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新趋势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3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举办2019年学术年会,并在会上正式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研究》课题报告。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会长、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行长邢毓静女士出席会议并致辞,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新趋势”的演讲。
会议上,巴曙松教授指出,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标的纽约、旧金山和东京湾区,其发展历程一直体现为不同形式的“金融+”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很大程度取决于金融业如何与不同地区的产业进行融合。他进一步指出,与其他三个大湾区基本上是一个均值同步发展的趋势相对照,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已经形成差异化发展趋势,呈现梯级发展态势。其中,港澳地区服务业占主导地位,而珠三角第二产业占比依然比较大,客观上为大湾区提供了一个融合发展、发挥协同效应的现实基础。
巴曙松教授在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发表题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新趋势”的演讲
巴曙松教授表示,从演变趋势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非常独特、多中心的集聚,金融业空间分布随着产业的融合由香港单中心向港深穗多核心演化。大湾区内金融集聚城市规模的提升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都将进一步发挥集聚城市的规模经济优势以及金融行业强大的正向外部性,有利于核心城市金融机构实现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技术和产业的扩散效应带动其它城市实体经济和金融行业发展。
邢毓静女士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是一国两制之下三个不同的关税区、三种不同的货币以及金融基础存在比较明显差异。过去,在金融层面通过管道式连通一定程度解决金融融合存在的最基本问题。金融融合需要从过去管道式模式进入到造血式的内在一体化的机制。
邢毓静女士在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发表致辞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研究》课题报告由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会长、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行长邢毓静,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联合主持,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证券交易所、招商银行、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腾讯等多家机构共同打造。《报告》对标国际三大湾区,全面总结了粤港澳金融融合发展现状,从金融机构互设、跨境金融服务、金融基础设施、金融账户体系、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政策等五方面,梳理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政策进展。此外,《报告》还从顶层设计,全局视角、激励机制、服务实体经济导向、金融市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延伸阅读
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名列中国金融出版社金融类热销书籍第四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巴曙松教授《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受广泛关注
巴曙松、赵一迪、郑伟一:股权市场融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新经济产业迅速发展
文章来源:中证网2019年3月8日(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黄宇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