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logy︱喻快课题组揭示退休人群提高休闲运动水平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撰文︱刘双燕
责编︱王思珍
编辑︱杨彬伟
脑卒中(stroke)是我国居民过早死亡的首位病因,寻找脑卒中发病的干预措施是国家的重大需求。既往研究提示休闲运动(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LTPA)可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然而相关研究多是基于单一时间点进行LTPA评价,难以代表长期的LTPA水平[1-3]。迄今为止,仅三项前瞻性研究探讨了LTPA变化与脑卒中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性。除了研究结果存在争议以外,上述研究均基于发达国家的女性群体,外推至发展中国家存在一定局限性[4-6]。此外,虽然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具有关联性[7-8],但是LTPA变化水平与BMI的联合作用对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影响仍然未知。目前,退休人群在中国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且随着职业活动减少,其可自由支配参与到LTPA中的时间增加[9]。因此,为补充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空白,在中国退休人群中探讨LTPA变化和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对于实现老龄化社会的脑卒中精准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7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喻快课题组在Neur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Change i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the Postretirement Period and Incident Stroke”的论文。李星星和刘双燕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喻快副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此项研究基于东风-同济队列,首次在退休人群中揭示休闲运动水平升高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应鼓励退休人群积极参与休闲运动,以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获得显著的健康收益。
既往关于LTPA变化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研究均是基于发达国家,为补充发展中国家的相关证据,该研究于2008-2010年和2013年共招募12644名基线无重大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严重心电图异常和癌症)且既往LTPA信息完整的东风汽车公司退休职工(平均年龄66.0岁),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研究者首先使用多变量校正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LTPA变化水平与脑卒中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与2008年和2013年均进行LTPA者相比,在2008年进行LTPA但在2013年不进行LTPA的退休职工发生总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和出血性脑卒中(hemorrhagic stroke,HS)的风险显著增加,风险比分别为:1.30(95% CI:1.03-1.65)、1.07(0.80-1.42)和2.34(1.51-3.36)。为验证上述结果的稳健性,作者通过额外校正和排除进行一系列敏感性分析发现,结果较之前未发生显著变化(图1)。上述结果(图1)提示:退休人群的休闲运动水平降低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升高显著相关,在退休后仍可通过及时增加休闲运动水平来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图1 LTPA变化与脑卒中发生风险关联性的敏感性分析。注:a模型校正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初中和高中及以上)、BMI(kg/m2)、吸烟状况(现在吸烟、现已戒烟和从不吸烟)、饮酒状况(现在饮酒、现已戒酒和从不饮酒)、总静坐时间(小时/周)、高血压(是、否)、高血脂(是、否)、糖尿病(是、否)和脑卒中家族史。
(图源:Xingxing Li, et al., Neurology, 2022)
作者进一步通过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来探究LTPA变化水平和脑卒中发病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发现基线时较高的LTPA水平与脑卒中风险降低显著相关,风险比为0.93(95% CI:0.87-1.00)。此外,随着LTPA水平每增加150分钟/周,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逐渐降低,且该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风险比为0.97(95% CI:0.94-1.00)(图2)。为探讨是否存在潜在的修饰效应,作者根据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进行分层分析,利用相乘模型计算LTPA变化与基线特征的交互作用发现,结果与之前一致(P > 0.05)(图3)。上述结果(图2,3)表明:LTPA变化水平和脑卒中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即随着LTPA水平的增加,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逐渐降低。
图2 基线LTPA和LTPA变化与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注:该曲线表示基于基线LTPA水平和LTPA变化值分布的第5、第50和第95个百分位数的受限三次样条的调整后的HR。在基线LTPA水平和LTPA变化值等于零的位置设置参考值(HR = 1)。该模型校正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初中和高中及以上)、BMI(kg/m2)、吸烟状况(现在吸烟、现已戒烟和从不吸烟)、饮酒状况(现在饮酒、现已戒酒和从不饮酒)、总静坐时间(小时/周)、高血压(是、否)、高血脂(是、否)、糖尿病(是、否)和脑卒中家族史。
(图源:Xingxing Li, et al., Neurology, 2022)
图3 基线LTPA和LTPA变化与脑卒中发生风险关联性的分层分析。注:模型校正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初中和高中及以上)、BMI(kg/m2)、吸烟状况(现在吸烟、现已戒烟和从不吸烟)、饮酒状况(现在饮酒、现已戒酒和从不饮酒)、总静坐时间(小时/周)、高血压(是、否)、高血脂(是、否)、糖尿病(是、否)和脑卒中家族史,按某一变量分层,则不校正该变量。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和BMI的缺失人数分别为28、28和1016。
(图源:Xingxing Li, et al., Neurology, 2022)
最后,鉴于个体BMI变化对脑卒中发病风险的潜在影响,作者还探讨了BMI变化与LTPA变化的联合作用对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影响。将BMI水平变化类别定义为:减少(BMI变化值<-1.37;第20个百分位数),稳定(-1.37至1.15;第20~80个百分位数)和增加(BMI变化值>1.15;第80个百分位数)。然后,通过将BMI的三个变化组与LTPA类别的四个变化组进行交叉分类创建了12个联合暴露类别,并以2008年和2013年均进行LTPA且BMI水平保持稳定的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组进行联合作用分析发现,与参照组相比,2008年和2013年均不进行LTPA且BMI水平保持稳定者、2008年进行LTPA但2013年不进行LTPA且BMI水平保持稳定者以及2008年进行LTPA但2013年不进行LTPA且BMI水平增加的退休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风险比分别为:2.13(95% CI:1.09-4.15)、1.50(1.07-2.08)和1.96(1.22-3.14)(图4)。以上结果说明:LTPA水平增加且BMI水平保持稳定的退休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更低;在相同LTPA变化水平的退休人群中,BMI水平增加与脑卒中风险显著升高相关。
图4 BMI变化和LTPA变化的联合作用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注:模型校正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初中和高中及以上)、BMI(kg/m2)、吸烟状况(现在吸烟、现已戒烟和从不吸烟)、饮酒状况(现在饮酒、现已戒酒和从不饮酒)、总静坐时间(小时/周)、高血压(是、否)、高血脂(是、否)、糖尿病(是、否)和脑卒中家族史。BMI变化的缺失人数为1261。a P <0.05。
(图源:Xingxing Li, et al., Neurology, 2022)
该研究基于高随访率的退休人群,最大程度避免了来自于其他类型体力活动如工作和通勤的混杂,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为探索LTPA变化对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人群基础。此外,该研究同时纳入了男性和女性研究对象,相对于仅纳入女性的既往研究,有助于研究结果外推到其他人群。当然,这项研究中存在的两次调查中LTPA的差异性评估、自我报告的LTPA水平、可能的反向因果关系和混杂偏倚仍有待进一步的解决。
总之,该研究首次在退休人群中揭示休闲运动水平升高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应鼓励退休人群积极参与休闲运动,以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获得显著的健康收益。
原文链接:https://n.neurology.org/content/99/3/e296
【1】人才招聘︱“ 逻辑神经科学 ”诚聘文章解读/撰写岗位 ( 网络兼职, 在线办公)
【2】J Neurosci︱陈婷婷课题组揭示Ras抑制剂Lonafarnib对Aβ1-42小鼠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改善及其分子机制【3】Nat Neurosci︱突破!软膜层而非硬脑膜参与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功能调控【4】Nat Neurosci︱单细胞转录组学结合表面抗原检测揭示人脑癫痫病灶促炎信号通路激活【5】Cell︱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胆固醇与基质体通路失调【6】Brain︱陈础课题组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内源性大麻素信号通路在创伤性脑损伤的恢复中发挥关键作用【7】J Neuroinflammation︱武庆平课题组揭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持续神经元敏感化和神经炎性的重要机制【8】Neurosci Bull 综述︱构建神经管类器官的研究进展和挑战【9】J Neuroinflammation︱曹嵩课题组揭示激活蓝斑-脊髓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通过减少脊髓背角神经炎症缓解小鼠疼痛【10】STTT︱金力/邹云增/李立亮合作揭示1型大麻素受体拮抗剂减轻抗精神病药诱导的心肌焦亡及毒性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阅读)
[1] Ruegsegger GN, Booth FW. Health Benefits of Exercise.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Med. 2018; 8(7): a029694; doi:10.1101/cshperspect.a029694
[2] Green DJ, Smith KJ. Effects of Exercise on Vascular Function, Structure, and Health in Humans.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Med. 2018; 8(4): a029819; doi:10.1101/cshperspect.a029819
[3] Soares-Miranda L, Siscovick DS, Psaty BM,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in Older Adults: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Circulation. 2016; 133(2): 147-155;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5.018323
[4] Willey JZ, Voutsinas J, Sherzai A, et al. Trajectories i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Stroke in Women in the California Teachers Study. Stroke. 2017, 48(9): 2346-2352; doi:10.1161/STROKEAHA.117.017465
[5] Hu FB, Stampfer MJ, Colditz GA,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stroke in women. JAMA. 2000, 283(22): 2961-2967; doi:10.1001/jama.283.22.2961
[6] Sattelmair JR, Kurth T, Buring JE,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stroke in women. Stroke. 2010, 41(6): 1243-1250; doi:10.1161/STROKEAHA.110.584300
[7] FEIGIN V L, ROTH G A, NAGHAVI M, et al. Global burden of stroke and risk factors in 188 countries, during 199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 Neurol. 2016, 15(9):913-924; doi:10.1016/S1474-4422(16)30073-4
[8] KIM M S, KIM W J, KHERA A V,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diposity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 umbrell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ies. Eur Heart J. 2021, 42(34):3388-3403; doi: 10.1093/eurheartj/ehab454
[9] Pulakka A, Leskinen T, Suorsa K,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Retirement Transition by Occupation and Mode of Commute. Med Sci Sports Exerc. 2020, 52(9): 1900-1907; doi:10.1249/MSS.0000000000002326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