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汉教英雄会” | 对话暨南大学教师团队

暨南大学教师团队 外研社国际汉语
2024-09-04

由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文联盟共同承办的2022“汉教英雄会”已落下帷幕。本届“汉教英雄会”主题为“以新标准创新中文教学”,共吸引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170所院校的219支中外师生团队参与。经各片区评审专家推荐,共有22支教师团队和22支学生团队参加全国交流活动。同时,来自泰国、阿联酋、肯尼亚、英国、保加利亚的6支海外团队进行了教学展示。


在2022“汉教英雄会”筹备与交流期间,各汉教团队积极参与、凝心聚力,不断打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在交流互鉴中提高了团队学术水平、增强了教学实践能力、开拓了专业视野。中外团队的精彩展示,呈现出国际中文教育的多元化教学模态,体现了国际中文教师的专业力和创造力。各院校团队通过切磋教学技能,交流教学方法,为今后的教学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期让我们一起对话暨南大学教师团队,聆听他们的教学心得,了解一下国际中文教师教学背后的那些故事。

暨南大学教师团队



领队:蔡丽

主讲教师:王琪阳

实景课堂教师:郜楠

团队成员:卢艳、黄瑜

01

此次参加“汉教英雄会”交流活动,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蔡丽:“汉教英雄会”给广大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搭建了具有示范性、代表性、综合性的学习交流平台。通过片区及全国交流活动,我们观摩学习了不同学校、不同团队的先进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独特教学风采,对于推动课程建设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围绕本次活动“以新标准创新中文教学”主题,涌现出对标新标准的各类型优秀课程作品,给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全面且极具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有利于全面持续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王琪阳:很感谢有“汉教英雄会”这样一个优质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能力的机会。在片区和全国的交流活动中,我们展示并探讨了在面对不同的语言要素、课程环节、文化知识时所采用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手段,相互取长补短,有助于我们在将来的教学中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汉语教学实践的发展。专家在对我校的点评中提出的形成性测试以及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等建议,给我们的启发很大。

黄瑜:“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国际中文教育有很多分支领域,我们的教学对象遍布世界各地,年龄也从幼儿到成人,教学内容除了汉语要素教学,也可能包含中国历史、科技、中医、商业等内容。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思考着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每一节课都很普通,也都不普通。教师是一种需要内化自省的职业,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身的知识,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才能源源不断地把更好的课堂带给学生。或许一位教师的力量是微小有限的,但我们共同的努力,总能让这片天空越来越亮。汉教英雄会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媒介,让平日在各自岗位努力的汉语老师们,聚在一起,在和同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给我们更多的灵感与力量。在这次全国交流活动中,我从老师们身上看到了对汉教事业的热爱,让我很受触动。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在英国的周思浓老师,看到她为了讲解语法点,自己在家中自编自导自演,拍摄出的几段精彩的情景剧,我十分佩服。

02

您有哪些教学心得想和大家分享?

蔡丽:本次交流活动,我们团队选取的课型是面向为海外培养本土中文教师的华文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招生开设的汉语知识与技能类课程——高级汉语。这两个专业都是具有师范性质的专业,都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汉语综合课与普通的汉语综合课定位不完全相同,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还要与教育教学类、文学文化类课程群形成互动与共生,共同实现“汉语水平提升—中华文化浸润—教师素质养成”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我们特别重视根据学习者线上线下同步学习的实际需求,以目标为导向、以方法为依托、以内容为核心、以评价为手段、以资源为辅助,设计了以双师、双课堂为特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堂基于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实景教学、体验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语言知识学习与语言技能训练有机融合,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整体教学重视实践实训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并通过小组视频汇报、小组课堂研习成果展示、课程公众号作品展示等各类形式展示学生语言文化实践作品,同时结合教学主题,巧妙融入思维导图、手工、简笔画等元素,形成师生、生生、生师的多向互动,形成性评价贯穿始终,全面提升学习者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王琪阳:在设计综合课的教学时,我非常注重实用性、多样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设计结构上讲,我会在设计教学之前列两个四象限清单,一个是与该课相关的“听说读写技能清单”,另一个是包含“字词”“语言点”“句段”“文化”四要素的清单这样做让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理清课文的知识脉络,也能让我针对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采用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灵活有效、富有趣味的教学手段。

黄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专业是致力于培养海外本土华文教育骨干力量的专业,我们的课程除了汉语基础知识教学之外,也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掌握教育原理及技能方法,让他们在成为汉语卓越表达者的同时,也成为一名优秀的汉语传播者。本次活动中我们的课程视频展示也体现了这一点。我们所选取的高级汉语《广州记》一课,除了在听、说、读、写方面进行训练之外,也包含了对广州这一城市风土人情的介绍,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广州的传统建筑、特色美食、语言风貌等。但因为教学模式属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还有一部分学生无法来到广州亲身体验,所以我们还拍摄了相关的实景视频,让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广州的文化特色。视频中我们展示的实景课堂、特色板书、教具等,虽说是团队老师设计制作的,但也是我系学生需要训练掌握的专业技能,学生通过课程中的相关实践实训环节,可提升自己的视频动画制作、板书设计、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书写、教具设计等相关技能。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通过系微信公众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分享优秀的课程研习作品。在此次教学设计最后的作业布置环节,我们也提到会把优秀作业投稿到平台进行展示。希望通过优秀成果展示,让学生学有所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本次交流活动中,在蔡丽主任的带领下,团队协作录制出的教学视频,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正是把这些年大家积累下来的一颗颗星星,聚集在一起,才能够闪闪发光。

课程公众号作品展示

03

您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中文教师?

蔡丽:我从小就想当老师,本科就读于师范院校中文系,这个阶段的学习让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整体的认识,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师范生专业训练,更坚定了我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念。本科毕业后,我考取了暨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刚设立不久的对外汉语方向研究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类研究与实践机会,对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形成了较为具体的认识。2002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如愿成为了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此后我一直从事自己喜爱的国际中文教育工作,从教二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面向海外培养优秀的中华语言文化传承传播者,看到自己培养的一批又一批学生逐渐成长为所在国家和地区汉语教学的主力军,特别有职业成就感。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坚守初心,敬业进取,开拓创新,只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琪阳:我从小就热爱书法、绘画,对“汉字”非常痴迷,所以我在毕业时坚定地选择了对外汉语专业。读研后,我成为了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远赴秘鲁阿雷基帕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汉语,回国后一直在高校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我一直在坚持自己“汉语教师”的梦想,也希望将来能够更加精进自我,上好每一堂课,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04

您平时是怎么备课的?在哪些方面花心思最多?

蔡丽:我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准备,先结合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对标毕业要求,确定本门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等,再分析学生的整体学情,基于学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规划好教学进度,明确课程评价机制,在宏观上把握好课程的整体架构。然后在宏观设计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再开展具体课程内容的备课工作。我备课时特别重视内容与方法的匹配,什么样的知识点适合用什么样的方法,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分别入手分析,方法的运用一定要真正落实且与内容、对象高度契合;同时注重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如何讲解知识点,如何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什么形式和路径,能将教学效果最大化等。这些都是在备课时我会着重思考的问题。

王琪阳:我一般会提前一周先把下一周的课程内容构思好,然后在上课前两天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确定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有趣有效地呈现出来是我花心思最多的地方。

黄瑜:如果一门课有两名及以上同头课老师(同教一个年级同一个学科的老师),我系会设置课程团队,在团队负责人带领下,共同讨论,集体备课。这样可以提高备课效率与质量,也方便老师们互相之间及时沟通,交流上课进度及各班学生情况,有助于在学期中期适时调整课程节奏。除了集体讨论之外,我还会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及学生的反馈,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变换练习形式,调动课堂氛围。因为最近这几年是线上教学,学生可能会因为在家上网课而消极懈怠,所以更要在课下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和他们沟通,多鼓励他们,让大家都更积极地坚持学习。此外,线上课堂也可以通过作业、活动等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集体学习的氛围,提升班级凝聚力。

05

能分享一下在日常教学或工作中,让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或瞬间吗?

蔡丽:在日常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重视科研与教学的互相促进,持续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前沿教学方式与手段,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展课程建设。2015年,着手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主持建设的“华文趣味教学法”等课程已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学堂在线等平台开课多轮。2016年,应邀在联合国举办的“联合国中文日——丝路文化走进联合国”活动中作主题报告。2017年,开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改探索,经过三轮不断打磨,2020年主持的“华文趣味教学法”获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是目前华文教育专业唯一一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经过几年探索建设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疫情期间,结合专业生源全球化特征,继续探索基于多种平台和工具、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具有高适应度的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主持撰写的“基于华文教育专业全球化生源特征及课程体系需求的多元互动在线教学模式”获2020年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委员会疫情阶段在线教学优秀案例奖。2022年,获得暨南大学本科教学校长奖(教学贡献奖综合奖)。

王琪阳:在教学过程中,让我有成就感的事情还是挺多的。比如,学生能在日常交流中或者作业里灵活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点,学生在作业旁画的一些小图片等等……我在学院也参加了教材编写的项目,编写过一篇课文,主角之一是一个泰国女孩在暨大毕业后留在中国,在泰国领事馆当翻译。这套教材第一次试行使用就是在我院的汉语交际课中,那时的学生是刚来广州的2018级华文教育专业的外招生。我教的班上有一个泰国女孩,叫翁丽雅。她性格开朗,勤奋好学。毕业后,她就像那篇文章里的主角一样,在泰国驻北京领事馆工作。那个班上还有一个叫梁颖的学生,我记得她上课时并不特别积极,但前一阵子,她发信息告诉我,她在家乡当了一名汉语老师,非常自豪。这些事情都让我感到十分有成就感,这也是当老师才能体会到的快乐吧!

黄瑜:作为一名汉语老师,其实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成就感,或者说幸福感。比如,当我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一份份整齐的作业,或者看到学生在作文里用上了一个刚学的生词,又或者是我听到在网络那端的学生很流利地回答问题,还有可能是他们通过了HSK6级或是申请上了研究生,然后激动地来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很多个小小的瞬间,不断地积累下来,就成为了我想要坚持下来的理由。

06

关于此次参加“汉教英雄会”,您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感受和体验吗?

郜楠:从暑假期间团队成立,到全国范围的交流活动结束,2022年的“汉教英雄会”终于落下了帷幕。回顾整个过程,真是感想颇多,收获良多。这是我第二次参加交流活动,2021年第一次参加,对许多流程不甚了解,大体是被推着走的。这次再度参与,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汉教英雄会”的交流奥义。


我们团队由系主任蔡丽老师领队,蔡老师整体把握我们本次参赛作品的教学设计和思路,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大显神通。我现在还记得录制实景课堂时,大家在骄阳中半日横跨广州的“跋涉”,虽然展示由我出镜,但是这一成果离不开蔡老师的全方位支持,也离不开团队成员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教学课堂录制时,主讲老师王琪阳前一晚凌晨还在不断复盘,但是第二天依然精神抖擞地坚持到最后。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学生,也都十分积极地配合。中南片区交流时的紧张和入选全国交流的兴奋,那种感觉至今犹存。整个过程,虽然辛苦,但是很快乐;虽然任务繁重,但是忙中有序。从蔡老师和团队成员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我很幸运可以跟着蔡老师一起工作。蔡老师雷厉风行,指令清晰,发挥了巨大的带头作用,大到教学理念和思路的把握,小到PPT制作的版式设计和字体应用,蔡老师都给予了认真细致的指导。那种积极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颇具感染力,让我不自觉想要靠近,想要成为像蔡丽老师一样的人。团队小伙伴八仙过海,各显技能,王琪阳老师书法绘画样样精通,讲课沉稳淡定,自成一套风格;黄瑜老师一双巧手,制作出了精美的手工作品和视频;卢艳老师是视频制作达人,更是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当然,我也要感谢一直追求进步的我自己。发现别人和自己的价值,通力合作发挥团队力量,碰撞出奇思妙想并付诸实践,我想,这大概就是“汉教英雄会”的意义所在。


在本次活动中,很多其他学校的优秀同行也给予了我很多信心。从本科到研究生到就业,我一直都非常热爱这个专业。看到这么多同行老师一起奋斗着,努力着,更使我信心倍增。的确,工作的时候,那种快乐和成就感是非常真实和美妙的。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中学到、学会,并且逐步爱上了中国文化,产出令我都出乎意料的优秀作品,让我非常有成就感,也让我想要更加精进自己的教学能力,成为一个更称职的中文教师。


在教学中,我坚信要“做中学”“精讲多练”。周小兵教授曾经讲过,国际中文课堂最理想的讲练比例是3∶7。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设计课堂和课后任务,好的任务型教学可以让学生们切实领悟并记忆深刻。在本次参赛作品的教学设计中,蔡老师基于OBE的教学理念,融入了任务型教学、体验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都深深地启发了我今后的教学。纵览我们系公众号上学生们的学习产出,不论是传统的作文还是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或笔记,抑或是视频录制或制作,丰富多样的课程任务可以发挥学生们的潜力,让学习变得快乐和有形化。在全国交流时,点评专家也抛出了这个问题:“如何设计好的、合适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们?”这将是我在之后的教学生涯中需要持续深耕的命题。

卢艳: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汉教英雄会”,从最初团队成立到全国交流的几个月时间里,我一方面是参与者,从华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在团队领队蔡丽老师的指导下,结合目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各类新媒体技术,与其他几位教师一起准备教案、教学PPT、录制实景课堂等,我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我也是一名学习者,学习团队教师及其他高校团队的教学方法,为今后的教学积累更多素材。


“创新”是这一次交流活动最大的收获。我们团队从备课开始,就一直紧扣“创新”这一概念,结合当下的教学实际情况,在保证知识的准确输出上创新教学形式。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要,我们最终采取双师双课堂模式进行设计,同时将手绘、手工作品放进课堂,并利用坚果云、公众号等平台实现课程作业的实时讲评和课后作业的互动展示……多种形式辅助教学,不仅达到课程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也让线上线下的学生们能达到同样的学习体验。


回顾自己的汉教之路,本硕的专业学习让我进入汉语教学的世界,海外两年的志愿者经历,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作为一名汉语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不仅要教中文,更要培养中文教学的火种。华文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是如此。在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我看到自己教过的学生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国家成为了一名名汉语教师,不忘初心,成为华文教育的传播者。“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教人”,正是这一份感动让我一直坚持在华文教育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感谢“汉教英雄会”,让我有幸参与这一汉语教学的盛宴。我将一直保持初心,不断前进。

(暨南大学教师团队供稿)


暨南大学教师团队精彩回顾

❖ 课程内容


广州记


❖ 课程亮点


暨南大学教师团队基于OBE教学理念,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体验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法。课程针对高级中文教与学的特点,设置实景教学任务,结合教学主题,融入绘画、书法、视频制作、手工等元素,形成各类专业课程之间的互动与共促效应,共同实现“汉语水平提升—中华文化浸润—教师素质养成”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



往期精选

1

2022“汉教英雄会”精彩回顾丨高级通用中文课程

2

袁萍 宋丽君 张海威|国际中文教师测评素养研究初探

3

陆俭明 马真 | 汉语教师应有的研究素质与研究能力

4

陆俭明 | 汉语教师培养之我见

5

李泉 关蕾丨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匠人、学者

6

课堂活动设计宝典丨国际汉语教学活动50例

7

日拱一卒丨ChatGPT来势汹汹,国际中文教师如何应对?

8

日拱一卒 | 我们应该为开学第一堂课设立怎样的教学目标?

9

日拱一卒丨国际中文课堂如何实现“有效输出”?


  编辑 | 李雪 杨立梦

 美术编辑 | 张文馨(实习)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教学资源网

教师发展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活动更多精彩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国际汉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