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源华:“中国周边学”发凡——一门交叉学科的诞生

石源华 东北亚研究通讯 2024-03-23


编者按:2021年3月,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石源华教授论文《“中国周边学”发凡:一门交叉学科的诞生》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3期“国际关系”专栏。该文原文发表于《国际观察》2020年第6期。“复旦中国周边研究”公众号推介本文文摘,“东北亚研究通讯”公众号转载此文摘。





“中国周边学”发凡:一门交叉学科的诞生

石源华


中国周边学新概念的提出和新学科的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求和产物。中国周边学是研究和解决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如何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合作共赢、治理周边,建设命运共同体,并实现和展示中国强大后仍不称霸这一庄严承诺的学说。

作为一门独立的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学科,中国周边学需要为自己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或定义。本文认为,中国周边学的概念或定义可以概括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以“命运共同体” 为建设目标,以“一带一路”为发展路径,构建系统的中国周边学理论、学科和战略。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关系和大国外交新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继续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支撑。中国周边学大体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70年周边外交的历史总结;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理论创新;三是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中国周边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本文认为,中国周边学的理论创新和新学科的建设需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层面,主要是借助上述众多学科的知识来设计、研究和构建中国周边学的理论体系;二是学科层面,主要是在理论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中国周边学的交叉学科体系;三是实践层面,主要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谋划、构建和更新中国周边学可以付诸实践的战略体系。

中国周边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的重要外延。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施中国周边外交的过程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尝试与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构建中国周边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思想。

与此同时,构建中国周边学交叉学科体系急需研究和解决的框架性问题主要有以下七个:

(一)明确“中国周边学”的战略定位和时代使命
中共十九大以后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定位是:至少在2035年前中国周边外交将始终占据中国外交全局的首要地位,其后中国周边外交仍将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周边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体系将长期服务于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合力共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撑:据此,中国周边学最重要的时代使命是要研究和解决“强起来”的中国如何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共建周边和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周边学的新话语体系,扶植和培养中国周边学研究人才和团队。为此,我们不仅要研究和论证中国周边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建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而且还要全面阐述其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

(二)界定“中国周边学”的地理范围
中国周边学交叉学科建设应动态区别和分类研究中国周边地理范围,如陆地邻国、隔海邻国、次区域国家、周边国家、大周边国家等:笔者在研究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过程中,在原周边国家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周边”概念,其地理范围包括“印太两洋”和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南太平洋等六个次区域。这应当是中国周边学开展研究的地理范围。

(三)打牢“中国周边学”交叉学科建设的基础
目前,学术界、教育界在讨论新学科建设时,往往首先关注的是学位和专业设置,争论的主要问题是设置一级学科还是二级学科。笔者以为一级、二级学科的设置必须建立在理论发展和学科成熟的基础之上,否则,即便设置了一级学科和专业,也不能产生既富有学理又具有生命力的新学科或新专业。因此,本文认为,中国周边学的交叉学科建设所面临的最大任务是理论和战略研究而非学位和专业设置,即研究和论证中国周边学的研究领域、理论体系、基本内涵(历史、现状与未来)、研究方法,以及团队建设、推介阵地等,并形成强有力的中国周边学交叉学科体系。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关注中国周边学的关联交叉学科,要研究和阐述中国周边学与中国政治学、历史学、语言学、中国学、地区国别学、边疆学、海洋学、军事学、人类学、跨境民族学、跨境区域学、跨境宗教学、跨境外交学等学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共同促进这门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四)构建“中国周边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周边学应总结和吸收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借此充分阐释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和以“命运共同体”为建设目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关系和大国外交的理论体系,包括文化观、价值观、合作观、安全观、义利观、近邻观、和平观、防疫观等在内的中国周边外交新观点和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周边学交叉学科新体系。

(五)搭建“中国周边学”的战略架构
中国周边学一方面应提出、研究和阐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转变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属于战略性的中国周边问题和课题,不断地增加中国周边学交叉学科体系的新课题和新内容;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研究和阐述十八大以来中国倡议和实施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洲安全观”“亚投行”等战略性新举措:通过将上述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构建中国周边学新交叉学科体系的战略架构。

(六)指明“中国周边学”的实施路径
中国周边学应在总结、研究和阐述中国周边外交实践以及推行的“合作共赢”核心理念、新型大国关系思想、“亲诚惠容”理念、“双轨思路”等基础上,明确指出统筹好构成中国大周边的“六大板块”和“印太两洋”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周边外交实施的新路径,而且也是中国周边学新交叉学科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七)加强“中国周边学”的史料建设
中国周边学新交叉学科体系建设离不开史料建设的支持。为此,我们应当大力加强中国周边学的史料建设:一方面,我们要收集和整理已经公布的中国外交档案资料、文献资料、报刊资料以及口述历史资料等,进而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中国周边外交问题、周边国家国情的档案资料和其他各类史料;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编撰年度编年史、专题编年史、 综合编年史等。

总之,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周边学,努力构建由理论体系、交叉学科体系和战略体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中国周边学体系,可使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大国外交的实际运作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此,本文建议国内学术界更加关注和加强对中国周边学的研究和推介工作:第一,积极推动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者共同推介和研讨中国周边学,包括其概念、内涵和理论范式,努力形成较为一致的学科认知和研究共识,明确中国周边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第二,设置中国周边学论坛,创办中国周边学学刊,或在相关刊物上设置中国周边学专栏,为学者们广泛开展多学科研讨提供机会和平台;第三,积极推动媒体不断加大对中国周边学宣传的力度,使学术界和国人逐步接受中国周边学的新概念和新理论;第四,努力探索中国周边外交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方案,以便让中国周边学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周边外交;第五,建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以及各省市社科基金设置相关项目,资助和扶植中国周边学研究和对中国周边国家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第六,创造条件编撰中国周边外交史料汇编、中国周边外交大事记、中国周边国家国别史、中国周边外交史等基础研究资料;第七,建议在条件成熟时成立中国周边学研究会或学会,集结全国相关学者,共同探索和研究中国周边学;第八,鉴于中国周边学交叉学科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并不适合我国设置独立的中国周边学一级学科,建议在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语言学、军事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里设置二级学科或三级研究方向,以便让其能够从各个不同的领域和视角开展中国周边学研究,为培养和形成中国周边学研究的学术团队和后备梯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作者:石源华,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转自:复旦中国周边研究微信公众号



往期精彩-研究分享


 东北亚地区合作的研究意义:蒙古学者的视角 杜世伟:蒙古国“草原之路”与中蒙俄经济走廊 崔珉旭:韩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一项初步评估 初晓波:日本地区研究的论争与发展 东北亚地区新形势与中蒙关系的未来 李成日:朝鲜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基地——朝鲜社会科学院 朴键一:论构建中国特色当代蒙古国研究体系 钟飞腾:回归中国视角探寻经略周边的历史得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