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CL新著推荐

国际比较文学 国际比较文学
2024-11-0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文载于ICL Vol.7 No.1 Spring 2024




新 著 推 荐


New Books Recommendation



1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与英国浪漫主义研究》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21年09月

作者简介

张旭春,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导师为乐黛云教授),现为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浪漫主义文学经典的形成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共生关系,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经典为二十世纪文论提供了生长的丰富土壤,另一方面,二十世纪文论又在理论探索中进一步强化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地位;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充分体现出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重大问题:批评范式之间的强烈排他性、内在研究(语言-形式研究)和外在研究(历史、社会、政治)的互斥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过度诠释”问题;最后,该书以陈寅恪先生的“文史互证”为指导,尝试性地探讨如何才能够在文学批评中将审美沉思与历史考证结合起来、从而构筑起文学诠释的界限等问题。


2

《“文学中国”的域外生成——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的系统演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作者简介

范劲,贵州遵义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德文学和文化关系、德国现代文学、当代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曾在德国波鸿大学、特里尔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留学和访学。著有《德语文学符码和现代中国作家的自我问题》《卫礼贤之名——对一个边际文化符码的考察》《从符号到系统:跨文化观察的方法》,译有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卢曼《作为激情的爱情》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本书由卢曼的系统论出发,考察德国汉学家自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演化情形。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相当于一个自主的功能系统,按照自身程序生产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也将“文学中国”建构成一个共同演化的意义世界。本书力图从德国内部视角去描述这一系统的总体运作,从元理论层面去观察它对中国文学材料的选择、加工程序,以及融入更大的西方知识系统的路径,以期揭示中国知识在西方的生成规律。

     原文载《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2024年第1期。因微信平台限制,注释从略如需查阅或引用,请至本刊官网下载全文。官网与在线投审稿系统网址:icl.shnu.edu.cn


延伸阅读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目录


ICL人物:叶舒宪


褚潇白 || “中华性”与“现代性”的扭结:论北平辅仁大学中国基督教绘画实践(1929—1949)


赖贵三 || 清代天主教徒吕立本《易经本旨》“耶易会通”析论


陈恩维 || 晚明利玛窦形象的双向调适及其方法论意义


吴梦宇 || 边地叙事的流变和多元现代性——《喧哗与骚动》《百年孤独》和《红高粱家族》的影响关系重构


叶晓璐 || 矩阵中的异常——从“爱情”角度对《黑客帝国》的一种解读



ICL人物合集


《国际比较文学》2023年第4期合集


《国际比较文学》2023年第3期合集


《国际比较文学》2023年第1期合集





  

采编系统(在线投稿):


https://www.manuscripts.com.cn/gjbjwx


本刊网址:


icl.shnu.edu.cn


中国知网:


https://kns.cnki.net/knavi/journals/GJBJ/detail?  uniplatform=NZKPT



责编:柳嘉雯  校对:罗甜甜

编审:石晓玲  主编:纪建勋

中文投稿邮箱:chinaicl@163.com

英文投稿邮箱:icl2017@shnu.edu.cn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际比较文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