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背景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亚洲金融智库 Author 亚洲金融智库
课题主持人: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亚洲金融智库首席研究员、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内容提要
粤港澳大湾区于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该区域以不足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2%的GDP,将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对标分析显示,湾区经济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湾区内产业集群与金融市场相辅相成,“金融+”的形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国际金融中心对于湾区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金融与科技的新经济形态将共同驱动湾区内产业链的形成和升级。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多头监管、金融科技等创新对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兼有其它三大湾区内金融服务支撑、产业集群形态、对外开放窗口等方面的优点,具有“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和“三套金融监管体系、多个金融监管机构”的特征,湾区内差异性的融合发展、湾区与国际其它市场的互动共荣,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由“9+2”城市组成,即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市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作为核心区域,总人口约6800万。相较于全球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二三四”的特点,即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均GDP差距显著,粤港澳地区的制度差异性明显,明显的差异性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区域融合面临诸多挑战,但也为湾区城市协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及互动融合,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打造包容不同制度、发展多元经济的成功范例,形成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中枢。
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催生湾区经济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20世纪70年代前,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否具有联系存有争议。Robinson(1952)认为“企业领着金融走”,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基础,Lucas(1988)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并无多少联系且金融发展被过度强调;另一方面,Joseph Schumpeter(1912)则认为,功能良好的银行可以通过识别最易在产品生产和创新的过程中取得成功的企业家并为其提供融资而促进技术创新,金融促进了企业成长。直到1969年,Goldsmith通过跨国实证研究证明“一国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确有着紧密关系”,这些理论争议才得以消除。此外,Gurley and Shaw(1955), Mckinnon(1973)也认为,金融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能够部分解释经济增长。目前,学界对此的普遍看法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着相互促进作用,金融在调动储蓄、评估风险和便利交易、减少信息摩擦,辅助投资决策等方面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经济结构、不同的经济阶段、不同的金融体系结构等条件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针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涉及两种经济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多元化的金融结构和相异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能够相互匹配并促进大湾区经济融合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
(一)湾区经济即是城市群协同发展
如果剥离“大湾区”的海岸概念,大湾区更多的是代表城市群或城市圈的概念。城市群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地理学家Jean Gottmann提出,他在观察美国东北部纽约-波士顿城市群时使用了“megalopolis”。这一概念在引入中国后对中国的城市群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城市群规划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然而,如果仅仅从统计意义上圈画城市群落则是徒劳的,世界上也存在着“大伦敦区”、“大孟买圈”、“大巴黎区”等城市群。湾区之所以能跳脱出原有的“城市群落”概念,就是因为“湾区”城市有着更为明晰的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促成了更为明显的相互融合和多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成立即是如此。
图1-1: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四大城市群地图
湾区经济除了拥有较为明显的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也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aul M.Romer建立了“内生增长模型”,把知识完整的纳入经济增长范式,使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知识在某种程度看正是湾区经济各类行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纽约湾区以层出不穷创新型的金融工具及金融配套产业奠定了自身金融产业地位;东京湾区以其精密制造为特点,不断创新并积极拓展传统制造的边域;旧金山湾区以科创企业为特点,更为明显的体现出湾区经济的创新能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便是融合区域的优势资源,积极打造湾区经济的创新能力。
(二)粤港澳地区经济互动协同逐步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的成立,不是简单地根据地理距离将沿海相近城市群围成一个“湾区”,而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现实需要。中国内地拥有西太平洋最为绵长的海岸线,也拥有如上海港、宁波港、广州港、深圳港等众多名列世界前茅的天然良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在我国的海岸线上催生出五大港口集群和三大经济圈(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如从地理视角来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已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部分“湾区经济”的特性,但深入到产业布局和经济协作深度来看,以珠三角为基础的粤港澳大湾区则在融合协作有着更深程度配合。
从经济开放程度而言,无论是一百多年前的广州开埠还是四十年前的深圳开放,广东地区一直是内地传统的前沿开放窗口,2004至2016年十三年间,广东省对外投资排名全国第一共计8次,始终名列前茅。从经济融合的角度来看,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粤港经济融合逐渐深化,1997年至2016年的十年间,两地贸易规模扩大了4.28倍,从2797.9亿元人民币迅速攀升至1.2万亿元,年均增长8.1%。无论是历史的机遇还是时代的选择,开放和融合一直是粤港澳珠三角地区相对其他两大经济圈最大的特点。正是由于不同的体系、多元的结构,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对外发展最具活力,也是最有潜力发展湾区经济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基础提出的。
(三)粤港澳湾区经济走向融合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经济融合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缺乏互动走向多元协同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停滞)是上世纪50~70年代,全球经济背景还是两大阵营激烈对抗的背景下,这个时期香港、澳门地区广东地区分属不同阵营,区域合作缺乏政治基础,经济交流合作基本停滞。第二阶段(初见)为80~90年代,随着中国面向西方社会改革开放,收回香港、澳门的谈判也顺利结束,“一国两制”制度的确立,使粤港澳有了稳定的政治基础,粤港经济交流日渐频繁。但此时广东的经济基础同香港澳门存在较大的鸿沟,这一经济格局促成了“前店后场”的合作模式,港澳作为资本流入窗口和产品销售窗口,而广东则积极发展劳动力密集产业。第三阶段(追进)是90年代末至本世纪前10年,在经过十几年的区域经济交流和产业协作后,广东整体经济实力已跨上新的台阶,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如深圳、广州急速追近香港澳门地区,差异逐渐缩小。粤港澳经济交流也突破了原本较为单一的产销合作,服务业成为经济合作交流发展的新方向,区域融合的经济基础愈加稳固。第四阶段(协同)为2010年至今,粤港澳经济交流互动频繁,主要核心城市经济体量相当,以2017年为例,香港GDP为2.22万亿元,深圳GDP为2.24万亿元,广州GDP为2.15万亿元。此外,粤港澳金融联通融合也跨入新的阶段,广东企业赴港上市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18年10月,赴港上市的中国大陆企业中有29.7%是广东省企业。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联通不断融合,经济结构更加互补,城市特点愈加明显,金融、科创、商品贸易分成为香港、深圳、广州的主要“城市名片” ,区域内融合走向日趋明显经济交流更加频繁。
图1-2:香港、深圳、广州历年GDP
图1-3:大陆企业及广东企业历年赴港上市数量
随着经济、文化、人才交流的不断加深,珠三角地区的融合程度不断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逐渐浮现。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09年完成的《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简称《研究》),《研究》强调了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及跨区协调机制建设。2010年粤港澳三地政府又联合制定《环珠三角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以落实上述跨界地区合作。自2017年起,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正式提速。2017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通过推动粤港澳互动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在湾区中的独特定位和功能,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粤港澳大湾区历经近十年筹划,终于将以一个统一而又多元的面貌出现在世界经济的舞台。根据2017年经济数据统计,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正逐渐追近东京湾区,大湾区拥16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与旧金山湾(22家)、纽约湾(26家)较为接近;同时大湾区拥有港交所、深交所两大证券交易所,两大交易所的市值合并约为6.59万亿美元,排名亚洲第一,超过日本交易所的4.9万亿美元,约为纽交所市值的35.62%;此外大湾区有6个大型海港和6个国际空港,湾区标准集装箱吞吐量已超过其他三大湾区,成为地区航运物流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三、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具备融合基础
根据2017年统计数据,粤港澳大湾区整体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不足1%;人口数量总和6634万人,不足全国总人口的5%;2017年粤港澳地区的GDP总量超过10万亿元,世界排名超过全球第11大经济体韩国。其中,香港、广州和深圳GDP总量分别达到2.21、2.15以及2.24万亿元,为打造湾区经济提供了良好基础。
表1-1:2017世界各国和各地区GDP排名
表1-1:2017世界各国和各地区GDP排名(续)
图1-4: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面积(平方公里)
图1-5: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数量(万)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不断发展,形成了以港澳为国际窗口,以广深为区域中心,“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多城市联动的城市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不仅对湾区内11座城市具有重大影响,对于大湾区周围省份如广西、湖南、江西等地也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大湾区内的产业分工和大湾区外的产业布局,形成多层次多种类的产业梯度,加快湾区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并形成面向东盟地区的经贸产业通道,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枢纽。
从经济规模上看,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若从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速等不同角度看,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香港、深圳、广州始终位居前列,三座城市是湾区经济的发动机,对湾区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澳门以湾区最高的人均GDP和GDP增速,凸显其独特的经济实力。这四座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分别以金融、商贸、科创、旅游等作为各自的重点支柱产业。若用相似的视角分析,佛山、东莞、珠海也有着同样的特征,无论是地理位置、经济结构还是人均GDP,这三座城市同各自就近的核心城市更为接近,但经济规模略逊一筹。惠州、中山、肇庆、江门,四座城市各项经济指标雷同,虽然发展水平在湾区内属较低,但协同发展潜力较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可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契机,不断明晰产业特点和布局,相互合作协同,促进资源及人才流动,提高区域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
图1-6:2017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GDP相关数据图
图1-7:2017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GDP增速数据
图1-8:粤港澳大湾区11城2016年及2017年GDP数据
图1-9:2017年世界四大湾区相关数据
粤港澳大湾区依托珠三角城市的新兴科技创新能力和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叠加以香港为龙头的金融核心圈,科技和金融双轮驱动产业集群发展升级。无论是对标国际先进湾区,还是从大湾区的产业基础及产业升级发展规律来看,金融综合服务业产业和科创产业是粤港澳大湾区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制造产业和物流集运产业则进一步丰富推动了湾区城市群产业集群效应,提升湾区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四、开放与联通、融合与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方向
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三个保税区、四个核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多层次产业链、与世界开放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将围绕四个方向:对外坚持开放和联通、对内坚持融合和创新。
开放是基础、联通是手段、融合是目标、创新是远景。这四个阶段,并非彼此割裂,而是不断渐进演化。就目前两区九市的现实而言,处于两种体制下,广东同港澳在经济、金融、司法、行政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一边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一套运行体制和惯例,另一边则是欧美国家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的运行体系与惯例。两种体系短期内很难完全由一方替代另外一方;同时,两种体制也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建立两种制度体系间全面的互通互联机制,通过粤港澳地区的经济、金融、科创、交通、制造、教育、医疗、服贸等领域的相互开放、相互联通,打造适应中国和国际发展需要的互通渠道,将是粤港澳大湾区纵深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
图1-10:粤港澳开放融合示意图
已经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首先在道路交通方面进展巨大,2018年港珠澳大桥竣工,广深港高铁竣工;2019年虎门二桥将建成通车、深中隧道启动建设;深穗城轨、穗莞深城际快轨启动规划。大湾区六大机场将组建世界级空港群。
在商贸方面,广州海关针对粤港两地经贸频繁的特点,开通“粤港往来快速通道”。根据统计,香港机场目前年均航空货物超5万吨,而其中超过70%是以湾区其他城市为来源地或目的地。2016年广州海关在南沙自贸试验区创新开展“粤港跨境货栈”项目,通过搭建“粤港往来快速通道”实现香港机场与南沙保税港区物流园区之间一站式的“空陆联运”。
在金融方面,深港通、债券通等金融互联互通渠道不断发展和完善。港股通额度已从启动初的105亿扩大到520亿。此外,广东企业赴港上市也日渐成为常态,以腾讯、迅雷为代表的新兴科创企业已纷纷赴港上市。
在人才方面,粤港澳高层次人才交流将日渐频繁。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推出层出不穷的人才政策,深圳“孔雀计划”,广州“红棉计划”、东莞“蓝火计划”、惠州“人才双十行动”、珠海“珠海英才计划”,纷纷吸引全球各地尤其是港澳地区的青年才骏。而香港八大高校的陆生数量也逐年增多。两地人才交流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粤港澳地区产业升级,大湾区将从人口红利走向人才红利。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交通、商贸、金融、人才方面已有相当程度的开放和融合,未来整体交流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国务院关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正式出台,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在制造产业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法行政交流、海港协作联运等多个方面进行更多的交流和融合。以开放为基础、以联通为纽带、逐渐融合,不断创新,将创造一个更具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世界级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编委会
课题主持人:巴曙松
学术支持单位: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
课题协调小组:
王志峰 (组长) 谌 鹏 宋 昕 姚 飞
课题执笔人:
孔 颜 胡未名 白海峰 郑伟一 刘 璇
李瑞雪 喻 奇 朱伟豪 方堉豪 钟凯扬
唐时达 孙 旭 徐 亮 王 珂 陈 昊
冷 冬 黄泽娟 胡文韬 赵一迪 郑嘉伟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课题组简介
2018年7月,考虑到金融发展在全球大湾区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持续跟踪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进展,由巴曙松教授担任课题主持人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研究项目启动,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由王志峰博士担任课题协调小组组长。课题成果于2018年11月发布。其中,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喻奇、方堉豪、朱伟豪、赵一迪参与了课题研究和报告撰写。
征订信息
由巴曙松教授担任项目主持人、由亚洲金融智库隆重推出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已上市发行,这被视为第一本由金融专业人士担纲、由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组织推出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专业研究报告。本书定价58.00元,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请有意订阅者与出版社联系订购。订阅方式如下:
1.请将书款汇至:
户 名:中国金融出版社
开户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账 号:083518120100304006660
在银行汇款凭证用途栏上填写订购“粤港澳大湾区”字样
2.联系人:王玉莎 王雪珂
联系电话:010-63802779
010-63820996
邮箱:13718717189@126.com
购买链接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京东购买
延伸阅读
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名列中国金融出版社金融类热销书籍第四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巴曙松教授《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受广泛关注
巴曙松、赵一迪、郑伟一:股权市场融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新经济产业迅速发展
文章来源:《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黄宇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