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好,潘金莲!

Giota 知酒僧 2022-05-06

欢迎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知酒僧”。


不同时间、不同环境,饮酒体验大相径庭。而不同人对不同酒的偏好更是难以琢磨。


假如想要例证,不妨拿几款酒让资深人士盲品打分,隔段时间再拿同样的酒让他品评、打分,定会打出截然不同的分数。


这并不是他们的错,更不是他们平时在装神弄鬼,就像我们吃同一款菜,哪怕食材、烹调一模一样,你吃两次的体验也未必相同,于酒亦如此,所谓的“品酒”本就扑朔迷离。


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你钟意的酒,每次喝起都会有“爽”的感觉,只是“爽”的程度却有所不同。


我曾拿几款酒做实验,即便是同一品牌、同一批次的酒,每次喝下来的感受都略有差异。可能是心情不同,也可能是下酒菜影响了口感,很少有持续饮用某款酒能带来从一而终的愉悦。而且同样的酒,喝一口和喝三两带来的体验也相去甚远。


大概是我力有不逮,无法用舌头清晰感知、记忆每款酒的特性,我更喜欢用不费劲的方式去解读白酒。比如排天梯图。


当时排第一版天梯图比对了很多款白酒,带有很明艳的个人偏好,第二版虽然稍有调整、添加,但整体变化不大,这也是我对这些白酒的理解。


喝酒本就是喝一种心情,或苦闷,或喜悦,各种得意、失意会让人忍不住想喝上两杯,甚至有时就是单纯地想解解乏。年少不识酒滋味,人至中年爱上白酒的人很多,每个人的契机不同,但喝酒时会有那么些许的快乐是相似的,哪怕这种快乐稍纵即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得不一样的潘金莲,尽管很多人钟爱的是杨思敏,但也有人喜欢翁虹、甘婷婷、王思懿,自然也免不了有人偏爱眼中像是有着扑闪扑闪的星星“很不潘金莲”的王祖贤。


如果没有了影视剧的形象烙印,“潘金莲”的形象更是千差万别,那是少年读《金瓶梅》的幻想。


而白酒是中年人的幻想。


哪怕是早已向现实低头认输,但在喝酒时总能让人有那么一瞬间变得“无所不能”。


但不论你是喜欢回味悠长的酱香,还是喜欢绵甜甘冽的浓香,亦或是喜欢余味爽净的清香,再或者是酸臭醇甜的董香、甘润挺拔的凤香、浓酱咸宜的兼香、蜜香清雅的米香……都不过是自己心中的白月光。


便如你喜欢杨思敏的挺拔,他喜欢王思懿的风情,自然也有人喜欢王祖贤的清纯。


若用酒类比,倍受青睐的酱香酒如杨思敏版潘金莲,火辣绽放,茅台引领着酱酒不断攀登高峰。不论其制作水准如何,就好似不管酱酒是否如他们所吹捧那般无敌且寂寞,总归是在极短时间内就奠定了历史地位,堪称神作。


但观众最熟知的却是王思懿的版本,无他,只因当年央视《水浒传》实在是太火了。浓香酒就是这么一个物种,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压倒性优势。


清香不用说,剩下的人里挑一个,王祖贤最恰当。


以上是我信马由缰临时想到,纵然牵强附会亦不去管它,权当是老夫聊发少年狂。


可惜如今家中白酒塞得满满当当,但当年装满MPEG、AVI、nAVI、ASF、MOV、3GP、WMV、RM、RMVB的硬盘早已不知所踪,竟有几分意难平。




喝酒前该怎么做才能使得酒精带来的伤害最小呢?


这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特别是经常出现在业务局的人。


虽然我喜欢喝酒,但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哪怕摄入很少的酒精,对身体也是有害的。


酒,能不喝就不喝,能少喝就少喝,不得不喝就尽量喝点儿好的,我在很多篇文章都表达过这个观点。哪怕我再怎么爱喝酒,也不愿看到酗酒成性的人。


我们唯一自欺欺人且勉强站得住脚的论点无非是:抛开剂量谈毒性并不十分妥帖,而且无法计算、衡量适量饮酒带来的伤害与微醺状态带来的愉悦孰高孰低。


可这是建立在不曾过量饮酒的基础上,一旦过量饮酒,伤害毋庸讳言。


人人都知道少喝为妙,但也要考虑到一种现实情况,就是应酬,这种身不由己的场合更容易喝大了。


即便很多人不喜欢应酬酒局,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尚未掌握“权力”,沦为陪衬,往往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但环境如此,不是某一个人的力量可以逆转的。那些在应酬场合喝到一头栽进洗手间的人并非嗜酒如命,纯粹是在他看来多喝几杯酒带来的收益要大于醉酒的伤害,或者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这就是不如意的人生。


那在各种不如意的场合,怎么才能把不喝不行的酒的伤害降到最低呢?毕竟这种场合才最需要解决方案。


躲酒的招式就不说了,有求于人的场合玩这点小心思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聊点上道的。


饮酒前可以吃点肥猪肉,喝点酸奶、牛奶,相当于给内脏加了层保护膜,多了道缓冲。我虽然不爱吃肥的,但喝酒前多数时候会吃点儿肉。主食可以吃点面条、馒头等,空腹喝酒不好,而且面食偏碱性,能中和胃酸,让胃不那么难受。


其他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除非你豁出去玩命喝,喝醉喝吐的次数多了,内脏也就习惯了,“皮糙肉厚”抗揍,就像习武之人抗击打能力强,但这么做造成的伤害是长期的,只能让你喝酒的时候显得威风,并不是真的变强了。


个人极其反对吃解酒药之类,酒精代谢主要还是靠一个好肝,所谓促进酒精分解不过是给肝脏增加负荷罢了。好似身体已经很疲惫了,强行打一针兴奋剂,当时活蹦乱跳不假,但对身体而言是超负荷运转。


我也没有深入去了解解酒药的原理和成分,上面这一段只是我片面的理解,并不一定是对的。但解酒药我确实吃过,老早以前老婆给我买了,试过几次效果很差,也算是以身试药以证其伪了。


至于喝完酒,一不要吹风,二不要泡热水澡。“见风倒”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但一些人喜欢酒后搞点骚操作,结伴去泡个澡捏个脚啥的,这种非但不能缓解醉酒,反而让酒精的伤害最大化。当然,泡澡捏脚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就不去深入探讨了。


还有人喜欢酒后喝几杯醒酒茶,这也要尽量避免。很多人以为我在《小二,上茶!》写的是这意思,僧曰:非也非也!


我虽然不懂茶,但也知道茶多酚和茶碱会让人兴奋,与酒精一起简直干柴烈火,你的身体就是那张临时搭的床,根本经不起这般造。结局就是消化系统、胃粘膜等深受其害。


寥寥几次酒后饮茶,我的感受都是更“醉”了。




前几天写在知乎的一条想法,略作修改引用如下。


在《三月购酒指南》有这么一句话:电商也哑火了,铆足了劲想做点活动,到头来徒落了个不痛不痒。


有人不解,问电商怎么了。


其实电商没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只是想要从电商渠道买到低价酒越来越难了。


如果您关注白酒比较早,特别是2018年及之前就开始关注电商白酒,一定会对那些年的酒价念念不忘。


资深酒友间流传的“神价”“漏价”“好价”就是这么来的,到了2019年,神价绝迹,漏价一年能有两三次,好价每个月也能遇到回把回。


2020年漏价也彻底不见了踪迹,好价一年下来一只手就数得清了。现如今,很多人连我列的“建议入手价”都找不到。


好价大家已经有点概念了,但我每期写的“好价”放在两三年前,资深酒友连看都不带看的。


神价能神到什么地步?举个例子,你能想象到十块钱就能买着珍藏级剑南春吗?前些年真的有。


漏价也有今朝听起很是不可思议的真实例子,比如198块的红花郎15年,100块的水晶剑。当然,大家也没那么狠,在2019年,650块的五粮液、580块的青花郎、600块的国窖、300块的汾酒青花30也都勉强算是漏价。


如今呢?电商汾酒青花30都冲着千元去了,真是白云苍狗。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么大的差异?


电商和酒厂各占一半。


早年间白酒正值谷底,限制三公消费,波及甚广,各大酒厂的中高端酒无人问津,去库存压力巨大。而电商也处在互联网烧钱时代的黄金时期,疯狂砸钱抢地盘。两者一拍即合,你赚流量我去库存,加之那些年线下经销商经营惨淡,也没人在意什么电商扰乱价格秩序与否。


再后来,白酒行情日渐向好,酒厂的心也大了,里子、面子都想要,加强了对各个渠道的把控,严控价格红线不松懈,线下经销商也意识电商给自己的利益带来了“巨大伤害”,向酒厂打起了小报告,于是酒厂电商部门、电商合作伙伴的裤腰带被不断勒紧。


同时,电商用户规模不会永远激增,总有摸到天花板的那天,到了那时候就该收网捞鱼追求利润,现在差不多是时候大鱼小鱼一起捞了。甭管是日常还是活动,电商的价格都不再友好。


每个月整理完价格表,都有人问我“好价”在哪能买到,我都回:可遇不可求。闻者会心一笑:老衲懂了,就是没有了!


起码2020年到现在,我是真没见过几次好价,而且这还是在我不断调整了“好价”预期的前提下。


那么,未来还会有好价、漏价乃至神价吗?


佛曰:我也不知道,慢慢等吧。


等到白酒一地鸡毛那天肯定能遇到,只是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欢迎、感谢关注知酒僧,祝好!


延伸阅读:


酒后闲扯

不靠谱年终总结:知酒僧误入江湖

阴暗角落的巨头

口粮酒怎么选?不同价位的良心口粮酒推荐!

这又是一篇关于白酒却没有主题的文章

茅台精品与习酒30年的单挑,以及一些絮絮叨叨

聊聊近期喝过的酒,普茅、汾酒50年、青花郎等

跨香型白酒天梯图:茅五泸洋汾,哪款酒更狠?

“品酒大神”是如何炼成的?


如果您喜欢知酒僧,喜欢这篇文章,请帮忙点个“赞”和“在看”,谢谢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