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产品:万能型寿险,逃过一劫(2000-2018年)
万能型寿险,逃过一劫
(2000-2018年)
不得不说,还是挺佩服当年把Universal Life 翻译成万能型寿险(万能险)的前辈。
万能,是指在所有方面或领域都能够达到的一种千变万化的能力,可谓具有无所不能的能力。“万能”二字赋予了万能险独特的魅力。
万能寿险的设计思想最初是由雷登和阿尔弗雷德·哥廷于1946年提出的。1974年,肯·伯克在北美精算学会学报上提出了发展万能寿险所需的全部精算公式,伯克将他提出的这一假想保单命名为变额保费寿险。
真正将万能寿险作为一项产品推出的是加拿大伟西寿险公司(Great-West)的乔治·迪尼,1971年,他的万能寿险计划以书面的形式正式公开。后来,时任通能·尼尔森·沃伦精算咨询公司总裁的詹姆斯·安德生将万能寿险逐步推广,并引发了人们对于该产品的需求与思考。
万能寿险的真正推出和销售,是由曼哈顿寿险公司和加利福尼亚寿险公司于1979年完成的。万能寿险的概念最初并没有得到北美保险业的广泛认可。它被认为不符合消费者和代理人的最佳利益。时至今日,万能寿险已经成为消费者比较青睐的一款产品。
显然,我们没兴趣关心万能险的这段历史。
万能险从2000年进入我国市场,到2016年,万能险业务占市场份额的31.4%(含保户投资款,2009年之后按照新会计准则保户投资款不再确认为保费收入,下面的分析会发现2010年万能险保费急剧下降),与普通险、分红险形成了三足鼎立、均衡发展的局面。
真正让万能险走向台前、成为媒体热词的是原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的一番“妖精”“害人精”言论。
2016年,万能险资金巨额入市,出现了前海人寿、安邦保险(大家保险)、生命人寿、明天系等公司频频举牌的正常投资行为,却因前海人寿举牌万科地产、格力电器等事件让万能险陷入舆论漩涡,让保险公司变成了“门口的野蛮人”。
在2016年的大背景下,监管部门甚至高层批评的并非万能险本身,而是指向“用大众资金从事所谓的杠杆收购”,而撬动大众资金砸向资本市场举牌的“杠杆”正是万能险。因此,万能险在这次风波中可以说是背了“黑锅”的,确切的说,是我们错误理解了监管甚至高层的发声。
回想当年,万能险是何等的疯狂,何等的“万能”。但是背后的一切,皆因出现了“资产荒”。
2016年我在帮助几家公司寻找可投资资产时,了解到部分寿险公司万能险的保单成本已经接近8%,甚至更高(最近两年部分寿险公司动辄亏损几十亿,这部分是因为当年万能险埋下的坑)。
这么高的保单成本,好像只能去地产、股票市场寻找机会了。
2年多过去了,一些寿险公司是否应该认真的感谢“刘士余”,因为“刘士余”一番言论拯救了很多寿险公司。如果没有当年的急刹车,万能险已经迈入1999年的“利差损”,因为进入2017年、2018年、2019年甚至未来三年,已经找不到可以匹配万能险保单成本的资产了。
万能险,逃过一劫,会万劫不复吗?
万能型保险是指包含保险保障功能并设立有保底收益投资账户的人寿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交费灵活,收费透明。通常来说,投保人交纳首期保费后,可不定期不定额地交纳保费。同时,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明示所收取的各项费用。
第二,灵活性高,保额可调整。账户资金可在合同约定的条件下灵活支取。按照合同约定,投保人通常可以提高或降低保险金额。
第三,通常设定最低保证利率,定期结算投资收益。此类产品为投资账户提供最低收益保证,并且可以与保险公司分享最低保证收益以上的投资回报。
表1给出了2000-2018年万能险经营数据情况,包括万能险保费收入(2010年之后未考虑保户投资款,后面详述)、万能险增长率、寿险保费收入(不含健康险、意外险)、寿险增长率、万能险占比等指标。
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以前万能险增长率波动巨大,2010年因会计准则调整的影响,出现了一个巨大负增长,2010年之后增长率稳步上升,最近几年总体来看比较平稳。
从图2可以看出,万能险在寿险中的保费占比先升后降,从2000年的0.65%上升到2009年的14%后又降低到2018年的0.52%。
从图3可以看出,寿险各类型(普通型保险、分红型保险、万能型保险、投资连结型保险)保费占比情况波动较大,总体来看是万能险的占比因会计准则的变化影响较大,与分红险、普通险分庭抗礼的局面没有真实显现出来。
万能险与GDP、总人口、利率、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存款总额、M2供应量、股票市场指数、债券收益率曲线等指标密切相关,这是我们的直观印象。
图4给出了万能险增长率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数据未剔除通货膨胀率影响)。可以看出,大多数年份,万能险增长率普遍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图5给出了万能险保费、寿险保费在居民新增储蓄总额中的占比。万能险在新增储蓄中的占比先升后降,从2000年的0.12%上升到2007年的7.73%后又降低到2018年的0.13%;寿险在新增储蓄中的占比波动较大,2018年一度达到46.85%,这一方面说明了保险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投资品种的局限性。
通过图4、图5可以看出,我国万能险的发展起起伏伏,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新增储蓄总额等指标密切相关,但是总体来看,保险的配置比例还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配置比例波动性较大。
原中国保监会按照“普通型、万能型、分红型人身险”分三步走的路线图进行了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成功”进行了万能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但却过早的走了回头路,可见费率市场化之路将遥遥无期。
2015年2月16日,原中国保监会放开万能型人身保险最低保证利率限制,不再受2.5%上限约束;
2017年4月1日,原中国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万能险预定利率不得超过3%,同时对风险保额与现金价值的比例、保单贷款与现金价值的比例等进行了约束。
“普通型、万能型、分红型人身险”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路线是国务院批准的,说好的费率市场化已荡然无存。
20年过去了,万能险的预定利率2015年以前一直维持在2.5%,2016年达到4%左右,2017年之后重新回归3%;结算利率每年基本都比预定利率高2%左右(下面的分析取2%),这样的产品消费者得到了什么?
基于2000-2018年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存款利率数据采用了年末的数值,如一年内利率变化多次,未作时间加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通货膨胀率以及原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保险投资收益率等数据,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实际结算利率、实际三年期存款利率、实际保险投资收益率(实际值是在名义值的基础上扣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图6可以看出,实际结算利率高于实际三年期存款利率,但波动性远远大于三年期存款利率;实际结算利率小于实际保险投资收益率,但整体来看,其结算利率每年高于分红险收益率1%-1.5%,这也许就是万能的价值所在。
前面提高,2009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万能险的保户投资款不再确认为保费收入,所以我们看到万能险保费2010年后急剧下降。2013年原中国保监会开始公布万能险的保护投资款,万能险保费(含保户投资款)的数据可以更直观的反映万能险的市场运营情况。
表2给出了包含保户投资款的万能险保费变化情况,可以看出2018年,万能险保费(含保户投资款)为7953.7亿元,同比增长34.28%,在寿险公司保费中占比27.79%,已经可以与分红险、普通险分庭抗礼。
2010、2011、2012年因没有公布保护投资款数据,表2中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异常,仅供参考。剔除这三年的影响,总体来看,我国万能险市场占比已经向美国、加拿大市场靠拢。
万能险,一个与国际接轨比较好的险种,正在向“万能”险种的方向演变,希望我们能回归市场,回归万能险的初心,而不是回归设定了条条框框的万能险,更不要成为保险费率市场化的逆行者。
下面,我们重新来回顾一下万能险的运作流程(如图7、图8所示):
投保人交纳保险费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扣除初始费用后,将剩余部分转入相应的个人账户。
保险公司将个人账户的资金用于投资,并定期向投保人公布结算利率,这些结算利率不低于合同规定的最低标准。
保险公司定期(通常为每个月)从个人账户中收取风险保险费和保单管理费。
如果保单持有人中途发生部分领取个人账户价值,保险公司将收取一定手续费。
如果保单持有人中途退保,保险公司扣除退保费用后,将个人账户中的剩余价值全部返还给保单持有人。
一些万能保险产品在保单持有人连续持有保单一定年限后,会向保单持有人派发持续奖金作为奖励。
这就是万能险,躲过一劫,我相信不会万劫不复,一定会更好的展现其“万能”的一面。
注:本文数据来自于中国银保监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和小编通过各家公司收集整理的数据。
数说保险文章
......更多请关注小城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