Mater.: 两性离子水凝胶电解质提升离子传输和去溶剂化动力学以稳定锌负极

2022-09-05

高库伦效率、低氟含量锂金属电解液

2022-09-04

Angew.: 可在-60 ˚C下充放电的三元正极||石墨负极锂离子电池

2022-09-04

清华党智敏团队MTE:面向高温电容器应用的三明治结构全有机介质薄膜

2022-09-04

电极之间的距离还能如此影响硅负极的SEI膜

2022-09-0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