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骑牛少年今何在?汾酒散枝如泉涌!

Giota 知酒僧 2022-05-06

欢迎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知酒僧”。

我前些天与人提起说有空要写篇汾酒的文章,这几日遭受了轮番催更,很为自己一时失言后悔不迭。其实不是我偷懒不想写,而是不知从何写起,汾酒太重了,我怕我把握不住。

比如我想写汾酒的历史、汾酒的工艺、汾酒的产品、名家与汾酒的渊源,这些单独拎出来都足以码成厚厚的一摞论文,哪里是篇文章就能讲得清。

但烟花都已经点上了,总不能炸出的全是空炮仗。抿两口青花壮胆,哆哆嗦嗦敲起字来。



当初茅台自诩国酒,遭到业内一致反对与诟病,多年拉锯终以“国酒”落幕来了结孽缘,而汾酒自称中国酒魂,却无人指摘。论如今的地位,茅台早已翻身成了大哥,但依然名不正言不顺,汾酒哪怕曾一度落魄出了前五,也从无人敢小觑。

这就是历史底蕴带来的底气与地位,哪怕你所处的行业再怎么不讲究论资排辈,也无法对一个不曾作恶的长者讲出毁谤之语。何况汾酒已经回来了。

中国白酒企业好大喜功,爱攀附历史,那是出了名的。当地历史悠久典籍繁多的,酒企会把所有相关不相关的历史典故都往自己脑袋上扣,也不管脖子受不受得住;要是没什么历史可冠,编也要编出点“史料”来报道。

但无论如何,汾酒可以说是所有酒企里讲历史故事最不用害臊的,因为从各路考古资料来看,杏花村这个地方酿酒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据说在上3000年酿酒未曾间断过,更不用说商周、战国、魏晋直至现在了。

特别是出土的杏花村遗址,让汾酒的腰杆子挺得更直了。

其间与汾酒联系最紧密,也是最出名的当属自带流量的诗酒名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之所以流量巨大,倒不是作者杜牧有着过亿的铁杆粉丝给他打赏、点赞,而是在《千家诗》排名靠前,就像几大流量巨头把你的文章放在了头条,知道的人能不多吗?

骑牛的少年没人考证是谁的祖先,诗中“杏花村”一地却向来争议不断,但汾酒占据天时地利,把骑牛童和杏花村都抢了先。

可就如以前写过的那样,历史跨度再长,也不是产出好酒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追溯的历史越久,与现在的血缘关系越浅。中国14亿人,谁家祖上没阔过?没阔过的氏族早就绝种了。祖上的阔,曾经辉煌的血脉,丝毫改变不了我们穷几代的身份。

华夏文明不曾断过,那是因为民族脊梁从未弯,薪火传承从未断。但要是具体到某一地、某一城,灾难重重、战火纷飞,一个小小的酒企不要说与几千年前的渊源,单单是建国前后都大不同。只是炎黄子孙向来以史为鉴,敬畏历史,这才给了酒企一个讲历史抬身价的机会。



汾酒,或者说中国白酒的历史该从近一两百年讲起,往前延伸意义不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虽说中国酿酒历史悠久,但白酒真正大发展也就最近这一百多年,而焕发蓬勃生机更是解放后的事。汾酒也不例外。

提起现代汾酒的历史,绕不开晋商王家和大掌柜杨得龄。

1875年,在山西财富号称仅次于太谷曹家和祁县乔家的汾阳王家三兄弟投资成立了汾酒作坊,字号“宝泉益”,后来两位兄长撤出,老三王澐掌控宝泉益。但王澐产业铺得很开,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一个酒坊的运作中来,因而酒坊是他的两个儿子兼顾打理。分别是长子王廷祥,字协舒,次子王廷瓒,字协卿。

民国四年,也就是1915年,王协舒撤出了酒坊股份,王协卿全面接手了宝泉益。虽然杏花村酿酒由来已久,但此时的宝泉益才初具当代汾酒的雏形。

此时已经56岁的杨得龄再次被委以重任,成为酒坊大掌柜,后来合并了杏花村另外两家经营不善的酒坊“德厚成”和“崇盛永”,宝泉益也改名义泉泳。自此打造了杏花村“一条街、一口井、一片铺”的繁荣景象。

王协卿虽然是东家,但不插手任何经营事宜,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酒坊内外皆由杨得龄全权负责。而且晋商不把“三爷”放到字号工作的优良传统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所谓“三爷”是指少爷、姑爷、舅爷,泛指老板亲属不涉字号经营。现在很多家族企业的弊病,当年的晋商就已经看的明明白白。

同于1915年,义泉泳酒以山西省厅的名义送至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夺得甲等大奖章。

这也与王协卿的独到眼光密不可分,要知道参赛是需要花钱的,远渡重洋更是要花大价钱,但身价丰厚且眼界宽广的王协卿认为这是杏花村汾酒扬名立万的好机会。这次拍板也让汾酒厚重的历史再增光辉。

与一些酒厂凭空杜撰不同,汾酒是有人证、物证和民国时期的报道为证。人证是当时的代表团团长陈琪,物证是汾酒博物馆珍藏的奖章,而民国时期的报道则更多了。多重佐证,足以言明。

杨得龄是山西孝义人,童年失母,少年丧父,家徒四壁,14岁到汾州府一家酒坊学徒,21岁成为三掌柜,26岁成为宝泉益大掌柜。1928年他七十大寿,阎锡山亲临送匾祝寿,原因无他,一是巴拿马夺奖给山西长脸,二是晋裕汾酒公司分量极重,这些在后面会聊到。


义泉泳的模式是前店后坊,极其注重品质,并不断开发新酒。从1904年起就在杨得龄的带领下打造了今日汾酒“汾竹白玫”的产品格局,沽酒客人络绎不绝。

自打海外获奖,阎锡山便对义泉泳汾酒青眼有加,山西人对汾酒刻在骨子里的喜爱差不多从那时候开始,延续至今。著名导演,汾阳人贾樟柯对家乡汾酒的推广向来是不遗余力。

好事多磨,一波三折。1919年1月,经过数轮斗智斗勇,晋裕汾酒有限公司在太原桥头街成立,义泉泳占股一半,产销分离,义泉泳负责生产酿造汾酒,晋裕汾酒公司负责将酒售往全国各地。杨得龄出任晋裕汾酒总经理,无论是义泉泳还是晋裕汾酒公司,走的都是职业经理人路线。

由于杨得龄是义泉泳大掌柜,又是晋裕汾酒总经理,相当于是既抓生产又管销售,他制定了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振兴国酒,品优价廉,信誉至上,优质为本,决不以劣货欺世盗名。并亲手打造了资金股份制、管理分权制、薪俸三三制、人事避亲制、新式会计制。

同期的茅台是个村落小酒坊,五粮液还是杂粮酒烧坊,而汾酒已经是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

他对酿酒理解登峰造极,迄今为止汾酒依然在严格执行的技艺便是杨得龄的心血总结: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粮必得其实,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

他作为大掌柜,精于酿酒,选材考究,是真正的行家。曲房、窖池、烧锅无一不至,点拨制曲工艺,指教蒸馏技术。是名副其实的酿好酒给老百姓喝,这种理念对后来的汾酒也有着深重的影响。

可惜好景不长,虎父犬子,王协卿的儿子接班后不善经营。加之义泉泳利益相关人对汾酒销售分成不满,认为晋裕汾酒拿的太多:酒是我们酿的,你一个销售公司凭什么挣那么多?

他们不懂“遍身罗琦者,不是养蚕人”的道理,或者是懂了,但心有不甘。

矛盾不可调和,双方于1927年正式决裂。遭受少东家排挤的杨得龄离开了义泉泳,晋裕汾酒自立山头,并在杏花村芦家街兴建新酒坊。

合作这八年间,客户认可的品牌是“晋裕汾酒”,而不是“义泉泳”,就连中国白酒第一枚注册商标“高粱穗”图案的汾酒商标都在晋裕汾酒手里。加上掌握核心技术的杨得龄的超强号召力,义泉泳的掌柜和伙计也纷纷来到了晋裕汾酒,义泉泳日渐式微。

销路不佳、管理不善的义泉泳最终被晋裕汾酒收购,王家一手创下了宝泉益、义泉泳,最终黯然退出了白酒舞台。

另有一个说法是王协卿的儿子抽大烟,将祖上留下的家产挥霍一空,又非法印制有价证券遭当局逮捕,为了赎他,他母亲不得不变卖义泉泳。

总而言之,义泉泳还叫义泉泳,汾酒也还是那个汾酒,只是与创始人王家断了香火。

1937年,日寇侵华,山西不再宁静,太原沦陷,百公里外的杏花村也难独善其身。杨得龄坚决不为小鬼子做事,以近80岁的高龄告老还乡,离开了奉献了60多年的白酒行业,回到了孝义县下栅村。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落入倭寇之手,杨得龄告诫汾酒人:汾酒不可北运,只能南销。

在他心里,一滴汾酒也不能落进鬼子嘴里。

汾阳和孝义也先后被日寇占领,日军长官亲自前往下栅村,请杨得龄出山主持酿酒事宜,以备军需。杨得龄冷言拒绝,日军长官恼羞成怒,扇了杨得龄一个耳光,并将其推倒在地。

乱世人,不如狗。杨得龄晚年过得很艰难,但他鼎力支持儿孙们的革命事业,特别是儿子杨汉三,后来与汾酒再续前缘。开国大典所用的汾酒便是杨汉三率人在一片废墟中恢复生产,在荷枪实弹保护下,分几批将复产的500斤汾酒一路艰辛地送到了北京,成了新中国国宴酒。


走进汾酒厂,会闻到一股与众不同的香气。在浓香、酱香酒厂,空气中弥漫着酒糟味,有人戏称酒量差的闻着闻着头就晕了。而汾酒厂更像是铁锅蒸馒头溢出来的香气。

我对这种味道很熟悉,小时候家里土灶蒸馒头,竹制蒸笼铺一层细纱白布,揉好的圆滚滚的馒头放上去,添柴加火,铁锅里的水沸腾多时显现淡黄色,带着奇异的香气,旧时代一路走来的老人特别爱喝这种“饼锅底茶”,汾酒厂闻到的气味与之相似。

很多人听说过汾酒的“清蒸二次清”、“清字到头,一清到底”,但这种拗口的字眼很难让人抓住其精髓,甚至于根本不懂那么多的“清”字是何意,往往被误解为酒体清澈、香气清新。

所谓“清蒸二次清”,是汾酒工艺环节的囊括。汾酒酿造主原料是粳高粱,曲药是大麦和豌豆。

粳高粱与糯高粱不同,前者硬挺,后者软糯,要想把整粒粳高粱蒸煮糊化是件难事,于是会把高粱粉碎,加热水润糁。“润糁”不是个让人亲近的词,其实就是把粉碎后的高粱加热水润一润。润糁后进行蒸煮,火候到了翻出来加水冷却,把大曲按比例加进去搅拌均匀,入地缸发酵,出缸拌谷糠和稻壳,此时的酒糟已有浓浓的酒香味,入甑桶蒸馏,这一轮流出来的叫大茬酒。

蒸馏后的酒糟挖出来继续冷却,再拌入大曲入地缸进行二茬发酵,出缸后拌辅料,但这一次的辅料只有稻壳,不用再拌谷糠了,再次蒸馏,流出来的就是二茬酒,与大茬酒并到一起储存。

此时酒糟身子已经被掏空,再也不中用了,下场便是拖出去喂猪。

“清蒸二次清”指的就是高粱、谷糠、稻壳等原料都要经过清蒸处理,蒸酒的酒醅不用再投粮,加曲二次发酵即可,原料清蒸和酒醅蒸馏都是单独进行,是为“清蒸二次清”。

这两年酱酒热度颇高,相信很多酒友对酱香型白酒的工艺耳熟能详,12987倒背如流,对红缨子糯高粱更是青睐有加。其实这是原料与工艺相互成就的结果,酱香型白酒需要二次投粮,并且是整粒糯高粱,出酒次数要求更高,次数少了酒取不完。因而蒸煮、发酵、馏酒的次数分别达到了九次、八次和七次。

工艺并无高低之分,复杂的工艺不代表好,精炼的工艺也未必佳,每种香型有各自的特点,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百花齐放。

那么“清字当头,一清到底”又是指什么呢?

这里的“清”字与清香、清澈、清新丝毫不沾边,与酒体风格也无联系。主要指的是整个过程要像孩子的脸蛋一样清清爽爽,原料处理、酒糟酒醅、酿造环境要保持干净。“清”字代表的是操作规范、清楚,场地干净。比如润糁原料、大茬酒醅、二茬酒糟不能混在一起,酿酒工具要每天清理,场地保持清爽、整洁,每次原料入缸前会清洗地缸,再用花椒水杀菌,确保干净的发酵环境。

两个“清”字便是此意,听着唬人,实则不然。

在酿酒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随着每个酒厂经验不断积累,精益求精,如今的白酒工艺比起过往已经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能否酿出好酒考验的不仅仅是工艺与技术,还有耐心、坚守与坚持。

酿酒不是简单地把粮食磨碎酿成酒,要是那样拉头驴转圈,挖个坑发酵就行了。从选粮、制曲、发酵、摊晾、蒸馏、储存、勾调到灌装,都要认真、仔细、规范。有很多酿酒人调侃自己是粗人做细活,活脱脱把猛张飞逼成了娇绣娘。

接下来就谈谈汾酒的一些具体工艺与细节,先从制曲说起。

曲药的作用好似做馒头的发酵粉,古法馒头用的不是发酵粉,而是老面,有些地方也称作糟头、面头,是面粉发酵物,每次留下一小团,下次和面时把老面放进去充当发酵剂,加碱水中和酸性,面和匀了静置发酵。

酿酒所用的曲也是这个原理,只是曲药既是糖化剂,又是发酵剂,也是混合酶制剂。白酒香型各有不同,但制曲原理相似。

汾酒用的是大麦和豌豆制成的大曲,大麦和豌豆大约六四开,混合粉碎,加水搅拌,踩成曲块上霉。汾酒传统制曲是在伏天,因而也叫伏曲,这点与许多浓香型白酒差不多,只是随着制曲条件改善,哪怕是在冬天也能制出品质上佳的大曲。曲药养成阶段的温度、湿度不同,会在几个阶段分别生成清茬曲、红心曲和后火曲,这些曲药在发酵环节都会用到。

大曲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发酵品质的高低,因而有“曲为酒之骨”一说。除了大曲的品质,用法和用量也会对发酵产生很大的影响。用法上,清茬曲、红心曲和后火曲粉碎后按三三四的比例混合投入蒸煮冷却的高粱中,与粮食搅拌匀净,入地缸发酵。用量上,曲量大会造成酒发苦,曲量小又会导致发酵不充分,产酒低不说,酒质也好不了。

若说曲为酒之骨,那么水则是酒之血。

山西杏花村地处山前冲积扇地带,地下水资源丰富。他们虽然没有讲一些像赤水河那样多姿多彩的故事,但北宋初年挖掘的古井亭打上来的优质天然矿泉水讲起故事来又能差到哪里去?


只是汾酒产量大,距今600多年的古井水哪里够用?何况老古董古井亭在老作坊也成了摆设,这种古话就没必要讲了。

在现代工艺下,水处理愈发成熟,生产水源符合工业用水一般要求,酿造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早已不在话下,拿水源说事可以视之为人为挖地域护城河。起码对规模酒厂而言,哪怕是弄一堆污水让他们处理到水质无色透明、无异味、无异臭、电导率和硬度过关也不是难事,何况又怎么可能拿污水来酿酒呢。

发酵则是酿酒至关重要的环节,清香型白酒是低温曲发酵,浓香型白酒是中高温曲发酵,酱香型白酒是高温曲发酵,足见发酵温度对酒的影响有多大。

汾酒发酵温度讲究前缓中挺后缓落。顾名思义,前缓是指低温入缸后要让温度缓慢上升,不能急,如果温度上升太快,产酒量降低,并且发酵蒸馏出来的酒比较冲,不够醇和,余味也欠缺。一般需要六七天的时间让温度逐步达到二十多接近三十度,维持较高温度十天左右,最高温度不超过三十三度,之后会缓慢降温到二十四度。

温控主要靠温度检测和师傅丰富的经验,发酵的地缸用石板密封,盖上草或棉被,可以通过增加、减少覆盖物来调节温度。密封可以隔绝外界杂菌干扰,密封不严会产生酸味,导致酒质下降。

在清香型白酒里,有一个已经被很多酒厂验证的提升酒质的方法,就是延长发酵周期,有种说法是每多发酵一天,酒质提升的效果相当于多储存了一个月,这个说法未必精确,但确有其事。

那为什么酒厂不去延长发酵周期来获得更好的酒质呢?

主要还是更长周期带来了更高的成本,一是时间成本,二是发酵周期延长带来的出酒率降低。因而普通汾酒发酵周期在二十八天左右,高端汾酒发酵周期会更长一些,最长的接近两个月。

蒸馏这一块前文也有提及,分为大茬酒和二茬酒。

在装甑前会把发酵好的高粱拌上处理干净的谷糠和稻壳,这是为了装甑后粮食之间有空隙,起到疏松作用,不然粮食黏在一起把蒸汽捂在锅底上不去,谷糠和稻壳还能冲淡酒醅的淀粉和含酸量。

刚开始装甑要松一些,蒸汽要小,开玩笑的说法是进去的粮食少,重量不够,蒸汽太大像是卯足了劲吹泡泡,岂不是把发酵好的高粱冲飞了?实际是为了保证铺的粮食均匀些,减少酒的挥发与浪费。

铺在底下的原料不能太紧实,不然会把蒸汽堵住,没法往上跑,蒸汽随着装甑粮食增多不断加大。等到装甑快完成时,蒸汽要小一些,不然会造成馏酒挥发和窜甑事故。

取酒就很考验师傅的手艺和经验了,他们会通过酒花大小来判断度数和品质,通常来说酒花越大,度数越高。在馏酒末段会加大蒸汽,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把一些风味物质蒸馏出来,增强新酒的酒体品质。

之后便是把大茬酒和二茬酒并酒储存,不管是什么香型的白酒,必须要有储存这个环节,新酒在储存期间能够挥发杂质、杂味,不断老熟。陶坛是最好的储酒容器,但由于储存能力有限,且成本太高,酒厂只会把那些品质高的基酒储存在陶坛,其他基酒都装在不锈钢大罐子。

刚蒸馏出来的汾酒糙辣,贮存五六个月就会好很多,达到一年便具备了汾酒的清香纯正、绵甜爽净、味长余香的典型特征。

经过贮存的基酒可以通过不同年份、不同品质的基酒和调味酒按不同比例组合勾调,当然在此之前还会通过冷冻除浊、活性炭吸附、硅藻土过滤等手段进行除浊、过滤。酒水勾调完成会再次静置储存,直到最终按风味要求再次勾调达到成品标准灌装出厂。

流通到我们手上的汾酒都是这么来的。


汾酒的主线产品体系很清晰,注册商标主要是汾酒、杏花村和竹叶青,产品大类有汾酒、竹叶青、白玉汾酒、玫瑰汾酒、杏花村酒等。

特别是汾酒嫡系产品,定位越来越清晰。低端口粮有着王者级别的玻汾,有着不同的瓶型和度数,再往上是老白汾,高端产品是青花系列,顶级产品不乏国宴、国藏和青花50等。除此之外还有银号、头锅等非标品酒款。

虽然我们作为消费者看到的是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的各类汾酒产品,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汾酒的产品就会清晰许多——酒质。

不管汾酒的嫡系产品和定制产品有多少,其核心都与酒质相关。汾酒的基酒品质可以分为三类:普汾、特汾和青花汾。对每一款酒的期待与理解都能在这三个酒质里对号入座。

普汾对应的是黄盖、红盖、乳玻汾等,也可以理解为老白汾之下皆普汾。特汾酒质基酒可用于勾调老白汾10、老白汾15等产品。够格用青花基酒的产品得是青花20起步了,其中巴拿马黑坛品质与青花20接近,也是用的青花基酒。

如果说评分达到75分的基酒可以用于勾调特汾酒,那么80分往上才能用于勾调青花汾酒。我所说的分数仅为了便于理解,汾酒有一套自己的体系。

具体到每一款酒,其选用的基酒档次相差较大,比如青花20和青花50用的都是青花基酒,但所用基酒的度数、年份、品质和评分是不同的,其基酒所含的总酸、总酯、乙酸乙酯的比例皆不同。

就此我也曾在一个私下酒局请教过汾酒公司的勾调负责人,我们听说过名字的汾酒很多出自他和他的徒弟之手。从技术角度而言,无论是黄盖、红盖还是乳玻汾、出口汾,其酒质并无明显差异,他也笑谈说那些喝出这几款酒有着千差万别档次之分的人大多源自心理作用。

他们在勾调时,普汾就是普汾,不会特意去强调黄盖、红盖、出口还是乳玻瓶,但具体到某一个批次,或者某一款定制产品,他们也会根据需求做一些风格的调整与改进。

至于这几款酒在市场终端的价差则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属于市场行为。他还调侃说可能瓶子成本多了几毛钱,反映在价格上就是好几块乃至十几块的区别。

去年汾酒厂停掉了青花30,取而代之的是青花30复兴版,酒款升级,价格也窜上了千元档。我在很早之前的文章也提过汾酒不顾一切地撕下了“平民酒”的伪装,意图向高端酒迈进,但目前卖得最好的依然是玻汾。

大概在2011年左右,汾酒出了一批定制酒青花40年,是银基独家买断产品,多年来不温不火,直到这两年白酒市场再度火爆才为更多人知道,此时的青花40年已经多年媳妇熬成婆,成了老酒。

汾酒的高端产品一直不为人所熟知,很多人印象中的高端酒止步于青花30,一些不常喝汾酒的人甚至根本无所谓摆上桌的是青花20还是青花30。

真正的顶级产品青花50和国藏汾酒更是只在资深酒友间口口相传,早年间青花50和国藏汾酒价格并没那么夸张,但这两年也随行就市水涨船高,一路攀升到了令人望而却步的价位。

后来汾酒推出了一款与青花40品质不相上下的汾酒中国装,弥补了千元档产品的缺失。现在更进一步,在中国装的瓶身打上了“40”字样,价格也跟着少量流通的青花40一起冲了上去。

从产品体系来说,现在的汾酒在各个价位段都有代表性产品,口粮酒有玻汾,改善型有老白汾,中档酒有青花20,想要在高端市场分一杯羹的是复兴版,顶级酒则安排了中国装去探探路。

虽然我很爱喝65度的青花50,但也觉得其实喝到中国装就差不多了。不管是哪个品牌的酒,一旦价格超过2000块就再也没有性价比一说,无非是看同行怎么衬托罢了。

现在青花系列让很多汾酒爱好者心痒难耐却又深感高不可攀,相对而言高度的头锅和老作坊产的银号值得一试,其酒质未必能超过你的期待,但以行情价而言,也算是比较有性价比的酒款了。

我喝过多款比我岁数大许多的汾酒,最早的是1958年产的汾酒,甚至还有好些非常规酒,就产品风格延续性来说,汾酒是做得很好的。可能因为自古以来清香型白酒就是汾酒一家独大,不用考虑错位竞争,这在主流的浓、清、酱三家也是独一份。再加上存量可观的老酒,总有办法稳住。

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或多或少要面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紧张局面,免不了变换风格去赢得市场青睐。没有同香型强大竞争对手的凤香型西凤和药香型董酒又都干过自断一臂的糊涂事,在传统风格与浓香之间摇摆不定。

从这两年的动作和效果来看,汾酒已经回到了正轨,作为曾经的白酒执牛耳者,不管内外有何困顿,汾酒的业绩和市场认可度终究是拿出了不俗的答卷。

我在去年上半年瞧出了点苗头,并认为在“汾酒”收复失地后,“竹叶青”这张牌也会打出去。我喝过80年代的竹叶青和八仙酒,即便我厌食甜食,也视之为“二”绝,那清雅的香气沁人心脾。但可能今时不同往日,曾经风靡全国影响无数文人墨客的竹叶青似乎慢慢地被人遗忘了。

竹叶青依然还是汾酒的主力产品之一,但风格变了,更现代了。这无关乎对错,酒毕竟是酿给其所处时代的人喝,加之喝过老炮竹叶青的人已经老去了,除了挑三拣四如我等,新来的饮者哪有那么多的牢骚,只要他们觉得好喝就幸之甚矣。

其实不仅是竹叶青,而是所有极具特色的酒,只需要做好自己,日拱一卒,周而复始,静静等待那可能突然到来的大好局面。


关于汾酒,可写的内容实在太多,无论是对大半个中国白酒的深远影响,还是名家笔下的竹叶青和汾酒的幽雅从容,或者建国前后八九十年代的汾酒历程,都值得好好写一写。

我在写的过程中想,要是酒酣耳热之际聒噪着聊一聊那些别开生面的故事,一定会很有趣。

比如侠之大者金庸、身不由己古龙、医不救人鲁迅是怎么爱上汾酒的,比如特定年代的汾酒工艺是如何凝练的,比如汾酒人骄傲后又是怎么意识到品质下降带来的危害。

又比如晋商是怎么把汾酒工艺带到全国各地,又怎么结合当地风土生产出了那么多风格迥异的白酒来。散枝开花的娇艳,一如昨天微风拂面。

欢迎、感谢关注知酒僧,祝好!

延伸阅读:

五粮液、剑南春、国窖假酒泛滥,该如何鉴别?
凤鸣岐山,花开酒美亦不归
酒质,这两个字经不起推敲!
两千多元酱酒单挑:红运郎、习酒30年和飞天茅台谁更胜一筹?
口粮酒怎么选?不同价位的良心口粮酒推荐!
阴暗角落的巨头
聊聊这几款酱香酒:青花郎、珍酒30、习酒10年、丹泉30、青潭
茅台精品与习酒30年的单挑,以及一些絮絮叨叨

如果您喜欢知酒僧,喜欢这篇文章,请帮忙点个“赞”和“在看”,谢谢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