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新兴学科人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撰文│陈 莉 何 斌 赵庆辉 李 翀 汤红明* 刘中民
编辑│毕紫娟
审校│汤红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文5700余字,预计阅读16分钟
【据《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2024年6月报道】题:干细胞新兴学科人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导读】为推动干细胞新兴学科发展,大力推进学科人才建设刻不容缓,笔者系统分析了干细胞领域人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从教师与学生层面、研究与技术层面、管理与评估层面等多角度分析,探索出适合新兴学科干细胞领域人才建设的发展之路。具体实践经验有三个方面,一是创新教材、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式与培养模式;二是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与优秀青年人才的培育;三是建立符合干细胞产业发展的科学评估体系及多重人才保障措施,以期助力我国在干细胞领域实现引领发展,此实践经验可为其他领域新兴学科人才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随着全球化范围内生物细胞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细胞治疗及临床转化”成为我国健康保障发展的重大课题。国家多个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陆续颁布一系列政策扶持,从临床研究到产业发展,为行业发展新格局营造良好的环境,也为干细胞创新技术和产品转化落地带来新的机遇。其中,国家层面的干细胞领域政策大体分为3类,支持类、指导类和规范类。为率先落实中央和上海重大战略部署,上海市教委提出重点建设一批“高峰”学科,面相国际学科前沿,瞄准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目标是建成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制度先进和高端人才集聚的学科点,并按照I类、II类、III类和IV类建设。其中IV类高峰学科建设目标是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学科,通过错位竞争和同城协同,使上海该类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前2名。
一、干细胞学科人才的现状分析
从教师与学生层面分析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国设立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通过5年的实施,干细胞研究初步形成了全链条研究力量统筹协调机制,培养并形成了一支能参与国际高水平竞争的研究队伍,产出了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使我国干细胞研究整体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但在干细胞学科共建单位中,较少有以“干细胞”或“再生医学”等命名的学院或团队组织,各家单位出现了一些以“干细胞”为研究方向或课题的研究员或教授,但这一类的师资队伍规模还需扩大,结构还需优化。如同济大学医学院虽早在2009年已成立干细胞创新研究中心,在干细胞领域汇聚了一支由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杰出青年(4人)、“973”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4人)等组成的顶尖干细胞研究队伍,但对于学科发展来说,该教师队伍规模还亟需壮大。
链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因素,课程体系急需建立与完善。作为一门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干细胞与转化涉及的基本内容涵盖干细胞的基础理论、行业指南、政策法规、临床医学和药学等相关知识,目前还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相应的对干细胞感兴趣并有深入研究的学生团队也亟需重点培养。
从研究与技术层面分析现状
干细胞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带来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科学家的强烈追捧。尤其是近20年,干细胞技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方面取得很大的突破和进展,国际上已有部分干细胞药物和产品上市,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干细胞尚未到达临床应用和转化阶段,依然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干细胞学科聚焦于突破干细胞领域关键科学问题,提升干细胞基础研究水平,推动我国干细胞研究快速健康发展,加速我国干细胞成果产出。虽然本学科建设伊始,集聚了近百人的国家级干细胞领域专家,但还是呈现出基础研究团队和临床研究团队力量不均衡,缺乏齐力合作,尤其大多数医护团队对干细胞政策不了解、对干细胞技术缺乏专业认识,在干细胞产业链上促进成果转化的专业人员更少。
从管理与评估层面分析现状
二、干细胞学科人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针对以上现状,为加强干细胞学科人才建设,实现专门人才的充分储备,促进我国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优势与领先地位,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梳理总结同济大学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在干细胞学科人才建设上所作的探索实践。
创新与完善学科教学培养体系
因干细胞学科涉及生命科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和融合,所以这方面的课程设计也需要联合多个相关学科的优秀人才,结合他们多年从事该领域的经验,探索出与干细胞相关课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建立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干细胞学科教学培养体系。
为不断完善或填补干细胞领域专业教材,干细胞学科召集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临床试验基地、药品监管部门和医院等从事干细胞相关教学工作、基础研究、药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的人员经过多次讨论,不断创新主编相关教材,已出版多部新编教材(表1)。
表1 已出版高水平代表性教材
教学方式与培养模式创新
对于学生培养模式,主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强化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组织开展实习实践、学科竞赛,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统筹建设与管理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工程实践中心、公共教学设施和教学实验室。干细胞学科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建立课程学分互认制度和科研平台共享制度,以学科为桥梁和纽带,共建高校多元联合培养,如结合干细胞基础研究方向与附属医院临床科室共同创建若干个“科技创新联合工作室”,从而形成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医工结合双导师带教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相应的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等。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建议开展国际化教学能力建设,组织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国际交流,鼓励参与国际竞赛。对此干细胞学科联合各参建高校,充分利用“同济东方中德医学院”建设契机,坚持医教协同、科教兴医战略,建立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机制,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推动教育教学与国际接轨。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构建“2+2、2+3、4+2、4+2+2”等模式进行本、硕、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并通过国家公派和国际会议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拓宽国际化视野。
以卓越科研引进与培育卓越人才
表2 第一轮科研团队建设(2018年~2020年)
表3 第二轮科研团队建设(2021年~2025年)
引进人才
干细胞学科从成立伊始就将“汇聚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接触创新能力的科学家,领军人才水平达到国际一流”作为人才引进的基本方针。学科建设期间,根据高峰学科任务重点方向通过赴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进行人才引进宣讲会、连续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方式从海外引进学术带头人,包括从奥地利科学院引进干细胞和微器官方向的研究员、从美国Stowers研究所引进干细胞调控与组织器官再生方向的研究员和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引进干细胞方向的研究员等优秀人才。
培育人才
伴随重大的科研成果作支撑,团队成员的成长也是突飞猛进,学科建设至今,新增院士2名(2023年高绍荣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刘中民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3名、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7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名等,为学科继续稳步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
保障与评估促进人才健康发展
师资队伍与在职科研人才的能力高低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及科技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为人才队伍提供积极的工作环境和支持,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需要有高效的管理和领导力。在新兴学科建设中,建立一套规范而完整的保障与评估机制至关重要,优秀人才既要进得来,也要留得住,精简人才评价标准,推动科研人才管理能级提升。
多重保障
表4 多重举措,全面保障学科人才建设
尤其值得借鉴的是干细胞学科对于人员聘用实行“双轨制”和“双聘制”,即采用以任务为导向的岗位评聘制度,实行“专职管理团队+专兼职科学家团队”的双轨运行机制;研究人员采取“双聘制”,受聘人员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同时与附属医院、干细胞学科签订聘任协议,并给予不低于原单位的薪资报酬。
科学评估
为了激发人才活力,新兴学科需不断创新探索灵活机动的人才考核方式。干细胞学科在以下方面作了探索:
一是优化师资队伍考核方案。根据被考核人的起聘时间而非自然年度来确定考核周期,保证每位被考核人的考核工作周期均为1年,以便更为公平、合理地进行统一标准的考核。邀请干细胞领域知名专家和科研管理专家组成考核专家组,同时为强化研究员/教授日常管理,可加入管理部门负责人评分权重。
二是根据人才类别进行差异化评估。在考核中根据研究员/教授成果产出规律,对初聘人员在适当降低考核时论文所占权重的同时,将重点放在研究方向选择与学术生涯规划方面,以便于考核专家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同时研究员/教授也可根据研究方向而更加注重成果的临床转化,与临床科室形成越来越紧密的互动与合作关系,加强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
三、展望
细胞疗法是当今医学研究最前沿、最热门的领域之一,研究者们也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干细胞医疗被相继写进《“十四五”国家规划》《“十三五”国家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十四五”国家规划》指出,重点发展干细胞治疗、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基因治疗产品、免疫细胞治疗等。2022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强调以引领医学科技领域创新和解决生命健康领域前瞻性、战略性问题为核心,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实验室、重大人才计划,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治疗等医学前沿领域,培养和发现一批具有深厚科学素养、视野开阔和前瞻性判断力强的战略科学家。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地方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法规促进干细胞发展举措,干细胞研究与产业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我国应加快布局建设干细胞与转化这一学科,大力引进和培养干细胞领域优秀人才、扩充师资队伍、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思考、发现、创新和实践,培育新生代主力军,进而推动干细胞及转化研究,助力我国干细胞领跑全球发展。
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承办
感谢大家的支持!
扫码关注
干细胞基地管理文章合集【04】我国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学问题及对策探讨【05】双备案制度下干细胞临床研究角色职责的转变及应对策略【06】关于推进干细胞产业化的思考——以医疗机构和企业为视角【07】加强干细胞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探讨【08】干细胞产业发展探索—浅谈上海市东方医院在干细胞转化领域的实践【11】干细胞资源库及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12】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首次发布干细胞放行检验和临床研究信息管理两个标准规范
【13】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干细胞临床转化的影响
【14】干细胞的质量控制要点概述
【15】干细胞的质量控制要点与临床安全性探讨
【16】干细胞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标准的建立及实践【17】“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如何指导干细胞药物研发
【18】临床研究用干细胞的“大质量”思想及其意义
【19】“质量”是干细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干细胞“质量产业”初探
【20】全球干细胞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21】医疗机构加强干细胞临床研究风险防控的策略探讨
征稿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