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崇拜!光亮!宗教!一整船敏感的谎话!」
垮掉的一代
在狂喜和佛法中奔腾
The Beat Generation常被译作“垮掉的一代”,若是你从中体味出一丝潦倒,那将是误导所致的错误理解。
“Beat”一次词常令我想起垮掉一代们喜爱的波普爵士乐:在欢腾中、节奏里。
1952年,约翰·霍尔姆斯在《纽约时报》上发表“This is The Beat Generation”一文,并给予“垮掉”定义:
“垮掉暗示被用过和未被加工的感觉,它涉及到一种思想的裸露,最后是灵魂的裸露;一种被削弱到意识的底岩的感觉。”
(More than a mere weariness, it implies the feeling of having been used, of being raw. It involves a sort of nakedness of mind, and, ultimately, of soul; a feeling of being reduced to the bedrock of consciousness. In short, it means being undramatically pushed up against the wall of oneself. )
/ 劳伦斯·费林赫迪对文坛有着持久的影响,
尤其是对“垮掉的一代”,
包括《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
图为“城市之光”书店附近的杰克·凯鲁亚克小巷。
而凯鲁亚克在他的散文《是绵羊不是狮子》(Lamb, no Lion)中则称“beat”为“beatitude”——天主教徒所信奉的“极乐至福 ”,如圣徒般热爱生命,对所有人都坦率诚恳。
(“Beat doesn’t mean tired or bushed, so much as it means beato, the Italian for beatific: to be in a state of beatitude, like St. Francis, trying to love all life, trying to be utterly sincere with everyone, practicing endurance, kindness, cultivating joy of heart.”)
二战后出现的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对一战后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的仿效,同时也是初露峥嵘的亚文化分枝,赤诚反叛,成为二战后麦卡锡主义之墙上的一道锋利的裂缝。
/ 劳伦斯·费林赫迪1953年开设了“城市之光”书店
关于庸常生活的裂缝及其景幕后隐藏之物,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让女主角萨宾娜在偶然间进行描画,试图揭示那个隐藏在光滑洁白的谎言之下的神秘真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垮掉的一代的本质并非是反主流生活方式的文化现象,而是特指20世纪50年代那一批文学家,至于后面发展为嬉皮士,则是后话。
/ 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垮掉一代虽仅此一代,但与他们相关的电影不少,和他们相关的名人更是广泛,例如鲍勃·迪伦,或是摄影界大名鼎鼎的罗伯特·弗兰克(弗兰克为凯鲁亚克等人拍出了短片《拔出雏菊》「Pull My Daisy」)。
本文中,我们将聚焦关乎垮掉一代核心圈中的四位人物:
威廉·巴勒斯、艾伦·金斯堡、杰克·凯鲁亚克以及精神领袖尼尔·卡萨迪。
《裸体午餐》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改编自:威廉·巴勒斯
大卫·柯南伯格于1991年拍摄的《裸体午餐》(Naked Lunch)改编自巴勒斯同名代表作,书名意为:“裸露的午餐——一个凝固的时刻,每个人都看见每把餐叉上戳着什么。” 小说名由凯鲁亚克提议。
小说具有极为先锋的拼贴感,纪录片《巴勒斯:一部电影》中曾详细记录过作家是如何借鉴拼贴这一在绘画界不再新鲜的手法获得文学创作上的灵感。
/《巴勒斯:一部电影》海报
小说本身不能说是完全没有情节而言,但正如巴勒斯在序言中所述:“一个凝固的时刻”,小说仿若由无数个这样令人乍舌的凝固时刻拼接而成。
至于同名电影,其叙事逻辑则是以在“威廉·退尔”游戏中射杀妻子琼·沃尔莫之后的巴勒斯本人,在摩洛哥丹吉尔开始写作的心路历程为蓝本,筛选出小说中无数妖冶犀利的隐喻,借以柯南伯格自身的影像美学,糅合成一部异常成功的改编作品。
小说中的黑肉、巨型水生百脚蜈蚣、杀虫粉、区间、本威医生、逍遥派、巴勒斯本尊化身的李,皆被运用到了电影中。
/ 《裸体午餐》剧照
全片最为骇人的场景当属瑞士富豪在巨型鹦鹉笼中将区间的男同性恋者齐齐噬骨吸髓,搅拌着鲜血和精液,将肉体的极乐与痛苦上升至极限。
这一场景正如小说《A.J.的年度聚会》一节中所描绘的马克、玛丽、约翰三人上演的癫狂至极的性的酷刑。
/ 《裸体午餐》剧照
李在瑞士富豪的车上喃喃自语般描绘的用肛门说话的人则是出自小说《普通男女》这一章节,一个会即兴表演的肛门在喋喋不休中占据了其他器官的位置。
如果说这一隐喻的产生来自于巴勒斯作为作家对于自己的质疑和自省,那将是莫大的误解与笑话:一个用肛门说话的人,最终变成了肛门本身,神经被阻断,眼神黯淡,大脑停止运转,嘴巴被无特征组织堵住,巴勒斯在这一隐喻之后的段落中,清晰地点出这一隐喻的背后哀叹的是被官僚机构篡夺了生命力的民主,前者是寄生并迅速吞噬寄主的病毒,将人类变异为零件被打散乱组的怪物(非人类)。
/ 《裸体午餐》剧照
在《裸体午餐》一书中,黑色昆虫的意象时常出没,贯穿全书:
“白光一闪......杂乱的昆虫叫声......我从死亡中醒来,嘴里有金属味儿......”
“......黑色昆虫朝着另一片广袤的星球张开欲望的嘴......”
毋庸置疑的是,柯南伯格根植于昆虫的意象,注入自己诡异的影像美学,一种机械与血肉相融的异化美学,曾覆盖了他于1983年拍摄的另一部杰作《录影带谋杀案》。
/《录影带谋杀案》海报
柔软手部与金属手枪之间如熔岩般的黏合、腹部的阴户、娇喘的电视,都在《裸体午餐》中有了延续与彻底贯彻:
打字机在幻觉中成为硕大的甲虫,用肛门与李交流和吸毒;李与琼敲字的阿拉伯打字机在两人情欲的催化下,幻化为粘稠缠绵的阴户本身以及勃起的阴茎,发出喘息。
/ 《裸体午餐》剧照
无论是有着金属光泽的甲虫或是打字机皆在黑色的外壳下翻出粉红的、轮廓颤颤巍巍的肉感部分,完全汲取了巴勒斯字里行间营造的令人生理不适的完美配色的精髓。
《在路上》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改编自:杰克·凯鲁亚克
巴勒斯所设置的区间——interzone,在凯鲁亚克的笔下少了些生冷迷幻,多了些浪漫,它变身为《在路上》(On The Road)中那悠悠荡荡的大路。
《在路上》的改编电影大刀阔斧地将与主角迪安无关的情节基本上剔除,因此也大大削弱了“在路上”的气息,突出着重的是主角赛尔与迪安之间的爱恨情仇,如同将夏加尔画作那迷人的毛茸茸的色块之间的模糊不清的地带抹除,以界限分明的色块取而代之,以工整取代柔软。
和《裸体午餐》一片相比,《在路上》的电影较原作缺少入骨的统一性。
/《在路上》美国海报
但演员们具有说服力的演出拯救了整部影片,和另一部相当糟糕的《杀死汝爱》(Kill Your Darlings)(改编自巴勒斯与凯鲁亚克合写的《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根据与垮掉派成员年轻时经历的一场轰动一时的谋杀案改编而成,事件的主角为金斯堡、凯鲁亚克、巴勒斯以及作为凶手的卢西安·卡尔)相比,本部作算是上乘之作。影片中迪安魅力十足,拥有凯鲁亚克所称赞的“至福的灵魂”。
/《杀死汝爱》海报
《在路上》的魔力在于人们无法避开现实中的角色原型,将他们与作品中的角色对号入座,例如人们对迪安的原型尼尔·卡萨迪充满的好奇,翻阅他的照片甚至是他死后出版的自传体小说《第一个三分之一》(The First Third)。
/ 《在路上》原型尼尔·卡萨迪
《在路上》这一魔力来源于凯鲁亚克作为作者的特殊性:不同于巴勒斯或是金斯堡,他更倾向于扮演着垮掉派忠实记录者的角色:追随这些耀眼的疯狂之人的身影,以长达36米的打字纸一气呵成地浑身冒汗地如同演奏波普爵士般敲击打字机,在无限流淌的卷轴上挖掘尚在雏形中的直觉与灵性,在即兴中得到流动起来的思绪的召唤。
《在路上》引起的精神风潮在次年完稿的《达摩流浪者》(The Dhearma Buns)中再掀高峰,凯鲁亚克甚至是整个垮掉派所追寻的拙朴的圣洁在本书中得到完整透彻的呈现。
/ 《在路上》剧照
作者追随着诗人加里·斯奈德(书中化名为“贾菲”),远离城市,自持于肆意放纵的性,禅定荒野,攀爬高峰,在孤凉峰上寻求佛法僧,在自然的物质上体味另一番至福。
事实上,在垮掉派中相当低调的斯奈德,其诗歌成就并不亚于金斯堡,自然的纹理和人的肌理叠印在诗句中,自有一番淡然透彻的深度。
可以与之对比的影片《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可以被视作背包革命的余波之作,但在它与垮掉派趋同的表面之下,有着截然相反的内核。
/ 《荒野生存》海报
如果说后者以反叛、打破、跳出追求灵性的萌芽,归根结底有着非常具体的目的——写作;《荒野生存》则是以和现代社会完全割席的姿态,投身于冷酷自然,脆弱的现代生物在大自然的碾压之下最终落得奄奄一息孤独死去。
《嚎叫》
导演: 罗伯·爱泼斯坦 / 杰弗里·弗里德曼
改编自:艾伦·金斯堡
《嚎叫》一片采用双线叙事,同时糅合动画叙事及传统叙事,聚焦“城市之光”出版社的合伙人劳伦斯•费林盖蒂(本人也是垮掉派诗人)因出版金斯堡惊世骇俗的长诗《嚎叫》遭遇起诉事件(“城市之光”位于垮掉派重镇——美国西海岸旧金山),
影片以漫画家埃里克·杜克创作的动画演绎诗歌内容,以真人演出重现金斯堡在庭审次年接受的录音采访,探讨诗歌创作、以及复制宛若文学辩论般的庭审过程。
影片的四分之一体量皆献给诗歌朗诵辅以动画加以诠释,当我们聊起动画叙事时,先驱《迷墙》(The Wall)必定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迷墙》海报
杰拉德·史卡夫阴郁瑰丽的漫画与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形成的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创造极具震撼力的经典。
显然,《嚎叫》一片的动画水准和《迷墙》相比也是有着一定差距的,但这样的表现形式依然值得称赞:它非常聪明地借力于诗歌自身的力量。
本片引人注目的另一部分是庭审中关于法律约束艺术的边界何在的激烈辩论。
另一场著名的辩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法国:福楼拜因《包法利夫人》一书被官方以“有伤风化”的罪名起诉,终以作家胜诉并因庭审名声大噪。
/ 《嚎叫》剧照
影片的结尾落脚于1955年金斯堡的首次朗诵会,在由无数个“圣洁的”组成的绵长诗行之后,响起的是一曲《亡父布鲁斯》(Father Death Blues),这首诗作内部游弋的一丝悲凉,呼应着仅剩斯奈德尚在人世的当下,斯人已逝,唯精神长存。
“死去的天才,你的艺术已经完成
死去的爱人,你的肉体已不复生
死去的父亲,我正踏上回程
死去的大师,你的言语都是真谛
死去的老师,我真心感谢你
因为我唱这首蓝调,是由于你的激励
死去的佛宝,我同你一起觉醒
死去的法宝,你的思想独辟蹊径
死去的僧宝,我们一起修行
在苦难中,我出生于世
无知使我孤零惨凄
这些含泪的事实,我无法轻视
父亲,再轻轻道一声再见
你所生之子并无任何异变
我的心永不移迁,光阴可以作鉴”
THE / END
✍️
陀螺电影 · 电影与生活
作者|Luxuan
排版|小浣熊
责编|常温狗
©️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封面绘画插图来自@ Pamela Vieyra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chillybuster
明年奥斯卡,应该会有这10部新片
总监爆料:今年戛纳会有「超级大片」?
等了四年的戛纳种子选手,终于来了
电/音/世/代/浮/沉/记
「夏天,最适合做自己的季节」
「电影是一门女人的艺术」
像安妮·霍尔一样穿衣服
王家卫,请回答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