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乡,别走!

周宝琴 重庆瞭望 2024-03-12

“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春节的喜庆气氛还未完全消散,不少务工人员已开始前往外地大城市,开启新一年的奋斗。


有网友感叹,“你只是回来了7天,他们却盼了一年”“回家的路,风都是甜的,离家的路,糖都是苦的”。


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远方成了许多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追逐的方向,但故土难离,让我们难分难舍的始终只有“老家”。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人员流动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各地也都致力于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务工者在家门口就业。在很多人即将踏上他乡打工之时,我们想响亮地喊一声:“老乡,别走!”


当然,别走,不是不让走,而是想给您说说留下来的理由,供您参考,多一个选择!


▲西部(重庆)科学城走马镇招聘会现场,“就业红娘”为各类重点群体提供就业服务。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工作在哪儿找?


如果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谁又愿意背井离乡?留不住人,原因肯定是方方面面的,但是找不到好工作,挣不到钱,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


“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他乡容纳不下灵魂”,我们知道,有时候,老乡们不是不想留,而是迫于生计,或者想把握更好的机会,没法留、留不住。


沿海发达地区之所以吸引大量打工者,首要因素是产业规模大、就业机会多,农民工在沿海更容易找到工作。如何让外出务工者选择留乡择业?最关键的就是要解决就业与收入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缺留下来的理由。


去年重庆全面实施“四千行动”,统筹“村强”带“民富”,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强保障。2023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8%,首次突破2万元关口,其增幅高于城镇居民3.6个百分点。


为了增加就业容量和提升劳动力水平,去年重庆还出台了多项措施。比如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巴渝工匠”乡村驿站,打造“边城秀娘”“忠橙电商”等乡土技能人才品牌,培育“云阳面工”等特色劳务品牌,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那么,未来如何继续增加更多就业岗位,以便充实老乡们的“钱袋子”?我们或可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工业就业、鼓励回乡创业等角度入手。


首先,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可依托重庆独特的山地资源,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比如潼南打造“中国柠檬之都”,巫山打造“中国脆李之乡”,都是通过做好“土特产”文章,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的科技成色,大力研发和推广智能山地农机,减轻做农活的负担,让更多人愿意种地种田;加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队伍,开创农业就业新前景。


除此之外,想留住老乡,还要抓住“发展县域经济”“强镇带村”等机会,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就业容量


去年7月,重庆发布了《重庆市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叠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如今,重庆的区县城与乡镇也大有可为。相关区县就应抓住机遇,扩大产业规模。


各区县与乡镇可根据自身特色,聚焦“3+6+X”农业产业集群,让工业和服务业为农业做加法,比如把田间蔬菜变为可销往全国的“预制菜”,让“重庆宝贝”变成“全国宝贝”;另外,随着中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推进,有条件的区县还应抓住机会,做好产业承接,增加就业容量。


最后,还要用事业留人,让老家成为干事创业的沃土


相关数据显示,一个返乡创业项目平均可吸纳当地农民6到7个稳定就业、17个灵活就业。因此,想提升岗位容量,可吸引“新农人”“新创客”“新乡贤”等创富带头人,留在老家,让乡村真正成为干事创业的沃土,让每一个“小镇青年”,在家乡就能施展拳脚。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街道非遗文创工坊,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致富增收。邱洪斌 摄/视觉重庆

后顾之忧如何解?


与“第一代农民工”仅仅为了赚钱谋生不同,如今,许多年轻人的诉求已出现方向性的转变。赚钱的同时,他们也向往远方大城市的生活方式,想让家人享受到城市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


因此,留住老乡,不仅要保障其个人的经济收入,还要保障老乡们与家人的生活质量,搞好医疗、教育、生活等配套,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惠民有感,感在实处。为了提升群众的获得感,重庆一直在行动。


交通更方便,铜安高速、江泸北线高速公路等标志性项目建成通车,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36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102公里。

生活环境更宜居,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107个,启动50个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生活品质有了新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50万,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7%,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7万个,新增养老床位4080张,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所有区县。


发展靠人,留人靠环境。未来,重庆可通过加快补齐多项民生短板,提升群众在家乡的幸福感,以留住更多返乡人。


比如,可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行动;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建设县域医联体医共体,推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


加快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让人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大城市的便捷,也自然能让老乡们安心留下来。


▲江津区石门镇李家村依靠多元业态,改善人居环境,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灵魂何处安放?


“心若没有栖息处,在哪儿都是流浪。”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乡村群众和城市市民一样,都对文化和精神生活有着美好的追求。


因此,只有物质和精神“两条腿”走路,才能消解人们“何处是吾乡”的追问,才能让老乡们长久地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


在今年的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和美乡村”“文化强市”这两个关键词被重点提及。前者侧重社会治理移风易俗,塑造和谐美丽的乡村;后者可聚焦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的供给。


这两项工作,重庆一直都在推进,比如通过开展2023重庆市乡村“村晚”活动、“点亮中国灯 舞动中国龙”重庆·铜梁第十届龙灯艺术节、“成渝地·巴蜀情”川渝两地视觉艺术联展——第二届乡村振兴农民画展等多项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广阔乡村,大量乡土文化与乡村美景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未来,重庆应该怎样留住“乡愁”,以守护好老乡们的精神原乡?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在加快,我们的家乡也因此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农耕交织,传统与现代碰撞……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乡土文化与田园牧歌般的诗意风景,已难以完整留存。


因此,我们的“乡愁”保护也需与时代同频。


一方面,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城镇与乡土原风景的关系。比如,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巫溪,坚持围绕“青山常绿、溪河环绕”的自然山水,顺应大山大水生态基底,让人既享受了城镇化的便利,还能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另一方面,还要保护好我们的乡土文化。比如,精心呵护好梁平木版年画、秀山花灯、木洞山歌等文化瑰宝,让它们融入我们的生活;挖掘乡土文化,建设乡村博物馆,保存我们的文化记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柴门寂寂黍饭馨, 山家烟火春雨晴”,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田园情结、乡土情怀都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守好我们的文化根脉之正,探索融合发展之新,才是保护好我们精神原乡的题中之义。


今天,我们勇敢喊出的这句“老乡,别走”的口号,一方面是希望有更多的重庆人留下来,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另一方面,也因为我们对重庆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既是自信,也是底气。



责编丨郑钰潇

责校丨程正龙 伏一晨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12个字,读懂重庆“新春第一会”的深意

 强镇带村,重庆如何“镇兴”

 瞭望我的家乡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老乡,别走!

周宝琴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