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峰 兰国帅 等 | 《2022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学版)》要点与思考(附报告全文)
作者简介
刘晓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兰国帅,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魏家财,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刘国宁,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
目录速览
一、塑造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宏观发展趋势
二、影响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关键技术与实践
三、预测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场景
四、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未来发展创新路径
教育数字化转型助推未来高等教育教学:
宏观趋势、技术实践和未来场景
——《2022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学版)》
要点与思考
(文末附报告全文)
摘 要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最近发布的《2022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学版)》已成为各国政府预测未来高等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考。分析报告内容有助于探知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宏观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实践和未来发展场景,在借鉴经验的同时省察警示,从而有益于为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制定前瞻性战略规划。文章基于非工具性分析视角,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径,包括:优化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完善高等教育数字化韧性生态系统,助推高等教育拔尖人才培养;重构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与技术动态演进的共生关系,助推高校教师混合教学专业发展;建立微认证项目准入机制,构建高质量教育微认证生态体系,实现微认证持续赋能高等教育教学;优化混合学习空间和混合教学模式,实现双线融合教学模式常态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创新融合发展。
关键词
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教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混合学习
新冠疫情促使全球高等教育格局和运作方式发生了深刻转变。新冠肺炎疫情对高等教育的冲击,揭露了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脆弱性,增加了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迫使全球大部分高等教育系统建设数字化韧性生态系统,实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1]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高等教育系统消解新冠肺炎疫情不良影响的应对举措,更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价值追求。在我国高等教育由传统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创革,形成更加开放、优质和公平的教育格局,构建更具开放性、适应性、柔韧性、永续性的良好高等教育生态。[2]要实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就需立足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基于非工具性分析视角,创新思考塑造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宏观趋势,探索影响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关键技术和实践,预测未来高等教育教学将面临何种可能的发展场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最近发布的《2022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学版)》(以下简称“报告”),已成为各国政府预测未来高等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考。报告采用改进的德尔菲法、预测方法、“STEEP趋势框架”,以及“设想替代未来”和“4种场景原型”工具,呈现影响全球高等教育的15种宏观发展趋势、6项关键技术和实践、4种未来发展场景和7个典型案例及其专家观点(图1)。分析报告内容及其价值趋向有助于回应上述问题,有助于探知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宏观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实践和未来发展场景,在借鉴经验的同时省察警示,从而有益于为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制定前瞻性的战略规划。
一
塑造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
宏观发展趋势
预测高等教育机构的未来及其实践需关注更大的社会趋势、经济趋势,以及全球社会正在发生的其他变化,这些趋势和变化可能以多种深刻的方式影响高等教育。为高等教育教学绘制未来发展蓝图,必须了解塑造全球高等教育教学的宏观发展趋势有哪些。为此,报告采用改进的德尔菲法和“STEEP趋势框架”,从社会趋势、技术趋势、经济趋势、环境趋势和政治趋势等五个方面,描述了影响全球高等教育教学的宏观发展趋势(表1)。与2021年报告相同,疫情继续成为2022年地平线报告专家组讨论影响高等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的重要内容。除疫情外,大数据和学习分析、网络安全、政治意识形态等都将影响高等教育教学的未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往年地平线报告,2022年报告出现了许多新的宏观发展趋势,尤其是“技术趋势”,包括学习分析和大数据、重构教学模式和网络安全。
(一)社会趋势:混合学习、在线学习、基于技能的学习和远程工作常态化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重塑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促使在线学习和远程工作方式成为常态。对许多高校来说,疫情防控期间采用的“应急远程教学”模式将让位于更加可持续和基于证据的混合教学和在线教学模式。随着高校领导者计划加强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为新的混合和在线教学项目及课程提供支持,高校将专注于开发良好的混合和在线教学法,并在教学设计和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投资额外的师资力量和服务。
混合学习和在线学习时代,大学生和终身学习者将更加关注实用、个性化和以技能为基础的微认证课程。这向各高校发出了一个信号,即高校需要调整其教育和业务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为教育、培训、再技能培训和提高现有的与未来的劳动力技能,开发更具吸引力和灵活性、以技能为基础的课程和微认证项目。
疫情防控期间,远程工作正成为高校校园工作描述和合同的一部分,高校领导者必须重新思考高校文化和运营的重要方面,如员工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沟通、设施的使用、校园办公室和办公桌空间的使用,以及员工和教职工对设备和连接需求的培训和支持。坚持实施远程工作模式的高校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将会比那些坚持全面回归传统校园运营的高校更有优势。
(二)技术趋势:大数据和学习分析、多元教学模式和网络安全的多重挑战
疫情暴发以来,利用大数据提高学生成绩和学习管理系统等服务的自动化程度的承诺一直吸引着许多高校领导者。然而,大数据系统的实施并没有给高校校园带来太大变化。高校收集了大量数据,但很少利用这些数据对学习结果甚至学习管理系统产生有意义的改变。高校要想在学习分析和大数据方面取得进展,需要有成熟的、全校范围内的数据挖掘战略。学习分析和大数据成功的障碍包括对学生隐私和公平的担忧,缺乏教师支持,以及对员工和数据报告资源的投资。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高校正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重构高校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是教学模式相关概念的多样性。如混合弹性学习(HyFlex learning)、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混合学习(hybrid learning)、翻转学习(flipped learning)、同步学习(synchronous learning)、混合在线学习(hybrid online learning)和虚拟学习(virtual learning)等,这些都是高校不同部门和不同高校使用不同术语的例子。对这些术语的混淆最终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额外的障碍。
高校网络安全攻击的持续和迫在眉睫的校园网络安全威胁是世界各地高校领导者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目前很多高校仍在使用的传统校园系统在设计时常常把安全性放在次要位置,致使新的校园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出现。高等教育资金缺乏导致了预防网络攻击所需的人员和其他资源的资金不足。疫情通过渗透校园的边界,并创建无边界的网络,增加了高校的脆弱性。随着高校的安全漏洞被媒体曝光,学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信任正在减弱。
(三)经济趋势:大学学位成本和价值备受质疑、数字经济与财政赤字的多重危机
由于世界各地的许多学生和家庭正经历由疫情引起或加剧的经济困难,传统大学学位的投资回报正在并将继续受到更加密切的关注。高校教育及其业务模式将被迫朝着降低学生及其家庭成本负担的方向发展,提供更灵活、模块化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微证书。大学的声誉和“大学体验”的承诺将不再足以吸引持续的入学人数和资金,与更大社会经济体和劳动力需求的联系将成为高校教育及其业务模式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
全球在线网络和网络经济的出现导致了学生个人和高校数字身份的形成和维护、数字数据和分析的指数增长,以及加密货币的出现。随着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管理着日益复杂的数字身份和联系,各高校将在网络安全、端点检测和应对社交媒体与错误信息的潜在负面影响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这些数字身份和联系,以及高校使用的在线和基于云的系统和解决方案的指数增长,将扩大高等教育的数据足迹,增加对数据分析人员的投资需求。
高校继续面临着学生入学率的波动和下降趋势、通货膨胀以及生活和学费成本上涨等威胁其财务稳定的长期挑战。这些挑战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很可能继续存在。随着疫情为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公共资金,各高校在关键需求领域得到了一些暂时的缓解。但这些公共资金是专门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利用这些资金招聘新员工或对技术和基础设施进行长期投资的高校,未来几年可能会面临预算危机,因为这些公共资金开始减少,无法被新资金注入取代。
(四)环境趋势:优化物理校园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地球健康
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远程教学”,以及随后各高校在健康和安全条件面临挑战的情况下重返校园,要求改变校园的物理结构。物理环境的初步改变包括增加远程教学的新硬件和房间布局,改善空气质量和社交距离空间,减少纸质讲义等有形物品。随着高校继续关注物理学习环境,未来的校园将需要设计来满足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学生需求。高校领导者需要考虑新的挑战,比如适应远程学习者和工作者,整合所有人的基本无障碍需求,以及建设可持续校园的新的绿色计划。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影响了高校如何对未来校园进行战略规划。高等教育在两个领域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成功做出了贡献。首先,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中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其次,高校教师和学生开展的各种研究直接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其实际应用。可持续发展目标呼吁更加开放和协作的科学,以更快地研究和解决下一代环境危机和人道主义危机。
气候变化正成为许多高校和专业组织关注的中心问题。近年来,恶劣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地扰乱高校的日常运作。这就需要高校采取新的方法来减轻天气事件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以及开发能够更好地承受意外天气事件的新系统。高等教育者意识到其利用研究和教学来影响全球气候的责任。各高校正在发起媒体宣传运动,向当地社区宣传气候变化的科学,包括阻止气候变化的可行建议。学位课程开始包括明确的气候变化指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高等教育专业组织和资助机构正在发布建议,甚至要求研究人员和教育者坚持绿色实践,并将气候变化纳入推广计划和课程。
(五)政治趋势:政治气候、政治意识形态和高等教育公共资助减少的深刻影响
民族主义在世界某些地区的兴起,以及拥护反对民主、科学和教育价值观的民粹主义领导者的出现,促成了以分裂和冲突为特征的全球政治气候。在这种不稳定的政治基础上,疫情进一步扰乱了社会和经济生活,使许多人不仅对高等教育的未来,而且对全球社会的未来感到不安和不确定。对一些人来说,解决这种混乱和不确定性的办法是反对高校及其所代表的科学探究、自由思想和教育的价值。对另一些人来说,解决这种混乱和不确定性的办法可能是放弃高等教育。
美国保守派和进步派之间的政治分歧差距正在扩大和加剧。随着个人和高校的身份越来越多地与政治派别纠缠在一起,高校的使命、资金、课程和教学也将越来越多地与政治派别纠缠在一起。在那些有明确政治立场的高校,大学课堂充满自由思想和公开辩论的教育场景,将让位于讨论受限、对合法知识和真理的定义狭窄的课堂。
疫情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预算可能会大幅削减。所有高校都会感受到教育预算削减的影响,从教职员工的减少到课程设置的减少,以及财政援助和学生入学人数的下降。许多受教育预算下滑压力影响较大的高校将寻求其他资金来源,包括可能对高校政策、决策和学术活动产生影响的私人资金来源。
二
影响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
关键技术与实践
虽然报告中的关键技术和实践似乎与2021年报告非常相似,特别是两年报告均侧重于混合学习、微认证和学习分析,但过去的一年时间为地平线专家组成员提供了更多的经验和见解。在一些关键技术和实践领域,专家组成员的关注点已经缩小到了2021年只是笼统讨论的技术或实践的特定方面(如人工智能学习分析和人工智能学习工具)。在其他关键技术和实践领域,技术或实践的重要性可能已经转移,以满足2021年报告可能感觉不到的新需求。例如,在2022年报告对在线和混合学习的讨论和评级中,专家组成员将“教师发展”和“混合学习空间”作为独立的关键技术和实践,而不是作为混合学习技术和实践的子集(表2)。通过两年的加速数字化转型,以及对学生在这些新型学习环境中需求的不断理解,高校领导者和决策者现在可能比2021年更有能力确定需要发展和投资的具体技术领域,以帮助将混合学习模式纳入主流的高等教育实践,并确保长期可持续性投资。此外,在2022年报告关于微认证重要性的讨论中,专家组成员明确强调了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工作与行业、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
与以往报告一样,针对高校在推进上述6项关键技术和实践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好处,专家组成员主要从技术和实践应用是否对学生和教师提出新的素养要求、技术和实践的使用成本、教师与学生对技术和实践的接受度、技术和实践失败的风险、技术和实践对学习结果产生积极影响的潜力、技术和实践解决公平和包容问题的程度等六个维度展开评估和分析(图2)。报告还提供了利用这6项关键技术进行高等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全球范例项目(表3)。
(一)人工智能学习分析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实践的出现,是受到了最近几次人工智能技术和能力重要转变的推动。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和能力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将继续发展和改进。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现在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收集数据并生成自己的模型,进而学习和改进这些模型。这些进步有望帮助高校更容易地洞察和处理他们收集和存储的大量有关高校、学习和学生的数据。其次,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对在线学习和远程工作模式的“大转向”,为许多高校引入了新的在线和基于云的人工智能应用和平台。随着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加速,以及更多高校功能和服务转向在线和基于云的人工智能应用平台,高校的数字化数据仓库将扩展。数字化数据仓库中数据的扩展将要求高校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能力并行扩展,以组织和理解收集的数据,并有可能帮助高校推动决策,创造适应性和个性化的教育体验。
报告突出强调了一些可能会阻碍高校实施有意义的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的挑战:1)高校制度体系和文化。“数据孤岛”通常会导致高校运营效率低下、数据系统之间无法相互“对话”,错失了有效利用集体数据以制定最佳决策的机会。为避免“数据孤岛”现象的产生,推动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高校可通过提供跨系统集成且容易访问的数据,重新培训员工和领导者,提升高校运营效率。2)道德与公平。任何收集、分析和使用个人数据的实践背后都隐藏着重要的伦理考量。学习管理系统作为高校众多数据源之一,收集了大量用户数据。但有关数据使用目的不明和隐藏的算法偏见等问题仍是影响学生数据公平使用的原因。
(二)人工智能学习工具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种分析和理解数据的方式。它在人们家庭、工作场所和社交空间中无处不在,帮助塑造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进步的推动下,人们生活中许多人工智能驱动的元素正迅速成为人类体验的自然组成部分。因此,人工智能在校园和教室里同样无处不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技术和工具将由高校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能力提供支持,从而提升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数据工具,更是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伴侣和助手。
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在学生校园和课堂体验中发挥作用,报告强调了高校需要关注的三个挑战:1)提高学生成绩。人工智能可为学生提供自动化和响应性反馈工具,还可为学生提供定制的学习体验和途径,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需求和偏好,调整课程、材料和评估内容。2)改善学生学习体验。人工智能可以用来改进和构建现有的学习工具和经验,还可以帮助创造更逼真的环境和体验,并改善学生学习效果。3)为人工智能工具应用做好准备。许多高等教育领导者、教师和学生可能尚未准备好接受人工智能驱动的学习体验和工具。人工智能驱动的学习工具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是否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是否支持?人工智能工具应用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三)混合学习空间
混合学习空间最依赖技术支持,因此对高校而言成本最高。在许多情况下,混合学习空间需要大量投资于全新的设施,以及为现有教室配备更先进的音频和视频技术,以支持本地和远程学生学习。将混合学习纳入主流的实践向高校提出了更多关于高校文化、教育和教学模式方面的挑战。高校的混合和在线规划与实施可能会受到不起作用的技术或不利于高校混合教育理念的空间阻碍。
报告强调了高校应重点关注的两个挑战:1)技术。混合学习技术的任何元素部署或使用不当,都可能会迅速破坏最佳混合学习效果。此外,提升使用技术的人员能力与正确使用技术同样重要。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支持人员来帮助教师启动和使用所需的技术,将导致信息技术支持缺口、信息技术员工过度工作等问题的产生,并降低教师使用技术的信心。2)学习空间设计。混合学习空间设计依赖于深刻的理论和教学思维与规划。有效地为混合教育设计学习空间不仅需要购买正确的技术或向教师和学生展示如何使用技术,还需要从业者投入时间,将其与教学联系起来,以更好地满足特定的教育目标和服务的学生。
(四)主流的混合和远程学习模式
对高校来说,将混合和远程学习模式“主流化”的实践可能是最复杂和最具挑战性的。虽然混合学习空间的开发和提供混合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都包括相对具体的行动和明确的结果,但将混合/远程学习模式纳入主流需要应对更为模糊的挑战,即改变思想观念、改变高校文化,以及重新思考教育实践本身。在疫情初期,高等教育和技术领导者转向了“应急远程教学”在线教学模式,而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线教育计划。但随着疫情的持续,教育工作者、学生和管理者需要更加适应在线学习模式,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期能力。
报告为寻求将在线教育和混合教育长期纳入主流教育模式的高校确定了三个挑战。1)学生和教师认同。学生和教师必须相信并致力于在线教学和混合教学模式,以便其有效地成为主流教学模式。2)更丰富的混合模式。疫情暴发前,在线学习模式和面对面学习模式虽然有时在同一门课程中并存,但从理论上讲,它们有着不同的教学框架和方法,彼此分离。疫情防控期间的经验表明,在线学习模式和面对面学习模式可以以更丰富、理论基础更扎实的方式融合在一起。3)公平教育。在致力于将在线教育和混合教育主流化的高校中,教师和其他领导者必须考虑在线教育和混合教育主流化对学生公平获得教育机会的影响。
(五)微认证
微认证是针对某一领域特定的技能或知识能力的认证,它并不是一个新的或开创性的概念。随着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能力的扩展,微认证和其他形式的技能认证可能会取代传统大学学位,成为最普遍甚至最受欢迎的高等教育和培训形式。传统大学学位的价值多年来一直在下降。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成年人质疑大学学位的内在价值及其对获得好工作的重要性。随着上大学的成本不断上升,学生和行业越来越重视技能和能力的获得,而不是学位获得,许多潜在的学生放弃传统的高等教育途径,转向其他越来越有吸引力的选择。在传统大学学位价值下降的同时,微认证和其他更小规模的认证以及基于能力的教育和培训模式的价值和吸引力呈上升趋势。
为确保未来微认证项目的成功,报告强调了高校应重点关注的两个挑战。1)在线和混合能力。将在线教学和远程教学模式与微认证相结合,将产生高校所需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为学习者提供模块化、即时的培训和再培训机会。2)与行业和劳动力需求的联系。以技能和能力为实践重点的微认证项目可以帮助教师、学生和顾问在学生的课程目标与未来就业和成功所需的技能之间建立更清晰的联系。
(六)教师混合和远程教学专业发展
疫情早期,教师突然间毫无准备地进入了新的混合和远程学习环境,被要求使用新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并放弃在之前教学实践中熟悉的教学空间和教学习惯。随着疫情持续,以及高校开始对混合/远程教学项目进行长期规划,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也在不断变化。在远程环境中学习更舒适的学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期望,希望教师以深思熟虑的方式有效地提供混合式远程学习体验。认证机构和资助机构已采取措施,对远程教学实践进行标准化并制定指导方针。
报告讨论高校教师混合/远程教学专业发展的实践领域时,提出了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挑战。1)教师对学习的热情。将所有教师定性为抵制变革或技术文盲是不公平的。2)更好的教学带来的影响。当地平线专家小组反思所有技术和实践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时,教师混合/远程教学专业发展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技术和实践。它还被视为风险和成本最低的实践之一。推动教师混合/远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并非仅仅来自高校内部。随着高校为其混合教育项目制订正式的长期计划,外部认证和资助机构将要求高校对教师的混合教学能力进行评估和改进。
三
预测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场景
地平线报告借助未来研究所的预测方法,从不同视角预测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向,通过设想几种不同类型的未来教育发展场景,以更好地预测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可能走向,并为之提前做好战略规划准备。报告设想了2022—2032年未来十年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四种可能场景(表4)。
(一)高等教育增长场景:高等教育得到某种程度的蓬勃发展,但关键问题未得到充分解决
疫情将世界带入一个远程专业和社会互动以及网络经济繁荣的数字时代。社会和经济的转变促使高等教育领导者将混合学习和在线学习常态化,并扩大学习分析和大数据的使用,以帮助教育者在设计和实施在线和混合学习体验时做出基于数据的决定。各高校与政府和社区团体合作,在数字基础设施和学生对设备和互联网服务的访问方面投资,确保学生茁壮成长。
高等教育领导者和利益相关者将受教育机会确立为一项基本权利。高等教育全面采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并将正式教育和证书与新行业新工作所需技能相结合,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微认证项目已经成为学生从专业和技术学位到终身学习的标准,大多数高校都具有合适的技术和系统,以实现微认证项目目标和途径的灵活性与模块化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可被用于高校系统和教学工具审查,使高校评估从关注学生缺陷转向关注系统责任和改革。学生、教师、员工和管理人员可以访问关于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个性化数据,基于个人绩效目标产生见解。这种更公平的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得益于开发人员在识别和纠正人工智能产品中长期存在的人类偏见方面的改进。公平且高质量的数据访问是产品开发的基础。但工作、学校和日常生活的混合和在线环境的主流化并不是对每个人有利,几乎所有高校的实际人数都大幅减少,学生对宿舍、教室和其他设施的需求正在萎缩;各高校间的激烈竞争,使那些没有投资在线能力和教学模式的高校迅速落后。
(二)高等教育约束场景:高等教育发展受到核心指导价值观支配
随着恶劣天气事件和灾难性火灾的持续增加,以及重要自然资源持续短缺,新的社会和政治运动已经出现,以帮助改善地球健康。高校越来越关注生态问题,高等教育领导者将高校目标、实践和文化与改善地球健康的实践相结合,提供明确服务于全球福祉的教育体验。各高校有效地运作,承担责任,成为自然资源的良好管理者,教育学生成为致力于并有能力应对世界生态挑战的全球领导者。
在高校运营层面,重点关注的是混合学习和远程学习主流化发展,减少校园的物理足迹。混合/远程教学模式的广泛使用导致用于建立和维护高校结构的物质资源大幅减少,日常旅行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同步减少。这种改变不再依赖传统的实体学习空间,重新构想了学习环境和体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设计已经发展到专注于混合学习空间设计领域。实践者们专注于高质量远程学习和混合学习的日常实施。但混合教学模式对具有某些残疾的学生和教师、需要动手实践的学生提出了新挑战。此外,建立在跨学科知识和开源数据共享基础上的合作研究已成为各高校的常规做法。在设备和系统采购方面,高校很少投资于一次性产品、来自不可再生资源的物品,或由不遵守生态无害协议的公司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三)高等教育崩溃场景:高等教育受自身无法控制的变革力量困扰并遭受重创
世界各地日益加剧的政治分歧迫使高校宣布其对国家和全球政治运动的忠诚。最初反对高等教育机构政治声明的抗议浪潮已经平息,大多数高校沿着保守派和进步派的政治分界前进。政治团体经常用负面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攻击高校,受政治利益驱动的不良行为者对高校的防御系统发起越来越复杂的网络攻击。
来自公共和私营部门的资金已经与政治联盟结盟,高校的市场选择和行为也是如此。高校采购更加关注与供应商意识形态的一致性,而非关注产品和服务质量,这导致高校技术和基础设施出现相当大的质量倒退,并阻碍了高等教育的技术成熟和发展。同时,随着大多数高校的教学充满了政治意识形态,课堂内也能感受到这种变化。政治化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对实体教育机构的选择,特别是在某种意识形态主导的地区。
尽管大多数高校实际上已经变得与世隔绝,人们拥有共同的、不容置疑的价值观,但高校仍然容易受到地方、国家和全球社会和政治冲突的影响。实体校园的安全性已大大降低,在更动荡地区,实体校园经常成为当地抗议和政治暴力行为的目标,而虚拟校园则经常遭到政治反对派团体的黑客入侵和渗透。
(四)高等教育转型场景:重构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
随着世界工业需求的增长,教育领导者重新构想了高等教育的形式和功能。现代大学学位课程和继续教育之间不再有明确界限,因为项目和课程总体上反映了技术培训和教育在更高层次、跨领域技能和任务上的更加平衡的融合,更好地适应了新兴劳动力的需求。高校几乎已经放弃了传统四年制和研究生院的学位获得模式,转而专注于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可定制的、持续的培训和教育,使学生获得理想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传统教育的许多学科都在萎缩,包括哲学和古希腊等领域的、与全球劳动力转移和对专业人才需求无关的课程。人工智能能力的显著进展解放了工人,使他们能够更专注于高阶思维任务,同时也要求他们在机器学习和语言处理等新技术领域掌握技能。这些转变为高校提供了教育和培训当前和未来所需的工人和领导者的新机会,以及与行业合作伙伴直接合作的机会,以加强其未来的劳动力,并填补其领导者和员工当前或预期的知识和技能缺口。
高等教育领导者已经投资于满足混合教育和在线教育模式所需的机构能力。远程学习和工作的普及使得作为用户的个人能够追求最适合自己目标的培训和工作。这些越来越有价值的学习体验促进了传统学位模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追求适合其当前需要的微证书。那些抵制变革、固守传统教育模式的高校正在迅速丧失通向成功未来的机遇。
四
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未来发展创新路径
报告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完善高等教育数字化韧性生态系统、助推高校教师混合教学和远程教学专业发展、构建高质量的微认证生态体系、优化双线融合教学模式提供了启示与参考。
(一)优化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完善高等教育数字化韧性生态系统,助推高等教育拔尖人才培养
学习分析、大数据、云计算等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够为高校学生提供智能化学习服务,可以规模化精准识别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学习模式和适切的学习工具支持。[3]但报告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学习工具虽然能够助力个性化和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制度与文化规范、道德与公平体系和学生个性化培养途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要提升高等教育领域的拔尖人才培养质量,就要瞄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定位,优化人工智能学习工具驱动的教育服务生态,完善高等教育数字化韧性生态系统。首先,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文化标准方面,各部门要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力求打破“数据孤岛”现象,提高跨系统集成的数据运营效率;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的发展规划,研制人工智能技术规范,树立人机协同共生的文化理念,构建最优化的人工智能服务体系和数字化韧性生态系统。其次,在建立道德与公平体系方面,要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遵循科学的道德规范,鼓励高校建立智能教育示范基地,借助人工智能设备的高效能问题处理方式,结合传统培养方式的有效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即时性的学习反馈,真正聚焦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素养与核心能力。[4]同时要注意规避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警惕算法设计、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歧视,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体系,保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公平合理。[5]最后,在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培养途径方面,要培养学生对复杂系统的综合判断、分析和决策能力,锻炼其高阶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体验、情景呈现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理解、建构知识的能力[6];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高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各类智能应用,改善其学习体验,提高其综合素养。
(二)重构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与技术动态演进的共生关系,助推高校教师混合教学专业发展
疫情初期,教师在短时间内被迫开展“应急远程教学”,在线教学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7]然而,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为混合教学项目制订了长期计划,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是广泛且多元的,这势必给教师教学能力带来新挑战,教师混合教学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需要重构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构建教师发展与技术演进的共生关系,将疫情防控期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智慧转变为日后可以依循的操作方略,助推高校教师混合教学专业发展。[8]
疫情常态化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倒逼高校从思想建设、环境设备、创新应用三个层面全方位发力,系统推进高校教师混合教学专业发展。在思想建设层面,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帮助教师提升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深化教师的混合教育理念。混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突破原有模式,实现教学思维转变。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能够为深度挖掘和解释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内在机理提供支撑,帮助其快速适应新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环境设备层面,要融合多种智能技术全方位为教师赋能,保障教师的混合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教师混合教学专业发展创设新环境、提供新工具,如专业研修环境、教学实践环境、教师发展评价工具、知识管理工具等。[9]在创新应用层面,要创新培训模式,推动混合教学常态化发展。在目标上,以学以致用、支持学生发展为导向开发教师培训模式;在应用能力上,更多关注“做中学”“研中学”“例中学”,将新技术与培训资源全方位融合,帮助教师加强“做中学”体验;在资源提供上,要针对教师能力水平以及专项学习需求,为其推送适切的和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评价上,充分利用大数据与学习分析技术,以实现精准测评。[10]
(三)建立微认证项目准入机制,构建高质量教育微认证生态体系,实现微认证持续赋能高等教育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不断上升,以及学生和行业越来越重视技能而非学位,越来越多学生质疑大学学位的内在价值。[11]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资格认证体系,微认证凭借其能力导向、面向需求、满足个性、快速灵活等优势,可能成为高校未来战略规划的基本要素[12]。继2021年之后,2022年报告再次将微认证纳入关键技术和实践,并认为其将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水平、丰富人才资格认证体系及助推高等教育未来创新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若要构筑高质量教育微认证生态体系,实现微认证持续赋能高等教育教学,需从认证机构、认证内容、认证标准等三个层面进行系统规划。在认证机构方面,建立微认证项目认证和发布准入机制,确保微认证公信力。公信力是微认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权威教育组织或机构与知名社会企业协同开发微认证项目的质量评估标准、审查流程和评估工具等[13],明确项目开发的准入条件与资质认证流程,从而构建微认证项目的准入机制。在认证内容方面,针对学习者综合性软技能(如批判性思维、社会和情感能力等),以及实践性强的技术技能和素养开发微认证项目。[14]微认证项目开发要选择低结构化、模块化的适性资源,坚持简单、适用、可迁移和易推送的原则,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在认证标准方面,设计和制定透明、开放、易于理解的认证标准是微认证的核心。微认证能力标准的制定既要基于学习者综合性软技能、专业技能和素养进行细化,又要对每个认证项目所必需的证据条件或行为特征进行明确规定,以确保认证标准设计的透明性与开放性,便于学习者理解与认证。
(四)优化混合学习空间和混合教学模式,推动双线融合教学模式常态化,实现高等教育教学创新融合发展
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远程教学”并非经过深思熟虑的在线教学计划,在实践中暴露出情感交流障碍、临场感不强、“屏对屏”式监控不到位等弊端。[15]在此背景下,面向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Online Merge Offline,简称OMO)由此而生。有别于传统混合学习形式,OMO教学模式借助智能技术赋能,打破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简单堆砌,打通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物理学习场景中各种结构、层次、类型的数据,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生态。[16]因此,OMO教学模式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现有高等教育系统,带来诸如教师面临着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变更、教学胜任力缺乏[17],线上线下融合不足、学生线上学习参与度不足等问题[18],从而可能会阻碍OMO教学模式成为主流化教学模式。
为推动OMO教学模式主流化,实现高等教育教学创新融合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创建一体化无边界的混合学习空间,打造OMO教学生态环境。高校要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切片等技术,构建超高速、低时延、广连接的5G虚拟教育专网,创设一体化无边界的OMO混合学习空间和教学生态环境。其次,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为“线上线下融合共生”提供人员保障。教师在OMO视域下的胜任力更加凸显了各项教师核心能力之间的“融合性”,要求教师要充分运用互动生成的教学机制和教育智慧,在掌握各项新兴技术的同时,提升资源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再次,高校领导者要充分发挥教育决策主体的主导作用,持续坚持线上和线下融合教育理念,形成育人共识的决策共同体,完善推进融合教育发展的保障制度。[19]最后,创新教学设计,充分利用OMO教学模式。教师可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兴趣驱动的知识建构性学习设计,实现多场景融合、个性化定制的教育与学习。
致谢:黄春雨(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李蒲(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张怡(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和郭倩(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四位同学为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提供了资料搜集和整理上的帮助,特致谢忱。
参考文献
本文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115~128页。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格式:刘晓峰,兰国帅,魏家财,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助推未来高等教育教学:宏观趋势、技术实践和未来场景——《2022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学版)》要点与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115-128.
报告全文(点击下载)
本期·精彩
张应强 |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路
责任编辑:杨雅婕
图文编辑:张秋婷
审核人:罗雯瑶
苏州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矩阵
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
教科版
苏州大学学报
法学版
您若喜欢,戳戳“分享”“点赞”或“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