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首发 | 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

尹鑫 张斌 图书情报知识 2024-01-09

Photo by Vlado Paunovic on Unsplash.    


【编辑部荐读】

  1. 该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图情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9VXK09)的研究成果之一,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

  2. 探析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中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3. 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基本遵循和基本路径。



尹鑫① 张斌①②③

①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②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③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972


网络首发时间


2021-10-28

网络首发地址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2.1085.g2.20211026.1100.002.html



目的/意义


随着中国崛起和中国档案学学术发展与变革,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基础愈加稳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国档案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契机。


研究设计/方法


应用文献调研法、专家访谈法等,探析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中体现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分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基本遵循和创新方向。


结论/发现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可以在以下方面着手:聚焦新时代,深入探索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当代构建模式;着眼新未来,加强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建设;构建新规范,认真推进档案法治研究和技术标准研究。


创新/价值


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基本遵循、创新方向与可行路径。


关键词


档案学 中国特色档案学 学术体系





1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基础、重要价值与时代契机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能够反映档案现象和档案规律[1],指导中国档案工作实践的,在具有中国特点的综合性档案学学科体系基础上形成,依据中国的原创性和独创性贡献整合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要素,提升档案学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命题、学术范畴,并产生一定学术效果的全面性逻辑体系。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是对学科体系在知识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成果的提炼和升华。在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发展历程中,吴宝康为构建中国特色档案专业模式、课程体系、学科体系等方面作出了卓著贡献。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召开后,中国档案学开始走向世界、走向开放[2]。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45周年庆时,中国档案学已经建立了完善与合理的教育结构,培养了大批档案专业人才,形成了专业课程体系,取得了显著科研成果,建立了高素质教师队伍[3]。“十五”至“十三五”期间,我国档案学不仅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理论[4],还在巩固特色领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学术成果[5],在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冯惠玲教授在2005年根据中国当时已建成极具特色的档案事业和丰富的档案实践的成绩,提出“应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档案学理论,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体系”的设想。随着中国崛起和中国档案学学术发展与变革,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基础愈加稳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构建好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具有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有助于将档案学学术地位提升到新高度、实现档案学学术功能的新拓展与新开创、培育学术主体、优化学术结构。


从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构建的时代契机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作出了“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的重要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7]。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特色档案学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基于三个研究问题展开研究设计,一是何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它的内涵和外延、重要价值是什么?二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基本遵循是什么?三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创新方向是什么?为了探析和解答这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首先于2021年3-5月期间,围绕三个研究问题,应用专家访谈法,根据冯惠玲教授对中国特色档案学代表性学术领域的指导,选择电子文件管理、数字人文、档案文化理论、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学、外国档案管理学、档案知识管理领域代表性学者进行实地访谈,根据上述代表性学术领域所在学科的基本特征设计访谈提纲,获取受访专家对本文所提研究问题的基本学术认知和解答,并进行访谈资料分析。其次,对研究尚不完善之处,通过查阅文献、考察历史档案资料和档案信息资源,实地调取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历史学术资料,查阅国家档案局官网、世界历史文化原始资料数据库等网络档案信息资源,补足和完善相关研究数据。



3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

基本遵循


3.1 传承中国特色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基本遵循,首先表现在传承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特色。传承中国档案学学术特色,主要可以通过记录与佐证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道路、诠释中国悠久文明和历史智慧,传承和保护中国特色档案成果等方面来实现。


3.1.1  记录与佐证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道路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道路,是一条由中国古代的档案实践发展而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承和发展了苏联档案学理论,完善了民国档案学理论,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到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解释西方档案学理论,不断走深、走实、走稳、走好、走远的道路。档案是中国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与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记录和文化产物,在五千年华夏文明基础上,中国形成了悠久鼎盛的档案史,伴随着中国档案史的不断发展,在坚持助力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向不动摇、坚持传承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方向不动摇、坚持记录中国发展历史智慧的基本遵循不动摇的基础上,中国档案史记录与佐证了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道路,是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悠久鼎盛的档案史提供了历史智慧,记录和传承了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档案是走深走实中国历代治理道路的重要凭证,可以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8]。“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是中国自古以来以史为镜治国安邦的千年传统。中国档案史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治理镜鉴、疆域划界、主权记录、战争事实凭据等方面的学理支撑。在中国古代,档案通过充当司法证据、国家行政管理文书、财务管理文书、军事文件编纂来源等重要角色,佐助历代国家治理,如明清档案学术发展佐证中国政府对澳门行使主权的历史[9]。在中国近代,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10]有力反击了历史虚无主义,红色档案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1]。中国档案史的学科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是在几代档案学人的努力下,根据中国古代以来悠久的档案工作实践建立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在对历史档案资料的深入考据和编纂,以及档案专业史料的不断发现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档案史讲义、档案事业史教材、档案学史论、档案保护史论、科技档案史、档案文献编纂史、文书史等学术成果,呈现了中国走深走实历代治理道路的发展脉络。


3.1.2  传承和保护中国特色档案成果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字记载史的国家,大量档案已经保存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档案学学术特别是档案保护学术的发展,对于保护这些档案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档案保护技术学术通过研究保护档案制成材料,即通过对中国古代龟甲、兽骨、金石、缣帛、竹简、木牍等档案载体材料和近现代图纸、胶片、胶带等新型档案载体材料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古代黑墨、朱墨、印泥和中国近现代墨水、油墨、感光材料、磁性材料等反映档案内容的记录材料的研究,应用中国独特的档案保护方法改善档案保护条件,防止或减缓自然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记载中国文明成果的档案制成材料的破坏,传承和保护中国文明成果。档案保护学术的发展起到了助力走好走稳中国文明发展道路,走远文明成果传承保护的道路的重要支撑作用。吴宝康曾说:档案保护是档案学的半边天,从档案收集开始全过程都要注意档案保护。据张美芳教授访谈资料,中国档案保护技术学与档案学的“中国特色”具有强相关性。据2021年4月对中国档案保护技术学创建者之一冯乐耘老师的实地访谈调研和随后对档案保护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者的当面访谈,发现中国档案保护学与中国特色档案学术概念的强相关性;据冯乐耘老师提供的手稿档案,可以发现新中国老一辈档案学家为档案保护学术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见图1)。


在学科发展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档案保护技术学科和第一套档案保护技术教材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教师紧跟时代发展,撰写了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实验讲义等教学参考材料,为档案保护技术教学和实验研究的推进作出了卓著贡献。据中国档案保护技术学科创建者冯乐耘教授的口述史资料,中国档案保护技术自唐代开始传承发展,已有1,500多年历史,具有油纸翻转技术、浆糊、台子、绷子四宝。例如,油纸翻转技术已传承千年,旨在使破损档案尽可能地恢复原貌;中国档案保护技术使用的浆糊具有千年历史,其可贵性质可逆性便利了档案保护工艺的开展;中国档案保护使用的红台子,传承自古代先师,在档案保护工艺中具有隔水功效;中国档案保护晾干用器具绷子,在档案保护工艺中发挥着绷平档案的功效。


中国档案保护学术的已有发展体现了兼顾社会发展与长期保护历史文明的融合,是中国特色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的代表性领域。档案是中国文献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保护中国文明成果具有重要价值。根据冯乐耘教授的口述史资料,中国墨具有长期耐久性,有效地保护了档案字迹;中国有墨库,保存有上万种墨,是明清传下来的;顶烟墨是最好的墨,此外还有油烟墨;故宫的块墨保存了几百年没有被破坏。”同时,中国档案纸张材料具有耐久性,已经证明存在保存上千年的纸质档案。中国档案用纸可以反映档案形成的时间,佐证档案的凭证价值,具有严格的选用程序和选择标准。


我国在档案保护技术学科领域发展起来的档案保护理论是体现中国原创性和独创性理论贡献的代表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档案保护理论和实践包括预防性保护和治理性保护,保护项目研究集中在档案制成材料、保管方法、环境条件、库房建筑设备等方面。1949-1965年,中国酝酿和产生了档案保护技术学科;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在借鉴和转化苏联经验基础上,编写了第一本档案保护技术学讲义《文件保管技术学》;1961年出版的《档案保管技术学》标志着中国档案保护技术学科的正式诞生,并奠定了档案保护技术学的学科体系[12]


我国在档案保护技术学科领域发展起来的档案修裱技术是在中国特色档案学实践领域的代表性技术成果。中国档案修裱技术起源于华夏古国,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修复技术,距今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其伴随修复纸质档案及图籍、书画而产生,历经中国古代自唐代至北宋、元代、明清直至中国近代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是中国传统档案保护文化乃至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世界公认的实用有效的传统档案修复技术。


3.2  展现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中国档案学学术风格,是秉承与发扬中国悠久档案文化传统、工艺传统和长期以来深入实践不畏艰苦的调查研究作风的集成。中国档案学学术气派,就是中国历代档案学人求实、求真、求美的学术精神得到的传承发扬。中国档案学术研究的成果以及由其参与延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得到世界的认可、尊重、敬仰,如中国档案的独特价值受到国际认可。据冯乐耘教授口述史资料,1985年3月16日,国家档案局组织档案保护、复制技术专家协同第一历史档案馆徐玉甫、国家档案局司长赴美国考察,受到大使恒安石、大使一秘、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孔飞立、加利福尼亚专家的热烈欢迎,他们表示:“我们以后还要去用档案”。


3.2.1  弘扬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精神

一是弘扬求真的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精神。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求真精神的弘扬,表现在中国历代档案学人为攻克关涉国家重要档案文化遗产保存保护中出现的研究问题,克服地理环境、史料收集与考据、知识局限等方面的困难,深入实践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不断发展档案修复、保护学术研究,还原档案原貌、再现历史真迹。据冯乐耘教授访谈资料,档案保护技术学的出发点就在于保护历史文明和历史真迹。因为档案在保存过程中,经过历史岁月的辗转,留下了很多历史真迹,档案保护就是要保护这些历史真迹的存在。为了探究库址和温湿度对佛教经卷档案保护的影响,冯乐耘教授立项课题,研究修复苏州虎丘塔和瑞光塔的佛教经卷,经过实地调研考证,发现经卷由于本身含有胶矾,遇水碱就容易被破坏。但是虎丘塔和瑞光塔呈现两种不同的保存样态,虎丘塔的佛经受损较重。冯乐耘教授对历史、水旱灾患做了研究,认为虎丘塔塔基不均匀下沉导致的塔裂,引起了储存佛经的空间裂缝,佛经跟大气相通,导致保存环境的温湿度改变,证明库址和温湿度对佛教经卷档案保护的重要性。


二是弘扬求实的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精神。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求实精神的弘扬,表现为中国档案学人为推动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发展,深入工厂、企业、档案局馆等实务部门开展广泛深入的实践调研,通过掌握的第一手实践资料,促进中国档案学形成和增强中国特色。如在科技档案管理学领域,根据对我国科技档案自身运动规律的探索,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随着我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而产生并形成了科技档案管理学学科,几代科技档案学人为科技档案管理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2021年4月对中国科技档案学创建者之一王传宇教授的实地访谈,发现中国科技档案管理学学术发展是以源自实践、服务实践为特色,通过深入建筑、机械、科研、气象、水文、农业等科技生产部门档案工作实践,在科学的调查态度和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总结科技生产活动中的档案管理经验,并将其提升为理论,进而逐步构建和繁荣发展起来的(见表1),对于提升中国档案实务部门的档案科学管理能力发挥了显著作用。王传宇教授将科技档案管理学学术发展中体现的求实精神概括为三点:一是源自实践,二是求于实践,三是学于实践。具体而言,源自实践表现在,科技档案来源于具有保存价值的自然科学的材料。求于实践表现在,由于科技档案管理学学科是由中国通过积累实践调研经验独立创建的学科,学科创建历史与基本经验就是,利用一切机会搞调查研究,要深入实践,并且必须宽、必须深。调研对象主要是总工程师、档案机构负责人、负责科技档案工作的具体人员;调研内容主要是调查生产管理、机构设置、档案文件的产生、档案图纸文件管理、档案机构管理体制、档案的分类和鉴定、科技档案利用、科技档案工作设想。主要参观生产情况以及库房档案管理情况。同时,调研要具有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需要统一调查和研究,如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科技档案调研,王传宇教授得到两点启发:一是深入了解档案实践,特别是对档案工作实践的调查研究是研究最基本的方面,离开具体实践就没有理论;二是实践对档案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于实践表现在,中国科技档案研究需要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如中国的建筑、机械、科研、气象、水文、农业科技档案研究,要了解相关基本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来源有三个途径:首先,通过日常涉猎;其次,在工作单位学得;再次,通过调研得到。


3.2.2  凝聚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力量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力量的凝聚主要表现为,通过发展档案学学术研究促进民族团结。中国少数民族档案是用各种民族古文字书写的档案,包括佉卢文、突厥文、回鹘文、焉耆-龟兹文、藏文、契丹文、蒙文档案等[13]。少数民族档案学学术是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档案学与民族学交叉融合的特点。随着国家少数民族工作的日益发展,形成了兼具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档案学学术体系,促进了少数民族繁荣稳定和少数民族学术融合。在促进少数民族学术融合方面,如发挥了建设西藏与稳藏治藏贡献。西藏档案学学术是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西藏文明保护、加强文化交流、提升档案学学科教学水平、提高档案工作质量等方面作出了卓著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档案局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档案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概念,具有古朴博大的特点,对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具有珍贵利用价值。根据中央档案馆影印档案,1949年11月,毛泽东曾就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给中共中央西北局作专门指示,要求“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大量吸收少数民族参加政府工作”,成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邓小平文选》刊印档案显示,1950年7月,邓小平在欢迎西南地区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使他们(指西南少数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1987年后,以中国档案学会召开的少数民族档案史料学术研讨会为标志,少数民族档案学学科进入学科体系构建阶段[14]


3.3  直面中国问题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依然未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由于古代朝代更迭、战争等原因,档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传承深厚档案文化、新兴载体档案的长期保存、吸纳社会大众参与、推动研究的科学化进程等方面还有较多尚待攻克的研究问题。根据冯惠玲教授访谈资料,中国至今尚未建立起体现自身特色的档案鉴定理论,仍停留在直接鉴定法领域;根据黄霄羽教授访谈资料,较之国外档案学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依然较少;根据冯乐耘教授访谈资料,现代信息技术对于非纸质档案长期保存具有不确定性。纸质档案保护可以保存上千年的纸质经卷,如中国西藏以瑞香狼毒作为基本原料的藏纸印制的档案可以保存千年[15]。但是现代信息技术是否能达到长期保存档案的标准尚属未知领域。冯乐耘教授提示,现在档案学建设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纸张研究、档案历史传统的研究、实践领域具有保护需求的档案数量统计和情况掌握等重视程度不够,如暗榫技术这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发展到现在的程度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需要管理层、工艺美术专家的重视和关心,要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的发展需要更加重视研究历史与传统,夯实学术发展的根基。



4  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构建的创新方向


4.1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的创造性转化


4.1.1  苏联经验的本土转化适用

新中国档案教育和档案事业的创建早期接受了以谢列兹涅夫为代表的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通过翻译和制作传播苏联档案学术思想的油印讲义,中国档案学术界得以接触、学习苏联档案学术思想。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的创立标志着新中国档案高等教育的正式创立,以中国人民大学吴宝康等为代表的新中国成立早期一批档案学家将苏联的档案理论的实践经验引进中国,并加以消化、吸收、创新。作为新中国档案教育和档案事业的奠基人,吴宝康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世界革命导师的革命轨迹中的重视和关心档案工作的事迹引介至中国,在明确档案学必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理论探索置于繁荣和发展档案学的前提、在继承与创新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学科的初步理论框架、明确新中国与旧中国在档案学研究和工作方面的根本区别、将档案学科建设与新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五个方面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档案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


4.1.2  民国经验的继承创新

20世纪90年代,对民国档案经验的解释性和反思性研究逐步发展。根据对民国档案史的研究,1930年5月成立于南京的史料编纂委员会是民国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特色档案机构,以收集典藏党务和军事档案、抗战史料为主,利用其所接收和征集的档案史料编纂了《总理全书》《中国国民党年鉴》等[16]。在代表性成果方面,《民国档案分类表》和《民国档案综合复分表》分别构成《中国档案分类》的附表和辅助表,共同构成以职能分工为基础揭示民国档案内容的完整的分类体系[17],有效减少了档案的重复列类问题。民国时期文书中主要有“呈”“咨”“令”“布告”“通告”等,少量沿袭清制,在反封建的改革性方面有所进步。民国时期公文的“事由”继承了唐宋章奏类文书在文首叙由的“引黄”传统,主要依据直叙公文和案叙公文两种处理情况[18]


民国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术研究呈现出经世致用和切近时代需求的特点,出现了包括何鲁成的《档案管理与整理》、殷仲麒的《中国档案管理新论》、程长源的《县政府档案管理法》等九本档案学著作和徐望之的《公牍通论》、许同莘的《公牍学史》、周连宽的《公文处理法》等四本文书学著作在内的“十三本经典旧著”,标志着近代中国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向科学形态演变。李财富在其博士论文[19]中提出,近代中国档案学主要在建立早期中国档案学的基本体系、构建了档案管理学的基本框架等方面作出了探索和贡献。冯惠玲教授在为《档案学经典著作》作序时指出:“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学科意义的档案学逐渐走向成熟”[20]


4.1.3 欧美经验的解释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国档案学术研究愈加重视对欧美经验的解释,注重对欧美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提炼和提升。如深化了对来源原则、全宗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一批档案学人通过深入研究欧美档案学理论与实践,拓宽了中国档案学术视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档案学术发展积极回应了国际上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趋势;1997年,冯惠玲博士论文《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21]首次从档案记录革命角度,提出“无纸收藏”“电子文件的物理生命和信息生命”等新的学术命题,同时,提出电子文件时代仍应关注来源原则的生命力问题,将“前端控制”思想作为电子文件管理中的重要指导思想。21世纪初期,中国档案学理论研究出现解释西方档案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即提出了来源原则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西方档案学两大支柱理论,两大支柱理论对西方档案学发展具有重大贡献,两大支柱理论的发展规律具有哲学高度启示意义,并提出历史主义是档案专业理性之魂[22]


4.2  推进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创新性发展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需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重要批示的指引下,推进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创新性发展。档案学术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随着新兴信息科技环境由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区块链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到量子科技时代,中国的电子文件研究、数字记忆与数字人文研究、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研究、文档标准化研究、档案信息化研究、社交媒体的档案化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推进了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的创新性发展。


4.2.1  提出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实现创新性发展的表现之一是提出了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中国档案学术在电子文件管理方面对国外成果的解释适用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了理论的新发展和实践领域的新变革,如深入开展了电子文件基本理论问题研究[23]。在继1999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第一个档案领域的国家标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2—1999)后,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技术规范迅速提升到学术范畴,于同年出版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概论》等教材。2004年,刘越男博士论文《建立新秩序——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研究》[24]围绕电子文件管理、档案管理、知识管理理论,提出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的设计、规划、组织、控制、协调的实现途径;2008年,中国档案学会提交的《关于加强我国电子文件科学管理的报告》获得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专门批示,促成了2009年12月代表国家重视电子文件管理基本立场的中央文件《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和适用;2011年,冯惠玲教授团队提出“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25],推进了中国档案学的信息化进程。


4.2.2  促进数字人文与档案学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实现创新性发展的表现之二是促进数字人文与档案学融合与共生。数字人文自20世纪40年代起源至今,国际范围内已有13所iSchools联盟院校开设数字人文专业并设有学位点。随着我国档案学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对数字人文研究的关注、参与程度的不断加深,数字人文与档案学在学科教育建设、科研项目建设、学术成果建设、学术期刊建设、学术共同体建设等方面逐步实现共同发展,促进了数字人文与档案学共同发展。在学科教育建设方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积极在教学科研建设中将数字人文教育与档案学教育融合,如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开设“数字记忆的理论与实践”课程、2019年上半年北京大学开设数字人文公共选修课、2019年下半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数字人文荣誉学位、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获批设立数字人文硕士学位,促进了以学科教育建设推进数字人文与档案学共同发展。在科研项目建设方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文献数据组织与知识发现研究”“文化大数据背景下古村落多元异构档案的知识融合研究”等科研项目相继立项,促进了以科研项目建设推进数字人文与档案学共同发展。在学术成果建设方面,档案学界在推进数字人文融入档案学教育[26]、学科发展[27]、档案机构建设[28-29]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促进了以学术成果建设推进数字人文与档案学共同发展。


4.2.3  发展后现代档案学理论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实现创新性发展的表现之三是发展后现代档案学理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国档案学理论根据技术环境的发展,以及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加拿大档案学家特里·库克提出的后保管理论学术启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和建设。中国档案学人对后现代档案学理论、德里达档案思想档案记忆观、档案与信任、档案与身份认同、档案多元论、档案情感价值、档案第五维度、社群档案等为代表的后现代档案学理论发展作出了借鉴、批判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理论探索。


4.2.4  促进文档管理标准化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实现创新性发展的表现之四是促进文档管理标准化。安小米教授对2001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15489《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国际标准加以本土化应用,将ISO15489倡导的两大档案管理原则——领导首则制原则和全员参与制原则加以创新性发展,选取《我国科技计划档案管理核心标准规范制修订》为示范样本,提出了中国文件档案管理核心标准的最佳实践规范[30]


4.2.5  提出三态两化思想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实现创新性发展的表现之五是提出三态两化思想。根据技术环境的变迁,2018年,由国家档案局作为重要成员单位的中国电子文件部际联席会议主办了第九届中国电子文件论坛,首次提出从双轨制到单轨制转型的国家信息化战略,钱毅教授作《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单轨制电子文件管理要素分析》报告,提出“模拟态”“数字态”“数据态”的三态概念和“数字化”“数据化”两化概念,进一步阐述了新技术环境下与三态管理对象匹配的方法体系[31]


4.2.6  提出社交媒体的档案化理念

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实现创新性发展的表现之六是提出社交媒体的档案化理念。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根据档案记忆观对守护数字记忆的重视,以及根据国际档案学界InterPARES项目、美国国会图书馆2010年Twitter存档项目的学术启示,我国档案学界在微博与微信信息的档案化[32-34]、社交媒体信息存档[35]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学术探索,提出了将社交媒体信息归档纳入国家“社会记忆”工程[36]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要学术建议。



5  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

学术体系的基本路径

一是聚焦新时代,深入探索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当代构建模式。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梳理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的历史发展进程,探索中国特色档案学知识体系、专业体系、课程体系等重要方面的发展历程,实现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当代构建。①可以深入探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对传承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作用,如进一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法律保护与政策支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②可以通过加快学科融合,深入探索具有宽广学科视野的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促进档案学融入新文科建设;③可以通过拓展新空间,创新性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领域发展,促进档案学融入数字社会和智能社会,如充分研究新兴档案载体的长期保存问题。二是着眼新未来,加强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建设。①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国档案学学术的政治话语建设,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时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红色档案学术建设;发挥档案学在助力新时代治国理政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民族档案学学术建设。②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国档案学学术的国际话语建设,统筹中国、世界、人类发展中的档案学元素,提升中国档案学国际话语权、话语地位和话语能力。三是构建新规范,认真推进档案法治研究和技术标准研究。可以针对在档案鉴定领域制度规范尚需加强建设的问题,构建中国特色档案鉴定原则和方法体系。



作者贡献说明

尹鑫:资料收集,撰写论文。

张斌:提出研究思路与方法,撰写和修改论文。



参考文献


制版编辑 | 卢慧质


--END--


网络首发 | 因信而行:信息接触与信任对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内含视频摘要)

网络首发 | “三个走向”: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看档案工作发展趋势

网络首发 | 文件档案管理领域区块链技术应用研究综述(内含视频摘要)

网络首发 | 2020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纪要

网络首发 | 我国主流媒体报道语境下的公共图书馆影响力表现维度研究(内含视频摘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