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守、拜金、物欲横流,看二十世纪末的美国如何娱乐至死

深焦艺文志 深焦艺文志 2023-01-03


从朋克文化、《华尔街》到《阿甘正传》、Teen-Pop,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史回顾



作者:刘青

(staylight)

文化行业从业者


过去几年间,怀旧情怀遍布世界各地,许多流行文艺作品也利用这个契机,纷纷推出续集和新作,借以致敬经典之作——不管是《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亦或是《怪奇物语》(Stranger Things),创作者们都将焦点聚焦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文化空间,通过挖掘彼时文化语境下的文化记忆,唤起一代人成长的青春回忆。这些新近创作的作品不仅怀旧经典,同时又和当下的政治观念、社会发展、文化氛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出时代发展的变化和文化精神的嬗变。


1980年代到199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黄金发展期,其对于今天美利坚主流文化的形成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去回顾一下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从中洞察时代精神的些许特征。


《怪奇物语》第一季海报


20世纪80年代,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世代已经长大成人。曾经掀起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 Movement)的他们开始步入中年,“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方式逐渐被“布尔乔亚”式的处世哲学所取代。1980年代的文化运动始于西方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全面变革,里根、撒切尔的保守主义政治革命、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将英美两国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次时代的变革发端于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所造成的经济滞涨,当时发达国家市场中商品和服务价格正在快速上涨。对于贫困阶层来说,食品和能源等必需品渐渐成为负担不起的消费品,失业率也伴随经济的萧条低迷而日益高企,社会氛围中弥漫着没落与沉沦的悲观论断,以及恐惧和不安的负面情绪,愤怒与不满充斥于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内部。这种不安与愤慨呈现于音乐文化中,便是英国朋克文化的兴起。它展现的是年轻人对社会的强烈不满,让一种反体制、反社会、反主流文化的声音流行于青年人中间。作为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延续,其文化余波仍在冲击着1980年代初英美社会的方方面面。


英国朋克文化蕴含着工人阶层和底层青年的意识形态、风格特征,相较于这种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文化运动,美国的朋克文化则是对商业体制的反抗。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摇滚乐黄金时期,乐手们表达着他们对社会的强烈不满,然而,伴随20世纪80年代消费时代的到来,传统摇滚乐不断向商业唱片公司、媒体靠拢、屈服与合流,朋克音乐的出现生逢其时,那种如同工业噪音般的声嘶呐喊,带有浓郁的叛逆精神和反抗特征,代表着觉醒的时代新人对商业体系的批判与反抗。


1980年代初的愤怒与反抗不仅源于年轻人对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的不满,同时也蕴含工人阶层、贫困阶层的焦虑与不安,他们将矛头直指海外。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日本第一的论断甚嚣尘上(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傅高义(Ezra Feivel Vogel)彼时的畅销专著《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便揭示了这一点)。日本科技、工业产品的大举进军,使得美利坚本土的制造企业和产业工人陷入萧条和不安,他们将本国电子、汽车等行业的没落,归咎为日本方面的不正当贸易竞争。


尽管如此,日本电子科技产品的大量进口,却在多个方面影响了美国人的生活,进而改变他们的文化——索尼(SONY)制造的随身听(Walkman)使每个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音乐空间,戴上耳机的世界是一个与世隔绝、凸显个性的时空,它彰显了自我意识、展现了与众不同;而录像机的普及,则让录影带行业发展为家庭娱乐产业的先驱,甚至为女性健美操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任天堂(Nintendo)推出的GameBoy,使得俄罗斯方块这样的休闲益智类游戏走出冷战的“铁幕”,走入美国千家万户;而日本制造的小型数码摄像机,则让拍摄制作视频影片的成本、门槛越来越低,这也助推了一些小众运动的传播,诸如滑板的流行。


1980年代滑板日益成为美国年轻人最为喜爱的运动之一,它最初流行于小众群体,通过新的媒介(滑板的传播通过摄像机和相应的视听媒介传播)得以传播,逐步突破圈层的限制,深入到更为广大的群体之中。1985年,罗伯特·泽米吉斯(Robert Zemeckis)执导的科幻电影《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中,马蒂·麦克弗莱(Marty McFly)乘坐时光机器(Time Machine)穿越回30年前,他向自己年轻的父母一辈展示了1980年代的流行文化。在片中,我们看到了滑板的雏形,见识了以性感营销策略著称的服装品牌Calvin Klein(马蒂·麦克弗莱所穿的男士内裤),以及那位人尽皆知的演员总统——罗纳德·里根。


《回到未来》海报


以里根为首的保守主义政客希望美国能恢复过往荣光,用传统的宗教价值、伦理道德去取代反文化运动展开后兴起的平权观念、女性主义文化以及性解放潮流。通过和睦友善的邻里社区、父慈子孝的家庭观念去消解原子化、分裂状、对抗式的代际区隔、家族矛盾。电影《回到未来》展示的正是不同时代的差异以及价值观念的代沟,片中的喜剧元素让身处时代浪潮中的人们感同身受,也让该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里根倡导的保守观念的复归,在文化上是以1977年《星球大战》(Star Wars)的上映为标志。在这之后,大量科幻题材、冒险题材、少年题材的电影逐渐受到新世代观众的欢迎。与1960年代到1970年代长期以来揭露现实丑闻、呈现负面事件、针砭社会时弊的影片不同,1980年代的美国电影展现着一股纯真与浪漫,一种英雄主义乐观精神的回归——《夺宝奇兵》(Indiana Jones)、《E.T.外星人》(E.T.)、《七宝奇谋》(The Goonies)、《捉鬼敢死队》(Ghostbusters)、《风云际会》(Willow)……,这些影片呼应着里根保守主义价值理念的归来——一种善恶分明、邪不压正的传统观念在银幕上重获新生的隐喻。


《星球大战》剧照


尽管电影营造的想象世界中,一切都是英雄成长和实现救赎的现代神话故事,然而现实环境中,保守主义政治家希望美国人复归传统的理念,却没有让普通的生活变得更好。


在里根执政时期,由于经济自由化、私有化、民营化的进行,国家对福利补助的大幅削减,对金融行业等产业的去监管化,使得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拉大。富裕阶层的价值观与工人阶层、贫困阶层的价值理念正日趋分化,这一点在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执导的影片《华尔街》(Wall Street)中有着直观的体现。


《华尔街》海报


“贪婪是好东西。”(Greed is Good.)这句经典台词曾触动无数观众。财富作为通往权力的阶梯、以及获取名望的手段,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然而,金钱仿佛一面镜子,它投射出人性的幽暗、贪婪和野蛮,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内心的物欲横流、自甘堕落。


1980年代初,由能源危机引起的大宗商品价格高涨,让得克萨斯州诞生了许多石油大亨。美剧《朱门恩怨》(Dallas)中展现了这些能源巨子的奢靡生活。


《朱门恩怨》海报


回顾过往,传统的新教伦理强调工作至上和道德规范,注重生活节俭、节制和节约,然而20世纪80年代的资本狂潮,不仅为富裕阶层带来巨大财富,同时也在中产阶层中掀起消费浪潮——信用卡的日渐普及、广告业的无孔不入、消费品的极大丰裕,这些都使得大众纷纷向往富裕阶层的奢华生活。通过电视商业媒体的推波助澜,美国人更多地沉浸在视觉感官符号和消费社会魅影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渐渐显得不那么重要,其所代表的品味、身份、地位的符号象征则日趋凸显——当你饮用巴黎水(Perrier)的时候,你品用的是具有欧陆浪漫风情的时尚饮品;当你使用最先进的蜂窝电话(Cellular Phone)时,你引领的是最新的科技潮流和流行趋势;当你作为“山谷女孩”(Valley Girl)在购物中心大肆消费时,你代表的是新世代的全新时尚生活风潮。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亿万富翁挥金如土,大肆购买私人飞机、游艇和豪宅,中产阶层也大手笔购置各种奢侈商品、不惜重金出国旅游。流光溢彩、物欲横流是这个年代的真实写照,如同菲斯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所描述的1920年代美利坚一样,金钱、财富和物欲是彼时美国人的精神追求。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20世纪80年代美国富裕阶层、中产阶层的消费浪潮不断影响着主流文化的变迁,与此同时,许多亚文化也慢慢兴盛起来。城市街头艺术中的涂鸦、Hip-Hop变得日渐流行,它跳脱了其诞生地——少数族裔街区,通过与摇滚音乐、流行文化、先锋艺术等文艺形式跨界融合,日益影响着普罗大众的精神生活,青少年尤其受这些艺术形式的影响。尽管保守的政客通过媒体对这种文化潮流提出质疑,然而,无论是白人的孩童,还是少数族裔的少年,亦或是独立音乐厂牌、前卫艺术机构,他们都从这种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中获取力量,反叛、讽刺、嘻哈……,这种后现代的艺术形式解构着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正不断形成新的文化潮流。


除了以上文化现象外,尽管1980年代保守主义政客希望大众回归传统,然而现实中人们却在践行着丰富多元的价值理念,这里既有消费社会中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又有街头艺术中批判现实的世界观,同时还有对传统白人至上观念的辛辣讽刺。


与《回到未来》类似的是,1989年诞生的动画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也展现了家庭内部的代沟、邻里之间的冲突,对于保守主义所根植的白人文化传统进行了无情批判,喜剧式的剧情将不同世代、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之间的矛盾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人们在观看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笑声,同时也对自身进行了一番调侃和检视,毕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偏见,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认识并意识到这些偏见和不足,而这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


《辛普森一家》第一季海报


20世纪80年代这个十年,对于美国人来说意义特殊:它是光鲜亮丽、五光十色的十年,是物欲横流、拜金至上的十年,同时也是贫富分化、社会分野的十年,是充满希望、承上启下的十年。这十年的终点便是1990年代的粉墨登场,新的十年始于198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的巨变,冷战的结束使得美国成为彼时世界唯一的超级强国,美利坚的政治、经济、文化模式开始全球输出,全新的历史篇章需要新的时代人物来引领,作为婴儿潮世代的代表人物——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此时登上了美利坚政治舞台的中心。


与传统老牌政客不同,克林顿代表着战后成长的一代新人,作为时代转变的标志而在历史中留名。他深谙只有赢得新世代选民的内心,才有可能走向权力的巅峰,而这需要对文化嬗变有着深刻的理解洞察。也因此,他利用当时流行的电视娱乐媒介为自己的竞选添砖加瓦,吸引更为年轻的X世代为之投票——克林顿在深夜脱口秀节目中登场,表演才艺,精彩过人;他与街边少年交流互动,身体力行融入青年生活;同时,他还利用麦当娜(Madonna)等青春偶像的力量,为自己竞选持续拉票……,这些亲民的举动与古板的共和党人老布什相比,显得深入群众,很接地气,也因此尽管有性丑闻、吸食大麻、逃避兵役等丑闻缠身,克林顿还是能脱颖而出,当选美利坚合众国第42任总统。


克林顿的胜选标志着婴儿潮世代全面接管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一里程碑在文化作品中的表现,便是1994年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的上映。


《阿甘正传》剧照


这部影片回顾了战后出生的普通人阿甘的人生经历——从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阴霾笼罩、到60、70年代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越战、水门事件的相继爆发、乒乓外交的开展进行,再到80年代的里根革命。阿甘这个普通的美国人,既作为亲历者、又身为旁观者,通过他的双眸和经历,回顾了整个婴儿潮世代的青春岁月。作为对时代的铭记和人生的追忆,《阿甘正传》不仅在影史中留得青名,也为婴儿潮世代曾经的过往岁月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0年代对于美国电影行业来说,是一个辉煌的年代。伴随冷战的结束,中国、俄罗斯以及东欧诸国陆续融入全球化进程,好莱坞电影文化开始进入这些新兴市场。


美国凭借彼时举世无双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不断传播它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好莱坞影片一时风靡全球,其主题也越来越多元——既有《终结者2:审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这种注重视听效果的科幻大片,也有《低俗小说》((Pulp Fiction)、《爱在黎明破晓前》(Before Sunrise)、《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这类风格独立的艺术电影。


《侏罗纪公园》剧照


《爱在黎明破晓前》剧照


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影片(《费城故事》(Philadelphia)、《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乞丐博士》(With Honors)……)与今日“政治正确”的电影大有不同,创作者并不是以高高在上的作秀心态,对弱势群体展开伪善的“关心”,而是着实为推动理想社会的进步而展开创作,因为真情实感、触及灵魂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观众的内心,而这些电影佳作与商业影片一道,共同构成了 1990年代好莱坞电影“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


然而,伴随世纪末《泰坦尼克号》(Titanic)上映取得的巨大成功,美国电影越来越注重大投资、大制作,通过先进的特效技术创造视觉奇观,而忽略思想探索、艺术创造、故事创新与人物塑造,这也为21世纪整个好莱坞电影资本至上、保守单一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泰坦尼克号》剧照


1990年代美国电影产业日益追求着视听刺激、追寻着市场价值、追逐着高额回报,其电视行业此时也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与电影制片人日渐保守不同的是,电视节目制作人不再循规蹈矩,他们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各种类型题材的作品纷纷问世——医疗剧、律政剧、警匪剧向着越来越专业的方向展开创作;情景喜剧《六人行》(Friends)创下连播十季的收视热潮,剧中展现的朋友们同住一屋檐下的开心生活场景,正是每个世代年轻人都向往和追求的;颇具导演个人艺术色彩的剧集《双峰》(Twin Peaks),以意识流的叙事结构、风格化的视听效果、鲜明化的人物塑造,让观者为之倾倒,成为名噪一时的文化现象;《南方公园》(South Park)虽是动画题材作品,然而几位主角孩童出口成脏、粗俗至贱、恶搞不断、啼笑皆非,虽然这部剧集剧情少儿不宜、尺度夸张,整部作品的内容却针砭时弊、嘲讽伪善、抨击时政、直击人性。


《六人行》剧照


《双峰》剧照


1990年代美国的电视节目,也诞生了许多有关少数族裔、性少数群体、女性和青少年主题的佳作。《阿瑟尼奥·豪尔脱口秀》(The Arsenio Hall Show)让同名主持人化身“深夜王子”,这档节目围绕种族歧视、刻板印象、社会议题、争议话题展开对话与讨论,收获年轻世代喜爱;20世纪90年代之前,同性恋角色并未担当过美剧中的主角,然而女性喜剧演员艾伦·德詹尼丝(Ellen DeGeneres)的公开出柜,则让这个群体的自白,第一次通过电视节目公诸于众,也为未来LGBTQ群体迈向荧屏舞台的中央奠定了基础;《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的播出则让独立女性的宣言通过电视媒体走进千家万户,女性既不是之于男性而言的“他者”,也不是满足男性欲望的“对象”,亦不是依附男性存在的“客体”,她们是有着自我意识、平等观念的独立主体;


《欲望都市》海报


除此之外,千禧一代的不断成长,让大量剧集将关注的焦点寄托在他们身上。现实题材的作品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青春的并不完美——校园里并不一直是欢声笑语的,成长中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当聚光灯移向普通少年的时候,他们的经历、遭遇和困顿,引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创新不仅出现在文化市场,也现身于科技领域。在1980年代IBM PC(个人电脑)和1990年代微软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的引领下,伴随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的万维网,以及海底光缆的大面积铺设的推动,信息高速公路正在联通世界。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催生了科技领域的文化繁荣。全新的极客(Geek)文化、书呆子(Nerd)文化,如同日本的御宅族文化一样,日渐繁盛和流行。


以Nerd为代表的这种亚文化群体喜爱科技产品,钟爱“二次元”创作,科幻电影、动画特摄、漫画游戏是他们的最爱。对于这些流行文化符号他们如数家珍,对于某一领域的深入洞察则让不爱社交的他们赢得赞叹。尽管与这个世界有些格格不入,Nerd们还是在自己内心充裕的精神时空里遨游。虽不像运动明星和派对皇后那样在校园内呼风唤雨,却仍然形成一股亚文化风潮,成为新世代青年文化的又一标志。


在科技经济营造的一片盛世氛围中,也有着暗流涌动、幽暗无光的阴影,从里根时代开始的贫富分化,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并未得到改善,这也让反抗精神浓郁的另类摇滚掀起浪潮,通过直抵现实黑暗的歌词和金属感浓郁的音响效果,倾诉着困苦、迷茫的年轻人心中的彷徨与不安、叛逆和失望;而帮派说唱的流行,则与有色人种、毒品、犯罪、妓女和性产生联系,也吸引着叛逆少年的不断追随。世纪末,一位白人说唱巨星——埃米纳姆(Eminem)的崛起,则将底层白人男性的痛苦诠释出来,这种风潮的兴起使得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撕裂在互联网泡沫的盛世下,有了一丝幽暗的端倪。


埃米纳姆(Eminem)


20世纪90年代末,一股 Teen Pop 潮流席卷全球,后街男孩(Backstreet Boys)、超级男孩(N Sync)、布莱尼·斯皮尔斯(Britney Spears)、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Christina Aguilera),这些新生代偶像多半出道于迪士尼(Disney)旗下的选秀栏目和活动(后街男孩中的Howie D、A.J.、Nick Carter早年曾参加过迪士尼试镜,超级男孩中的Justin Timberlake、J.C.以及Britney Spears、Christina Aguilera早年参加过迪士尼旗下的童星选秀类栏目米老鼠俱乐部),也因此从一开始他们的音乐便有很强的商业导向,对彼时的青少年有着极大影响(诚如其名,Teen Pop对13到19岁之间的少年影响最大)


后街男孩(Backstreet Boys)


这个年代的偶像已不像1960年代到1980年代初的摇滚、民谣、朋克歌手那样,进行着对现实的批判。年轻人已不像过去那样愤怒,在这个乐观至上的十年内,他们沉浸在互联网泡沫编织的景气经济之中,享受着世纪末永不停歇的财富增长,感受着流行音乐旋律的曼妙之音,以及歌词中卿卿我我的甜蜜爱恋。


如同著名学者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 Putnam)在其学术著作《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中描述的那样,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崇尚公共生活,讨论公共话题,他们在这种“娱乐至死”的氛围中,体验着永不落幕的狂欢盛宴,然而这一切会永远持续下去吗?新千年伊始的到来即将给出答案。



编辑:芝芝味桃桃

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


-FIN-

深 焦 艺 文 志 往 期 内 容

王朔,让我们从八十年代重新讲起…


古典音乐真的比流行音乐高级吗?


看21世纪波伏瓦,剖析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


《无间道》终获西方认可,多家发行商争夺最高规格修复


到处踩雷的碧昂斯,依然给出了沉寂六年的最好答案


中庸保守为何成了日漫摇钱树?


短篇小说之神芥川,与他的中国祛魅之旅


因反思南京大屠杀受追捧的日本作家,揭开一个国家的热情与混乱


在特殊的年代,成为懦夫是另一种英雄主义

《最伟大的作品》救不了华语乐坛,华语乐坛也不需要救世主

“漫画之神”手冢治虫之后,日本漫画和动画的纠葛史

在大屠杀前得到解放的卡夫卡,从未停止对苦难的问询


从《椒麻堂会》到《椒麻神游记》,邱炯炯和他的椒麻宇宙



2022年中音乐盘点:一种打破类型壁垒的新视野


他用一颗化石、一场自杀,证明生命“一切并无可能”

因抑郁症自杀的天才作家,看破了当代人生活的重复与痛苦

从一本娼妓名作,看东亚近代史和女性的命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