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多伦多,看到了瑞士版《伦敦生活》

Devin 陀螺电影 2019-11-07



Day 1 & 2





本来今年计划是威尼斯多伦多连轴跑,多伦多电影节的证件也已经申请下来了,结果没想到签证这边出了问题,导致最终没能成行,实在太遗憾了。


但是今年多伦多电影节看点还挺多,所以邀请朋友Devin来写观影日记。她之前在英国留学,欧洲三大也都跑过几遍了,这次也去了威尼斯电影节,跟我一样是个喜欢跑电影节的影迷。


她还有个能力就是,总能要到很多明星的签名哈哈哈。所以她计划每天的观影日记,都有签名福利送给大家。


今天的福利是《痛苦与荣耀》的导演阿莫多瓦和男主班德拉斯共同签名的多伦多电影节官方明信片。照例还是分享朋友圈 + 截图发后台。





陀螺


      Day 1    

还没从威尼斯的盛夏当中完全抽离,无缝隙地扎入了多伦多的初秋当中。这是今年参加的第五个电影节,也是我第三次的多伦多之旅。7月中旬公布片单时就预定好了从威尼斯赶来的机票,因为按照以往的惯例,最开始的几日会安排许多冲奥力作的首映场,邀请到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巨星前来助阵。虽然撞上了威尼斯电影节,但是多伦多仍然凭借“世界首映”这样的噱头吸引了许多媒体人放弃威尼斯最后几日的行程,马不停蹄的赶来北美参加电影盛宴。



多伦多对我并不陌生,前两年的闯荡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全民观影”的热情高涨,也感受到了选片团队的极其用心。不仅将三大影展的优秀作品收入囊中,也有许多独立电影的加入致力于挖掘新生力量。来多伦多之前给自己这一次的多伦多定下了两个小目标:


- 多看一些优秀的独立电影,不要只把目光聚焦在商业大片上

- 多看一些女性影人的导演作品,听听她们对这个产业的看法和思考


Now, it’s time to start my journey


去年来到多伦多的第一天,看了两部威尼斯电影节的作品,张艺谋导演的《影》和阿萨亚斯的《双面生活》。第一天的片单安排多数是过去三大影展已经有过放映的作品,例如是枝裕和的《真相》(威尼斯主竞赛+开幕片),席安玛的《燃烧的女子肖像》,奉俊昊的《寄生虫》等等。因为我今年已经参加过欧洲三大影展,所以我把目光转向其他片子上。


  日本   深田晃司《侧颜》 65/100 


影迷应该对深田晃司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曾凭借作品《临渊而立》杀入2016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一举拿下评审团奖。这次他的新作《侧颜》入围了今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于7月在日本上映。



《侧颜》中传达的一种“崩塌感”也是深田晃司作品的特色所在。借由女主市子的视角,来批判性审视当下社会的现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情与爱的传递。饰演女主市子的日本女演员筒井真理子的演技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作品被情绪的变化所困住,几个转折点的设定并不能让观众感到信服。



该片的英文名为《A Girl Missing》,失踪的女孩究竟是谁?是谁真正意义上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走丢了,迷失了自我?导演抛出的隐喻性问题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本片也将在月底前往纽约电影节展映。



  中国   娄烨《兰心大剧院》 75/100      


因为赶来多伦多,我没有在威尼斯观看到这部作品,只能来多伦多再补上。其实赞美之词说多无益,因为作品本身的优秀已经难以用词语来表述了。那么我说一说观影结束后和几位外国媒体人的聊天小结吧。




一位来自美国的媒体人形容最后一场戏是“昆汀式美学”的汉化版。他并没有看过娄烨导演先前的作品,他提到对手持镜头的使用印象十分深刻。我问他可不可以用三个词语来形容这部作品,他给出的答案是“震撼,揪心,疯狂”。“震撼”是惊叹于导演对大环境的刻画,精彩细腻让他置身于当时的上海滩。


“揪心”是对巩俐老师饰演的女主角如何在惊涛骇浪的战争环境下独善其身。虽然不懂中文,但是他高度肯定了巩俐老师的表演,游刃有余,恰到好处。“疯狂“是最后一场戏的呈现,他还让我推荐几部娄烨导演的作品供他回国观看。



另一位加拿大本地的女性影评人给出的答案却有些不同。她认为作品中对于男性角色的刻画并不让她满意。她提出作品中有一种“不平衡”,这样的落差打破了作品本身的完美,让她觉得男性角色的设定都是在为女主这个角色的建立做贡献。同时她也提到时间空间感的处理让她觉得非常精密,最后对应上珍珠港战争的背景,十分巧妙的连接,增加了许多的思考空间。


于我,其实我是很喜欢这部作品的,也希望娄烨导演和电影团队能够在本次多伦多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收获观众们的认可好评。



  美国  斯科特·Z·本恩斯《酷刑报告》 60/100  


这是今年第三次在大银幕上见到亚当·德赖弗的表演,从《丧尸未逝》到《婚姻故事》,再到这一部《酷刑报告》,他的表演让我感叹他的优秀,并且私心希望他能够拿到一个奥斯卡的提名。尽管亚当的表演很棒,但是整部作品呈现的平淡无奇让人顿时少了胃口。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导演是索德伯格的长期合作伙伴,也参与了这次《自助洗衣房》的编剧工作。可是看完这部作品后,不由得吐槽一句,再好的编剧也不一定适合当导演,再差的编剧说不定哪日就能够咸鱼翻身(此处应该艾特HBO)。




作品对于紧张气氛的制造是值得肯定的,配上背景音乐的烘托,观众会进入到情绪当中。可是凌乱的时间线分配,又让观众陷入了一种不知所措。本片曾在年初的圣丹斯影展上进行首映,当时收获的评价也都是好评居多。但是在同类型作品的对比之下,《酷刑报告》的短板显露无疑。空泛的对话,没有营养的争锋相对,若不是看了下简介,可能以为自己在大银幕上看了一部电视电影。


聊完电影,最后来说一说我眼中的多伦多电影节吧。


我所欣赏的电影节是能够营造一种全民参与,全民观影的氛围。我形容柏林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和伦敦电影节为“城市电影节”,因为电影的放映场所分散在城市的角落中,公开售票的机制让观众能够亲身感受到电影的魅力。我曾吐槽过柏林电影节影宫相隔太远,于是在多伦多电影节,我完全没有这样的顾虑,因为电影院和电影院之间都离的非常近。即使是最远的Ryerson Theatre,也只需要坐上10分钟的地铁即可到达。



我一位朋友曾说过一句话,她一年只过两个节日,春节和多伦多电影节,由此可见电影节对这座城市的居民们影响有多么大。9月的多伦多已经迈入秋天,但是电影节给这座城市点燃了一把火,照亮了城市的上空,温暖了许多影迷的心。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满大街的志愿者,不辞辛苦的跑来跑去,统筹,组织,调节,他们各司其职,却都是在为大众服务。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脸,都在尽心尽力的服务着观众们。他们是电影节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也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让电影节变得更有人情味了。


当然,还有璀璨的星光红毯。粉丝们最开心的莫过于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和自己互动。这是一种幸福,也是电影节的特色所在。我还记得去年多伦多电影节,“甜茶”在工作人员的一再催促下离开了红毯,却又在做完采访后回到红毯和粉丝签名合影。媒体发布会门口的停车场每天都会挤满想见明星的粉丝们,他们手里准备着精致的照片,或是碟片封面,也有可能只是白纸一张但却在心中反复练习着对偶像的赞扬。电影节的魅力是如此,却不止于此。


    Day 2   

从5月的戛纳到现在,我还在为《燃烧女子的肖像》没能够拿下最佳女主这个奖项而耿耿于怀。在我的强烈安利下,多伦多的小伙伴们都纷纷买了电影票,想去感受一下我的“耿耿于怀”(其实是感受爱情的伟大)。作为卖安利的人,我也在Day1的晚上来到了Winter Garden Theatre,第一时间向主创三人组表达了欢迎,颇为意外的是,女主演阿黛拉竟然还记得我,没有想到我会来到多伦多支持这部作品。我也给剧组送上了一个大红色的“锦鲤包”,希望她们能够在颁奖季有所斩获,点燃观众们的心。不出意外,作品在多伦多放映两场收获好评无数,也得到了全体起立鼓掌五分钟的待遇。希望电影能够在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角逐中杀出重围吧!


和<燃烧女子的画像>主创合影


第二日的片单安排并不满,只看了三部作品,有两部是准备冲击今年颁奖季的,还有一部是今年洛迦诺电影节作品。


 澳大利亚  贾斯汀·库泽尔《凯利帮的真实历史》75/100


这部作品让我的第二日振奋了起来,并且在观影结束后立即发了一条微博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澳大利亚导演贾斯汀·库泽尔之前曾凭借作品《麦克白》杀入2015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再度执导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他的个人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让我们忘记《刺客信条》吧,只有粗旷的贾斯汀·库泽尔才是我们所期待的。本片基于Peter Carey所著同名布克奖获奖小说,讲述澳大利亚绿林好汉Edward "Ned" Kelly传奇的一生。2003年,希斯·莱杰曾出演过同故事背景的影片。



这一次贾斯汀·库泽尔选择用更佳狂野的风格来讲述凯利的故事,聚焦他的成长,是什么让他走上了这条路,生命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选择,他又是如何面对的,等等。乔治·麦凯饰演男主角凯利,是一个“不法之徒”,和兄弟们成立了“凯利帮”,用自己所相信的“正义”来审判当时的权利。可能许多观众对乔治·麦凯还有些陌生,但是他精湛的演技足以让观众记住这个英国潜力男演员。


影片最精彩的枪战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新的次元当中,摄影的巧妙有一种沉溺感,子弹一次次穿透墙壁,一次次和金属盔甲撞击,共鸣声的回旋配上纯色的摄影搭配,带领观众陷入了另一种的癫狂。值得一提的是,尼古拉斯·霍尔特也交出了惊喜的答卷,对于反派的诠释不拖泥带水,和麦凯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让人直呼过瘾。


 美国 特里·爱德华·沙尔茨<浪潮>  70/100 


A24今年颁奖季的力作,在特柳赖德电影节上收获一片好评的作品,来到多伦多却有些许的“水土不服”,片子放到一半,身旁的观众就已呼呼大睡,周围几个观众也在后半程陆续离场。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其实为“Teen Drama”找到了一个新的创作方向,一种大多数观众都未曾经历过的“撕裂感”,让作品带着痛,观众看的时候也会为主角们的故事而感动。作品的原声音乐应该会是我的年度十佳,歌曲和剧情的搭配恰到好处,片尾用上了Radiohead的金曲也让我的心颤抖了一瞬。


故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家庭”,第二部分是“毁灭”,第三部分是“重建”。这样的结构下创作的故事不会很难理解,只需要顺着主角们的发展就好。泰勒和艾米丽两兄妹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开篇简单交代了家庭的背景,随之第一波浪潮的来袭是泰勒陷入了困境,并且犯下了弥天大错,锒铛入狱。“破碎”的家庭需要找到新的出路,生活还是要继续走下去。


于是来到了第三部分,妹妹艾米丽的爱情,年轻气盛的暧昧环境下,和男生的火花四溅,也带着她走出了阴影,同时这个家庭也在和过去道别。但是能看出来作品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一些情绪的过分渲染让人感到莫名。以及空泛的摄影徒增无趣感等等。对了,一定要说一句,卢卡斯·赫奇斯饰演的男生卢克是一个让人心动的存在,一颦一笑都让我小鹿乱撞,90后男演员中的演技担当,当之无愧。


 瑞士  Klaudia Reynicke《温柔地爱我》68/100 


低成本的电影作品,入围了今年洛迦诺电影节的当代电影人单元。这是一部很奇怪的作品,我觉得有点像是瑞士版的《伦敦生活》。女主角Seconda用蓝色的连体衣将自己包裹起来,试图与这个世界隔绝。患有广场恐惧症的她,只能够留在家中,却也给家人带去了麻烦,于是父亲决定离家,留Seconda一人在家中自我折磨。虽然这是一部格局很小的作品,但是某种程度上也让观众看到了真实的自己。荒唐离奇的故事陪着那耀眼的蓝色连体衣,Seconda就像是“Fleabag”,生活那么多的不如意,那么多的被抛弃,却还是活出了自我。



她最后一幕的舞蹈是那么自由活泼,虽然看着很怪异,却像是告诉着观众,“我本是怪人,却还是很美”。她有想过去死,她也尝试过死亡,如此的荒诞,却让观众心中一痛。像是那些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不敢和别人沟通交流的人们,那如何获得自己的幸福呢?患有广场恐惧症的Seconda就注定要被人忘记抛弃吗?其实作品可以在多一些内容感,填充一下家庭关系这一块的不完整。但是总体来看还是一部很轻松欢乐的喜剧作品。


因为今天的安排并不多,所以抽了空走去Ryerson Theatre去看《痛苦与荣耀》的活动。看到阿莫多瓦的我像是看到了光,



他和班德拉斯站在一起做采访的瞬间,也带我回到了电影最后一幕。祝福阿莫多瓦身体健康,一切顺利,继续为影迷们带来更好的作品!




·往期回顾·

·感谢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